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虚线表示某点电荷Q所激发电场的等势面,已知a、b两点在同一等势面上, c、d两点在另一个等势面上.甲、乙两个带电粒子以相同的速率,沿不同的方向从同一点a射入电场,在电场中沿不同的轨迹adb曲线、acb曲线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粒子所带的电荷符号不同 |
B.甲粒子经过c点时的速度大于乙粒子经过d点的速度 |
C.两个粒子的电势能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
D.经过b点时,两粒子的动能一定相等 |
关于电场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场线是电荷移动的轨迹 |
B.电场线是假想的的曲线 |
C.电场线是实际存在的曲线 |
D.电场线起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处),终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处) |
关于电场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场线就是初速度为零的正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
B.电场线的分布情况可以等效替代电场的分布 |
C.电场线是为了研究电场而引入的物理模型 |
D.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线而产生的 |
下列关于电场线和磁感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电场或磁场中实际存在的线 |
B.磁场中两条磁感线一定不相交,但在复杂电场中的电场线是可以相交的 |
C.电场线可以是一条不闭合曲线,而磁感线一定是一条闭合曲线 |
D.电场线越密的地方,同一试探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越大;磁感线分布较密的地方, 同一试探电荷所受的磁场力也越大 |
静电喷涂是利用高压静电电场使带负电的涂料微粒沿着电场相反的方向定向运动,并将涂料微粒吸附在工件表面的一种喷涂方法,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忽略运动中涂料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和微粒的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静电喷涂机与被喷涂工件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在运动中的涂料微粒所受电场力增大 |
B.涂料微粒的运动轨迹仅由被喷涂工件与静电喷涂机之间所接的高压电源决定 |
C.在静电喷涂机水平向左移动的过程中,有两个带有相同电荷量的微粒先后经过被固定的工件右侧P点(相对工件的距离不变)处,先经过微粒的电势能较大 |
D.涂料微粒在向被涂工件运动的轨迹中,在直线轨迹上电势升高最快 |
有关电场和磁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都一定会受到力的作用 |
B.电场和磁场都可用假想的闭合曲线进行形象的描述 |
C.电场和磁场在本质上属于同一种基本相互作用 |
D.电场和磁场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
关于静电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势等于零的物体一定不带电 |
B.电场强度为零的点,电势一定为零 |
C.同一电场线上的各点,电势一定相等 |
D.负电荷沿电场线方向移动时,电势能一定增加 |
如图所示,两个带点小球A、B的质量分别为m1、m2,带电量分别为q1、q2,静止时两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
为θ1、θ2,且A、B恰好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则:( )
A.若q1=q2,则θ1=θ2
B.若q1<q2,则θ1>θ2
C.若m1=m2,则θ1=θ2
D.若m1>m2,则θ1<θ2
如图是点电荷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电势一定大于0 |
B.B点的电势一定比C高 |
C.B点的场强一定比C强 |
D.该电场线一定是正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 |
如图是某静电场的一部分电场线分布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个电场可能是负点电荷的电场
B.A点的电场强度小于B点的电场强度
C.A、B两点的电场强度方向不相同
D.负电荷在B点处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与该处电场方向相同
一带正电的小球向右水平抛入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电场,电场方向水平向左,不计空气阻力,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球做直线运动 | B.小球的加速度不变 |
C.小球速率先减小后增大, | D.小球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
如图所示,在匀强电场中有六个点A、B、C、D、E、F,正好构成一正六边形,六边形边长为0.1m,所在平面与电场方向平行。点B、C、E的电势分别为-20 V、20 V和60 V。一带电粒子从A点以某一速度沿AB方向射出后,经过1×10-6s到达D点。不计重力。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粒子带正电
B.粒子在A点射出时的速度为5×l05m/s
C.粒子在A点的电势能大于在D点的电势能
D.该粒子的比荷(电荷量与质量比值)为7.5×108C/kg
如图所示,AB为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电场方向由A指向B,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电场一定是匀强电场 |
B.负电荷放在B点所受电场力方向向右 |
C.A点的电势一定低于B点电势 |
D.负电荷放在B点的电势能比放在A点的电势能大 |
如图所示,有一带电粒子贴着A板沿水平方向射入匀强电场,当偏转电压为U1时,带电粒子沿①轨迹从两板正中间飞出;当偏转电压为U2时,带电粒子沿②轨迹落到B板中点;设粒子两次射入电场的水平速度相同,则两次偏转电压之比为( )
A.U1∶U2=1∶1 | B.U1∶U2=1∶4 |
C.U1∶U2=1∶2 | D.U1∶U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