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12.11)》)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13.3)》)
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写一个出自《论语·子路(13.3)》语段的成语。
《论语.颜渊(12.11)》中第一个“君”“臣”“父”“子”的词性都是______,而第二个“君”“臣”“父”“子”则为______。
孔子主张“正名”。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解说道:“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这便是名字的意义。”请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名著阅读
同一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评价。请你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从褒和贬两个角度,各写一句话,对我国三国时期的人物张飞进行评价。
答:(1)褒:
(2)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类);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第六十七章》)
请概括这段话反映的老子哲学观点,并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①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注释】 ①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②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的死难者洗恨雪耻。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结合选段内容,谈谈孟子对战争的看法。
简析孟子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仁政措施,目的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庄子·让王》中有一则寓言:
随珠弹雀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注: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对于用随珠弹雀者的行为,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从“人生的目标和价值”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学而》)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
简要分析上述文字中所体现的儒、道两家在对待物欲方面的不同态度。
结合上述观点,谈谈你对当今社会注重物质利益这一现象的看法。14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铁匠稳稳地站在铁砧前。沉默不语,眼皮也不抬一抬,好像根本没看见周围的人,眼里只有炉里的铁。少顷,烧得发了白的铁块被老铁匠迅疾敏捷而又从容不迫地夹上铁砧。几乎在他那“定音锤”响起的同时,飞来了大憨的大榔头。大憨耍的是那种“满月锤”,甩开膀子,“嗖嗖”生风地抡圆,抡出了花,却又砸得那么准。随着锻打,老铁匠不断移动、翻转铁块,每翻一遍都变换一种形状,像揉面一样,紧揉慢揉,越揉越劲道。眼看揉成团了,却又拉成了条儿,或者把砸扁了的板儿,折叠为四四方方的“盒子”,随心所欲,叫人惊讶那坚硬无比的铁在他们手里竞是这般柔软。老铁匠的响锤往砧侧一敲,大憨改成弓步半锤,锤只举至肩头,但节奏加快了,锤点密实了。老铁匠的响锤又作出示意,大憨最后用上了点锤,锤距砧子顶多半尺,锤落如雨,这样砸出的铁器表面平整、光滑得像用手抚过。铁匠们尽情地展演着自己的绝技,所有环节都在众人眼皮底下完成,他们不怕别人偷了艺去。
这段材料主要写了铁匠打铁时的场景,请简要分析一下语言特点。
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写一段以“铁匠的专注”为主旨的文字。不超过140字。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做法是不足取的:( 2分)
一是: ,二是 。
(2)简要谈谈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该怎样培养?( 4分)
答: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她)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道:“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众人笑推她说道:“快醒醒儿,吃饭去。这潮凳上还睡出病来呢。”
“她”指谁?她因何事醉酒?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两个冤家”(宝黛二人)因何事而“闹”?他们是怎么“闹”的?请简述相关情节。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众人在芦雪庵依题即景联句,宝玉因联句最少而被罚酒。宝玉喝得酩酊大醉,误入栊翠庵妙玉处,折下了庵中一枝二尺来高的红梅。 |
B.袭人母兄要赎她回去,袭人死也不肯。回贾府,袭人却用赎身之事试探宝玉,借机给宝玉下箴规,宝玉满口答应。 |
C.秦可卿去世,贾珍哭的泪人一般,恨不能代秦氏之死。贾珍想把丧事办得体面些,偏又尤氏犯病不能料理事务。于是请来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
D.贾敬看上鸳鸯,要讨她作妾。鸳鸯拒绝了这个做主子奶奶的机会,而且在贾母、邢夫人面前铰发明志,誓言不嫁,终身服侍贾母。 |
E.湘云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宝玉认为她在说“混帐话”,并且当众颂扬黛玉不会这么说。黛玉听后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有子曰:“孝弟①也者,其为仁②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
[注]①弟:同“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的人。②为仁:践行仁德。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的共同主张。
答:
(2)对同一主张的阐述,上面两个选段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析。
答: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①诸枉②,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②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③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
[注]①错:通“措”,放置 ;②枉:不正直、邪恶。③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