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试剂鉴定某物质产生特定的颜色变化,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碘液—淀粉—黄色 | B.双缩脲试剂—多肽—紫色 |
C.苏丹Ⅲ染液—油脂—红色 | D.本尼迪特试剂—蔗糖—红黄色 |
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黄变绿再变蓝 |
B.观察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常用的材料是蝗虫的精巢 |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D.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口腔上皮细胞大部分染成绿色 |
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象。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
B.若使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少,甲图中的组合应是②④⑤ |
C.从图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
D.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②,同时提升镜筒 |
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 |
B.脂肪的切片法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色的脂肪颗粒 |
C.鉴定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
D.在使用苏丹Ⅲ鉴定脂肪的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洗去实验材料上的浮色 |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检测 |
B.脂肪的检测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细胞内被染色的脂肪颗粒 |
C.检测还原糖时,在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才能加乙液 |
D.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须混合均匀后才能加入样液 |
在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及蛋白质时,事先留出一些组织样液的目的是
A.与反应后混合液的颜色做对比 |
B.失败后再重做一次 |
C.下次实验再用 |
D.组织样液过多颜色反应不明显 |
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理: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
B.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
C.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
D.观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
如图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细胞内的某些结构模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a内能进行有机物的合成,在b内能进行有机物的分解 |
B.以上七种结构均参与了细胞内生物膜系统的构成 |
C.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a、b、e、f |
D.这些结构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植物细胞内的结构 |
某同学在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进行了以下操作。该同学的操作有误的是
A.将5 g新鲜菠菜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入无水乙醇后直接进行研磨 |
B.将预备好的滤纸条一端剪去两角,在距这一端1 cm处用铅笔画一条横线 |
C.为增强实验效果,将滤液细线画粗些并进行多次重复 |
D.将滤纸条画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轻轻插入层析液中,让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 |
下表是关于酶专一性的实验设计,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步骤 编号 |
l |
2 |
3 |
4 |
5 |
注入淀粉溶液 |
注入蔗糖溶液 |
注入某种酶溶液 |
注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 |
观察现象 |
|
试管I |
2mL |
- |
2mL |
2mL |
A |
试管II |
- |
2mL |
2mL |
2mL |
B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无关变量是底物的用量、反应温度等
B.步骤3可以选用新鲜的淀粉酶或蔗糖酶
C.若步骤3选用新鲜的淀粉酶,则现象A是产生砖红色沉淀,B无砖红色沉淀
D.该实验还可选用碘液作为检测试剂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1~2滴50%的盐酸洗去浮色
B.洋葱根尖细胞可用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分布和叶绿体、线粒体观察的实验
C.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说明淀粉已被水解
D.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液颜色变浅是液泡里的色素发生了渗透作用
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甘蔗不适于做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是因为其细胞中不含还原糖 |
B.当水分子进出细胞速率相等时,即细胞内外溶液渗透压相等 |
C.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可使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
D.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观察不到染色体的细胞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