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
A.Cl2通入Na2CO3溶液中 | B.CO2通入CaCl2溶液中 |
C.NH3通入AgNO3溶液中 | D.SO2通入Ba(OH)2溶液中 |
下列物质中:①Na2SiO3②Al(OH)3③NH4HCO3④Al2O3⑤NaHSO4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A.①②④ | B.②④⑤ | C.②③④ | D.全部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HCO3与石灰水反应,当n(NaHCO3)∶n[Ca(OH)2] = 1∶1时,HCO3-完全转化为CaCO3
B.CO2通入石灰水中,当n(CO2)∶n[Ca(OH)2] = 1∶1时,能得到澄清溶液
C AlCl3溶液与烧碱溶液反应,当n(OH-)∶n(Al3+) = 1∶1时,铝元素以AlO2-形式存在
D.Fe与稀硝酸反应,当n(Fe)∶n(HNO3) = 1∶1时,溶液中铁元素只以Fe3+形式存
下列物质与其用途完全符合的有( )
①Na2CO3—制玻璃;②SiO2—太阳能电池;③AgI—人工降雨;④NaCl—制纯碱;
⑤Al2O3—焊接钢轨;⑥NaClO—消毒剂⑦Fe2O3—红色油漆或涂料⑧MgO—耐火材料
A.4 | B.5 | C.6 | D.7 |
将溶液(或气体)X逐渐加入(或通入)到一定量Y溶液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X的物质的量关系如右图所示,符合图中这一情况的一组物质是
|
X |
Y |
A |
Ba(HCO3)2溶液 |
NaOH溶液 |
B |
CO2气体 |
石灰水 |
C |
KOH溶液 |
Mg(HSO4)2溶液 |
D |
Na2CO3溶液 |
CaCl2溶液 |
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
①中的物质 |
②中的物质 |
预测①的现象 |
A |
淀粉KI溶液 |
浓硝酸 |
无明显现象 |
B |
酚酞溶液 |
浓盐酸 |
无明显现象 |
C |
AlCl3溶液 |
浓氨水 |
有白色沉淀 |
D |
湿润红纸条 |
饱和氯水 |
红纸条褪色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导纤维广泛应用于现代通讯,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是硅 |
B.二氧化碳不宜用于扑灭金属钠燃烧引起的火灾 |
C.一定条件下,可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这一变化是物理变化 |
D.加碘盐中所加的碘为碘单质 |
反应产物除与反应物的结构、性质有关,还与反应的条件有关。下列各组物质反应时:
①Cu与HNO3溶液 ②Cu与FeCl3溶液 ③Na与O2中,由于浓度或条件不同得到不同产物的是: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
下列归纳或类推中,正确的是( )
A.将氯化氢和SO2分别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都变为红色,所以它们都是酸类物质 |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C.一氧化碳和氢气都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它们都具有还原性 |
D.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
下列四个选项中,可由甲推导出结论乙的是
|
甲 |
乙 |
A |
某过程发生能量变化 |
该过程发生化学反应 |
B |
两种元素同一主族 |
两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C |
A原子失去的电子比B原子的多 |
A单质的还原性比B单质的强 |
D |
某物质是离子化合物 |
该物质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将盛有二氧化氮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中,溶液会充满试管
②酒精灯加热铝箔至熔化,铝并不滴落,说明铝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③为测定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性,可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石英坩埚中加热熔化
④电解从海水中得到的氯化镁溶液可获得金属镁
⑤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A.①③④⑤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⑤ |
向下列溶液中通入过量CO2,最终出现浑浊的是( )
A.氢氧化钙饱和溶液 | B.苯酚钠饱和溶液 |
C.醋酸钠饱和溶液 | D.氯化钙饱和溶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