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形成的第一代噬菌体中( )
A.含32P和35S | B.不含32P和35S |
C.含32P,不含35S | D.含35S,不含32P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
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 B.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
C.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 D.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 |
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弄清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15N标记核苷酸弄清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 |
B.用18O标记H2O和CO2有力地证明了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
C.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
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一个不含放射性元素的噬菌体,在脱氧核苷酸被32P标记及氨基酸被15N标记的细菌内,连续繁殖三代,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和15N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百分数为
A.100%、100% | B.25%、50% | C.50%、50% | D.25%、0 |
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以证明是
A.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 |
B.DNA是遗传物质 |
C.在不含DNA的生物中,RNA是遗传物质 |
D.DNA和RNA是遗传物质 |
下图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研究过程。能充分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的是( )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在肺炎双球菌感染老鼠的实验中,下列实验结果不正确的是( )
A.注射R型菌后,老鼠不死亡 |
B.注射S型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 |
C.注射R型菌及热处理的S型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 |
D.注射S型菌及热处理的R型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 |
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温、搅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对于沉淀物中还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的正确解释是( )
A.经搅拌与离心后还有少量含有35S的T2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 |
B.离心速度太快,较重的T2噬菌体有部分留在沉淀物中 |
C.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含有少量的35S |
D.少量含有放射性35S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内 |
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
B.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
C.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35S |
D.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
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中,下列实验结果不正确的是
A.注射R型菌后,老鼠不死亡 |
B.注射S型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 |
C.注射R型菌和热处理的S型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 |
D.注射S型菌和热处理的R型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 |
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 )
A.细菌的核苷酸和自己的氨基酸 |
B.噬菌体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
C.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 |
D.噬菌体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
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形成的第一代噬菌体中( )
A.含32P和35S | B.不含32P和35S |
C.含32P,不含35S | D.含35S,不含32P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说明 ( )
A.DNA是遗传物质 | B.DNA能自我复制 |
C.DNA能控制性状 | D.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
噬菌体在繁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 ( )
A.噬菌体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
B.噬菌体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
C.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
D.噬菌体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