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物体所受重力之比为1:2,甲乙两物体所在的位置高度之比为2:1,它们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落地时的速度之比为:1 |
B.落地时的时间之比为:1 |
C.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之比为1:2 |
D.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1 |
如图所示,固定在地面上的半圆轨道直径ab水平,质点P从a点正上方高H处自由下落,经过轨道后从b点冲出竖直上抛,上升的最大高度为,空气阻力不计,当质点下落再经过轨道a点冲出时,能上升的最大高度h为( )
A. | B. | C. | D. |
长江三峡位于我国的腹地,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旅游地区,三峡索道的建成,为三峡旅游区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位游客在坐缆车过江时(缆车沿自左向右的方向水平匀速运动),将一石子从手中轻轻释放,不计空气阻力,坐在缆车中的该游客看到石子下落的轨迹是下图中的( )
A. | B. | C. | D. |
小明从某砖墙前的高处由静止释放一个石子,让其自由落下,拍摄到石子下落过程中的一张照片如图所示。由于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条模糊的径迹。已知每层砖的平均厚度为,照相机本次拍照曝光时间为,由此估算出位置A距石子下落起始位置的距离为( )
A. | B. | C. | D. |
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运动时,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伽利略通过实验验证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B.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指出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
C.伽利略通过实验直接验证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 |
D.实验中斜面起到了“冲淡”重力的作用,便于运动时间的测量 |
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的叙述中,符合历史的说法是 ( )
A.在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伽利略猜想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直接用实验进行了验证 |
B.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 |
C.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
D.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的物体,重物体与轻物体下落一样快 |
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的3倍,它们在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则( )
A.甲比乙先落地 | B.甲和乙同时落地 |
C.落地时甲比乙速度大 | D.落地时甲和乙速度相同 |
一个物体从某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它在第1s内的位移恰好等于它最后1s内位移的,则它开始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为(取g=10m/s2)( )
A.5m | B.11.25m | C.20m | D.31.25m |
1971年7月26日发射的阿波罗﹣15号飞船首次把一辆月球车送上月球,美国宇航员斯科特驾驶月球车行驶28公里,并做了一个落体实验:在月球上的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羽毛和铁锤,出现的现象是(月球上是真空)( )
A.羽毛先落地,铁锤后落地 |
B.铁锤先落地,羽毛后落地 |
C.铁锤和羽毛都做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为9.8m/s2 |
D.铁锤和羽毛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同时落地 |
甲物体的重量比乙物体大5倍,甲从H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高处与甲物体同时自由落下,忽略空气阻力,在它们落地之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在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
B.各自下落1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
C.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 |
D.甲乙经过同一高度处,它们的速度相同 |
小石子从塔顶做自由落体运动,落地瞬间的速度为40m/s,已知重力加速度g=10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石子下落时间为3S |
B.塔的高度为80m |
C.小石子在中间位置的速度为20m/s |
D.小石子在落地前最后2s内的平均速度为30m/s |
如图所示,在一个桌面上方有三个金属小球a、b、c,离桌面高度分别为h1:h2:h3=3:2:1。若先后顺次释放a、b、c三球刚好同时落到桌面上,不计空气阻力,则()
A.三者到达桌面时的速度大小之比是 |
B.三者运动时间之比为3:2:1 |
C.b与a开始下落的时间差小于c与b开始下落的时间差 |
D.三个小球运动的加速度与小球受到的重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