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
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C.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 |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有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作底物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研究过程和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过程均用了假说演绎法
(3)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提取色素时加入无水乙醇越多,纸层析时色素带的颜色越浅
(4)观察细胞减数分裂——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的减数分裂时期细胞
(5)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的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脱落,将使实验结果偏小。
(6)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要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样液
A.一项 | B.两项 | C.三项 | D.四项 |
生物兴趣小组对某湖泊及周边湿地范围内的某种鸟持续调查,其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鸟类的种群密度适合用样方法调查,然后计算增长速率 |
B.2002~2014年间,该种群增长始终呈“J”型增长 |
C.2012~2014年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表现为衰退型 |
D.生态系统中,该种群的K值约为2008年时种群数量的两倍 |
南方某一野外湖泊,正值水草悠悠,碧波荡漾,莲花盛开的季节,鱼儿畅游其中,青蛙在荷叶下乘凉,螃蟹也偶尔爬上岸晒晒太阳,真乃一幅美丽的画卷。结合生物学知识,以下对此美景判断不恰当的是( )
A.该湖泊中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一个大家庭——群落 |
B.除以上“画卷”上看到的外,池塘中还有许多细菌等分解者 |
C.若人类大肆向此湖泊投放污染物,则最糟糕的结果是整个湖泊生态系统崩溃 |
D.如果条件允许,若干年后该湖泊区域可能会变成树林,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
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 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 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泥巴(其中的藻类)→小虾→小鱼→大鱼 |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鱼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鱼类 |
C.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泥巴中的藻类 |
D.可通过5点取样法对该水池中某种大鱼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
在一固定容器内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肺炎双球菌并测定其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见下图。其中在A点时向培养基中添加了一定量的青霉素。下面对该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C~D段菌体数量不再增加,这与使用青霉素有关 |
B.A~B段种群中抗青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最大 |
C.D点开始出现的变化说明D时一定是再次加入了青霉素 |
D.曲线从B点到D点主要体现了青霉素对肺炎双球菌的选择过程 |
某植被严重破坏的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 |
B.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 |
C.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
D.在各个阶段群落中都存在分层现象 |
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
B.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
C.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
D.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数量为K/2 |
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
C.c点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
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可用图中“曲线X”表示,没有K值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 |
B.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食物链缩短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
C.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
D.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 |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演替阶段 |
群落类型 |
植物种类数/种 |
||
草本植物 |
灌木 |
乔木 |
||
1 |
草丛 |
34 |
0 |
0 |
2 |
针叶林 |
52 |
12 |
1 |
3 |
针、阔叶混交林 |
67 |
24 |
17 |
4 |
常绿阔叶林 |
106 |
31 |
16 |
A.该地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C.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会比草丛更复杂
D.表中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
A.甲=乙 | B.甲>乙 | C.甲<乙 | D.无法确定 |
下图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
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
D.要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最好要等到c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