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高倍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牙签消毒,实验前漱口都是为了保证该实验的准确性 |
B.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一滴0.9%的NaCl溶液,目的是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 |
C.在高倍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活细胞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
D.高倍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线粒体有两层磷脂分子层 |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三中有机物的鉴定试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A.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
B.用花生子叶做脂肪的鉴定要使用显微镜 |
C.检测蛋白质时不需要加热 |
D.鉴定还原糖的实验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 |
在观察装片时,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物像大小、细胞数目和视野亮度的变化依次是
A.变大、变少、变暗 | B.变大、变少、变亮 |
C.变小、变多、变暗 | D.变小、变多、变亮 |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红色的脂肪滴 |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混现用 |
下图表示糖类的化学组成和种类,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它们均可继续水解 |
B.①、②均属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将产生红黄色沉淀 |
C.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元,二者均贮存能量,可作为贮能物质 |
D.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使用纤维素酶可将其破坏,④的合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
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脂肪鉴定中需要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 |
B.斐林试剂加入葡萄糖溶液中振荡摇匀出现砖红色沉淀 |
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细胞中央被染成绿色 |
D.观察D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可用盐酸处理细胞从而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
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12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3个 | B.6个 |
C.24个 | D.48个 |
某同学为了确定来源不同的a、b、c、d、e五种物质(或结构)的具体类型,进行了下列实验。
①各种物质(或结构)的性质、染色反应的结果,如表所示。
|
a |
b |
c |
d |
e |
|
来源 |
猪血 |
马肝 |
蛙表皮 |
棉花 |
霉菌 |
|
水溶性 |
+ |
- |
+ |
- |
+ |
|
灰分 |
+ |
- |
+ |
- |
- |
|
染色反应 |
甲基绿溶液 |
- |
- |
+ |
- |
- |
斐林试剂 |
- |
- |
- |
- |
- |
|
苏丹Ⅲ溶液 |
- |
+ |
- |
- |
- |
|
双缩脲试剂 |
+ |
- |
- |
- |
+ |
|
碘液 |
- |
- |
- |
- |
- |
注:“+”表示有(溶解);“-”表示无(不溶解);灰分指物质充分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②a为红色,检测a的灰分发现其中含有Fe元素;③d是构成细胞壁的成分,将适量的e溶液加入盛有d的试管中,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下列对a~e推断最合理的是
A.血红蛋白、脂质、染色质、纤维素、蛋白质
B.蛋白质、脂肪、染色质、葡萄糖、麦芽糖酶
C.血红蛋白、脂肪、RNA、麦芽糖、纤维素酶
D.血红蛋白、脂肪、DNA、纤维素、纤维素酶
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显示细胞中某物质或结构的实验是
A.苏丹Ⅲ染色观察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 |
B.龙胆紫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中的染色体 |
C.健那绿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 |
D.甲基绿、吡罗红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DNA和RNA |
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
B.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后再加入乙液 |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要混合均匀,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现配现用 |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装片的顺序是
①转动转换器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 ②在低倍镜找到目标 ③将目标移到视野的中央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直到视野适宜,物象清晰为止
A.②③④① | B.②③①④ | C.②④①③ | D.③④②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