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2~15题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已,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12.文中加点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在本段中应如何理解?
答:                                                                       
                                                                               
13.第①段中加有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14.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品格值得作者礼赞的呢,请分条概括。
答:                                                                                                                                                     
15.文章的③④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而文章的标题却是“落花枝头”,这样写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答:                                                                       
                                                                           

来源: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雨中童真
丛维熙
雨很活泼,很浪漫,也很有诗意。但是,大概只有真心热爱大自然、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会发现其中的美妙吧。
儿时最爱看雨,觉得它神秘莫测。家乡的老人说,天上有一条银河,雨是银河决了堤,倾倒下来的天水。还有的老人说,那是老天爷与他媳妇打架时,玉皇娘娘流下来的眼泪。
当时,我虽然不懂科学知识,但也不相信这些民间传说——管它是从哪儿来的,反正下雨能给我快乐。记得儿时每到枯雨的大旱之年,家乡人都要求雨,人人头上戴着一个柳条弯成的帽子,冒着赤日炎热,抬着猪、羊、鸡、鸭,敲锣打鼓地走到河边。在一片祷告声中,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用力将它们抛向河心,以求上苍的老天爷与地下的龙王爷,能体恤大地之焦渴,下一场及时雨。每逢这个时刻,我与许多小伙伴,也要在其中扮演求雨的角色,用童谣向苍天献上一片童真:老天爷/下大雨/蒸了包子往上举/老天爷/别晴天/煮了饺子往上端……
但是老天无言,碧透的蓝天上没有一丝云影……
这是我儿时有关雨的悲情童话。当然,家乡也有大雨滂沱的日子。这是我最为动情的时候。我喜欢在云雨蒙蒙的田野上,木偶般地呆望着林间百鸟在雨幕中疾飞归巢,听夏蝉因落雨而歌声沙哑。自从开始学习古诗之后,雨在我心中的形象陡然升值,它不仅仅是我的玩伴,而嬗变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一种思绪。记得,当我读到杜牧的《清明》诗章后,乡间的牧童、田野的驿道、小镇湿淋淋的酒幌以及树叶上流淌下来的水珠,都能引起我神秘的幻想。这个雨中美丽的田园画面,曾支配我戴上草帽,冒雨离开家院,在密集斜飞的雨丝中,去寻找那幅恬静而富有诗情的一隅。当然,在家教十分严格的书香家庭,要想雨中上街总要找一个十分确切的理由。爷爷雨天总是要喝上几盅酒的,我说我给爷爷上酒馆里买酒。娘把涂着桐油的雨伞递给我,我却偏偏戴上草帽,提起酒壶便跑出家院。
雨中寻找诗情,实在是一件乐事。虽然我所住的小镇不是杏花村,但街上的酒馆还有那么几家。因而尽管在落雨街道上,没有发现牧童,也没有找到杜牧诗中“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画面——我的两只布鞋被积水湿透了,小小草帽覆盖不到的身子,雨水把我淋成了一只落汤鸡,但我并不因此而失意;因为那些雨中的匆匆行者,以及小镇酒馆前悬挂于空中被淋湿了的酒幌,都给了我童心幻觉中的某种满足。
到了酒店,我已成了水人,酒店老掌柜给我的酒壶灌满了烧酒之后,大概是觉得我那水淋淋的样儿有点可怜,顺手抓起一把花生米,塞在我的巴掌里。他探头往天上看了看,对我说:“过一会雨就会停了,你先在这儿吃花生米,不会耽误你爷爷喝酒的。”
听他一说,我连花生米也没吃一粒,就一头扎进雨帘之中——我不愿意等雨停下来,我喜欢在雨中回家。“你……”他在后边朝我喊着,“你会淋出病来的。”
我理解他的好心,但是他不理解我的那颗童心。他哪里知道我的心田里,深藏着在雨中求索的秘密?那是古人杜牧,赐给我的一个雨中的情梦,那诗中的意境如同勾魂一般,让我走进雨幕,被淋成了一个小小的水鬼!
多少年过去了,每逢潇潇春雨飞落人间时,那逝水流年的童真往事,便出现在密集的雨丝之中。
18.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写了家乡人求雨这一情节?
19.“雨中寻找诗情,实在是一件乐事”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作者为什么喜欢雨?通过写雨,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21.本文表现了一种“令人心醉的童心童趣”,请结合文本做具体赏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
马德
①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②我见过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也见过一头雄狮在草原上静卧,甚至是一只鸟.从一根斜枝扑棱棱飞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现出的,都是博大的安静。
③一切外在的物质形成,如槽枥之间的草料,草原之上的猎物,斜枝之外的飞虫,在安静生命的眼中,像风中的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所以安静,他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
④夏目的晚上,我曹经长久地观察过壁虎,这些小小的家伙,在捕食之前最好的隐匿,就是藏身于寂静里。墙壁是静的,昏暗的灯光是静的,扑向灯光的蛾子的飞翔是静的,壁虎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那是一幅优美素淡的夏夜图。只是壁虎四足上潜藏着一点杀机,为整幅画添了一丝残忍,也添了一些心疼。也正因为这样,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⑤安静的姿态是美的。蹲坐的云冈石窟里的慈祥的大佛,敦煌壁画里衣袂飘举的飞天,一棵虬枝盘旋的古树,两片拱土而出的新芽,庭院里晒太阳的老人,柴扉前倚门含羞的女子,这些姿态要么已看破红尘,要么正纯净无邪,恰是因为这些,它(他、她)或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动,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沾染一尘世俗,于是便呈现给这个世界最美的姿态。
⑥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所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⑦有一天,我去拜会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他正端坐在沙发深处,没有看书.没有写书法,只是端坐在那里,甚至都感觉不到他作过任何的思考。我和先生攀谈着,一些陈年往事逐渐勾起了老人6寺回忆。当他谈到差一点被反动派殴打致死这一段时,语速平缓从容.脸上平静得没有一丝的波澜。这种平静,不是来自岁月的老练和世故,而是来自命运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下午的阳光斜照进来,地板上、四壁上,横竖都是窗框投射下的沉重的影子。空气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
⑧这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父亲坐在山梁上吹笛子。一川的溪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黢的,村庄黑黢黢的,父亲的笛声婉转、旷远、悠扬。那一晚,山是安静的。水是安静的,村庄是安静的。
⑨我想说的是,只有在自然的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
14.文章第②段写马、雄狮、鸟,第⑤段写石佛、飞天、古树、新芽、老人、女子,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15.“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结合全文,说说“枝柯…‘根系”在文中的含义。
枝柯的含义:
根系的含义:
16.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作者说:“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2)怎样理解第⑦段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这句话?
17.意境是情景融合而成的,好的诗歌散文常常以意境取胜。试从意境的角度赏析第⑧自然段。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祝 勇
①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画面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蕴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已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新如琼浆,天气文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邃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有时路旁树枝上堆积的雪太厚了。“刷”地掉下来,落在我的外套上,正是前人所谓“玉堕冰河,沾衣生湿”的情景。我徘徊着我的脚步,拓展着我的视线,一派浓重而神秘的诗情,油然浮上我的心头,使我幽然意远,漠然神凝。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怆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兀傲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江寒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和衰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的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世界,玩味透彻了。  
⑥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地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中融化了。
11.文章说,“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地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中融化了。”请说明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答:                                                                               
                                                                                  
12.文章第二段说:“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作者“欢愉”的原因。
答:                                                                                
                                                                                   
                                                                                   
13.文章的中心内容是写雪景,可第⑤段中作者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独钓寒江图》及其有关的内容,试分析其作用。
答:                                                                                   
                                                                                  

来源: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从“周庄模式”看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大发展之时,在“要想富、先修路”、“汽车一响、黄金万两“的热潮下,江南河网平原上的大小村镇都鼓足了破旧立新的干劲,纷纷拆桥拓街、填河筑路,以期筑巢引风。一大批具有鲜明水乡特色的古镇在这场城乡运动中遭受了风貌格局上的巨大破坏,如前州、偃桥、芦墟等。而周庄则因为与外界交通过于闭塞,发展较慢,才得以幸免。1986年同济大学为周庄制定的保护规划中明确提出“保护古镇,开发新区,发展旅游,振兴经济”的十六字方针,这在当时俨然是与热火朝天的乡镇改革反其道而行之,顶着前所未有的反对和质疑压力,开创了江南古镇保护的先河。
  根据规划要求的严格实施,周庄古镇的保护在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效:保存完整且丰富多变的街河空间、小桥人家的玲珑闲适、清朴秀丽的民风民俗……对这些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精心保护,为周庄赢来了旅游观光的发展先机。更为可贵的是,1995年周庄古镇在旅游业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时,还及时建立了“古镇保护基金”,将每年古镇旅游门票收入的10%用于古镇保护,包括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古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等。这种用旅游收入反哺古镇发展的做法,为古镇的良性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也获得了古镇居民的拥护,“古镇要发展、保护不能忘”的观念不仅是政府管理部门的点金石,更是取得了深入人心、全民参与的效果。这种                                 开展城镇旅游,并将旅游收入回馈于古镇保护的做法,被人们简称为城镇发展的“周庄模式”。一时间成为全国上下拥有历史遗存的城镇争相效仿的对象。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水乡城镇更是纷纷以“周庄第二”、“小周庄”、“可与周庄媲美”之名自居。
  遍布江南地区的水乡古镇是我国传统城镇中的一种独特类群。从聚落的空间构成上看,它们枕河而居、因河设市、夹岸为街、水陆两宜,构筑了人们心中小桥流水人家的闲适意境;从建筑特征上看粉墙黛瓦、水巷幽仄、山墙起伏、宅院四合,既不失传统中正的封建家族伦理秩序,又捎带着文人墨客的清寡、商贾小宦的偏适、衣食百姓的厚朴;而那乡里乡间土生土长、生生不息的稻米、桑蚕、纺织、印染等活动,则成就了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因地制宜的传统小农经济类型,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为这些水乡古镇构筑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共同语。
  继周庄保护取得初步成功之后,西塘、乌镇、同里、甪直、南浔等古镇相继编制了总体规划和保护规划,并开始投身于积极的保护实践。这些古镇的保护,在把握江南水乡共性的基础上抓住各自特点,形成独特韵味:
  周庄是前街后河的商业市镇,同里是恬静的水乡居家小镇,西塘是廊棚数里的黄酒之乡,
  乌镇是水阁楼枕河卧波,角直以庙兴市、民风古朴,南浔的丝商留下了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杰作……正是这每一个古镇、每一处细微的不同,才使得江南水乡有着百看不厌、多姿多彩的魅力。古镇保护的重点也正是在于这种共性把握之下的特质挖掘。2000年,在联合国遗产中心专家的提议下,江苏的周庄、同里、甪直,浙江的乌镇、南浔、西塘,开始正式以“江南水乡古镇”的名义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此“江南六镇”开始作为江南水乡古镇这一群体的突出代表,为人们所逐渐熟知。
  2003年12月,“江南六镇”由于在规划和保护上“对整个城市发展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留存了文化遗产,很好地处理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让人们看到了古代人的生活,同时很好地让今人生活在其中”,而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
  以“江南六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作为一种典型地域的城镇遗产类型的整体保护模式,已取得突出成就,影响和带动了江南乃至更大地域众多吉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上海的朱家角、枫泾、新场,苏州的木渎,宁海的前童,富阳的龙门等一大批古韵犹存的水乡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江南水乡古镇”作为一种遗产类群,也将最终成为祖国优秀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成员。   《阮仪三教授在“首届古镇保护与发展周庄论坛”上的讲演》
l.文章前两段分别讲述了“周庄模式”的                  两方面内容。
2.根据文义,在文章第二段的横线上填空。
3.下列分析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周庄与外界交通过于闭塞,所以发展较慢,从而得以幸免。
B.水乡古镇在聚落的空间构成上,构筑了人们心中小桥流水人家的闲适意境。
C.古镇保护的重点就是挖掘古镇的各自特点,形成独特韵味。
D.“江南六镇”因为在规划和保护上的成就,而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

4.作者认为“遍布江南地区的水乡古镇是我国传统城镇中的一种独特类群”的依据是什么
5.根据全文的意思,把题目补充完整。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7题。   
想讨一本书
我给小有名气的“大款”方先生开车期间,他正追求一位姓申的小姐。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方先生终于与申小姐有了第一次约会。共进午餐后,申小组接受了方先生的进一步邀请,坐车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所求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
“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地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像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看看,可是一直难于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家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腿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小姐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这天送走申小姐后,方先生满腹心事。
不久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做出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一笔大生意吗?”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没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拜托你了。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当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您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那位小姐走了过来,将支票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他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有一本书是做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14.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说主要采用语言对话和行为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B.文中的方先生财大气粗,目空一切,认为有钱就能办到任何事情。没有想到因为不读书而连续碰壁。
C.文章表明了物质财富的充裕并不等于精神的富有,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还应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
D.乞丐的形象表明了精神生活的享受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E.小说的结尾让我们知道了那个乞丐原来就是书店的经理,使这篇小说的构思显得很巧妙。
15.根据方先生对乞丐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和心理,请你写出当乞丐讨要一本书,方先生为什么“惊奇”、“羞愧”和“窘迫”。 (4分)
直接原因是                                                                                                                                                                           
                                                                     
                                                                     
深层次原因                                                                                                                                                                           
                                                                     
                                                                     
16.请你根据文章推测设想一下,在听了书店小姐转告的经理的话后,方先生会有怎样的表现?你这样设想的理由是什么?(理由不少于两条) (6分)
表现:                                                                                                                                                                           
                                                                                  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共22分):
巍峨大禹陵     黄意明
  ⑴大禹陵在绍兴市东南会稽山,禹陵旁有禹庙,为供奉和祭祀大禹之所。大禹,姓姒氏,为黄帝之玄孙,帝颛顼之孙。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时,曾到过当时的古越茅山,并更名茅山为会稽。禹继帝位后十年,东巡至于会稽而崩,葬于此,故称禹陵。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为一时盛事。后代帝王也多有祭祀,百姓则每年都要举行祭禹活动。有“北祭黄陵,南祭禹陵”之说。
⑵沿着禹陵石阶缓缓而上,两旁山色青青,气象庄严肃穆。进入禹庙大殿,大禹塑像高大威武,朝服冕旒,神情庄重。背后绘有九把斧凿,象征大禹疏通九河的功绩。两旁有两联曰“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惟微见道心”,“不矜不伐拜嘉言贤无遗野四海攸同,乃圣乃神疏九河人免为鱼万世永赖”,对大禹生平作了一个很好的概括。
⑶面对巍峨大禹陵,我不禁陷入深思。
⑷在历代帝王中,大禹四千年来一直受到人民的尊敬,历代香火绵延,而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也对他推崇备至,把他作为古代贤君的代表,这无疑和大禹平成水土、疏通九河的功业有关,同时,也由于在大禹的身上体现着一种后世儒家的理想精神。据《史记》记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亹亹穆穆”,本身即是一种道德和法度的象征。当舜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禹在接受了治水重任后,深知任务的艰巨性,首先是以一种克己恭敬、精勤不懈的态度来从事工作的。传说中,他的父亲鲧是用获取上帝息壤的办法来堙堵洪水的,这是一种把希望寄托在神物上的态度,以为沾取天帝的灵光,就能大功告成。大禹则不然,他知天命而尽人事。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自己以身作则,身先士民,“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船,山行乘檋(jú,一种登山鞋),泥行乘橇;左准绳,右规矩,行山弑定高山大川”。另一方面,则对未知的自然规律采取一种敬畏的态度,“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富室致费于沟域”。所谓“鬼神”后人常解释为造化之迹,也即是当时人们尚未能弄懂的自然现象。大禹广纳嘉言,细察地理。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轻妄,而是一种孜孜砣砣、谨慎务实的精神。这种现实精神正是后世儒家所推崇的。
⑸体现在大禹身上的另一美德,则是他不伐善、不矜能、虚己求贤的谦虚态度,而这种态度,同样是后代儒家修身之基。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大禹当然明白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必然充分依靠民众的力量和智慧,所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尚书·皋陶谟》)。因此他蓑衣芒鞋,不辞辛劳,向田夫野老、民间贤达请教,尽可能地采纳各种合理意见,以至于“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尚书·大禹谟》)。凡有功,不自居;凡有过,不自免,“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尚书·大禹谟》)。这种虚怀若谷、不自满、不浮夸的品质,正是中国文化对圣贤的要求。而由此形成的君子在位、小人在野的局面,又是儒家贤人政治的理想状态。
⑹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禹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化身,在禹的身上寄寓着儒家以道自任的思想和对天道的体认。当舜之时,滔滔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人或为鱼鳖。自然灾害直接导致了政局不稳、人心不安。人心不安,以使人们无暇顾及对“天道”的体认、真理的追求,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而大禹于沧海横流之中,以身体力行来体现中正之道,既不骄傲,也不轻信,精诚专一,不稍懈怠。大禹治水的过程,既是造福于民的过程,同时也是王道的推行过程,更是古代君子内圣外王人格的实现过程。人或为鱼,其实暗示着原有价值的“礼崩乐坏”。而人居平土,鱼归水渊,则暗示着秩序的重建,礼教的确立。大禹的身上,寄寓着中国文化的理想。
⑺走出禹庙,春风骀荡,搭起不久的祭台宛在,可见功过自在人心,这时便很自然地想起辛弃疾的词《生查子》:
悠悠万世功,砣砣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15、文中第4自然段中说“也由于大禹的身上体现着一种后世儒家的理想精神”,这种“后世儒家的理想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分条回答。
                                                                                 
                                                                                 
                                                                                  
16、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人们对大禹推崇备至,把他作为古代贤君的代表,除了大禹建立的功业外,还有哪些原因呢?请分条回答。(6分)
                                                                                 
                                                                                 
                                                                                  
17、文章末尾引了辛弃疾的《生查子》一词,起到什么作用?
                                                                                 
                                                                                 
                                                                                  
18、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与一般游记相比,本文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
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以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琐细(      )   徜徉(      )   擎旗(      )   肃穆(      )
2、第一段中加点的“似乎”一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答:                                                                      
                                                                              
3、请在第四段描述作者想象的语句下面画横线,其中与下文第五段天安门前看升旗时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的一句话是哪一句话?
答:                                                                      
                                                                              
                                                                              
4、简析第四、五两段中加点的“居然”“竟”两个词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
答:                                                                      
                                                                              
5、观看升旗后“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                                                                      
                                                                              
6、文章结尾写:“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读过本文后又得到了哪些启示?试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成长的桥
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她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同学,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子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你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下(那里有个半米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没有插销了。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浇油,落地的我已变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自行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说,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又一声、柔和而有力、平稳而又焦急、搀杂着心痛与希冀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下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拿到成绩单时父母的惊喜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读读到研究生。
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属高属低,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懵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只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会变成绚丽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1、读了本文,你认为“成长的桥”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答:                                                                      
2、第二段中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对答,结果母亲忍不住笑了。你觉得母亲笑的原因是什么?
答:                                                                      
                                                                              
3、作者开头说:“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但经过一次变故后,竟考了全年级第一,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答:                                                                      
                                                                              
4、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一下“我”的性格特点。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居里夫人轶事
1912年春天,居里夫人的两个女儿养了一些蚕。病中的居里夫人有暇观察蚕儿如何吃桑叶,又怎样吐丝、结茧。她看了好久好久:蚕有求于人的只是几片绿叶,而贡献给人的却是精美纤亮的丝;它们极细心极忍耐地朝着一个目标——结茧的方向努力,一直到吐完自己的最后一根丝。看啊,看啊,居里夫人感动极了,恍惚觉得自己也化作了一条春蚕。
第二年,在写给外甥女的一封信中,居里夫人还将自己与春蚕引为同类。她说:“我也是永远忍耐地向一个极好的目标努力,我知道生命很短而且很脆弱,知道它不能留下什么,知道别人的看法不同,而且不能保证我的努力自有真理,但是我仍旧如此做,我如此做,无疑地是有使我不得不如此做的原因,正如蚕不得不作茧。”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2分)
有暇(     )   结茧(     )   纤亮(     )   恍惚(     )(     )   吐丝(     )
2、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段中表现居里夫人心理活动的句子。(1分)
答:                                                                      
(2)居里夫人在蚕的身上看到了什么品质?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2分)
答:                                                                      
                                                                              
3、阅读第二自然段,深刻体会居里夫人写给外甥女心中的话,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4分)
答:                                                                      
                                                                              
4、有一家刚开张的餐厅取名“雀鸟世界”,以专吃野生动物招揽顾客。如果你准备给这家餐厅经理打电话,就如何保护野生动物谈谈你的看法。请简要写出你设计的打电话内容。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母爱的馨香
①窗外又下起了小雨夹雪。
②我站在窗前望街景,看着雨水、雪水和着泥土,只一会儿的工夫,马路上就变得浑浑浊浊的,车开溅起了一大片泥水,一个母亲带着孩子骑自行车正巧路过,好在母亲已将唯一的一件雨衣穿在了孩子身上。结果,泥水溅了母亲一身。母亲顾不得擦拭身上的泥水,继续前行。唉,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给予我生命,同时也给予我无私母爱的母亲。
③母亲是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是位知识女性,也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与大多数母亲一样。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照顾家庭。
④母亲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感情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母亲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她无私的爱,而毫无保留。在那非常岁月,正是因为割舍不下对我们的爱,母亲才顶着各种压力,坚强而又乐观地走过来。
⑤父亲被下放到县城之后,从没烧过火炕的母亲生不好火,做不熟饭,经常被呛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大人孩子只好吃夹生饭,两间歪歪斜斜的茅屋时而漏雨,时而漏风,面对如此的困境,母亲从没埋怨过什么,只是默默地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过得好一些。“文革”期间,因为父亲的所谓“问题”以及外公的“历史问题”,批判母亲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向积极努力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母亲有过彷徨,也许母亲有过沮丧,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脚下的路沟沟坎坎,母亲咬咬牙,挺了过来。
⑥母亲从不把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在人前,她的态度永远都是乐观的。记得那时,只要母亲在,家里便有欢声笑语,歌声不断;只有母亲在,家才有家的感觉、家的温馨。我敢说与母亲只见一面的人,也记得她那爽朗的笑声。长大以后,我问母亲:“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母亲说:“是你们三个孩子。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是的,面对困境,母亲没有扔下我们不管,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如果没有母亲,真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度过那二十年!
⑦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别偏爱。记得考大学的时候,母亲总要在中午赶回家给我做饭,五十多岁的人要往返骑四十多分钟的自行车,而且风雨无阻,不曾间断。考大学的那三天,母亲天天很少休息,晚上怕我睡不好,给我扇扇子、驱蚊子,白天还要坚持上班。那时,我最爱吃西红柿,当时价格很贵,母亲每天都买两三个,我让母亲吃,她却说:“我不爱吃,你吃吧。”凡是好吃的,母亲就不爱吃,其实她是舍不得吃而已。在穿着上,母亲也从不讲究,一件衣服穿四五年,但她总是把我们打扮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说起来很惭愧,考上大学后,我的衣服仍然是妈妈洗,后来姐姐看不过去,姐姐洗。不懂事的我,还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冲母亲发火,可母亲总呵护我、迁就我。我不以为然,有时甚至对母亲表示出来的亲昵还很反感,婚后才知道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⑧如今,我已为人母,六年做母亲的经历磨炼了我,使我深知一个母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真正体会到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世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
⑨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仅以这篇短文献给母亲。不擅言词的女儿用文字告诉您:“女儿感谢您养育之恩!女儿永远爱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给予(      )    呛(      )   坚韧(      )    温馨(      )
2、为什么母亲说三个孩子是自己的精神支柱?
答:                                                                      
                                                                              
3、第②段文字在文章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答:                                                                      
                                                                              
4、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具体的词语概括其性格特征。
答:                                                                      
                                                                              
5、第⑦段文字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做法?你是否赞成母亲的做法,为什么?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渔王的儿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渔民们尊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到鱼,怎样划船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讯——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和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1、“渔王”年老的时候为什么苦恼?(用文中的话回答)
答:                                                                      
                                                                              
2、“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表明渔王在教孩子捕鱼技术上的做法是:                。(一个成语)
3、渔人的失误是什么?“路人”的观点是什么?(简要概括)
答:                                                                      
                                                                              
4、“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表达了“渔王”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                                                                      
                                                                              
5、从文中找出反映渔王对捕鱼技术的态度的词语。
答:                                                                      
                                                                              
6、你认为这则故事仅仅是在批评渔王吗?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母亲的纯净水
一瓶普通的纯净水,两块钱;一瓶名牌的纯净水,三块钱。真的不贵。每逢体育课的时候,就有很多同学带着纯净水,以备在激烈地运动之后,可以酣畅地解渴。
她也有。她的纯净水是乐百氏的,绿色的商标牌上,帅气的黎明穿着白衣,含着清亮腼腆的笑。每到周二和周五中午,吃过午饭,母亲就把纯净水拿出来,递给她。接过这瓶水的时候,她总是有些不安。家里的经济情况不怎么好,母亲早就下岗了,在街头卖零布,父亲的工资又不高,不过她更多的感觉却是高兴和满足,因为母亲毕竟在这件事上给了她面子,这大约是她跟得上班里那些时髦的同学的唯一一点时髦之处了。
一次体育课后,同桌没有带纯净水。她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水递了过去。
“喂,你这水不像是纯净水。”同桌喝了一口说。
“怎么会?”她的心跳得急起来,“是我妈今天刚买的。”
几个同学围拢过来:“不会是假冒的吧?假冒的便宜。”
“瞧,生产日期都看不见了。”
“颜色也有一点儿别扭。”
一个同学拿起来尝了一口:“咦,像是凉白开呀!”
大家静了一下,都笑了。是的,是像凉白开。瞬间,她突然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喝了这么长时间的纯净水,的确有可能是凉白开。要不然,一向节俭的母亲怎么会单单在这件事上大方起来呢?
她当即扔掉了那瓶水。
“你给我的纯净水,是不是凉白开?”一进家门,她就问母亲。
“是。”母亲说,“外面的假纯净水太多,我怕你喝坏肚子,就给你灌进了凉白开。”她看了她一眼,“有人说你什么了吗?”
她不做声。母亲真虚伪,她想,明明是为了省钱,还说是为了我好。
“当然,这么做也能省钱。”母亲仿佛看透了她的心思,又说,“你知道吗?家里一个月用七吨水,一吨水八毛五,差不多六块钱。要是给你买纯净水,一星期两次体育课,就得六块钱,够我们家一个月的水费了。这么省下去,一年能省一百多块钱,能买好多只鸡呢。”
母亲是对的。她知道。作为家里唯一的纯消费者,她没有能力为家里挣钱,总有义务为家里省钱——况且,喝凉白开和喝纯净水对她的身体来说真的没有什么区别,可她还是感到一种莫名的委屈和酸楚。
“同学们有人笑话你吗。”母亲又问。
她点点头。
“那你听听我的想法。”母亲说,“我们是穷,这是真的。不过,你要明白这几个道理:一,穷不是错,富也不是对,穷富都是日子的一种过法。二,穷人不可怜。那些笑话穷人的人才真可怜。凭他怎么有钱,从根儿上查去,哪一家没有几代穷人?三,再穷,人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心要是穷了,就真穷了。”
她点点头。那天晚上,她想了很多。天亮的时候,她真的想明白了母亲的话:穷真的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耻辱;它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她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如果她把它看做是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真的遮住了她心灵的光芒。如果她把它看做是一件宽大的布料,那么她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件温暖的新衣——甚至,她还可以把它做成魔术师手中的那种幕布,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和梦想。
就是这样。
后来,她去上体育课,依然拿着母亲给她灌的凉白开。也有同学故意问她:“里面是凉白开吗?”她就沉静地看着问话的人说:“是。”
再后来,她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个不错的工作,拿着不菲的薪水。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名贵的饮料,更不用说纯净水了。可是,只要在家里,她还是喜欢喝凉白开。她对我说,她从来没有喝过比凉白开的味道更好的纯净水。(《散文百家》2002年第10期)
1、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答:                                                                      
                                                                              
2、文章倒数第三段中“就是这样”中“这样”含有那些深意,请在横线上简述。
答:                                                                      
                                                                              
3、说说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接过这瓶水的时候,她总是有些不安。
答:                                                                      
                                                                              
4、请从文中摘录一句你喜欢的话,并在横线上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谈谈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史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达夫所所说“‘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提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也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外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这种“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有删改)
5.下列对“现代散文”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发现,使现代散文不再只是“代圣     贤立言”的文章。
B.现代散文以白话代替了文言,在文字形式上实现了大的变革,从而和世界文     学同步对接。
C.现代散文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使散文这种文体获得了思想的大解放     而走向辉煌。  
D.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真实流露,它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更能体     现作家的个性。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既要建立在作家的生活基础之上,又要写出作家     的情感、精神。
B.现实生活是作家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石,散文应该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而不     能矫饰、虚构。
C.散文的用意是表现出人的精神感悟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打动人,所以写实并    不是散文的真正目的。
D.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散文则着力于表现作家自    身的情感世界。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散文由于对“自我”的肯定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先秦之后的古代散     文却完全淹没了自我,是没有“心”的应时之作。
B.现代散文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家能依据“纪实性”     原则,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感情。
C.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都是其     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像的成分。
D.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这样的文章虚实结     合,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

来源:谈谈现代散文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裸木黄桑
吴光辉
我来到皖北的皇藏峪是那么的不期而至,去亲近那片淡黄如烟的森林是那么的出乎意料,想委身于那片裸木黄桑又是那么的身不由己。这情景简直就如同两千多年前,慌不择路的刘邦逃到这里一样的命中注定。 
那个深秋的傍晚,我的双脚长出了思想,在那片充满生命枯叶的山坡上游荡,我那灵魂上的每一个毛孔,也就一个不剩地被惊悸所突然占据,我便觉得自己就像走进了《聊斋志异》中狐仙出没、阴森悚然的阴阳界。刹那之间,我的心猛地一颤,忽然觉得这片山林就是我的今生和来世了。
据当地老乡说,两千二百多年前的那个没有下雪的冬天,刘邦被项羽一路尾追逃命于此,仓皇躲进了半山腰里的一个山洞。打那以后,当地人就把原名黄桑峪更名为皇藏峪了。据说刘邦逃到这里,为了活命只得啃起了树皮,所以皇藏峪的黄桑就再也没了树皮,树干全都光光滑滑的,宛如裸体。这里的黄桑因此就被称为裸树了。
我想,赤裸袒露的不仅仅是黄桑的躯体,还有那孤独、沉默的倔强性格。你看那皇藏
峪的所有裸树那深褐色的树干,全都粗犷弯折、形态苍古、枯藤缠绕,全都扭着、曲着、
拧着、挣扎着,全都长满了能够表明它们苍古年代的结疤。它们身上那些干裂枯竭的一道
道树纹,便是一部黄桑王国的《史记》,好像正向人类诉说着它们古老家族的辉煌。
这里的黄桑高至数丈,粗壮、高大、阳刚,因而引来无数多情的山雾,在他的腰间环绕,竞相挥动着飘拂的云裳,争先恐后地曼舞出婀娜多姿的柔情。我便站在树根,对着高耸入云的树顶,用尽全身力气高喊出我的敬仰。我仔细仰望那黄桑的树顶,看到无数纵横交错的枝杈,犹如老人们干瘪黝黑、布满青筋的手臂,坚韧甚至狰狞地伸向天空,仿佛是想抓一把天上的云彩当成衣裳,穿戴在已赤裸了两千年的胴体上。枝头的树叶茂盛蓬勃,犹如华盖,阵阵清香便从叶间唱响。树根的四周却有一片即将化作尘土的枯叶在盘旋起舞,无声地低吟出丝丝残香。它们上下呼应着、唱和着,然后弥漫整个森林,汇合成了古老生命的绝唱。
当然,最能震撼我的,还是那些横亘交叉的根。它们盘绕于石板之上,深扎于石缝之间,在没有土壤的山坡上艰难顽强地吮吸着生存的希望。我看到一株上千年树龄的黄桑,树干仅有碗口粗,而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根,从一块巨石之中生长出来,树根们居然冲破了坚韧的石板,如蛇,如龙,如钢,亦如石破天惊。
我忽然觉得这片漫山遍野的黄桑,简直就是上天精雕细刻了千万年的人物群雕,仿佛就像秦始皇陵后那片似乎是血肉凝固而成的兵马俑。接着,我武断而固执地想,这片数十万株黄桑,肯定就是刘邦驾崩时的陪葬了,肯定就是刘邦那如鞭炮突响而又不得不永归沉寂的人生的前因和后果了。永归沉寂,化作尘埃,是每一个生命的必然归宿,包括汉高祖刘邦,也包括所有的“朕”,当然也包括我。而这片黄桑们最能体现生命走向归宿时痛苦抗争的顽强。最能诉说历经数千年的生存较量之后,突然又不可抗拒地走向死亡时的悲伤。否则,黄桑们也就不会呈现出与千万种树木完全不同的抗争形态来。
前几天,我突然听说皇藏峪的那片黄桑,被一蓬又一蓬带着私欲的火,烧毁了一片又一片。然后又听说有人将那批伤痕累累的千年黄桑拦腰锯断,运往外地卖钱去了。这些顽强生存下来的几千年的裸树黄桑们,也就是这样在顷刻之间,无法逃避地永归沉寂、化作尘埃了。我想这难道不也就是我的归宿、我的来世,以及我们人类的归宿,我们人类的来世么?
14.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称黄桑为“裸木黄桑”?
答:                                                                       
15.文中所说的黄桑与许多树木完全不同的“抗争形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
括作答。
答:                                                                                                                                                  16.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头三段写到了刘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文章结尾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答:                                                                       
17.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以第5段为例,任选一种简要赏析。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