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对培养瓶进行振荡 |
C.为了准确进行酵母菌活菌计数,可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 |
D.镜检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区,再转换高倍镜观察并计数 |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
培养液/mL |
无菌水/mL |
酵母菌母液/mL |
温度(℃) |
A |
10 |
- |
0.1 |
20 |
B |
10 |
- |
0.1 |
5 |
C |
- |
10 |
0.1 |
20 |
(1)该实验探究的是______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①将A、B、C三支试管放置在表中相应的温度、其它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③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两个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 x lmm x 0.l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下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_______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 个。
下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增长率为0 |
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
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14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
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
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下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
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横轴为诱捕灯间距)( )
A.若标记总量为 N,回收率为 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 N/a |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 |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
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
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
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
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
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
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 |
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统计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 |
下图表示在鱼塘中饲养鲤鱼时,鲤鱼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
B.若在t2时鲤鱼的数量为k,则在t1时鲤鱼的数量为k/2 |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
D.在t1~t2时,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
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 |
B.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
C.图中0→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分层现象 |
D.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
如图所示为下面3组生物:
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判断A~C 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③,B---②,C---①。
B.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 ①。
C.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稳定。
D.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Nt表示该种群第t代的种群密度,Nt+1表示该种群第t+1代的种群密度,下图表示某经济动物种群密度Nt 与Nt+1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为a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
B.b和e都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C.c点时,该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 |
D.种群密度为d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