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O是一固定的点电荷,另一点电荷P从很远处以初速度射入点电荷O的电场,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是曲线MN。a、b、c是以O为中心,为半径画出的三个圆,。1、2、3、4为轨迹MN与三个圆的一些交点。以表示点电荷P由1到2的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的大小,表示由3到4的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的大小,则( )
A. |
B. |
C.P、O两电荷一定同号 |
D.P的初速度方向的延长线与O之间的距离可能为零 |
静电场中,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势为的a点运动至电势为的b点.若带电粒子在a、b两点的速率分别为,不计重力,则带电粒子的比荷为 ( )
A. | B. | C. | D. |
关于物理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
B.库仑提出了库仑定律,并最早用实验测得元电荷e的数值 |
C.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并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
D.牛顿不仅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提出了场的概念 |
如图为真空中两点电荷A、B形成的电场中的一簇电场线,已知该电场线关于虚线对称,O点为A、B电荷连线的中点,a、b为其连线的中垂线上对称的两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可能是带等量异号的正、负电荷
B.A、B可能是带不等量的正电荷
C.a、b两点处无电场线,故其电场强度可能为零
D.同一试探电荷在a、b两点处所受电场力大小相等,方向一定相反
关于电场和磁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场强度的方向和电荷受力的方向相同 |
B.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与安培力的方向相同 |
C.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分别是V/m、N/Am |
D.电场线和磁感线可以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强弱,都是真实存在的 |
如图所示,在匀强电场中有六个点A、B、C、D、E、F,正好构成一正六边形,六边形边长为0.1m,所在平面与电场方向平行。点B、C、E的电势分别为-20 V、20 V和60 V。一带电粒子从A点以某一速度沿AB方向射出后,经过1x10-6s到达D点。不计重力。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粒子带正电
B.粒子在A点射出时的速度为5×l05m/s
C.粒子在A点的电势能大于在D点的电势能
D.该粒子的比荷(电荷量与质量比值)为7.5×108C/kg
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两个平行金属板间有匀强电场,在两板之间等高处有两个质量相同的带电小球(不计两带电小球之间的电场影响),P小球从紧靠左极板处由静止开始释放,Q小球从两极板正中央由静止开始释放,两小球沿直线运动都打到右极板上的同一点,则从开始释放到打到右极板的过程中:( )
A.它们的运动时间的关系为tP>tQ |
B.它们的电荷量之比为qP∶qQ=2∶1 |
C.它们的动能增量之比为 |
D.它们的电势能减少量之比为 |
在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板A、B上,加上如下图所示的交变电压,开始B板电势比A板电势高。在电场力作用下,原来静止在两板中间的电子开始运动。若两极板间的距离足够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一直向着A板运动
B.电子一直向着B板运动
C.电子先向A板运动,然后返回B板运动,之后在A、B两板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
D.电子先向B板运动,然后返回A板运动,之后在A、B两板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
.在横截面积为S的均匀铜导线中流过恒定电流I,铜的电阻率为ρ,电子电量为e,则电子在铜导线中受到的电场作用力为( ).
A.0 | B. | C. | D. |
有一静电场,电场线平行于x轴,其电势φ随x 坐标的改变而改变,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若将一带负电粒子(重力不计)从坐标原点 O由静止释放,电场P、Q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mm、4m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粒子将沿x轴正方向一直向前运动 |
B.粒子在P点与Q点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C.粒子经过P点与Q点时,动能相等 |
D.粒子经过P点与Q点时,电场力做功的功率相等 |
(多选)如图,在地面附近的竖直面内,有沿水平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同时存在着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场强大小为E,一个油滴在此复合场中始终沿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方向斜向下做直线运动(其运动轨迹如图中实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油滴一定带正电 |
B.油滴一定带负电 |
C.油滴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
D.油滴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
一带正电的小球向右水平抛入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电场,电场方向水平向左,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 )
A.做直线运动 |
B.做曲线运动 |
C.速率先减小后增大 |
D.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
如图所示为某示波管内的聚焦电场,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电场线和等势线。两电子分别从a、b两点运动到c点,设电场力对两电子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a、c两点的电场强度大小分别为E1和E2,则
A.W1 = W2, E1 >E2 | B.W1 = W2, E1 < E2 |
C.W1 ≠W2,E1 > E2 | D.W1≠W2,E1 < E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