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小渔村童话
一听说小渔村名叫“浮叶”,我就来劲了,乘登陆艇过大海,又坐吉普车,在新开拓的机耕道上颠了一个多小时,——我胃下垂了7厘米,连咳嗽都得小心翼翼,这次真是乐此不疲!
吉普车在村边停下。村边就是海边,向导一出车门,几个在海涂上筑蟹房兼抓跳跳鱼的汉子就深一步浅一步涉过来,“老兄老弟”地打招呼,露出一口口吃鱼吃虾钙质很丰的雪白牙齿。
有人稀奇地叫了一声“四目”,很地道的闽南话,被我不小心听见了。我条件反射地托托眼镜,觉得挺形象,便鹦鹉学舌:“四目!”他们也不尴不尬,笑着起哄:“我戴戴看。”他们把浸透盐水的粘满泥花的手,往古铜色胳膊上腿上擦了擦,那个叫我“四目”的捷足先登,接过眼镜戴了:“不行不行!头晕!”他的头像摇得像拨浪鼓。另一个说:“像在晕船。”其它人便放弃了。然后互相取乐:“不识字,出门戴草帽,回家戴夜壶!”他们那样爽朗,我也全忘了淑女模样,第一次在陌生人中间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问:“你也是闽南人?”
“南安水头。从前也是大海边。有一条闻名天下的五里石桥,后来围了海堤。现在堤上通公路了,堤内还种庄稼……”我想起了沧海桑田这个词,自顾自感感慨着。
被他们打断:“你比我们好!我们在这里住一二百年了。”嘿!一二百年?我不信。
“老伯公讲古:三个不知是同安南安还是惠安的结拜兄弟,搭人的船去走番。海上遭遇强台风,船漂到这里翻了,只剩下三兄弟从倒扣的船舱里钻出来。一看前面浮出一叶救命的陆地,所以叫浮叶……”
不知不觉走入村里。那个叫我“四目”的指着路边的石房子:“我的厝(cuò),坐一下?”我欣欣然:“好咧!”
先到古井边洗脚洗手。 一只花鼻小狗咬着一朱衣女子尺八裤腿闻声出来。叫我“四目”的笑眯眯地介绍:“我的婆娘。”
我听了为之一乐,这传统的美声叫法,城里早就没有了,这里倒还流行。我也跟着叫“婆娘”,她脸红了,脸上漾开的皱纹像一朵朵菊花。
我蘸一指井水放嘴里尝尝:“奇怪了,旁边就是大海,这水怎么倒不咸?”
“婆娘”说:“哪!打十口井有八口是咸的。这里的人家儿子上了16岁,做父母的就和他去找水源。打好了井,就在附近起厝……”
我唱喜歌般称道:“起大厝,娶媳妇。”
大家高兴起来,说:“托福托福!”可能是什么习俗,还都过来揪一下我的耳朵,让我又痛又快。
我看了表,提出要去看看海。叫我“四目”的说:“退潮了。明天起大早吧!今晚就在我家做客。”
“婆娘”一听,欢喜地过来握我的手时,问:“肯不肯?”
向导一点头,我立刻表示同意。
几个汉子商量要大吃大喝一顿。用火柴梗抓阄完,就分头回家拿海鲜去了。
天黑下来。我到处找不到电灯开关,一问,才知道小渔村祖祖辈辈都没有用过电。“婆娘”去点亮豆油灯。我看月亮升起来了,那样单纯朗朗地照耀着,与这石庭、水井、羽毛草、披挂在篱上的带补丁的帆,相即相入;阶前的草蚱也唱得来劲,触动了我心灵的最深部位。可我没有时间细想,八仙桌已被抬上石厝埕(chénɡ)埕顶。九节虾、大仁蟹、海瓜子、牡蛎、章鱼、鲍鱼,都只有盐煮,原汁原味。喝着陈年腊酒,听讲黄花鱼汛的喜悦和沉船的伤心事……直到月凉如水,人才依依散去。
晚上“婆娘”陪我住。临睡之前,我换了一件真丝镂花睡袍。她眼睛亮亮地绕我转一圈,笑道:“像一床蚊帐。”我也打趣:“像一床渔网。”她忍不住笑弯了腰。
我要去闩房门,被“婆娘”叫住:“免关,没人会来吵你。”
“那——防贼呢!”
“婆娘”打开梳妆台:“没贼!金子都不会丢掉。没人会做贼!”
我勉强躺下,结结巴巴问:“那么做门干什么用?”
她奇奇怪怪的反问我:“没门,人怎么进厝?”我闷了好一会儿,告诉她:“我们城里人,家家户户都是铁门、纱门、木门,还怕不保险。”
“唉!”她同情地叹口气,“啪”地打了只花脚蚊子,翻个身睡过去了
作者写小渔村“浮叶”得名的原因有什么作用?(6分)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意。(6分)
① 我看月亮升起来了,那样单纯朗朗地照耀着,与这石庭、水井、羽毛草、披挂在篱上的带补丁的帆,相即相入;阶前的草蚱也唱得来劲,触动了我心灵的最深部位。
答:                                                                    
②“啪”地打了只花脚蚊子,翻个身睡过去了。
答:                                                                    
用四个词语概括“婆娘”的性格特点。(4分)
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和“婆娘”的对话起了什么作用?(6分)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只有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孩子们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间不容发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脑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界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觉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子,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会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戴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惊诧于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付出的爱被隆重地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的孩子,就这样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一种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才能成为一个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也爱自然的青年。
作者在第⑦段中说“这个简单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句中的“误区”具体指什么?
作者通过具体转述三个孩子对于“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的回答,想说明什么问题?
“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一句的含义是什么?它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大人们怎样才能使孩子富有爱心,懂得关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窗花
耿翔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彻底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的好长时光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透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里,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透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士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打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梭,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惟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从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塑的凡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丽更广大的,还有他们'- -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人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缀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更不相信和我一样的文化人,用善心对它的穿凿附会。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语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这里的凡是叫得很响的艺术,决不是风花雪月,墨香能染。那些锤钎凿出的石狮子,那些木槌敲击的牛皮鼓,有哪一样,不像在黄土上种植五谷,需要的是木和铁合一的工具?是的,陕北的人男耕女织,他们手里握着木头,握着铁,这是他们向土地索取衣食的最基本的方式。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特别是她们的文化与想象的极大反差,却能创造出一些很抽象的窗花,谁会相信,这是出自于一群走在庄稼身边的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的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惟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应该在言语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第①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
(2)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回答。
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砚铭考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文物评定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颂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注:盖(图章)]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为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囚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砚铭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砚铭在形成初期,内容上大多是晶评霸赞美砚的。
B.到了宋代,言志寄情、酸诗颂词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出现了很多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纪晓岚就是当时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
C.砚铭多为格言、诗句、警句,是一种可长可短,亦涛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常把它们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
D.砚铭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需要精心设计其.辩毒、掌法和刀法。选用的铭文也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是既具观赏性,又其实用性的艺术品。

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木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
B.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
C.明清时期,砚而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D.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干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的真实情感。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在,我国仍有文入学士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熊,且在砚铭中加以年款和图章。
B.散文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散文形式写成,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
C.砚铭大多能提高砚的价值,质佳的、传承可考的吉砚则会有灭冠子一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D.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读柳永(节选)
梁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年揭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的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三十岁进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在从政道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过,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尤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在他身后的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科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他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知、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我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作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理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试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是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在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下我失,有助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作者所说的“柳永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在文中分别指什么?
第二段提到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说:“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双很快忘了他。”但结尾却说:“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作者这样说,是否自相矛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从柳永的经历,你能够体会到怎样的“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3分,每小题9分)
“喜羊羊”能否永远喜洋洋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不仅全国票房达到6800万元,成为目前最卖座的国产动画电影之一,而且还成为一种大众流行现象。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认为,“喜羊羊”票房大热,更多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就此欢呼中国动画电影已经崛起,恐怕还为时尚早。
  小观众的卖力捧场是造成“喜羊羊”高票房的主要原因。美中不足的是,虽然“老朋友”的一颦一笑的确让孩子们倍感亲切,乐不可支,但不少孩子走出电影院时仍不懂片中那些关于“山寨”、三聚氰胺和黑屏的台词。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副总经理严伟表示,电影版“喜羊羊”为了吸引成年人,增加了不少成人化的台词,影响了部分孩子对影片的理解和接受。“现在白牛和黑牛的奶都不能喝了,只有我们黄牛的最安全。”对诸如此类的台词,小朋友一时反应不过来是什么意思,却让电影院里的大人会心而笑。这些台词突破了国产动画电影以往在观众定位上的低龄化瓶颈,让人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老少咸宜的希望。
不过,“喜羊羊”离真正实现这个目标还很远。一些陪着孩子走进电影院的成年人表示:低幼的剧情加上宛如加长版FLASH的画面,除了偶尔因为搞笑台词而“嚯嚯”两声外,大部分时间让他们几乎不能入戏。看来,动画电影要想吸引成人观众,最终要靠丰富曲折的故事取胜。
“喜羊羊”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有消息说,鉴于该片的成功,制片方准备今后每年推出一部内容精彩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系列片,虎年的电影剧本已经开始撰写。而作为合作方的SMG也颇受鼓舞,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本地有实力的动画公司合作,制作更多的上海原创作品。
“喜羊羊”已经成功地引导中国动画电影走出了“不可能有市场”的盲区。但也有人担心:如果今后所有动画电影都朝着“喜羊羊”的方向发展,会不会进入另一个“误区”?在严伟等电影人看来,电影版“喜羊羊”从品质上来说仍然是一部电视动画片,就电影艺术水准而言,还不如同期上映的《闪电狗》,更难与《功夫熊猫》、《狮子王》等新老经典相抗衡。严伟等人认为,电影版“喜羊羊”有着与其他国产商业片共同的弱点:表面的热闹下缺少人性关怀,形式大于内容。国产动画电影,只有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才能经受住世界范围内的考量。只有这样,“喜羊羊”的成功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下列对国产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评价,不符合原文意思是

A.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认为它之所以票房大热,完全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
B.严伟认为它增加了不少成人化的台词,影响了部分孩子对影片的理解和接受。
C.一些成人观众认为它的剧情不够丰富曲折,有单纯搞笑的弊端。
D.业内人士认为它表面热闹,但缺少人性关怀,可谓是“形式”大于“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电影艺术水准还不高,还很难与《功夫熊猫》、《狮子王》等新老经典抗衡。
B.《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警示人们,它仍是一部电视动画片,其它动画电影不能都朝着它的方向发展。
C.《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已成功引导中国动画电影走出了无市场的盲区,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
D.国产动画电影的真正出路在于,既要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又要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确保卖座率。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制片方和合作方各自表现出来的热情,显示出了人们对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
B.低幼的剧情加上宛如加长版FLASH的画面,折射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在观众群定位上还未完全突破低龄化瓶颈。
C.《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中的台词设计,虽然显露出了影片拓宽观众定位的努力,但是还远未达到老少咸宜的标准。
D.只要走“内容”大于“形式”之路,就能使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经受住世界舞台的考验,从而使“喜羊羊”的成功不会昙花一现。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17题。
史学大家王先谦
  ①王先谦,长沙人。他幼习经史,1865年(同治四年)中进士。他一生很少担任实际的政务官职,主要以学术名世,尤其在湖南声望极高,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
②王先谦学术成就最大的方面是史学。他治史的方法大体遵循乾嘉学风,注重校勘。其仿经疏体例注释旧史的代表作是《汉书补注》。该书旁采诸家之说,经多年穷究,使疑难不解之处得以通晓,因而至今仍受国内外史学界推崇。其他的注释著作《后汉书集解》、《新旧唐书合注》等也颇见功力,被后代史学史专家评为“王氏所作补注、集解诸作,都是校注书中标准的著作”。他的《十朝东华录》是王先谦的又一部重要的史著,至今仍是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鸦片战争之后,随中西文化逐渐交流,中国学者开始著述外国史地,王先谦也顺应时代潮流,于光绪年间撰成《日本源流考》、《五洲地理志略》。《日本源流考》探讨日本的政事学术和治乱得失的本源,目的是欲使闭目塞听的中国能急起仿效。书中还用一定篇幅辑录明代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的资料,反映出作者的爱国之心。
③他曾花费半生心力,成《尚书孔伟参正》一书,书中探讨《尚书》原委,旁证历代诸儒训释;博采《史记》、《汉书》、《论衡》等材料,对伪托之处详加辨正。今文经学大师皮锡瑞评价它“兼疏今古文,说明精确,最为善本”。他还撰有《诗三家义集疏》等经学著作,从而奠定了自己在近代经学史上的地位。
④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王先谦也颇有造诣。东汉时刘熙曾作《释名》一书,以辞音求义,来推究事物名称的由来,清代毕沅又作《释名疏证》,对《释名》加以注释论证。对此,王先谦又特意撰写了《释名疏证补》,对毕沅此书再加补证。此书撷取江浙和湖湘学者精英,所校所释,颇为全面而有系统,后人认为它超过了毕沅的《释名疏证》,于训访、词汇、音韵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贡献。
⑤此外,王先谦一生所作诗文共有44卷,1190篇,蔚为大观。他文宗秦汉,效法韩愈,笔力遒劲,气魄雄浑,诗宗杜甫、苏拭,自成格调,是晚清一大家,与王运齐名,人称“二王”。
⑥王先谦能在学术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他自幼苦读,锲而不舍,数十年来废寝忘食,孜孜于典籍之中,而且具有博采众长的作风。王先谦治学侧重古文经学,但不拘泥门户,兼采今文学源的观点,认为今古文经之争,“展转纷纭,徒形词费”。王先谦在撰述过程中继承了湖湘务实的传统学风,重求实,反臆断。凡遇暂时不明白的问题,他并不武断曲解,总是以“存疑”的态度对待,或注明“无考”,或注明“未知孰是”,“所当厥疑”。而对自己著述中的错误,一经发现就立即纠正。他曾刻印袁本《世说》,当经叶德辉提醒知道袁本“讹谬百出”时,便毅然毁版,请叶详加校勘后重镌。他还深刻地揭示中国学人普遍务虚图名的弊病,痛恨空谈,坚持实事求是,严谦治学。他的这种学术态度不仅使自己成为一代宗师,而且启迪了众多岳麓书院士生,使他们深涉经史,旁及诸子,趋重实务,接受新学,使这千年学府再度焕发生气,因而无论是撰述,还是教育,王元谦都堪称大家。
下面有关王先谦的学术著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先谦注释著作被后代史学史专家评为“王氏所作补注、集解诸作,都是校注书中标准的著作”,至今仍受推崇,仍是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
B.王先谦撰写《释名疏证》对毕沅的书加以补证。此书撷取精英,所校所释,颇为全面而系统,于训访、词汇、音韵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贡献。
C.王先谦的《尚书孔伟参正》《诗三家义集疏》等经学著作旁证历代诸儒训释,详加辨正伪托之处,被评为“兼疏今古文,说明精确,最为善本”。
D.鸦片战争之后,爱国的王先谦为了使闭目塞听的中国能急起仿效而顺应时代潮流撰成探讨日本的政事学术和治乱得失本源的《日本源流考》。

被誉为“湘绅领袖、学界泰斗”的王先谦取得了哪些方面的学术成就?请分条归纳。(6分)
结合文本,说说王先谦为什么能在学术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清晨,我们苏醒
孙 颙
由于时差的关系,巴黎时间四五点钟,我就昏昏地醒来。在宽大的老式床上辗转着,又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我决定起床。既然睡不了,不如到香榭丽舍转转。对于巴黎人而言,这时刻太早了。天色灰朦朦的,似乎正酝酿着雨。小街上很少有行人,却有风儿沙沙地起劲地扫荡着街面。
拐了个弯,正要朝香榭丽舍走去,却被街对面的情景吸引住目光。清晨,行人稀少的巴黎街头,卖早餐的小店才开张不久,街对面的楼房前,却怪怪地排开了长队,大概有二三十人的样子,安静地等候着什么。我有点好奇。那庄重的楼房,一看外表就知道不是时髦的商厦,是什么吸引力,让法国的绅士和淑女们大清早地来排队呢?
从香榭丽舍往回走时,我再次看到小街转弯处排队的长龙。人数明显增加了,约莫达七八十人的规模。天上,酝酿着雨的云正在散开,天色开始亮堂,晨光暖和地涂抹在他们身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金发银发,白脸黑脸,各色欧洲人种挺齐全,只是少见亚洲人。有拿着报纸慢慢读的,也有喝着纸杯咖啡聊天的,一派闲散的不着急的模样。
我忽然醒悟过来。昨夜,我们从飞机场过来,小车开到此处,导游说过一句,转角处,是中国驻法使馆的签证处。此刻,我猜到了,那长长的队伍,是等着签证去中国的欧洲人。
二十多年前,每天骑车送儿子到位于淮海路与乌鲁木齐路转角上的托儿所,下来的一霎,只要回头望去,总能看到对面美领馆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几乎清一色是中国的年轻人。那年月,出国学习,是滚滚的洪流。我的一位朋友,一个很有才华也很有头脑的年轻人,出国前来向我告别,说了一番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相信中国会一天天好起来,时间却很漫长,一代人将被耽误,所以他决定先出去发展。他稍稍悲观了一些,中国,就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已经成长到让世界不敢忽视了!
那天,面对法国人等待签证的长龙,我的记忆里突然冒出拿破仑的名言,这位一代枭雄,曾经把中国比喻成“沉睡的雄狮”。现在,我们大约正处于他所预言的“苏醒”的时刻。
这次去欧洲,主要目的地不是法国,而是德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今年,中国是书展的主宾国,对我个人而言,非常看重这次书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所长期参与其中的出版计划——英文版的《文化中国》项目,在本届书展集中亮相,以二百多种英文出版物多方面展现中国文化,其中,文学类,达450种。尤其让人高兴的是,书展会场之外,在欧洲空运枢纽的庞大的法兰克福机场,总数18家机场书店,有17家用专柜陈列销售《文化中国》的英文书籍,主要是文学类的读物。这恐怕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话题又回到二十多年前。1987年和1988年,我以作家身份,应对方文化机构邀请,先后出访加拿大和美国。那两次出访,我走了许多的书店、美术馆、博物馆和图书馆,几乎没看到真实表现中国生活的英文出版物。回国以后,我与出版业的同事、后来长期担任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的赵斌先生长谈,我说,这辈子做出版,最想做的,就是把我们的文化做成英文,拿到世界上去。他深有同感。不过,当时我们全明白,没那个实力和能力啊。别的不说,仅仅是在印刷和装帧方面要达到国际市场的水准,在20年前,也是望洋兴叹的事情。
今天,当然不一样了,很不一样了。离开书展那天,望着展馆前中国主宾国的巨大标识,我又想到了拿破仑的那句话。我猜,在中国驻法使馆签证处前排队的朋友们,有的可能是去中国做生意,更多的,恐怕是想去看看雄狮正在如何苏醒。
于是,这次在欧洲旅行,我想得最多的问题,脑子里逐渐明晰起来的一种意识,便是:清晨,我们刚刚苏醒!
苏醒了,真好!空气清新,阳光温馨,美丽的时光已然开始。
苏醒了,身子却还有点疲弱,需要把步子踩实了,不慌不忙地一路走去!
开头第一段对全文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结合全文,分析“天上,酝酿着雨的云正在散开,天色开始亮堂,晨光暖和地涂抹在他们身上”一句的深层含意。
文章为什么要两次回顾二十多年前的往事?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结合全文,探究“清晨,我们苏醒”蕴含着哪几层深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冷藏的凤凰
杨羽仪
湘西的凤凰是个绝美的地方。
凤凰的绝美是全方位的。
不能忘记那古老而沉静的黄丝桥古城。它雄踞于湘黔边陲1500多年了,岁月悠悠,它依然默默地俯视着原野的沧桑。大地在速变着,它却是永恒的存在。
不能忘记那起伏百里苍原、呼啸苍天的“南方长城”,那是数百年前官民相抗、汉苗对峙的悲剧见证。从古时的“夜郎”国到近百年的烽烟四起,述说着这里隐藏着两个表面脆弱骨子里却十分坚强的民族。
不能忘记那千古一绝的吊脚楼,它从大山深处一直延伸到沅水沱江畔。清清的沱江从凤凰城中轻轻流过,无数的吊脚楼悬于沱江两岸,一根根水柱撑起一幢幢小楼,撑起两个可爱的民族。这迷人的吊脚楼上,岂止有飞檐翘角,有三面四廊,有象征吉祥如意的木雕图案,有两个民族喜爱的牡丹和鹊,更有令世人惊羡的一群“宋祖英”,她们不但人靓,而且歌也甜。每当日落黄昏,从吊脚楼里走出来的一群一群土家族和苗族姑娘,他们迈着轻盈的步子,手上挽着一篮衣服到河边洗衣,走着高高的木桥,那桥脚长长地伸入江上,两条原木组成的“桥枫”上,姑娘们飘然而过,在颇有沱江特色的石墩桥上跳着独特的舞蹈。
我更不能忘记在这深山和清江上,出了两个民族的出类拔萃的男人。沈从文曾对凤凰古天做过这样的描述:“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立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年角鼓火炬传警告紧的光景。”这样的大山养育了一批血性男人,鸦片战争时期在定海保卫战中身受十余处创伤,仍连斩数敌,血染沙场壮烈牺牲的郑国鸿老将军,便是沱江岸边一座不朽的青山。凤凰的男人是山;凤凰的男人也是水。凤凰出了国民政府的内阁总理熊希龄,出了中国著名的画家黄永玉,还出了具有世界影响 的文学大家沈从文。
我始识凤凰,可以说是从读沈从文开始的。沈从文曾说:“水的德性兼容并包,并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的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愈读沈从文,就愈觉得他是水造就的。抑或说他的性格就是水的性格。即使是他的文学成就已经举世瞩目,但由于种种不公正的原因,社会把从文先生“冷藏”起来了,“冷藏”达30多年之久,没有出版他的任何书,没有报道他的任何活动,仿佛他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了。这时,被“冷藏”者常常悲愤欲绝,或大义凛然,做出绝世之举。从文先生不然,他在这个领域似乎消失了,然而,他又在别的领域如研究中国服装史而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家。他是大家,但又以水那样平凡的心态入世出世,从来不把自己看作一座高高的山。从文先生始终自视为平凡的水,以涓涓入世,在丛林中在山石间本来就不喧嚣,因此在社会有意“冷藏”他的时候,他依然以平常之心出世。
他被“冷藏”起来,并不等于弃世。他依然带着热切的希望,冀望着我们民族从病态走出来,从刀光剑影中走出一个刚强的民族。他对社会并不麻木,他在一个传奇的故事中又说:“一个伟大艺术家或思想家的手和心,即比现实政治家更深刻并无偏见和成见地接触世界,因此它的产生和存在,有时若与某种随时变动的思潮要求,表面或相异,或游离,都很自然。它的伟大的存在,即于政治、宗教以外,极有可能更易形成一种人类思想感情进步意义和相对永久性。”
这也许是他心态平和如水的哲学根据。从文先生是水,遭受“冷藏”,水便会化为冰,一块晶莹透亮的冰,坦坦荡荡如光照人间。
被“冷藏”的人,一旦“开封”便会出现一股热。不过,自视为水的从文先生,对于这种热,依然是一种平常心态,一种水的包容和随和的心态。它是从沱江流出来,到沅水到中国乃至世界,他却始终怀恋着那涓涓而来的沱江。
啊,沱江,我读了你有20多年了。20多年后我才有幸触摸着你,那是一个冬天的黄昏,天上看样子要下雪,却还没有下起雪来,天空似乎又要“冷藏”着凤凰,“冷藏”着沱江。我们走过那高脚的木桥到了彼岸,又从独特的石墩桥走回此岸。坐上一只长长的木船,随水飘然而去,看那独特的吊脚楼,看巍峨的城楼,看虹桥以及与之相连的南华山,希冀看这凤凰古城的一切。然而,我更常常地怀恋着清清的沱江,清得像一面镜子,一面能鉴古今的历史明镜。
一座千年的凤凰古城的历史倒影在清清的沱江里,两岸的山影树影走马灯般的人影 ,全都倒影在这清清的沱江里。可是,沱江依然那么清澈,明丽,一点也不混浊。即使与从文先生一起被“冷藏”着,沱江依然是平静的。它以水的特点平常地入世和出世,却震撼着我的心弦,久久地,久久地。
(选自《南方日报》)
结合全文,解释题目中“冷藏”的含义?
联系第③至⑥段,说说“凤凰的绝美是全方位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沈从文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全文,加以概括说明。
文章最后一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严文井:一口柔和的井
林天宏
①许多拜访过严文井的人,都在文章里描写他和他养的猫。其中最为传神的文字如下:
②“穿着深蓝色中山装的严文井,衣襟上有着明显的油渍,肩上散落着头皮屑。一只黑花猫不停地在我们俩周围踱来踱去,在他身上爬上爬下。他任凭这只猫不断地在身上腻,偶尔耐心和它说两句话……就像猫是他溺爱的一个孩子。”
③严文井爱猫,最多的时候,家中曾养过7只猫。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自己吃清汤面,却给猫开鱼罐头;送人照片,也是他和猫的合影。他还不时借猫幽默一下,说猫和人一样有感情,但人有时候还没猫伟大。比如,“我们家的猫寻找爱情,会毫不犹豫地从三楼跳下,人有这样勇敢吗?”
④有人问过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他回答道:“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没有美丽的幻想,没有浪漫的精神……则一定不会有童话。”
⑤柔和,是严文井最爱用的一个词,在他的作品中频频出现:“我的心是柔和的”、“妻看着我,目光渐渐转向柔和”、“我们的心很柔和,还要继续保持柔和”。
⑥他的代表作《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写给他去世的爱人,他们在投奔延安的路上相遇,然后相爱,直到她生命的尽头。时至今日,还有读者感叹:“奇怪,一个老头,怎么能写出那么唯美、感性的文字?”于是,便有文学评论家把这个有着“苏格拉底似的谢顶”、长着又圆又大额头的“童话爷爷”,比喻成“一口井”,“那种流淌出的柔和的美感,好像是底色,铺陈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
⑦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这样的“资产阶级情调”,无疑不合时宜。尽管长期担任作协的领导,但在旁人眼中,严文井似乎属于“刻意被权力边缘化的角色”。“文革”中,他的一次检讨竟这样开头:“春天,我看见一个穿红衣的少女骑着自行车从林阴道上过来,我感受到一种诗意和美……”作家阎纲回忆,“5·16”之后,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白天干活儿,晚上接受批斗,用强烈的灯光照着,不让睡觉。一天夜里,他经过严文井床头,蚊帐中突然伸出一只手来,塞给他几颗水果糖,使得他“原本绝望的心,顿生出强烈的感激”。
⑧在韦君宜出版了《思痛录》后,许多人劝严文井也写写那段岁月的回忆,他却拒绝
了,因为“不好说”,而且“会伤害许多人”。他宁愿用一幅自画像来解剖自己,并郑重地钤
上了自己的印章,分赠给同事和朋友。于是,这幅嘴和脸都扭曲了的自画像,被人视为“他
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
⑨严文井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不到300字的散文。向他约稿的编辑回忆,严文
井反复修改,整整写了一年零八个月。他用这样的笔调写道:“……我本来就很贫乏,干过许多错事。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还看见了归来的燕子……”
⑩2005年,严文井离世。一个前去他家采访的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个中国儿童文学泰斗的家,只是一套不到70平方米的“陋室”。除了老旧的单人床和书桌,剩余的空间都被书本占满。屋内能见着的唯一光亮,就是窗外的一棵绿树。树下,埋着他亲手安葬的爱猫“欢欢”。
(选自2007年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注: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第④段中:“有人问过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严文井的答话好像并没有回答两者之间的关系,你怎样理解这一回答?
请概括指出严文井的“柔和”表现在哪些方面。
怎样理解严文井的自画像被人视为“他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夜宿乌镇
朱希和
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②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③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④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⑤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⑥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倘佯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安徽文学》2008.11有删改)
作者笔下乌镇“古朴的幽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而伤感,但也有人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简要阐述自己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 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 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有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桃花文化”贯穿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表现女性方面。
B.“桃花文化”源远流长,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绵不绝。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E.“桃都”、“蟠桃宴”、“桃李满天下”等美好传说都与民间“尚红”的礼俗有关。
F.“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中国文人“入世”追求和自我解脱的矛盾统一。
根据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是(3分)

A.桃花具有一种自然物的观赏价值。
B.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
C.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
D.在具备了以上条件之后,中国的“桃花文化”才有可能逐渐形成。

第三段写桃花文化在民间有哪些现象?体现了中国人怎样一种愿望?(4分)
中国的一些文人,“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作者把文人学士寻找桃花源“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原因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逃 离   
郭静娟
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一年四季,树干上都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象站立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间,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了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象那颗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联系全文看,“逃离”的含义是什么?(4分)
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次逃离?结果如何?
下面是原文中的两句话,请分别指出其运用的修辞及在文中的含义
(1)  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答:                                                                
(2)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征服流感之历程高@考☆资&源*网
从1918年到1919年,甲1型流感几乎传遍了全球,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受到了它的袭击,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死在炮火之下的人数还要多。1957年甲2型流感大流行。当年2月流行于中国贵州西部,3月传播全国,4月从香港出境扩散于世界,共死亡几十万人,流行地区发病率约50%。1968年甲3型流感大流行,发病率30%,病死率与1957年相近。在流感的困扰下,各国的工业停滞萧条,商业和交通被迫陷于停顿,到处都可以听到关于死者悲惨命运的故事。2009年墨西哥和美国发生由新型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疫情,继而疫情在全球多国爆发。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可引起中等流行,多表现为兵营、学校等的“单位内爆发”;丙型多为散发病例,婴幼儿最易感染。目前虽有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只能降低发病率,而不能控制流行。流感中度流行的年度,世界每年约损失10多亿个工作日,死亡60万人以上。由于人们常将流感与感冒混同,视流感为“小病”,更应引起全人类的重视。
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全球升温将给人口稠密并对疾病毫无准备的富饶地区带来可怕的热带疾病等等。大气层的漏洞导致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挪威、加拿大出现疟疾就是明显的例证。细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衍滋生,因为那里的人们经常保持身体的接触,吸入别人的废气。在水、废物、房屋、家具和食物中滋生的细菌,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干的大草原上迅速地蔓延。
古人用芳香疗法来医治疾病,绝大多数是采用熏蒸法,燃点乳香、沉香、檀香、玫瑰花等芳香物,用以驱逐秽气、杀虫灭菌,对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有一定的效果,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隔离是现代对付流行病的常见办法。比隔离更进一步的是检疫,即预防,防患于未然。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因此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在新加坡,随地吐痰和乱抛口香糖可以处以拘禁等刑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采用综合防治法应对流感传播,如消毒、药物治疗、隔离、疫苗防治等。
当全球多国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之时,回首历史上曾经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灾难的传染病,以及人类与疫病抗争的艰苦历程、医学与疾病作斗争的前行足迹,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必须承认和正视人类的生存和正常生活正在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和警告,大到气候、环境、生态,小到我们的日常卫生习惯,都可能是疫病流行的诱因。
有这样一句话:“疫病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则是考场”,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人类与疫病较量的变迁。我们在这个“考场”上将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这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严峻的问题。
根据文章内容,对流感产生的原因和防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因而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够产生并迅速传播,疫情波及多个国家。
B.细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衍滋生,经常存在于人们的各种生活物品中,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干的大草原上迅速地蔓延。
C.古人用芳香疗法来防治疾病,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其对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也有一定的效果。
D.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已采用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疫苗防治等综合防治法应对流感传播,防范措施更加合理。

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1型流感、甲2型流感、甲3型流感都是世界性大流行,每次死亡人数都在几十万人以上,其中甲2型流感和甲3型流感的发病率相近。
B.目前的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且只能降低发病率,不能控制流行。而对甲、乙型流感病毒没有防控的方法。
C.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是因为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不经过一个重罚严打的痛苦过程,就难以达到“不禁而止”。
D.回首人类与疫病抗争的历程,在我们正视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和警告之时,我们更应该注重日常卫生习惯,减少疫病流行的诱因。

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1918年到现在的近一个世纪,流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损失,人类必须重视这种“小病”,并寻求有效方法,从根源上进行防治。
B.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应该尽量减少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这是避免流感传播的根本途径。
C.甲型H1N1流感疫情成为“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严峻的问题”,这表明人类已经十分重视气候、环境、生态给人类带来的影响。高@考☆资&源*网
D.疫病在当代是考场,面对全球多国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人类最终会彻底消灭流感病毒,在这个“考场”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话剧《茶馆》的节选,完成12—13题
宋恩子  后面住着的都是什么人?
王利发  多半是大学生,还有几位熟人。我有登记簿子,随时报告给“巡警阁子”。我拿来,二位看看?
吴祥子  我们不看簿子,看人!
王利发  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宋恩子  你为什么爱租学生们呢?学生不是什么老实家伙呀!
王利发  这年月,作官的今天上任,明天撤职,作买卖的今天开市,明天关门,都不可靠!只有学生有钱,能够按月交房租,没钱的就上不了大学啊!您看,是这么一笔账不是?
宋恩子  都叫你咂摸透了!你想的对!现在,连我们也欠饷啊!
吴祥子  是呀,所以非天天拿人不可,好得点津贴!
宋恩子  就仗着有错拿,没错放的,拿住人就有津贴!走吧,到后边看看去!
12.吴祥子、宋恩子是什么样的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迫于生计而不得不靠抓人为生的受迫害者        B.统治阶级的鹰犬爪牙 
C.   利用职务之便敲诈勒索的流氓无赖              D.不受任何人管的地头蛇 
13.王利发的对白能表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精明圆滑、善于应酬          B.自私自利、老实忠厚  
C.豪爽直率、善良诚实          D.谦恭温和、狡诈机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