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在其中培养噬菌体 |
B.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
C.用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
D.在子代噬菌体中有32P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入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④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以上4个实验,适时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主要部位是
A.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
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
C.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
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
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或由于侵染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中释放出来 |
B.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 |
C.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 |
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32P含量增高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R型活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R型两种类型的细菌 |
B.小鼠体内出现活S型细菌是由于R型细菌基因突变的结果 |
C.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作用所致 |
D.曲线bc段上升,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 |
生物学家假定最早出现的遗传物质是RNA。以下哪项是其主要原因?
A.类勒的实验产生了RNA
B.RNA结构上比DNA更原始
C.成为核酶的RNA催化一些化学反应
D.DNA在疏水介质中不稳定
E.RNA在所有动物中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