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生物体内可能发生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只能发生①过程 |
B.某些生物体既能进行②过程,也能进行③过程 |
C.产生相同能量时,③过程消耗的葡萄糖的量高于①或②过程 |
D.④过程只能发生在某些植物体内 |
关于生物体与线粒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硝化细菌无线粒体,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
B.水稻叶肉细胞有叶绿体,也有线粒体 |
C.酵母菌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
D.小鼠肝细胞有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 |
如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④中数值最大的是① |
B.③代表的物质名称是氧气 |
C.产生①②的场所是线粒体 |
D.原核生物也有能完成图示全过程的 |
在晴朗的夏季,将一株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放入密闭的透明玻璃罩内培养,每隔一段时间用C02浓度检测仪测定玻璃罩内C02浓度的变化量,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得出的正确判断是( )
A.FG段表明气孔关闭,不进行光合作用 |
B.E点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比A点时多 |
C.D点光合作用开始,H点光合作用消失 |
D.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在一昼夜内有所增加 |
下表列出了某动物肝细胞和胰腺外分泌细胞膜结构的相对含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质膜 |
内质网膜 |
高尔基 体膜 |
线粒体 |
核内膜 |
其他 |
||
粗面 |
滑面 |
外膜 |
内膜 |
|||||
甲 |
2 |
35 |
16 |
7 |
7 |
32 |
0.2 |
少量 |
乙 |
5 |
60 |
<1 |
10 |
4 |
17 |
0.7 |
少量 |
A.细胞甲呼吸强度大于细胞乙
B.细胞乙为胰腺外分泌细胞
C.细胞乙合成的分泌蛋白多于细胞甲
D.不同细胞膜结构的含量不同取决于基因的不同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无氧、干燥的环境细胞呼吸最弱,有利于果蔬储藏 |
B.水稻根部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以适应缺氧环境 |
C.用玉米经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来替代汽油,主要利用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
D.马拉松比赛中人体主要是从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的过程中获得能量 |
如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④中数值最大的是① |
B.③代表的物质名称是氧气 |
C.线粒体能完成图示全过程 |
D.部分原核生物能完成图示全过程 |
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 |
B.有氧呼吸过程中生成的H可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水 |
C.某些微生物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 |
D.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可在叶绿体基质中作为还原剂 |
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 |
B.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可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水 |
C.某些微生物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 |
D.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可在叶绿体基质中作为还原剂 |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是否能进行需氧呼吸与有无线粒体无必然关系 |
B.线粒体内膜上存在与电子传递及柠檬酸循环相关的酶 |
C.厌氧呼吸产生的[H]可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将丙酮酸还原成不同的产物 |
D.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ATP与该植物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数量相同 |
第十一届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于2010年9月23日至30日在中国北方著名的果品和蔬菜生产加工基地——烟台举行,当地的苹果果形端正、皮薄甜脆、汁多爽口,享誉全国。为了尽量延长新鲜苹果的贮藏时间,贮藏条件最好是( )
A.低O2、适当的湿度、零上低温 |
B.低O2、适当的湿度、零下低温 |
C.无O2、保持干燥、零上低温 |
D.无CO2、保持干燥、零下低温 |
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含量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氧含量为a时,最适于储存该植物器官 |
B.氧含量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大约是有氧呼吸的5倍 |
C.氧含量为c时,无氧呼吸强度最弱 |
D.氧含量为d时,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
下列曲线所示的生物学意义,错误的是
A.如图①纵坐标表示细胞内呼吸强度,则横坐标表示O2供应量 |
B.如图②纵坐标表示酶的活性,则横坐标可表示温度 |
C.如图③纵坐标表示02出入红细胞的速率,则横坐标可表示O2的浓度 |
D.如图④纵坐标表示植物根对K+的吸收速率,则横坐标可表示O2浓度 |
下列各曲线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及其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人的成熟红细胞中ATP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
B.乙图所示物质运输速率不受呼吸酶抑制剂的影响 |
C.丙图表示酵母菌呼吸时氧气浓度与CO2生成速率的关系,a点时产生的CO2全都来自有氧呼吸 |
D.丁图表示小鼠体内酶活性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