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节目中报道,湖北省麋鹿自然保护区将一只雄鹿和七只雌鹿散放到保护区,经过一段时间的追踪和观察,这些麋鹿已经适应了野生生活。根据以上材料请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无意外灾害,这些麋鹿将发展成为一个自然种群 |
B.可以预见,该麋鹿种群发展过程中种群密度将增大 |
C.种群发展过程中要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
D.该种群数量将会按“J”型曲线一直发展下去 |
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A.衰退型和增长型 | B.增长型和衰退型 |
C.稳定型和衰退型 | D.稳定型和增长型 |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
B.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
C.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
D.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蜀岗西峰的所有蒲公英 ②茱萸湾的全部生物
③瘦西湖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④凤凰岛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① | D.①②④ |
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B.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
C.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损耗的能量就越多 |
D.农田弃耕后形成了一片杂草地,该杂草地与农田相比抵抗力稳定性降低了 |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种群及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
B.只有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
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利于种群的发展 |
D.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它们能否出现地理隔离和形成生殖隔离 |
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 -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 |
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 |
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 |
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 |
某植物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繁殖成功率如图乙所示。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最可能是( )
A.增加、减少 B.减少、减少
C.减少、增加 D.增加、增加
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其原因是( )
A.雄性个体数量减少使得雌虫生殖力下降 |
B.成虫个体数量大量迁出使得幼虫个体数量减少 |
C.受人工合成性引诱剂的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
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得种群出生率下降 |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蜘蛛。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土地上了。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上述岩体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
B.在于废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一样,上述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
C.880种动物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植物的垂直分层有关 |
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