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王小鹰

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那时还没上小学。奶奶每星期从保育园接我回家,路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秦香莲和王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的男人是谁。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并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

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

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地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种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碧蓝的大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才生。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配,她讲话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

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在普斯科夫,我们与两位当地作家交谈时探讨过普希金的性格发展,他出身贵族却具有火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屡遭沙皇迫害。他的思想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出现怀疑和悲观,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

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们先去圣山寺院拜谒普希金之墓,他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竖着一尊简朴的锥形石碑,在小小纪念堂里,鲜花丛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从普希金的遗体上合下来的。四壁挂着巨幅油画,描绘了风雪天他与丹特士决斗的情景以及临终前他不可名状的痛苦。普希金的死因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仅为爱情而死,亦有人说丹特士其实是沙皇派的杀手。普希金的妻子是莫斯科公认的第一美人,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交场合。当他收到那些有关他妻子的匿名信时,他感到的不是妒忌,而是人格上的侮辱。几年前沙皇为了让普希金的妻子能出入宫廷舞会,赠给普希金"宫延近待"的职务,他说:"我宁愿做奴求,却永远不愿做弄臣!"普希金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而向丹特士挑战的。监视、流放,政治上的迫害都没有像人格受侮辱这样不可忍受,于是他奋起反抗社会的舆论。他并不是去寻找死亡,他是如战士那样视死如归。纪念堂里那福描绘普希金临终情景的油画下面,写着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病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

细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无地飘着,我们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寻觅诗人的踪迹,心里沉淀着怀念、景仰与惆怅。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话: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彩色的落叶铺满的林荫道在雨雾中静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止不住的思绪……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童年时代的一段记忆开头,既点出了作者与普希金结缘之早,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访问普希金流放地的期待。

B.

当地出版的普希金选集虽然收集了他最优秀的作品,但作者并不满足,认为这无助于人们了解完整、复杂、真正的普希金。

C.

满地密叶的林荫道,秀美静谧的庄园,若有若无的细雨,这些环境描写,将寻访者的怀念、景仰与惆怅渲染得更加深切。

D.

文章结尾,作者由普希金的痛苦和命运生发开去,将"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这一问题置于读者面前,启人深思。

8.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9.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新。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甲卷)
  • 更新:2021-08-1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

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 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

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城,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

(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

B.

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

C.

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

D.

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

C.

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

D.

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6.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甲卷)
  • 更新:2021-08-1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

《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

(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

B.

《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

C.

《叙论》《结论》两篇虽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

D.

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

B.

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

C.

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D.

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

B.

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C.

《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

D.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甲卷)
  • 更新:2021-08-1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

经济危机持续加深

B.

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C.

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

福利制度已经确立

来源: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高考真题
  • 更新:2021-08-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

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

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

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

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来源: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高考真题
  • 更新:2021-08-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A.

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

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

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

D.

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来源: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高考真题
  • 更新:2021-08-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   

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来源: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高考真题
  • 更新:2021-08-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

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来源: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高考真题
  • 更新:2021-08-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表1        1931~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        单位:吨

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钢铁消费量

钢铁输入量

1931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

1932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

1933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

1934

2 135 031

864 107

770 000

617 726

根据表1可知,当时(   

A.

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

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

C.

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D.

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来源: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高考真题
  • 更新:2021-08-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A.

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

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

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

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来源: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高考真题
  • 更新:2021-08-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A.

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

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

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来源: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高考真题
  • 更新:2021-08-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

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

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

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

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来源: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高考真题
  • 更新:2021-08-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

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

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

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

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来源: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高考真题
  • 更新:2021-08-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

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

监察体系的改进

C.

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

察举制度的实施

来源: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高考真题
  • 更新:2021-08-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

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

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

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来源: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高考真题
  • 更新:2021-08-0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