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图中a、b、c、d代表的结构正确的是( )
A.a—质粒RNA | B.b—限制性外切酶 | C.c—RNA聚合酶 | D.d—外源基因 |
下列关于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cDNA文库中的DNA来源于mRNA的反转录过程 |
B.如果某种生物的cDNA文库中的某个基因与该生物的基因组文库中的某个基因控制的性状相同,则这两个基因的结构也完全相同 |
C.cDNA文库中的基因都没有启动子 |
D.一种生物的cDNA文库可以有许多种,但基因组文库只有一种 |
下列不是基因工程中经常用来运载目的基因运载体的是( )
A.细菌质粒 | B.噬菌体 | C.动植物病毒 | D.细菌核区的DNA |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中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限制酶水解相邻核苷酸间的化学键打断DNA |
B.DNA连接酶可将末端碱基互补的两个DNA片段连接 |
C.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末端延伸DNA或RNA |
D.逆转录酶以一条R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DNA |
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灭绝生物的“复生”将不再是神话。如果世界上最后一只野马刚死亡,以下提供的“复生”野马个体的方法中能够成功的是( )
A.将野马的体细胞取出,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经脱分化、再分化,培育成新个体 |
B.将野马的体细胞两两融合,再经组织培养培育成新个体 |
C.取出野马的体细胞核移植到母家马的去核卵细胞中,经孕育培养成新个体 |
D.将野马基因导入家马的受精卵中,培育成新个体 |
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引起染色体变异,它突破了自然生殖隔离的限制 |
B.以茎尖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获得的脱毒苗一定能抗病毒 |
C.基因工程和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均能定向改变生物性状 |
D.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克隆牛是一种培育新品种的方式 |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治疗就是把缺陷基因诱变成正常基因 |
B.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是DNA分子杂交 |
C.一种基因探针能检测水体中的各种病毒 |
D.原核基因不能用来进行真核生物的遗传改良 |
20世纪90年代,乌干达薯业遭到了病毒的毁灭性打击。科学家研究其原因发现,是一种新的病毒引发的疾病,而这种新病毒是由两种已知病毒重组产生的,这一事实有力地支持了下列哪一观点( )
A.转基因生物有可能成为新的入侵物种,威胁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的生存 |
B.导入转基因生物的外源基因有可能与感染转基因生物的某些病菌或病原体杂交,从而组装出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病原体 |
C.转基因植物的抗除草剂基因,有可能通过花粉传播而进入杂草中,使杂草成为除不掉的“超级杂草” |
D.抗虫棉能抵抗棉铃虫,但随着棉铃虫抗性增加,抗虫棉有可能被淘汰 |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了转基因羊。但是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羊的乳汁中。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中凝血因子基因的碱基对数目,小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目的3倍 |
B.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重组DNA分子导入羊的受精卵 |
C.在该转基因羊中,人凝血因子基因只存在于乳腺细胞,而不存在于其他体细胞中 |
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DNA连接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 |
下列技术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的是( )
① 用DNA分子探针诊断疾病
② 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杂交
③ 快速灵敏地检测饮用水中病毒的含量
④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
A.②③ | B.①③ | C.③④ | D.①④ |
如图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转基因植物,生产可食用疫苗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PstⅠ、SmaⅠ、EcoRⅠ、ApaⅠ为四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过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 |
B.表达载体构建时需要用到限制酶 SmaⅠ |
C.抗卡那霉素基因的存在有利于将含有抗原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 |
D.除图示组成外,表达载体中还应该含有启动子和终止子等结构 |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中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限制酶水解相邻核苷酸间的化学键打断DNA |
B.DNA连接酶可将末端碱基互补的两个DNA片段连接 |
C.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末端延伸DNA或RNA |
D.逆转录酶以一条R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DNA |
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通过基因定点突变,使干扰素第17位的半胱氨酸改变成丝氨酸,改造后的干扰素比天然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和稳定性显著提高,此项技术属于( )
A.蛋白质工程 | B.细胞工程 |
C.胚胎工程 | D.生态工程 |
基因工程中,需使用特定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便于重组和筛选。已知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根据图判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Ⅱ切割 |
B.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Ⅰ切割 |
C.质粒用限制酶Ⅱ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Ⅰ切割 |
D.质粒用限制酶Ⅰ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Ⅱ切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