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实验及实验方法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含15N尿苷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吸收峰值出现在间期 |
B.研究遗传病发病率需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其遗传方式需分析患者家系系谱图 |
C.“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属于孟德尔的假说 |
D.DNA被15N标记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含14N培养液中进行减数分裂,产生两个含15N的精细胞 |
如图甲、乙为高等动物某器官内细胞的分裂图和一次完整分裂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坐标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据图甲细胞分裂图像特点可以判断该细胞来自雌性动物的卵巢内
B.图甲细胞中含有2个四分体,其子代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Ab、ab
C.图乙中曲线的变化能够代表图甲细胞所代表的分裂方式
D.图乙曲线3-4时间段内一定发生了着丝点的断裂和基因突变
基因型为AaBb的某个动物的精巢中,正常情况下,精原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中期与精子形成过程中的第二次分裂后期相比
A.基因组成相同 | B.染色体数相同 |
C.同源染色体对数相同 | D.DNA数目相同 |
某一生物有四对染色体,假设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个数比为l∶1。则该精原细胞在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 |
B.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 |
C.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 |
D.两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 |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相比较,减数分裂所特有的是( )
A.DNA分子的复制 | B.含有同源染色体 |
C.染色质形成染色体 | D.出现四分体 |
如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都具有同源染色体 |
B.动物睾丸或卵巢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
C.④的子细胞可能是精细胞或极体 |
D.上述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的是①②③ |
下图1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动物的某组织切片显微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1中DE段的一个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
B.图2中的细胞①正在发生DNA的复制 |
C.图1中BC段的一个细胞中可能含有1条或2条X染色体 |
D.图2中细胞②分裂结束后形成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 |
下图为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A中乙→甲可与图B中b对应 |
B.在高等植物细胞内,两组中心粒之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发生在图A的甲→乙过程 |
C.图B中a完全对应图C的AB段 |
D.图C中的变化若是发生在高等哺乳动物的生殖腺中,则不能准确地判定其细胞分裂的方式 |
在人类中,Klinefelfer综合症表现为中间性别,其性染色体为XXY。若患者的性染色体异常为父方引起,则是因为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 )
A.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 B.联会紊乱 |
C.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 D.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 |
某种动物的体细胞内有24条染色体,这种动物的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有着丝点
A.6个 | B.12 个 | C.24 个 | D.48 个 |
如图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果蝇群体中偶尔会出现IV号染色体三体个体。此类型三体个体均能正常生活,且可以繁殖后代,则三体雄果蝇减数分裂过程中次级精母细胞中IV号染色体的数目可能有多少条?从染色体组成的角度分析,此种三体雄果蝇经减数分裂可产生多少种配子?( )
A.1,2;2种 | B.1,2;4种 |
C.1,2,4;2种 | D.1,2,4;4种 |
下图是某一个雄性高等动物体内五个正在分裂的细胞示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甲、乙、丙、丁、戊中属于减数分裂的是 。丁细胞的名称是 。
(2)甲细胞有 条染色体 条染色单体,有 个DNA分子,戊细胞中有 个四分体。
(3)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的是 图细胞所在的时期。
(4)若该动物的基因型是Aa,在甲图中1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是 ,若2号染色体上有A基因,在正常情况下,该细胞中含a基因的染色体是 。
(5)将以上五个时期的细胞图按分裂的先后顺序排序为 。
下图是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只有CD、GH、MN段
B.着丝点分裂只发生在DE、NO段
C.MN段与AB段,单个细胞内核DNA含量相同
D.GH段与OP段,单个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不同
下列各图所示细胞均来自同一生物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③④⑤⑥中都具有同源染色体 |
B.属于有丝分裂过程的图是③④⑤ |
C.图①和图②可能来自同一初级精母细胞 |
D.细胞①的形成过程是④→③→⑤→②→⑥→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