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子弹从O点水平射出,初速度为v0,穿过两块竖直放置的薄挡板A和B,留下弹孔C和D,测量C和D的高度差为0.1 m,两板间距4 m,A板离O点的水平距离为14 m,不计挡板和空气的阻力,则v0="________" m/s (g=10 m/s2)
如图所示,某人从高出水平地面h的坡上水平击出一个高尔夫球 (可视为质点)。由于恒定的水平风力的作用,球恰好竖直落入距击出点水平距离为L的A穴,则该球从被击出到刚落入A穴的时间t= ____________,球被击出时的速度大小= ________________。(结果用h、L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
一物体被水平抛出,抛出速度为10m/s,空气阻力忽略不计。若将该运动看作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运动的合运动, 2s末物体的速度为__________ m/s。(g取10m/s2)
如图所示,质量是1 kg的小球用长为0.5 m的细线悬挂在O点,O点距地面高度为1 m,如果使小球绕OO'轴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若细线最承受拉力为12.5 N,则当小球的角速度为多大_____________ rad/s时线将断裂,断裂后小球落地点与悬点的水平距离为__________ m.(g ="10" m/s2)
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0水平抛出一小球,设斜面足够长,则从抛出开始计时,经过时间t1= 时,小球落到斜面上;经过时间t2= 时,小球离斜面的距离达到最大。
如图所示,从地面上方某点,将一小球以7.5m/s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小球经过1.0s落地。若不计空气阻力,取g =10m/s2,则可知小球抛出时离地面的高度为 m,小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 m/s。
从同一高度以不同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两个小球,小球都做平抛运动,最后落到同一水平地面上。 两个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落地时的速度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如图所示,每一级台阶的高度和宽度都是0.4m,一球以水平速度由第一级台阶上抛出欲打在第五级台阶上,则水平速度v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以16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一石子,石子落地时速度方向与抛出时速度方向成370角,不计空气阻力,石子抛出点与落地点的高度差为 。石子落地时速度为 。
一个同学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中,只画出了如图所示的一部分曲线,于是他在曲线上取水平距离相等的三点A、B、C,量得 = 0.2m。又量出它们之间的竖直距离分别为h1 = 0.1m,h2 = 0.2m,利用这些数据,可求得:
(1)物体抛出时的初速度为 m/s;
(2)物体经过B时竖直分速度为 m/s,速度为 m/s;
(3)抛出点在A点上方高度为 m处。
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时,让小球多次沿同一轨道运动,通过描点法画出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
(1)为了能较准确地描绘运动轨迹,下面列出一些操作要求,将你认为正确选项的前面字母填在横线上: 。
(a)通过调节使斜槽的末端保持水平
(b)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必须不同
(c)每次必须由静止释放小球
(d)记录小球位置用的木条(或凹槽)每次必须严格地等距离下降
(e)小球运动时不应与木板上的白纸(或方格纸)相接触
(f)将球的位置记录在纸上后,取下纸,用直尺将点连成折线
(2)若用一张印有小方格的纸记录轨迹,小方格的边长为L,小球在平抛运动途中的几个位置如图中的a、b、c、d所示,则小球平抛的初速度的计算式为v0= ;球过c点时的速率是________(用L、g表示)。
三个同学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
(1) 甲同学采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金属片把A球沿水平方向弹出,同时B球被松开,自由下落,观察到两球同时落地,改变小锤打击的力 度,即改变A球被弹出时的速度,两球仍然同时落地,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采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 P、Q,其中N的末端与可看作光滑的水平板相切;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AC=BD,从而保证小铁球P、Q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v0相等,现将小铁球P、Q分别吸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铁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0同时分别从轨道M、N的下端射出。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仅仅改变弧形轨道M的高度,重复上述实验,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 。
(3)丙同学采用频闪摄影的方法拍摄到如图(3)所示的“小球做平抛运动”的照片。图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0cm,则由图可求得拍摄时每__________________s曝光一次,该小球运动到图中位置2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m/s(g取10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