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提振信心、活跃市场、促进住房消费和投资,实现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A.消费行为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 | B.消费行为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决定 |
C.消费行为受价格的影响 | D.消费行为受人们的心理预期因素影响 |
根据2009年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通知,小灵通所在的1900~1920MHz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应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据此回答25~26题。
小灵通普遍采用与固定电话相同的收费标准,实行单向收费,并时常推出优惠资费套餐,吸引一部分消费群体,如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教师、医务人员等使用。这主要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
A.供求影响价格 | B.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格的高低 |
C.价格影响消费 | D.居民消费水平只取决于收入水平 |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通知使小灵通用户面临着转网、升级成为CDMA或3G用户的选择,出给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拓展3G业务提供了契机。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冢的宏观调控可以
A.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 B.让政府完全掌控有限的资源 |
C.促使个人理智选择消费品 | D.让资源得到更高效率的配置 |
邓小平说,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几十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下面图1和图2,回答问题。
图中所述内容意味着
①居民消费结果发生变化,消费呈升级趋势 ②城镇居民用于食品的消费支出越来越少
③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消费已得到满足 ④我国城镇居民已把劳务消费作为主要的消费内容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面子”一词,有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在消费领域,面子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这种“面子”型消费,归根结底是虚荣心在作祟。“面子”型消费主要属于( )
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 B.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
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 D.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
改革的巨大成果之一就是:汽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在3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已经变成了事实。早富起来的一些人用现金购车,爱车族中的一些人贷款购车,还有一批人在持币观望,他们期待着汽车价格大幅度下跌,而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则是望车兴叹,连梦也不敢做。下列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从消费方式上看,这些购车的人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和贷款消费 ②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影响着人们当前的消费水平 ③物价水平是影响人民购买能力和消费选择的重要因素 ④人们的收入差别过大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从10年来最高值8.7%回落到11月份的2.4%。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降低,意味着( )
A.居民收入减少 | B.居民购买力普遍提高 |
C.居民购买力普遍降低 | D.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加大 |
近一二十年来,在我国居民的家庭开支中,用于购买商业保险的费用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保险业也因此而蓬勃发展。回答下题:我国居民用于购买商业保险的费用之所以会出现上升的势头,从根本上讲,是因为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B.意外伤害事故越来越多 |
C.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 | D.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
某优质大米在我国市场每公斤售价近100元,约为普通大米价格的20倍,但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其销售状况依然良好。这体现了
A.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 B.求异心理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
C.价格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 D.攀比心理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
某女士购买了一条电视广告中推介的纯金项链,可没戴多久项链上的颜色全掉了,原来是一条镀金项链。该女士要求厂家退货,遭到拒绝。厂家 ()
A. | 违背了诚实信用和平等原则 | B. | 违背了公平交易和自愿原则 |
C. | 侵犯了该女士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 D. | 侵犯了该女士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
小黄在网上购得《高考1977》电影票,去电影院观赏了这部感人的影视作品,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小黄的行为属于()
A. | 生产活动与交换活动 | B. | 交换活动与分配活动 |
C. | 分配活动与消费活动 | D. | 交换活动与消费活动 |
2008年8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4号主席令予以公布,将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设计产品包装物应当执行产品包装标准,防止过度包装。对过度包装说“不”是因为
A.使用价值决定价值,过度包装会增加消费者负担 |
B.生产者关心商品使用价值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
C.过度包装改变商品用途通常不再适合市场需要 |
D.过度包装往往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污染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