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⑤ |
右图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毛细血管壁、2—红细胞、3—血浆、4—细胞内液、5—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过敏反应的抗体主要分布在3和5中,3和5的成分是有区别的 |
B.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依靠主动运输来完成 |
C.2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1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
D.5处的氧气浓度高于4处,4处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5处 |
某同学未吃早餐,到第4节课时,下列有关他体内血糖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 | B.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 |
C.胰高血糖素抑制了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 D.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
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机体处于不同的外界环境或生理状态时,体内的一些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是人体并不会因此而失去稳态。据图示推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血液中②的含量变化对①、③的分泌起调节作用,此种调控机制为激素间的协同作用。 |
B.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会不断变化,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结果。 |
C.当人处于悲伤、紧张等感知刺激下,易受病毒感染,这一作用机理是神经系统分泌的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系统,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
D.由图2可知:稳态的实现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之间通过细胞产生的神经递质、激素联系的。 |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不会出现的反应是
A.体表温度有所下降,而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
B.骨骼肌和肝脏细胞中线粒体活动加强 |
C.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上升 |
D.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
脊髓从胸段折断的病人,出现大小便失禁的原因是
A.大小便活动不受脊髓控制 |
B.大脑不能控制脊髓的反射活动 |
C.脊髓灰质失去反射功能 |
D.排尿、排便的信息不能传导到脊髓、 |
肾小管与周围毛细血管间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如果流经肾小管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明显提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量将会
A.增加 | B.减少 | C.不变 | D.不确定 |
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中乳酸浓度下降是由于( )
A.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 B.乳酸与Na2CO3反应生成CO2 |
C.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 D.乳酸与Na2HP04反应生成H3PO4 |
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CO2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
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
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
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 |
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环境→体外 |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蛋白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内各种细胞的蛋白质种类有所不同,各种生物膜的蛋白质含量也有所不同,前者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而后者与生物膜的功能密切相关 |
B.细胞呼吸酶、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的载体和血红蛋白都不属于内环境 |
C.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等血浆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其外排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有关,若含量太高有可能导致组织水肿 |
D.通过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制成“生物导弹”来定向地消灭癌细胞,这个过程中癌细胞属于免疫学的抗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