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气中CO2 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化石燃料和木材的燃烧 | B.人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
C.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 D.臭氧层被破坏 |
下列实例中,除哪项外,都是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典型实例( )
A.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多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
B.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使轻度污染的水体得到净化 |
C.掠夺式开发使不少地区已成荒山秃岭 |
D.通过繁殖使火灾毁坏的树林得到恢复更新 |
在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专为藏羚羊设计的33条走廊--野生动物通道(如桥洞),格外引人注目。该设计目的不包括
A.防止藏羚羊出生率下降,维护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
B.尽量保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 |
C.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徒动物的不利影响,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 |
D.节约经济成本,提高景观价值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
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哪些层次的保护战略和措施
①基因 ②细胞 ③组织 ④物种 ⑤生态系统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④⑤ |
如图表示某种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
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
为挽救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中一般不选用的是 (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 B.迁地保护 |
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 | D.引入被保护动物天敌的天敌 |
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选择 |
B.物种退化 |
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 |
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 |
B.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 |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将会自然减小 |
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
下列选项中,与图中所示概念的从属关系相符的是( )
选项 |
① |
② |
③ |
④ |
A |
内环境 |
血液 |
组织液 |
淋巴 |
B |
突触 |
突触前膜 |
突触后膜 |
突触小体 |
C |
生物多样性 |
DNA的多样性 |
种群多样性 |
生态系统多样性 |
D |
生物群落 |
生产者 |
消费者 |
分解者 |
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试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B.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
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只 |
D.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 |
到2050年,按16亿人人均年消费粮食600 kg计算,中国每年共需粮食9.6×108 t,每公顷耕地需要产粮13.5 t,也就是说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这个事实说明( )
A.达到这些指标是相当困难的 |
B.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C.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将会同步提高 |
D.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 |
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是
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
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
C.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使鸟类数量增加,进而使害虫数量下降 |
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