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电质点在匀强磁场中作圆周运动,现给定了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带电质点的质量和电量.若用v表示带电质点运动的速率,R表示其轨道半径,则带电质点运动的周期
A.与R有关 | B.与R无关 | C.与v有关 | D.与v无关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电荷处于磁场中一定受到洛仑兹力 | B.运动电荷在磁场中一定受到洛仑兹力 |
C.洛仑兹力对运动电荷一定不做功 | D.洛仑兹力可以改变运动电荷的速度大小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电荷在磁感应强度不为零的地方,一定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 |
B.运动电荷在某处不受洛伦兹力作用,则该处的磁感应强度一定为零 |
C.洛伦兹力既不能改变带电粒子的动能,也不能改变带电粒子的速度 |
D.洛伦兹力对带电粒子一定不做功 |
如图(甲)从阴极发射出来的电子束,在阴极和阳极间的高电压作用下,轰击到长条形的荧光屏上激发出荧光,可以显示出电子束运动的径迹。若把射线管放在如图(乙)蹄形磁铁的两极间,阴极接高压电源负极,阳极接高压电源正极,关于荧光屏上显示的电子束运动的径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束向上弯曲 | B.电子束沿直线前进 |
C.电子束向下弯曲 | D.电子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无关 |
如图所示,甲带正电,乙是不带电的绝缘块,甲、乙叠放在一起置于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空间存在着水平方向的的匀强磁场,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甲、乙无相对滑动的一起向左加速运动,在加速运动阶段则:( )
A.甲、乙两物块之间的摩擦力不变 |
B.甲、乙两物块之间的摩擦力变大 |
C.甲、乙向左运动的加速度不断减小 |
D.甲对乙的压力不断增大 |
关于洛伦兹力和安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洛伦兹力和安培力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力 |
B.洛伦兹力和安培力,其本质都是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
C.洛伦兹力和安培力,其本质都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
D.安培力就是洛伦兹力,两者是等价的 |
借助阴极射线管,我们看到的是( )
A.每个电子的运动轨迹 | B.所有电子整体的运动轨迹 |
C.看到的是真实的电子 | D.看到的是错误的假象 |
下列关于电荷所受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垂直于磁场方向运动的电荷,一定受洛伦兹力作用 |
B.垂直于电场方向运动的电荷,一定受电场力作用 |
C.静止在磁场中的电荷,所受洛伦兹力为零 |
D.静止在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电场力不为零 |
如图示,摆球带负电,在一匀强磁场中摆动,匀强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摆球在AB间摆动过程中,由A摆到最低点C时,摆线拉力为F1,摆球加速度大小为a1;由B摆到最低点C时,摆线拉力的大小为F2,摆球加速度大小为a2,则:
A.F1>F2, a1=a2 | B.F1<F2, a1=a2 |
C.F1>F2, a1>a2 | D.F1<F2, a1<a2 |
关于洛伦兹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一定会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 |
B.若带电粒子在某点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则该点的磁感应强度一定不为零 |
C.洛伦兹力不会改变运动电荷的速度方向 |
D.仅受洛伦兹力作用的运动电荷的动能一定不改变 |
如图所示,一带负电的滑块从粗糙斜面的顶端滑至底端时的速率为v,若加一个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并保证滑块能滑至底端,则它滑至底端时的速率 ( )
A.变大 | B.变小 |
C.不变 |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
图是磁流体发电机的原理示意图,金属板M、N正对着平行放置,且板面垂直于纸面,在两板之间接有电阻R。在极板间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当等离子束(分别带有等量正、负电荷的离子束)从左向右进入极板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N板的电势高于M板的电势 |
B.M板的电势高于N板的电势 |
C.R中有由b向a方向的电流 |
D.R中有由a向b方向的电流 |
如图所示,带电平行金属板PQ和MN之间的距离为d,两金属板之间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如图建立坐标系,x轴平行于金属板,与金属板中心线重合,y轴垂直于金属板。区域I的左边界在y轴,右边界与区域II的左边界重合,且与y轴平行;区域II的左、右边界平行。在区域I和区域II内分别存在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区域I内的磁场垂直于Oxy平面向外,区域II内的磁场垂直于Oxy平面向里。一电子沿着x轴正向以速度v0射入平行板之间,在平行板间恰好沿着x轴正向做直线运动,并先后通过区域I和Ⅱ。已知电子电量为e,质量为m,区域I和区域II沿x轴方向宽度均为,不计电子所受重力。
(1)求两金属板之间电势差U
(2)求电子从区域II右边界射出时,射出点的纵坐标y
一束带电粒子以同一速度,并在同一位置进入匀强磁场,在磁场中它们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粒子q1的轨迹半径为r1,粒子q2的轨迹半径为r2,且r2=2r1,q1、q2分别是它们所带的电荷量,则 ( )
A.q1带负电、q2带正电,比荷之比为∶=2∶1 |
B.q1带负电、q2带正电,比荷之比为∶=1∶2 |
C.q1带正电、q2带负电,比荷之比为∶=2∶1 |
D.q1带正电、q2带负电,比荷之比为∶=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