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太阳”升起在NBA
2000年,15岁的孙悦在北京奥神队站稳脚跟,开始了他的职业篮球生涯。
奥神是家职业篮球队,管理非常严格,一开始,孙悦有些不适应,尽管他继续出任组织后卫,但由于年龄和经验差距,再加上比赛时与其他球员配合不默契,导致他失误连连。但奥神的主教练米拉托维奇向来以培养年轻球员而著称,很看好孙悦的潜力和上升空间,针对他的缺点不足,积极对症下药,精心调教,再加上其他队友的帮助,孙悦进步神速,经过一段时间刻苦训练和磨合,孙悦渐渐成熟起来,成为场上的核心人物。
孙悦的处子秀,就是打CBA第一场联赛。孙悦打得虎虎生威,攻防俱佳,非常抢眼。主教练米拉托维奇,用赞叹的口吻说:“大家应该多注意一下我们的9号(孙悦),说不定将来他会成为大牌球星!”孙悦的能力越来越引起奥神的重视,据说,不少战术,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孙悦开始在国内联赛上崭露头角,这引起了国青队主教练张勇军的注意,打算将这棵好苗子收编自己麾下。但奥神为一手将孙悦打造成耀眼新星,死活不肯放人,拒绝让孙悦前去国青队报到。篮协下发对奥神的处罚通知,停止奥神俱乐部注册资格,这样由于双方争抢,就把孙悦给架空了,他既无法披上国青队战袍,也不能参加CBA联赛,陷入尴尬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奥神只得远赴美国参加ABA联赛,孙悦因祸得福,得到了在ABA锻炼的良机。
在美国打球,与高手同场竞技,不但开阔了孙悦的球路视野,还能更多地接触到西方高水平篮球理念,使他如虎添翼,技战术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在2006~2007赛季,场均拿下13.5分、10.5个助攻、6个篮板,由于成绩优异,还入选ABA全明星阵容,2007年,孙悦又入选ABA年度第一阵容。
中国男篮主教练尤纳斯,在观看全运会比赛中,孙悦娴熟的控球技术和犀利的突破能力,令他眼前一亮:“他是那么令我惊讶,我从未见过身高2.05米的人打组织后卫,而且他那么灵活,特别是追防和盖帽,是我见过的球员中最好的,因此,直觉告诉我,他就是我想要的球员。”
孙悦如愿加盟国家队,尤纳斯对孙悦偏爱有加,不断给他压担子。在他眼里,孙悦是可以改变比赛节奏的球员,他的速度能够让中国队撕开对手防线,他的身高和传球能创造更多的进攻机会,他就是国家队需要的球员。也许正因为主教练如此器重,所以他比一般人承受了更大的压力。而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将压力变成动力。
进入国家队,由于是新人,跟其他队员配合需要时间,对某些球的处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在奥神可是球队的核心人物,一切都围绕他来运转,进了国家队,打法变了,国家队的打法是以打大为主,也就是打内线,打核心球员,孙悦在国家队的位置,只能是配角,甚至要失去自己的一些优势和打法,如何做到自己的风格与队伍完美结合,是摆在孙悦面前的一道难题。尤纳斯经常提醒:“打球光凭天赋是不够的,如果想有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刻苦训练。”每次训练完毕,孙悦的球衣都能拧出水来,他的笑容却是最灿烂的,他不想让人看见自己量变到质变这个痛苦积累过程,他要向世人展示自己在北京奥运赛场上,一飞冲天崛起的奇迹。
2008年奥运会上,孙悦出色的表现成为中国男篮最大亮点。第一场与美国队较量,孙悦所在的中国男篮,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打出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孙悦更是在NBA巨星“魔兽”霍华德接队友断球后发起的快攻中,扇了这位与詹姆斯打赌“谁能在孙悦头上扣篮”,赌额高达50万美金的大牌球星一个大“火锅”;在与安哥拉的比赛中,孙悦更是以百发百中的超高三分命中率,一举击溃洛杉矶媒体对他的怀疑。8月16日,在与德国队角逐中,孙悦出色的发挥和防守是中国队获胜的法宝。在这场比赛中,他的三个大盖帽,更是点燃了全场的激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孙悦的火锅大餐,给了在NBA快船的卡曼,最后一个火锅送给了同是NBA的小牛队的核心诺维茨基。8月20日,中国与立陶宛对阵,孙悦偶尔露峥嵘的防控和阻拦,成为球队受阻时唯一的进攻点。五场奥运比赛,孙悦场均两分球命中率高达63.6%,仅次于姚明。面对好评如潮,孙悦心如止水:“奥运会上,我只是个新人,就像小学生一样闯入大学课堂,与高手过招,学到了许多东西,因此还得加倍努力,我下一个目标就是进军NBA。”
由于孙悦在奥运会上精彩的表现,2008年9月9日,湖人队与孙悦举行了签约仪式,这意味着孙悦正式成功登陆NBA,成为我国第五位加盟NBA的球员,同时也是亚洲第二位加盟NBA的后卫球员。
(选自《儿童文学》2009年7月号上)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孙悦开始在国内联赛上崭露头角,这引起了国青队主教练张勇军的注意,但奥神队拒绝让孙悦前去国青队报到,从而被篮协处罚。这表明了奥神队的狭隘。
B 奥神队主教练米拉托维奇向来以培养年轻球员而著称,很看好孙悦的潜力和上升空间,针对他的缺点积极对症下药,精心调教,从而使孙悦成为球场上的核心人物。
C 由于接触到西方高水平篮球理念,使孙悦技战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在2006—2007赛季,他场均拿下13.5分、10.5个助攻、6个篮板,从而入选ABA全明星阵容。
D 孙悦加盟国家队,得到尤纳斯的高度重视,于是中国队要撕开对手阵线,孙悦就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大的压力。
E 本篇人物传记叙描结合,以孙悦的打球生涯为经,以他的精彩表现为纬,从而构成了文章线索,且语言生动形象,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粉丝与知音
余光中
“粉丝”来自英文的fan,源出fanatic,乃其缩写,但经瘦身之后,脱胎换骨,变得轻灵多了。更可爱的是,当初把它译成“粉丝”的人,福至心灵,神来之笔竟把复数一并带了过来,好用多了。单用“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现不出那种从者如云纷至沓来的声势。“粉丝”当然是多数,只有三五人甚至三五十人,怎能叫做fans?对偶像当然是说,“我是你的粉丝”,怎么能说,“我是你的粉”呢?粉,极言其细而轻,积少成多,飘忽无定。丝,极言其虽细却长,纠缠而善攀附,所以欲理还乱。  
与粉丝相对的,是知音。粉丝是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是为寂寞雪中送炭。杜甫尽管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真有知音出现,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寂寞的寸心还是欣慰的。
知音的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叔本华的母亲是销畅小说作家,母子两人很不和谐,而歌德很早就告诉做母亲的,说她的孩子有一天会名满天下。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现。莎士比亚死后七年,生前与他争雄的本•约翰逊,写了一首长诗悼念他,肯定他是英国之宝。         
此地我必须特别提出夏志清来,说明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慧眼独具,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胆识过人,敢畅言所见。四十五年前,夏志清所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在美国出版,钱钟书与张爱玲赫然各成一章,和鲁迅、茅盾分庭抗礼,令读者耳目一新。文坛的旧观,一直认为钱钟书不过是学府中人,偶涉创作,既非“进步”作家,也非“前卫”新锐;张爱玲只是上海洋场一位言情小说作者而已。夏志清不但看出钱钟书、张爱玲,还有沈从文的独创成就,更要在四十年前美国评论界左倾成风的逆境里,毫不含糊地把他的见解昭告世界,真是智勇并兼。有知音一锤定音,不愁没有粉丝,缤纷的粉丝啊,蝴蝶一般地飞来。  
知音与粉丝都可爱,但知音多高士,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知音的信念来自深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并不需要“现场”,因为寸心就是神殿。  
粉丝则不然。这种高速流动的族群必须有一个现场,更因人多而激动,拥挤而歇斯底里,群情不断加温,只待偶像忽然出现而达于沸腾。
“知音”一词始于春秋:楚国的俞伯牙善于弹琴,唯有知己钟子期知道他意在高山流水。子期死后,伯牙恨世无知音,乃碎琴绝弦,终身不再操鼓。《论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么看来,孔子真可谓知音了,但是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岂不成了香港人所说的“发烧友”了?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今日的乐迷粉丝,不妨引圣人为知音,去翻翻《论语》第七章《述而》吧。  
不惜歌者苦  
但伤知音稀  
粉丝已经够多了,且待更多的知音。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音译词的“粉丝”使用方便,既可表现出粉丝从者如云的声势,也可体现粉丝喜纠缠、善攀附的特性。
B.天才如果遇到知音肯定他的价值,那颗寂寞的寸心会感到欣慰;如果得知音而复失,则会悲伤不已。
C.知音的出现,不是在天才成名之前,就是要等天才死了之后。前者如歌德,后者如本•约翰逊。
D.作者认为粉丝和知音都可爱,但我们的生活中不缺少粉丝,缺少的是知音。作者期待更多的知音出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五院院士”张立纲
2008年8月12日,五院院士张立纲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家医院悄然离去。他头顶5个院士头衔: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2-,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按逝者遗愿,悼念者将原本用于买花的钱捐给美国圣迭戈POWAY消防局.去年加州大火,差点吞没了逝者的家,多亏消防人员冒死救火。张立纲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1963年,从斯坦福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张立纲到了IBM,一千就是30年.作为知名科学家,呆在IBM是很舒适的,然而,张立纲还想换一下岗位做一点不同的事情。他曾说,虽然在美国几十年了,总觉得是一个暂时的状态,该为中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1993年2月13日,张立纲应正准备创办香港科技大学的吴g-玮之邀来港,随即应聘担任香港科大理学院院长。一流之人吸引一流之善。随着杰出学者的联翩而来,香港科大不出数年,影响乍起,国际上视之为学界奇迹。这背后,张立纲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
科大创建初期,香港政治、社会变动不息,人员也来往不息,很多事情不好处理。吴g--玮回忆治校之中的艰难历程时说:“当年科大内部好多争论,张立纲都能超脱个人恩怨之上,讲公道话,这很不容易。”
张立纲出身科研,在科研上颇有建树,但出任香港科大理学院院长和副校长之后.他又决然放弃科研,全力为香港科大缔造优良的学术环境。
张立纲还放弃了带硕士、博士研究生。香港科大教授丁学良记得,张立纲曾告诉他:“已经做了校长了,还带了十几个研究生。我对这种不忠实本职的人一点都不佩服。因为一个人很难同时做好两件事。”
张立纲的理想中,研究型的大学和教授治校,应成为学术自由的一种方向。“研究型”.意味着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要让实验室成为人类新知的重要产地。张立纲认为,既然学校不大、经费不多,就该集中资源,做能做得最好的事。事实证明,张立纲严格挑选的好几个项目都做得十分出色,毫无疑问属于世界级,这些专业项目至今还都是科大的重点.
与张立纲相交二十多年的香港科大未经武校长专程赴美吊唁,“张教授是一位广受爱戴的人物。他精力充沛,幽默隽智,魅力过人”。“他是一流的科学家和一流的大学行政人 员,他的为人也是我们的典范。”
(选自2008年9月8日《南方周末》,有删节)
下列关于张立纲到香港任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立纲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为创立之初的香港科大渡过难关立下了很大功劳。
B.张立纲应吴家玮之邀到港,实现了他想换一下岗位做一点不同的事情的愿望。
C.张立纲到香港后,吸引了更多学者到香港科大,很快扩大了香港科大的国际影响。
D.张立纲呆在美国很不如意,总感觉是一个暂时状态,认为应该为中国做点有意义的事。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张立纲认为了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因而反对身兼数职。
B.张立纲认为研究型大学应该教授治校,具有学术自由,还要成为人类新知的重要产地。
C.张立纲一心为校,毫无私心,功绩卓著,广受爱戴,是一位成功的管理者。
D.张立纲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处理学术争论,赢得了大家的信赖,被推举为科大理学院院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天然气之战”已在全球展开
天然气已成为一种更加环保、便宜以及相对来说较容易获得的石油替代品。美国、欧盟各国、中国和印度等世界能源消耗大国正在为争夺天然气资源展开较量。
问题是,美国和印度,以及日本和欧盟各国离主要产气国都有些远,天然气蕴藏量比较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有伊朗、卡塔尔、也门、俄罗斯、中亚、尼日利亚、安哥拉和委内瑞拉。这些产气国的政局大都不太稳定,而所产天然气又不得不经过某些动荡和危险的地区。
中国和印度一直在迅速与这些国家建立密切联系,以满足将来的需求,美国试图在亚洲与自己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印度与伊朗签订了一项价值220亿美元的协议。印度还与卡塔尔签订了一项购买液化天然气的协议。
不过,竞争将变得更激烈。随着各经济大国石油的消费继续多于它们所生产或者进口的石油,一场全球能源危机行将发生。据估计,到2025年,现在全球每天840亿桶的石油需求量将增长至1 210亿到1 300亿桶。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中国和印度也不得不进口大量原油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汽车需求。印度原油70%依靠进口。在这一背景之下,就不难理解美国为什么要极力反对修建拟议中的全长2 575公里的从伊朗经由巴基斯坦到印度的输气管道,尽管这三个国家宣称已就此事达成共识。
尽管新德里和伊斯兰堡在其他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双方一直在设法促成这一项目。伊斯兰堡每年光过境费就可以收取7亿美元。
试图重振大图雄风的俄罗斯对修建这条天然气管道表现出兴趣。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长维克托·赫里斯坚科说,他希望伊朗和巴基斯坦能支持与俄罗斯分担项目风险的设想。
鉴于印度与伊朗的微妙关系,新德里一直尝试把沙特阿拉伯作为备选方案来接触。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中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原油生产国,其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第二。新德里还试图修建从缅甸经孟加拉国至印度的天然气输送管道。修建这条管道的原则性协议已经达成。
近来,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还积极发展核能,以减少对天然气和石油的过度依赖。印度去年7月与美国签署了内容广泛的核协议,而巴基斯坦方面的报道暗示,该国正在商讨未来10年从中国购买至少6座核反应堆。此外,芬兰计划修建世界上最大的核反应堆,以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去年,美国总统布什说,美国将鼓励中印提高石油利用率。他说:“帮助印度和中国等国家变成更有效的石油使用者,符合我们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这有助于缓解全球石油供应压力,缓解美国国内的价格压力。”
(选自《参考消息》2006年1月9日,有删节)
10.下列不属于“世界能源消耗大国为争夺天然气资源展开的较量”的一项是(   )
A.中国和印度一直在迅速与主要产气国建立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将来的需求。
B.美国极力地反对修建拟议中的从伊朗经由巴基斯坦到印度的远程输气管道。
C.巴基斯坦虽然和印度有其他分歧,但也在设法促成伊印输气管道修建项目。
D.印度不仅与两个产气国签订了协议,还拟修建从缅甸至印度的天然气管道。
11.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世界能源消耗大国离主要产气国都有些远,而产气国所产的天然气又不得不经过某些动荡和危险地区。
B.中国和印度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汽车的需求,不得不进口大量原油,其中印度在这方面的进口量为70%。
C.俄罗斯为重振大国雄风,希望伊朗和巴基斯坦能支持与其分担修建伊印远程输气管道项目风险的设想。
D.因为沙特阿拉伯是石油输出国中的第一大原油生产国,所以印度一直尝试把沙特作为备选方案来接触。
1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各个经济大国石油的消费多于它们所生产或者进口的石油,爆发全球性能源危机是必然趋势。
B.鉴于全球每天石油需求量已增至1 210亿到1 300亿桶,天然气已成为相对较易获得的石油替代品。
C.积极发展核能,可以减少对天然气和石油的过度依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全球能源危机问题。
D.随着天然气资源竞争的加剧,各国为了保护其自身的利益,一定会全盘接受布什那样的外交语调。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7、8题。
二百年前的4月2日,丹麦城市欧登塞的一个穷鞋匠家里降生了一个男孩。这是一个贫苦的家庭;全家挤在一间房子里,经常挨饿,但拥有几本书——《圣书》《一千零一夜》和霍尔贝尔的喜剧。这个男孩在专门为穷孩子设立的学校学习贸易,但梦想着从事戏剧行业。他给木偶缝制纸衣;每当城里来了剧团,他总在剧场门口流连;他会唱歌,有钱人请这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在晚宴上演唱,他们拿他取乐,称他为“欧登塞的夜莺”。
男孩知道他们心怀恶意,但他渴望成功。父亲去世后,他一筹莫展,于是独自到哥本哈根闯荡。剧场老板断言他没有前途。他向别人哀求,却处处碰壁。最后,同样出生贫苦的作曲家魏泽帮助了这个饥寒交迫的孩子,出钱让他租了间房子。他当时年仅十四岁,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埋头写作,想方设法争取上台表演的机会。后来,另一位保护人送他去读书。他在学校里经常受人欺负,而且被禁止创作童话,但他学会了运用语言,能熟练地驾驭丹麦资产阶级特有的那种轻快讽刺的语言。
不过,上学前的那段经历对他影响至深。那是一种毫无乐趣可言的贫困生活,他只能从精彩的文学作品中得到慰藉,他渴望美,并伴随着孤单无助的痛苦。他终生都在运用这些动人心弦的主题。
这个男孩就是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7.阅读上文,指出画线句子的含意。
8.下面一段文字中说“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原因是什么?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子阴深处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作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0题。
记者:部长先生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节目,我们注意到自2005年人民币汇改至今,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7﹪,这样的幅度是您理想中的水平吗?
鲍尔森:首先我的确承认人民币自2005年7月以来已经升值超过7﹪,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人民币的升值再快一点的话会更有利于中国以及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如今没有证据证明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记者:那您认为究竟什么样的汇率水平是合适的?
鲍尔森:我想对于我来说,对这个问题进行推测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我想我要说的唯一一点是,如果人民币升值再快一些,我认为这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使经济发展呈现更为均衡的态势,也可以帮助那些相关经济部门,更有利地去利用监管政策对经济进行管理,更容易地控制通货膨胀问题,并且可以减少不稳定带来的风险。我真的想了解,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人民币的升值,有没有一些证据可以显示人民币的升值受到了阻碍,我觉得如果中国能够更快地使它的货币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这样会更好。
记者:请问这样的答案是来自美国政府还是来自您本人?
鲍尔森:美国政府包括我与之打过交道的其他所有国家都认为,应该让货币反映出由市场所驱动的市场价值是比较好的。实际上我还是很赞同你们现在在货币问题上所做的努力,我只是想说,如果人民币能更好地反映出其所在的市场,这是最符合中国的利益的,因为随着中国的经济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复杂,同时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去管理经济,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鲍尔森始终向记者传达了这样的一条信息,那就是人民币的升值不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任何不利的因素。但现实情况是,有一些普通的中国企业,已经实实在在地受到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影响。浙江义乌市华鸿控股集团董事长龚品忠说:“半年里面汇率升涨了多少?人民币升值了多少?很可能已经3个点去了,甚至4个点,这就等于100万美元的东西,你可能要损失三至四万美元。”
实际上记者调查发现,在浙江、江苏这样的出口大省,基本上所有的出口企业,都承受着人民币升值所带来压力。
那么,对于中国企业由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这些现实困境,鲍尔森又会作何评价呢?
记者:正如您所说的,中国的确会在某些方面受益于汇改,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有大量的企业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中国出口型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部分企业甚至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危险,您对此又作何评价呢?
鲍尔森:人民币确实是在升值,但我没有看到人民币的升值对中国的经济和出口商带来任何不利的影响,我认为如果货币能够更好地反映经济的基本要素,会带来更高质量的出口。人民币的升值已经带来一些好处了,但是如果说升值的速度能够加速的话,会更有利与中国和所有中国人民。
浙江义乌市贝克曼集团龚新翼说:“按照美元一年汇率上升3﹪来说的话,我们每年的出口有2亿5千万左右,这样算起来的话一年就要七八百万,如果我们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去规避,那么企业很难承担得了。”
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我们国家又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我认为最值得欣赏的政策就是,人民币汇率升值,不能一步到位,如果一下子升值20﹪,中国的企业真要倒下一大片……”
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生存压力,短期内还无法避免。相信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会逐步顺应新的环境,自觉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寻找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18.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进一步加速人民币升值将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B.目前,中国虽然在某些方面受益于汇改,但仍有大量企业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C.鲍尔森认为我国人民币升值速度不快,人民币汇率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人民币的市场价值。
D.短时间内,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给中国企业所带来的生存压力是无法避免的。
19.鲍尔森认为人民币升值再快一些会给我国带来一系列的好处,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些好处的一项是                                (    )
A.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使经济发展呈现更为均衡的态势。
B.有利于利用监管政策对经济进行管理。
C.可更容易地控制通货膨胀,消灭不稳定带来的风险。
D.有利于中国以及全世界的经济发展。
20.在本文所呈现的这种访谈形式里,除了记者向受访者提问外,还不时地转换镜头,插入记者的评论和相关报道。这些在访谈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不同的“中国观”
张 华
①在全球化的当下,英国和美国“回应”中国的热情却不尽相同。众所周知,赴美签证需要面签,而且较难获签;赴英签证已无须面签,而且相对容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仍到处都是中国人,只要出门必能遇到;而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中国人要专门去找才得一见。
②尽管伯明翰学派倡导以平民为视野的大众文化,但其文化骨髓仍是精英的,是“端着架子”的贵族式的,多数人包括知识阶层的英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好奇阶段;美国社会多元、综合、自由、开放,每种文化在这里都不难找到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同时与他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许多美国人充满对中国的热情,知识阶层中许多人对中国社会了解相当深刻,研究相当深入。更重要的一个现象是,中美之间高层往来频率远超中英之间,中美贸易总额亦远超中英之间。
③如果再给出一些例子,也许很能说明这些不同。
④例一,美国日用品多数由中国制造,美国人若一周内不用中国产品,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会感到不舒服;英国当然也有中国日用品,但离开中国产品还可以“端着架子”生活。
⑤例二,在美国很容易收看到专门的中文电视频道,在英国想从电视新闻中得到一点关于中国的信息都很难,更不必奢望中文频道了。
⑥例三,美国银行ATM、地铁售票机等很多常用的电子设备设有中文提示和操作系统,公用电脑有多种中文输入法,很多公共服务场所同时设有中英文提示,而英国没有这些。
⑦例四,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有20%的中国学生。学校亚洲研究中心、东亚系、燕京学社、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中国研究享誉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与中国研究有关的机构中攻读学位的学生,90%以上来自中国以外的国家,多数没有中国血统。另外,其他学院也有依相应专业设置的针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中心,许多金发碧眼的学者能说流利的汉语,更多学者到过中国。而英国伯明翰大学,甚至剑桥、牛津这样的大学,即使有从事中国学研究的,也是凤毛麟角。
⑧例五,在哈佛大学附近的书店随便逛逛,就能拍到关于中国的图书照片,读者可以自行诠释哈佛人对中国的研究热情;至于英国,像伯明翰、牛津、剑桥等地最大的书店,有关中国的图书寥寥无几,也不会有专门的分类书架,即使偶尔找到两本,也多类似于ZHANG RONG著的WILD SWAN或MAO。
⑨还要说的是,2006年,英国政府再次提高国际学生学费。英国大学不仅普遍吝啬,很少提供奖学金,而且两眼紧盯国际学生腰包里父母的血汗钱;美国大学则用丰厚的奖学金吸引年轻有为的学子前来学习深造。英国大学通过教育赚国际学生的钱,美国大学则是花钱培养有潜力有才华的学生。
⑩英国已从殖民时期的所谓“日不落”帝国,经过世界反殖民运动和世界各国的普遍发展与进步,逐渐变成后殖民时期的“日日落”帝国;美国虽然也曾不断经历挫折和滑坡,尤其是“9.11”的冲击,但是经济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两国这种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它们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态度和政策,无论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而态度的不同多半取决于人的头脑。
(选自《凤凰周刊》2007年第30期)
17.下列有关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国人赴美签证较难,赴英签证相对容易,说明英国对中国的“回应”较热情。
B.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人多寡的不同,反映了两国签证制度的不同。
C.英国人较少使用中国日用品,说明英国人对“中国制造”信不过,怀有偏见。
D.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比中英之间的相关交流频繁得多。
18.下列相关推断与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能从国际往来的纷繁表面现象之中,看到英国与美国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不同态度。
B.英美两国大学办学理念的差异,导致了英国大学只会赚钱,美国大学则能培养有潜力有才华的学生。
C.头脑(观念)是一切行为与表象的源头。英美两国对中国的态度和政策,也多半取决于他们的观念。
D.在全球化的今天,或许我们需要的正是世界的胸怀与文明的视角,我们要学习美国的气度与远视。
19.文章中间的几段文字用诸多事例来说理,请具体分析这部分内容说理上的特色。
▲                        ▲                      
20.根据文章内容,概述英国和美国出现不同“中国观”的原因。

来源:不同的“中国观”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吕进
  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另外,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
  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妓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人民日报》2009年5月21日16版,有改动)
根据文意,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并存”于一人是不足为奇的,但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
B.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C.有的诗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贺、李商隐等,但不影响其诗作因隔世效应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大众化。
D.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但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因此大众化的诗作美学价值更高。

E.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
根据文章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李商隐)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白居易)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难》李白)

现代传播手段远比古代先进快捷得多,为什么作者却说“新诗实际上很小众”?

来源: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①在全球化浪潮中,事实已经证明,单靠美国的军事力量来统治全世界不但不可能成功,而且会激起更大的反抗和造成更多的人死亡。因此必须寻求另一种全球化,即一种多极均衡、文化多元共生、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全球化。
②如何建构多元化的全球文化,保护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抵制文化霸权和文化单一化等问题,其核心是一个文化自觉问题。因为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都是“以人为本”,而人又离不开一定的文化。
③没有文化自觉,就谈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什么是文化自觉呢?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种子就是生命的基础,没有了这种能延续下去的种子.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文化也是一样,要是脱离了基础;脱离了历史和传统,也就发展不起来了。因此,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因此,文化自觉就是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
④要延续并发扬光大,只有种子还不行,还要创造条件,让种子开花、结果。费孝通认为传统和创造的结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文化自觉应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向,这样的文化自觉就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必须面对现实。费孝通认为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机械文明”和“信息文明”这两个在西方分阶段发展的文明,在我们这里,却重叠在一起了,甚至这二者之间的变化比过去的从人力到蒸汽机到电动机的变化都要大。因此,不能照搬西方经验,还应该走自己的路。
⑤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这是过去任何时代都不曾面对的。全球化的现实需要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我们应该精通并掌握之,并在此语境下反观自己,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知道在这一新的语境中,中华文化存在的意义,了解中华文化可能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什么贡献。
(选自乐黛云《多元化世界的文化自觉》,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美国试图单靠军事力量来统治全世界的事实证明:只有运用文化的手段才能统治全世界。
B.作者认为,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因此,建构多元化的世界,核心问题就是文化自觉。
C.作者认为,多元化世界赖以实现的前提就是要让各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得以延续和发扬。
D.由于我国文明的发展与西方文明的发展情况不同,因此作者提出,不能照搬西方经验,应该走自己的路。

E.作者从不同层面对文化自觉的含义作了阐述,表达了各种文化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看法。
第③、第④自然段引用费孝通的原话,分别为了论证什么问题?(4分)
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就我们要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的问题阐述了哪些观点?
请根据原文作简要概括。

来源:全球化浪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深蓝”的胜利意味着什么?
[美] 戴 森
1997年5月,人类的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被软件程序“深蓝”击败,这一事件对于那些熟悉计算机发展步伐的人们来说不算什么惊奇。然而,我们一定会对卡斯帕罗夫的失败感到伤心。人类大师是个艺术家,在棋盘上创造走棋的模式,艺术家被机器击败是真正的悲剧,它被公众视为是一个历史性事件。
卡斯帕罗夫突如其来的失败更伤害了人类的自尊。卡斯帕罗夫进入赛场时自信十足,走出赛场时疲劳沮丧。比赛应当安排得像1972年鲍比•费舍尔和鲍里斯•司帕斯基的历史性比赛那样。那是由二十一局棋组成的一系列比赛,让两位棋手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彼此的优势和弱点,从暂时的挫折中恢复过来,从他们的错误中学习。这是一场公平的比赛,双方都有机会做到最好。相反,1997年卡斯帕罗夫与“深蓝”之间的战斗太过仓促,总共才有六局棋。
卡斯帕罗夫因单独一局棋的失败而士气低落,没有时间恢复过来。“深蓝”有接口进入由卡斯帕罗夫多年来所下的棋局组成的数据库,而卡斯帕罗夫则只能接触“深蓝”与他下的那几盘棋。我们可以期望在人类冠军与机器之间的下一次比赛会像1972年的那次一样。
机器的胜利将不意味着象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终结。从长期看来,象棋艺术将会被“深蓝”的继承者所丰富。将会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比赛:一些只为人类举办,一些只为机器举办,一些为得到机器协助的人类举办。这三种类型将为这种游戏开拓艺术视野,加深对它的理解。人类冠军与分析机器的共生将把象棋带到远远超出费舍尔和卡斯帕罗夫止步的地方。 
“深蓝”的胜利对于人类社会整体意味着什么?象棋是高度人为的消遣,并不比天体物理学或者洞穴学与大多数人有更大的关系。但是,在“深蓝”对于棋手的冲击和计算机网络对于普通百姓的冲击之间存在着强烈有效的类似之处。对于人类社会整体来说,个别的机器或者像“深蓝”这样的个别程序没有什么威胁。对于人类尊严和我们制度的自主性的威胁来自小机器在我们家庭和办公室里的泛滥,再加上由电话线和光缆组成的不可思议的网络。这些小机器把我们五岁大的孙儿、孙女变成了电脑迷,把我们的公司经理变成了电脑界面。互联网和万维网正在渗进我们的社会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全世界的一般公民既不能逃避也不能控制网络的迅猛发展。当然,今天的网络还处在萌芽状态,但注定要长成成熟的结构,其威力是我们还想像不到的。卡斯帕罗夫的失败是我们将要置身其中的人类处境的一个隐喻,如果我们让自己被网络的发展蒙蔽了双眼的话。
另一方面,我所设想的象棋的光明未来,是人的技艺与计算机威力同以一种创造性共生的状态一起进化,也是对于人类社会在网络世界中的未来可能进化的一个隐喻。在过去,进化总是由竞争与共生之间的平衡改变所驱动,在未来必定也是如此。我们作为人类的任务就是保持平衡的均势。今天,这一平衡已经失去控制,严重倾斜了。
网络驱使我们进入了一个进行生死之争的世界,我们中的许多人发现这一世界是毁灭性的,网络强加的文化和经济张力令我们感到无力抗拒。作为网络赖以生存的机器和方案的创造者,我们有能力理解网络,也有能力影响它们的功能。我们有责任让网络服务于社会公正和人类自由的利益。进化的游戏,就像象棋游戏一样,在未来将由人类和机器一起来玩。电脑空间的景色给我们提供了与棋盘的景色一样的发挥艺术创造力的机会。
(选自《太阳、基因组与互联网:科学革命的工具》,有删改)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深蓝”击败了人类象棋冠军,艺术家被机器击败,令人类的自尊受到伤害,这被公众视为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
B.人类象棋冠军与“深蓝”的第一次较量,严格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时间仓促,局数过少,彼此了解的程度不平衡。
C.计算机或像“深蓝”这样的程序正渗进我们社会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并不存在威胁。
D.网络迫使人类步入了一个无力抗拒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新世界,它充满了生与死的抗争,对人类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E.人类有能力使机器为社会公正和人类自由的利益服务,因为我们是机器和程序的创造者,有能力影响它们的功能。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机器的胜利将不意味着象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终结”理由的一项是

A.象棋艺术将会为“深蓝”的继承者所丰富并且拓展其艺术视野。
B.个别的机器或像“深蓝”这样的个别程序对人类没有什么威胁。
C.人类的技艺与计算机威力同以一种创造性共生的状态一起进化。
D.人类有能力理解计算机,象棋在未来将由人类和机器一起来玩。

“深蓝”的胜利给了人类警醒和启发,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思想者”的迷惘
法兰西失尽海外的殖民地,巴黎永远是世界艺术崇敬者的麦加。罗丹的“思想者”高踞于自家庭院里,天天接待来自全世界各色人种的瞻仰与膜拜。巴黎的地铁靠近罗丹博物馆的那一站,站台两壁的张挂全部是罗丹作品的巨幅照片,是旅游广告,是民族骄傲。
出国成潮,那潮,起于贫穷落后的国度,人们涌向西方发达国家,去学习、谋生、乞讨。立志自救的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潮去潮来,换了人间。罗丹的“思想者”初次出国,首先来到北京,落座于中国美术馆,在东方人流中仍苦苦思索。
与印象主义绘画同步,罗丹冲破学院式雕刻一味精微描写对象形似的局限,毫不掩饰捏塑与劈凿的手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对象的造型特征,探求雕塑之所以独立为雕塑的本质美感。在展拓现代造型领域的同时,罗丹深深扎根于人间社会,他的美感诞生于人生的悲欢:加莱义民、地狱之门、行走的人、夏娃、娼妇、爱之吻、造物之手……雕刻家罗丹是思想者。这样一位巨匠经历了时间和地域的考验,其伟大和光芒与日俱增。曾是西方阳春白雪的罗丹,面对今日中国观众,已是满城唱和的下里巴人了。从罗丹引申发展的布尔特尔、马约、亨利•摩、杰克梅蒂……他们比罗丹走得更远,中国人民似乎尚看不真切,今罗丹既来,他们的被邀也应在期待中了。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元首访问过北京,他们百忙中大都抽空看看长城,唯有法国的蓬皮杜先生宁可不看长城,提出要看云冈石窟,当时周恩来同志陪同去欣赏了祖国的瑰宝。今日并非元首的“思想者”来京,谁来招待贵宾?我多么盼望请霍去病墓及西安博物馆的汉唐雕刻群前来陪客。与罗丹作品展同时,展出我国古代雕刻,“思想者”从未见过的这些东方古代雕刻原作,他将为之吃惊,古代东方原是现代西方的知音!被人们仰止了一个世纪的“思想者”面对一二十个世纪前的无名氏之作,他将更坠入深深的迷惘中吧?
本文标题和结句两次用了“迷惘”一词。下列各项疑问中不属于文中所说的“迷惘”范围的两项是(5分)

A.霍去病墓及西安博物馆的汉唐雕刻群,为什么至今一直不被人重视?
B.全世界艺术崇敬者的麦加,究竟应在西方还是东方?
C.芸芸从生的悲欢离合,各色人种的瞻仰膜拜,到底因为什么?
D.西方的阳春白雪,面对今日中国观众,为什么竟变成了下里巴人?

E.一二十世纪前,对雕塑的本质美感怎么会理解得那么深?   
第四段,作者说“盼望”请汉唐雕刻群前来陪客。下列各项中对作者这种盼望做出正确解释的一项是(3分)

A.汉唐雕刻群比云岗石窟的历史更悠久,成就也更高。
B.“思想者”并非元首,只有艺术家或艺术品适宜作陪。
C.汉唐雕刻群能反映罗丹在艺术上的某种探求。
D.对罗丹这样的艺术大师理应向其展示我们东方的艺术珍品。

第三段反映了作者对罗丹艺术成就的评价。请把这些评价提取出来,逐点加以概括(每点不超过12字)(4分)
(1)                                       ;  (2)                                       ;
(3)                                       ;  (4)                                       ;
(5)                                       。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对于1983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界而言,有一个话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那就是怎样去应对和评价“现代派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派文学”在1983年以后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学标准,并以此来区分“先进文学”和“落后文学”,甚至是“文学”与“非文学”。在小说界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它与文学评论界在1985年左右倡导的“主体论”和“向内转”遥相呼应,似乎在一夜之间,“现代派文学”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路遥相当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的文学形势此时已经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各种文学的新思潮席卷了全国……文学评论界几乎一窝蜂地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从而弥漫了整个文学界。”他丝毫没有掩饰对此的失望情绪,甚至用非常严厉的口吻批评这种现象:“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至今我仍然感到失望。我们常常看到,只要一个风潮到来,一大群批评家都拥挤着争先恐后顺风而跑,听不到抗争和辩论的声音,看不见反叛者……这种可悲现象引导和诱惑了创作的朝秦暮楚。”路遥的这些判断和批评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焦躁的“加速度”运行之中,不仅各种文学思潮层出不穷,作家的代际更替也非常迅速。
如果把路遥的这些带有情绪化的言论和他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很容易造成一种误会,即,路遥是在刻意反抗“现代派文学”的前提下进行其创作实践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路遥对“现代派文学”当然没有“顺风而跑”的认同和承认,但也没有对之进行全盘否定。可以说,路遥对“现代派文学”的态度是相当复杂的,这从他的一些言论里面可以看出来。他说:“就我个人的感觉,当时我国出现的为数并不是很多的新潮流作品,大多处于直接借鉴甚至刻意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的水平,显然谈不上成熟,更谈不上标新立异。当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这些作品的出现的意义十分重大……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文学形式的变革和人类生活自身的变革一样,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即使某些实验的失败,也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文艺理论界过分夸大了当时中国此类作品的实际成绩,进而走向极端,开始贬低甚至排斥其他文学表现样式。”
(节选自杨庆祥《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兼及1985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
下列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派文学”在1983年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坛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评价尺度。
B.“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的成功以及与文学评论界的遥相呼应使得“现代派文学”很快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
C.在路遥看来,中国当时出现的“现代派”作品不仅是在质量上不够理想,而且在数量上也不多。
D.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现代派文学”风潮的出现是正常的。

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遥认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都显得过于浮躁。
B.路遥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现状感到有些失望。
C.路遥认为当一个新的文学思潮来临的时候,应该听到批评家们抗争和辩论的声音。
D.路遥认为文学创作上的“朝秦暮楚”是由新的文学风潮导致的。

关于路遥观点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现代派文学”的复杂态度反映出路遥和当时新潮文学界不太一样的文学观念。
B.路遥并没有把“现实主义”和“现代派”进行简单的对立统一式的叙述。
C.路遥认为文学评论界“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是指文学批评带上了盲目性。
D.路遥对“现代派文学”没有“顺风而跑”地认同,主要是因为它排斥了一些其他文学表现样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则传记,完成下题。
长征之初,毛泽东四十岁。他双颊深陷,憔悴消瘦,黑发长得几乎齐肩,两眼炯炯发光,颧骨高耸,看上去很难受。他患疟疾,经常复发,一病数月。尽管教会医院出身的傅连暲医生使尽浑身解数,他还是处在半恢复状态,感到虚弱和乏力。
自桐梓经良村至赤水县之土城,均系大路,地势均向上,间有几段筑有汽车路基。但此种汽车路,确为中国最难行之汽车路。如值下雪,路上湿而且滑,行路之难莫甚于此。毛泽东亦手提竹杖,步行上山,两脚污泥及膝,且满身沾泥,系滑跌于污泥中所致。
毛泽东,书生外表,儒雅温和,走路像诸葛“山人”的派头,而谈吐之持重与音调,又类似村中学究,面目上没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一点。
毛泽东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辞令。朱德则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力疾办公,状甚忙碌。医生入室为之诊病时,仍在执笔批阅军报。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
当红军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毛泽东见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获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当时毛即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授予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
红军在遵义修整期间,红军总司令朱德曾亲至总卫生部之病房,慰问伤病兵,与参加乌江战役的红军受伤兵士谈话,嘱他们安心静养。
马海德医生回忆朱德在会宁会师时的情景:“他瘦得像个精灵,可是身体强壮结实,长得满脸胡须,穿着一身破烂皮袄。”“朱德最令人惊异的是,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个军事指挥员,倒很像红军的父亲。他两眼锐利,说话缓慢、从容,总是露出和蔼的笑容。他随身带着一支自动手枪,枪法精良。烟抽得很厉害。满脸皱纹;但他动作有力,身体结实。”又回忆当时对张国涛的印象:“政治委员张国焘是个又高又大的胖子,满脸红光。我真不了解,人人都瘦下来,他怎么还能那样胖。”
刘伯承元帅回忆说,朱德涵养好,度量大。长征当中,张国焘再三再四逼朱总司令反对毛主席。朱总司令呢,不管你张国焘说什么,他总是不动气。总司令说:北上的方针,我是举了手的。朱毛、朱毛,朱是不反对毛的。
毛泽东对于每个决定都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力图使自己的观点占上风。周恩来偶尔表示反对意见,但他不是固执地坚持己见。他在1934年夏也曾提出从中央苏区突围的建议,但因“三人团”中的多数——博古和李德——表示反对,他就让步了。
长征中任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二六二团二营教导员的周纯麟回忆首次见到周恩来、毛泽东的情景说:周恩来穿着破旧灰军装,脸上长着浓密的大胡子,拄着木棍,后面跟着牵着马的警卫员。周恩来自我介绍说:“我是周恩来!”即问:“你们很辛苦!你们是哪部分的?”“你们部队现在粮食怎么样?”周纯麟说,周恩来和蔼可亲,话语坚定有力。毛泽东身材魁梧,头发很长,脸庞瘦削,穿着灰色旧军装,也拄着根棍子。他显得有些疲劳,后面警卫员拉着马匹,还跟着挑子。毛主席伸了大手来,同周纯麟握,并简单地问了一些战士们的情况。
周恩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对人和蔼可亲。长征途中,他亲手把伤员轻轻扶上担架,唯恐别人的手用力太重。
1936年10月10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任荣将军回忆说:在此期间,周恩来骑马到“红大”看望学员。他精神抖擞,满脸大胡须,是名副其实的美髥公。我们自动站在路旁欢迎他进村。他一下马就向我们问好,说同志们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来迎接你们。大家热烈鼓掌。                         选自《新华文摘》
文章以翔实的材料,细腻的文笔,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伟人的风范。请就其中某一位领袖的个性作简要的分析。请分条陈述。
                                                                                 
                                                                                 
本文在材料的组织安排上颇具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文章没有全景式地反映波澜壮阔的长征,而是撷取长征途中一个个细节,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透视这部伟大历史的概貌。有人认为,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历史,决定了长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80后作家”:游走在消费时代
青年女作家步非烟宣称要“革掉金庸武侠的命”;18岁的桂石被冠以“作家”头衔后说,“‘80后’的我们并不是离经叛道者”;作家王朔接受杂志采访,对“80后作家”提出严厉批评……
日前,有关“80后作家”的话题再次泛起。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作家,吸引力一度主要集中在他们的固定读者群——中学生中间。但近年来,他们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不管是被批评,还是被追 捧,都在引起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写作,也已超出了单纯的文学事件,而形成了一个文化现象。“80后作家”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他们作品的传播机制与“70后作家”不同。“70后作家”的发表主要还是通过文学期刊,得到一定认可后,再出版成书,进入市场。而“80后作家”作品很少通过文学期刊与读者见面,他们要么通过网络发表作品,要么直接出书面对市场。他们与市场的关系更加直接,互动良好。
相对于“70后”以及此前的作家,“80后作家”拥有较为固定的读者群——中学生。中学生是目前文化市场独特的消费群体,他们人数众多,“80后作家”的作品自然而然拥有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从一开始就直接面对读者、面对市场,使“80后作家”对商业有着天然的敏锐嗅觉。“80后作家”普遍重视读者和市场对他们作品的反应。他们中的不少人认为,读者的回应和市场的成绩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持续下去的动力和保障。但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转而为市场写作的同时,另一部分人也在努力强调自己在文学上的坚持。
享有不俗的市场影响力,使“80后作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但他们在文学上的成绩,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消费时代的市场影响力,不等同于文学成就。“80后作家”的创作并未走出“成长”和“青春”的文学书写谱系。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的创作,是建立在一定的阅读和社会经历基础上的,而在这两点上的欠缺,恰恰会对这些年轻作家的创作形成制约。
但不可否认,“80后作家”也确实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些新因素。
“80后作家”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解说青春期焦虑;另一类就是奇幻小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奇幻小说中所表现的自由和想象是非常可贵的。奇幻文学的存在和发展,恰恰是既往的中国文学中最欠缺的,因此这也可以看作是‘80后’写作为中国文学带来的一股新风。”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都是滞重的,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轻灵,这为奇幻文学提供了空间。
“80后作家”张悦然认为,“对于前辈作家来讲,现实是沉重的山,而‘80后’眼前没有山了,于是他们更喜欢‘往远处看,往玄处看’”。同时她认为,奇幻小说的创作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我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充裕,现实对我们的刺激不那么激烈,远方让我们更敏感,更向往”。
不少批评家都指出,以往的作家都能拥有较为广泛的读者群,而“80后作家”的读者却只集中在中学生中,这反映出一些创作上的问题。张颐武认为,年轻人写作,年轻人消费,是一种不健全的自我消化和自我循环,这样的创作很难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这一群体自身,如被视为代表的韩寒、李傻傻、张悦然等,或表示对“80后”这一概念的不认同,或希望超越这一概念,在文学创作的路上走得更远。
李傻傻说,“80后作家”现在是一个被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文学概念,它所隐含的文学意义之外的商业性是值得警惕的。张悦然表示,文学作品应该是作者内心体验的外化,而“80后作家”这一笼统的称谓是不足以涵盖作家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张悦然在采访中说,一部作品真正吸引读者的是其内在的精神魅力,只有作品在读者的内心唤起了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得到读者和市场的肯定。她强调,一味迎合市场的写作并不是聪明的选择,因为,读者和市场的趣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这种变化也是无法预期的。
(2007年1月26日《人民日报》)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80后作家”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他们的作品是通过网络传播的,对消费市场的影响力不大。
B.“80后作家”的作品主要通过网络发表作品,或者直接出书面对市场。
C.“80后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缺乏一定的阅读和社会经历基础,这样对其创作会形成制约。
D.“80后作家”的奇幻小说中表现的自由和想象是非常可贵的,因为奇幻文学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国文学中欠缺的。

E.专家认为,“80后作家”现在是一个被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文学概念,它所隐含的文学意义之外的商业性是值得警惕的。
文中说,“80后作家”也确实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些新因素。这里的“新因素”主要指的是什么?这种“新因素”是相对什么而言?
你认为,如何才能保持“80后作家”的健康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环境、感情。如果没有环境的启发、感情的激动,人们写出的诗或画出的画,必然是无病呻吟或枯燥乏味的。但一首好诗和一幅好画,给人们的享受各有一定的分量,有不同的内核。
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诗云:“沱水流中坐,岷山到北堂。”…“岷山沱江画图”这幅画我们已经无从看到,但可知画上未必在山上注写“岷山”,在水中注写“沱水”。即使曾有注字,而“流”和“到”也必无从注出,再退一步讲,水的“流”可用水纹表示,而山的“到”,又岂能画上两脚呢?无疑这是诗人赋予图画的内容,引发观画人的情感,诗与画因此相得益彰。今天此画虽已不存,而读此诗时,画面便如在眼前。甚至可以说,如真见原画,还未必比得上读诗所想的那么完美。
曾见一幅南宋人画的纨扇,画一条大船停泊在河边,岸上一带城墙,天上一轮明月。船比较高大,几占画面三分之一,相当充塞。题字是两句诗,“泬明月夜,淡泊早秋天。”这画的特点在于诗意是冷落寂寥的,而画面上却是景物稠密的,用这样稠密的景物,竟能把“泬寥①”“明月夜”和“淡泊”“早秋天”的难状内容,和盘托给观者。足使任何观者都不能不承认画出了以上四项内容,而且了无差错。如果先有题字,则是画手善于传出诗意,这定是深通诗意的画家;如果先有画,则是题者善于捉住画中的气氛,而用语言加工成为诗句。如诗非写者所作.题画者则是一位善于选句的专家。总之,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的情感被题者领悟了。
元代“文人画”已然成为主流。无论画家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他们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划是否舒适。即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在这种创作思想支配下,画上的题诗,与物象是舍是离,就更不在他们考虑之中了。他们的画或诗以及诗画合成的一幅幅作品,都是自标新义、自铸伟辞。说它们是瑰宝、是杰作,是因为这些诗人、画家所画的画、所写的字、所题的诗,其中都具有作者的灵魂、人格、学养。纸上表现出的艺能,不过是他们的灵魂、人格、学养升华后的反映而已。
南宋邓椿《画继》记载过皇帝以诗为题考画院的画手。什么“乱山藏古寺”,画山中庙宇的都不及格,有人画山中露出鸱尾、旗杆的才及了格。“万绿丛中红一点”,画绿叶红花的都不及格,有人画竹林中关人有一点绛唇的乃得中选。“踏花归去马蹄香”,画家无法措手,有人画马蹄后追随飞舞着蜜蜂蝴蝶,便夺了魁。如此等等的故事,如果不是记录者想象捏造的.那只可以说这些画是“画谜”,谜面是画,谜底是诗,庸俗无聊,难称大雅。如果是记录者想象出来的,那么那些位记录者可以说“定非知诗人”了。  
(取材于启功《谈诗书画的关系》)
注:①泬(xuè)寥:空旷的样子。②鸱(chī)尾:中式房屋屋脊两端的陶制装饰物,形状略像鸱的尾巴。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画面上无法用题字的方法注明所画内容,题字的做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B.只有画面内容丰富,才能把诗句中难以用语言传达出的诗意充分表达出来。
C.“文人画”的画面形象可能与现实形象有很大差别,但画家对此并不在意。
D.曾有古书记载皇帝以诗为题,考查画院画手。作者认为这种记载不可相信。

根据文意,分条概述诗与画的关系。
齐白石先生曾绘一幅画,并题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见下图)。请你根据上文作者对诗画关系的评述,评价这幅画。(200字左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实用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