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植物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
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下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食物条件、生活空间发生变化 |
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 |
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
将甲、乙两种植物混种,若设定甲植物播种数∶乙植物播种数=N,甲植物收获种子数∶乙植物收获种子数=M,收获的两种植物种子再全部播种,如此连续种植若干年,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曲线a b段的产生可能与两种植物种植环境相对稳定有关 |
B.曲线上c点对应的年份两种植物的竞争力基本相当 |
C.曲线上c点后乙种植物的竞争力较甲种植物强 |
D.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种植物可能在生存斗争中遭淘汰 |
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
B.若图②所示为某培养装置中酵母菌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 |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将害虫消灭到K/2的数量,就达到理想效果 |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鼎湖山的一对雌雄昆虫能交配繁殖,有可育的后代,则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
B.青海一片草原中所有藏羚羊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
C.南海中的海马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正处于数量稳定阶段 |
D.海南岛的气候适合种植高产杂交水稻,合理密植水稻时,其数量可以大于K值 |
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S”型曲线的走势,在此增长趋势中
A.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 | 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
C.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 | D.同一种群的K值始终保持固定 |
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 | B.外来物种入侵 |
C.群落演替 | D.垂直结构 |
在一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下面有关对阴湿山洼草丛及其生物等的叙述中,正确的组合是
①阴湿山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②阴湿山洼草丛中的蚂蚁是一个种群③阴湿山洼草丛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苔藓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2010年夏季,四川和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有关当地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持续降雨会引起当地生物种群增长曲线由“J”型变为“S”型 |
B.当地植物基因突变发生的某种新性状有可能适应水生环境 |
C.持续降雨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减少,抵抗力稳定性减弱 |
D.水分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 |
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共生、竞争、捕食 | B.共生、捕食、竞争 |
C.竞争、共生、捕食 | D.捕食、竞争、共生 |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形成的 |
B.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C.生物群落的生物属于同一个物种 |
D.生物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
向装有100mL培养液的烧瓶中接种少量酵母菌菌种,在适宜条件下进行长时间培养,酵母菌种群数量(Y)随时间(X)的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