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学为了测算卫星在月球表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环绕速度,提出了如下实验方案:在月球表面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一个物体,测出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h,已知月球的半径为R,便可测算出绕月卫星的环绕速度。按此方案,绕月卫星的环绕速度为 ( )
A. | B. | C. | D. |
若取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8km/s,某行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6倍,半径是地球的1.5倍,则此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 )
A.32 km/s | B.16 km/s | C.4km/s | D.2km/s |
使物体脱离某星球的引力束缚,不再绕星球运行,从星球表面发射所需的最小速度称为第二宇宙速度,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v2与第一宇宙速度v1的关系是1。已知某星球的半径为r,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的。不计其他星球的影响,则该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为
A. | B. | C. | D.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运行速度,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
B.地球的第三宇宙速度又叫脱离速度,指在地面附近发射物体,使之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
C.不同的国家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的地点不同,但这些卫星的轨道一定在同一平面内,且它们只能运行在地球赤道的正上空某一恒定高度上,它们运行的角速度相同 |
D.若宇宙中存在一种质量为的球状天体,当其半径R不大于(G是引力常量,c是真空中的光速),这种天体称为黑洞 |
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 |
B.它是近地圆形轨道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速度 |
C.它是能使卫星进入近地圆形轨道的最小发射速度 |
D.它是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近地点的速度 |
美国字航局2011年12月5日宜布,他们发现了太阳系外第一颗类似地球的、可适合居住的行星—“开普勒一22b”,其直径约为地球的2.4倍.至今其确切质量和表面成分仍不清楚,假设该行星的密度和地球相当,根据以上信息.估算该行里的第一宇宙速度等于
A. 3.3×103m/s | B.7.9×103m/s | C.1.2×104m/s | D.1.9×104m/s |
我们在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的公式v=时,需要做一些假设和选择一些理论依据,下列必要的假设和理论依据有( )
A.卫星做半径等于2倍地球半径的匀速圆周运动 |
B.卫星所受的重力全部作为其所需的向心力 |
C.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仅有一部分作为其所需的向心力 |
D.卫星的运转周期必须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 |
2011年中俄将联合实施探测火星活动计划,由中国负责研制的 “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将与俄罗斯研制的“福布斯一土坡”火星探测器一起由俄罗斯“天顶”运载火箭发射前往火星。已知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的1/9,火星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l / 2。下列关于火星探测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射速度只要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即可 |
B.发射速度只有达到第三宇宙速度才可以 |
C.发射速度应大于第二宇宙速度、可以小于第三宇宙速度 |
D.火星探测器环绕火星运行的最大速度约为第一宇宙速度的2倍 |
已知某天体的第一宇宙速度为8 km/s,则高度为该天体半径的宇宙飞船的运行速度为
A.km/s | B.4 km/s |
C.km/s | D.8 km/s |
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 |
B.它是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圆形轨道上的最大运行速度 |
C.它是能使卫星进入近地圆形轨道的最小发射速度 |
D.它是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近地点的速度 |
一宇航员站在某质量分布均匀的星球表面上以初速度沿竖直方向抛出一个小球,测得小球经过时间t落回抛出点,已知该星球半径为R,则该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A. | B. | C. | D.无法确定 |
美国宇航局2011年12月5日宣布,他们发现了太阳系外第一颗类似地球的、可适合居住的行星——“开普勒—22b”,其直径约为地球的2. 4倍.至今其确切质量和表面成分仍不清楚,假设该行星的密度和地球相当,根据以上信息,估算该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等于( )
A.3.3×103 m/s | B.7.9×103 m/s | C.1.2×104 m/s | D.1.9×104 m/s |
若取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8km/s,某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18倍,半径是地球的2倍,这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
A.16km/s | B.24km/s | C.32km/s | D.72km/s |
使物体脱离星球的引力束缚,不再绕星球运行,从星球表面发射所需的最小速度称为第二宇宙速度,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v2与第一宇宙速度v1的关系是。已知某星球的半径为r,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的1/6。不计其他星球的影响,则该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为
A. | B. | C.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