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北大新任校长周其凤
柳志卿
2008年11月 5日,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接到出任北大校长的任命。这一天,恰巧是周其凤61岁生日。
周离任的消息在学生中间传开后,吉大的学生以极快的速度制作了一个电子纪念相册发在校园网上,名字就叫“周校长,你像个孩子似的”。周其凤留在吉大学生心中的点点滴滴在相册中一一浮现:在学校食堂和学生一起吃饭,过年和同学一起包饺子……
“大多数的吉大学生和周其凤没见过几次面,但每次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计算机系大三学生杨书奇说。在很多吉林大学学生的眼中,61岁的周其凤亲切、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周在开学典礼上大呼:“同学们,我爱你们”;与学生座谈常常自嘲“你们校长是个矮个子”。
一个流传最广的故事是,2006年,吉大学生周于卜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当时学生自发为其捐款。有一天,一位矮个子的中年男子来到募款箱前,把一大沓百元大钞放进募款箱,转身就走。直到他转身留下背影的时候,才有学生认出是周其凤,他捐了1万元。
2000年,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等合并。200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又并入吉林大学。6校合并成的吉林大学成为超级“巨无霸”,由此带来的阵痛和纠葛迅速显现和膨胀。
2004年7月,周其凤临危受命,从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司司长调任吉林大学校长。
“我不是让你去当官,我是让你去‘堵枪眼’。 ”周其凤忆起当年教育部长让他上任吉大时的谈话说,“我任何话都没说,我说‘那我去’”。
周其凤来了,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吉大的博导们。
2005年,一条新闻震撼了整个教育界,45名吉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因为没有通过学校考核,被摘掉博导帽子。
吉大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的姜老师回忆,在周其凤上任前,老师职称的升级考核指标没有那么严格,往往是讲师到了一定年限就自然升了副教授,副教授再过几年就变成教授……周其凤上任后,重新考核博导、教授,未达标的博导、教授、副教授统统降级。
谈起这次“下岗”风暴,周其凤说,博士生导师不是一个荣誉,不是一个级别,是一个工作,是指导博士生研究,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那就不要做。
2006年7月,中国化学年会在吉大举行。奇怪的是,连续几天的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却没有看到东道主吉大校长、同时也是化学学会会员的周其凤,只看见吉大一些教职工打着横幅向周其凤要公正、公平。7月14日,周其凤在年会闭幕式上现身,他的即兴演讲道出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原来,吉大的一批教职工要求周降分录取其子女。中国的大学历来有照顾本校教职工子女的规则,吉大也不例外。据相关的行政官员和教职工说,往年教职工子女只要达到本科线,都能被录取。但是,2006年,周其凤打破了这个规则,“照顾”标准大大提高,要求教职工子女必须达到重点线才能录取。这导致了一批教职工子女无法以低分考入吉大。
面对复杂的环境,周其凤公开坦陈心迹,“我没有犯错误。将来,当然我可能是满身窟窿回归故里,因为是‘堵枪眼’……我真的没有任何个人的追求,我只希望为吉林大学做一点事情。 ”
周其凤坚拒低分教职工子女入学赢得吉大学子一片叫好声,同时也直接触动了教职工们的“奶酪”。吉林大学内部也曾一度传闻周其凤与学校领导层不和。接近他的一位行政官员对记者说,领导之间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很多举措都是党组集体的决定,如果得不到支持很难通过。
一路风雨,周其凤结束了吉大的岁月。 2008年11月12日,吉林大学东荣大厦会议中心,周其凤作告别演讲。他的告别,让500人的大厅超员一半,没座位的学生坐在走廊上,两个小时的告别演讲,几乎没有人提前退场。
演讲伊始,周其凤说,看到吉大学生在网上给他的“像个孩子”的纪念相册时,感动之至,一度哽咽。演讲完毕,周站在讲台上,鞠躬,深度鞠躬,持续数次。
(选自《京华时报》,2008年11月16日,有改动)
这篇新闻稿全文都是写周其凤任吉大校长时的事情,为何却以“北大新任校长周其凤”为标题?
本文主要写周其凤任吉大校长期间的哪些方面的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周其凤的哪些品格?
周其凤离任时,吉大的学生评价这位刚年满61岁的校长“像个孩子”,你怎么看这个评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魏巍远行
周 明
新中国刚成立后的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魏巍便深入到朝鲜战场,与在那里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同甘苦、共命运,他为志愿军官兵的英勇献身精神所深深感动,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脍炙人口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热情讴歌了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一时间“最可爱的人”传遍中华大地,成为人们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亲切称呼和代名词。这个篇名和称呼本身,正是作家敏锐的思想和眼光的体现。据魏巍回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激动的情况下,从心里跳出来的。此后的岁月里,《谁是最可爱的人》陆续被编进中学教科书及各种散文通讯的范本,感动和影响了几代人。至今,年轻一代不少读者还在阅读和熟知《谁是最可爱的人》。
1982年,魏巍又一次轰动!他付出了近20年的心血和智慧,所创作的革命战争“三部曲”长篇巨著中的《东方》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另两部《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也是很有影响的作品。小说充满革命激情。而《东方》之所以能够获奖,是因为它在书写战争题材上有突破性,有新意,富有浓郁的时代精神。此时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作家,但却宝刀不老,笔耕不辍。除了长篇小说,这期间,他还不断有散文、杂文发表。他是一位长期工作、生活在部队的军旅作家,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党,他总有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和作家的责任感,要把自己军旅生活和战争经历写出来,留给后来者,今天它们的确已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前辈作家,魏巍对文学事业充满关怀之情。上个世纪,我在《人民文学》杂志社工作时,魏巍长期是《人民文学》的编委。无论是在私下里还是在编委会上,他总是很直率而又热诚地对刊物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刊物发表涌现出的新人新作,他很称赞,也很鼓励,他认为这是文学事业的希望。作为一位知名作家,他平易近人。作为长辈,他率真热情,温厚待人。我的家乡陕西周至县有个名刹仙游寺,是白居易写作《长恨歌》的地方,文学史上有记载。当时白居易任职周至县尉,住在仙游寺写出千古绝唱的《长恨歌》,现在那里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延续它的人文景观,1994年秋天我曾请魏巍为该寺题词。因为他既是诗人,又是书法家。不多时,他以遒劲有力的笔墨为仙游寺题诗一首:“诗圣仙游后二年,中原又生白乐天,偏偏歌哭生民泪,不绝诗魂千古传。”第一句是说诗圣杜甫去世后二年白居易出生。史载,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770年。而白居易出生于772年,卒于840年,的确晚生于杜甫逝世后两年。可见魏巍的创作态度多么严谨。这首诗堪称一首佳作。我在一些地方偶尔也看到他为当地学校或文学社团的题词,多是热情鼓励年轻人要树立理想,要热爱祖国和人民。搞创作的就要到人民群众中去……这一切,均是表达了一位革命前辈、文学老人对年轻一代的期望。
如今,魏巍同志离我们而远行了。斯人已去,但著作永存,精神永在。
(节选自2008年9月1日《人民日报》)
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不仅写出了魏巍在当代的影响力,也写了魏巍正直、热情和坦荡的为人风范。
B.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对几代人的感动和影响,不仅是在文学上,更是在精神上。
C.魏巍创作的革命战争“三部曲”都是长篇巨著,很有影响,而且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D.魏巍对《人民文学》及其新人新作的态度,充分表现了前辈作家对文学事业的关怀。

E.魏巍为一些文学或者文学社团的题词,充满着一位文学老人对年轻一代的文学期望。
从文中看,“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标题是怎么诞生的?
答:                                                                     
作者以浓墨重彩来叙写“魏巍为仙游寺题诗”,有什么写作意图?
答:                                                                     
根据文章内容,请探究魏巍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等名篇名著的原因。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风筝趣话
索鸿英
①人是万物之灵,凡想得出的,总是要设法做出来,风筝便是生动的一例。我们祖先看见鸟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实在羡慕,又看见风吹落叶飞舞,便萌生了风筝的创意。早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巧匠鲁班就“削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还有“墨之作木鸢,三年而飞”。到了汉朝,人们用竹制作框架,糊上纸或丝绸,以绳牵之,放飞空中,名曰“纸鸢”。五代时期,李邺别出心裁,在纸鸢上装竹笛,风吹竹笛,发出嗡嗡如“铮”声,因而取名“风筝”。我国人民喜爱放风筝,春、秋两季,尤其是早春时节踏青放风筝已成为民间传统习俗。
②说起放风筝,人的心态也是各异。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林黛玉和贾宝玉同是在放风筝,心情就大不相同。薛宝钗放大雁风筝是心情舒畅,春风得意,怡然自乐。林黛玉放风筝是要“放晦气”,紫鹃用西洋小银剪子将黛玉的风筝咯登一声齐根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去了”。贾宝玉却是借景抒情,故意把自己的风筝线剪断,让自己的风筝去与林黛玉的风筝“两个作伴儿罢”。曹雪芹在这里描写放风筝的情景真是妙笔生花,其实他本人就是风筝高手。
③在科学家那儿,风筝又别有一番风采了。我国明代王逵在《蠡海集》中,记载了用纸鸢测风的试验。最著名的要数“万户飞天”试验了。我国明代有一位向往飞上天空的科学家万户,他制造了两个大风筝,并排安放,然后将一把椅子固定在风筝之间的构架上,并在椅子背面绑了四十七支火箭。一切就绪,他坐在椅子上,命人用火将火箭一齐点燃。他想利用火箭推力和风筝升力,升入天空。结果一声轰鸣,万户在火焰和烟雾中消失了。试验未能成功,十分悲壮。但是,万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风筝和火箭升空的人。1945年,美国火箭专家赫伯特•基姆在他的著作《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中,生动描绘了万户的事迹。在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醒目地标明:“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美国阿波罗号登月火箭写上了万户的名字:wanhoo。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天先驱者,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环行山”。
④关于“雷电是什么”的问题,也困扰了人类数千年。这一问题的最后解密者,就是风筝。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用丝稠做了一只大风筝,并且在风筝顶端安装了铁丝,风筝线的下端系上铜钥匙。在一个电闪雷鸣的日子里,富兰克林做出了“天空乌云中是否存在电荷”的猜想。如果有,他要利用风筝把乌云中的电荷引下来,装入莱顿瓶,进行研究。于是,他与儿子威廉冒着生命危险,把风筝放上天空。当雨水打湿了风筝和绳子,他发现大量电荷从铜钥匙进入到莱顿瓶,使莱顿瓶充电,用充得的电荷做电学实验,与地面普通物体带电情况完全一样。由此可见,雷电既不是“上帝之火”,也不是“毒气爆炸”,而是自然界大规模的放电现象。风筝功不可没!
⑤如今世界在能源危机阴影中徘徊,有人又想起了风筝。科学家发现,放风筝利用高空强劲而稳定的风力发电的成本,比传统的风力涡轮机发电成本要低75%,前景诱人。意大利一家公司巧妙制成风筝发电系统,因此获得了“2006年世界再生能源奖”。
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温室效应是当前世界课题。德国工程师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用风筝拉动的货轮“白鲸天帆”。利用那里强劲而稳定的风力,拉动货轮前进。据说风力可以节省10—50%的燃料,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07年12月15日,“白鲸天帆”货轮从德国汉堡市起航,经大西洋驶往美国休斯敦市,成为航海一大奇观。
⑦我国改革开放,风筝作出的贡献也令人瞩目。我国潍坊市每年都要举办风筝节,吸引世界各国朋友竞相展示风筝技艺,增进友谊,促进了投资和贸易,可谓“风筝搭台,经济唱戏”。发明风筝是创新,而巧妙利用风筝也是创新,并且是硕果累累,古今绵延不绝。
文首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第②段举《红楼梦》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风筝的创意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巧匠鲁班。
B.民间喜爱放飞风筝是因有早春踏青的习俗。
C.“万户飞天”是足以让后人纪念的标志性的试验。
D.文中运用引用、反问等方法来阐述“风筝趣话”。

依照文意,标题中的“趣”字与人类生活中哪些方面相关?
有人说文末提及“改革开放”与风筝关系不大,你以为如何?请说说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14分)
4号线是百搭线
李大伟
⑴在上海话里,“百搭”起码有三层意思。
⑵有些人喜欢“七搭八搭”,北方话:自来熟。
⑶第二层意思,曾经有个黏合剂:百得胶。“得”与“粘”在沪语中同音,“百得胶”就是百粘胶的上海话读音:可以粘纸、粘木头,粘生活中乱七八糟的东西,人中“百搭”。百搭与八搭在上海话中发音分不清,百搭比八搭更夸张。
⑷还有一个解释:牌的一种玩法:“一百样都带”,好比副刊《夜光杯》,什么内容的文章都可以熔于一炉,说它是文学版吧,有谜语、偏方之类的医学文章;说它是生活版,大多文人热衷在此涂鸦;应该是现代文吧,它却像古体诗。
⑸4号线就像《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涉及的面“百搭”得很。
⑹现在的上海,地下有许多地铁线,之多之繁,如同医务室里的人体经络图。相比4号线,其他线路是“一根筋”,“独头独脑”,都是单兵突击,一往无前。1号线从西北,穿过市中心,然后掉头而下西南角,落荒而去。2号线从浦东发车,穿过市中心,平铺直叙直奔西面。3号线是自由落体,由上北而坠入下南,仿佛明成祖从北京直下南京,苍鹰旋坠直落缚鸡。
⑺与4号线相比,其他地铁线沿途,贫富差异悬殊。就说铺面的租赁价格吧,1号线的北部共富新村,大概2元/每天/每平方米,到了中段的淮海路新天地一带,30元以上/每天/每平方米,这样,共富新村的粉丝汤,到淮海路就是金丝面的价钱。2号线呢,同样借房子,北新泾按月计算,南京路按天计算。送一套南京路的房子给北新泾的朋友白住、白吃,也住不起、吃不起,因为南京路的物业管理费比北新泾的租赁费还要贵。在南京路买面粉,可能比北新泾的面包还要贵。同样盒饭,在北新泾不过5元一份,在南京西路就是10多元一份,不过在盒饭上插一柄彩绘纸伞,号称差异竞争。沿途的地段差异,相当于天钥桥路与天钥桥南路,一头在徐家汇,一头在植物园,号称品牌延伸,实则似是而非。拜访天钥桥南路的朋友,门牌如果从徐家汇的天钥桥路开始,好比落榜生看榜单:“解名深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远开八只脚、浑身不搭界”。同在地铁沿线,之间的差距,是靶心与靶外;是“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一头在上海,一头在青海。上海最赚钱的生活方式:在靶心的南京路、淮海路赚钱,在靶外的北新泾、共富新村吃住。穿越其间的地铁,每天从工资高昂的牛市赚钱,滑入生  活费用低廉的熊市生活,这是水坝发电的原理:落差产生动力,赚的就是落差。
⑻4号线则不同,环城绕圈,首尾相交,像毛驴推磨,周而复始。现在形容“绕来绕去、盘不清爽”朋友,我称之为“4号线朋友”。4号线与所有的地铁线都有交汇,握手言欢,与上海交通大动脉——三纵三横都有交叉,在大部分的交通枢纽都有站点,在这个意义上,4号线是名副其实的“百搭”线。
⑼在地图上,4号线像照相机的取景框,将市中心锁定在中心。沿途各站点,与市中心永远“等距离”,只有东、西、南、北的方位差异,没有城乡差别,没有贫农与富农的差距,沿途房价,2008年初都在2万元左右,生活成本大致相仿,4号线沿途的居民,基本上属于中产阶级,有医生、教师,有老板、经理,有技术蓝领、公司白领,也有公务员、业务员,汇合了社会各个领域,4号线是将社会各个领域汇拢在一起的河床,既不是钻石,也不是沙石,而是鹅卵石。社会学家要做上海市民生活状况的调查,那么4号线沿途居民的统计可能是上海的平均线。就社会阶层广泛性而言,4号线也是条“百搭”线。
⑽借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带鱼来比喻或许更恰当,l号线、2号线、3号线,沿途地级差有0.15元/斤的窄带鱼与0.31元/斤宽芾鱼的差别,心胸狭窄的平均主义者,坐这几条地铁线上,一不小心就会“愤怒出诗人了”。4号线呢,沿途一式的0.22元/斤的档次,这类带鱼,就是中产阶级,用上海闲话解释:“脚碰脚”(上海老话:半斤八两的意思)朋友,相当于电视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噢,掐头去尾的中段,就是中产阶级,它的产品输送线,就是地铁4号线。
⑾4号线是馄饨皮子,馅子就是市中心。
第⑥段画线句“一根筋”的意思是                            
第⑺段中列举了地铁沿线的一些价格落差,其作用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夜光杯”题材广泛、文体不分的特点提出了异议
B.“单兵突击”、“一往无前”表现了地铁的迅捷与势不可挡
C.作者对“在盒饭上插一柄彩绘纸伞”的竞争手法进行了贬斥
D.在作者的笔下,“百搭”既被用于褒义,也被用于贬义

在作者眼中,“4号线”具有哪些特点?    
(1)                    ;(2)                      ;(3)                             
有人说此文“土气扑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评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美眉”考
闻如是
在大家的印象中,“美眉”两字连起来使用,似乎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确切地讲,是网络大行其道,网话文(按:“网话文”一词最先闻之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顾晓鸣教授,相对于白话文而言也)普遍流行之后。
“美”与“眉”两字组合,并非新事物,经史子集、佛藏道藏中,就有“美眉”的用法。其一,《史记正义》及《神仙传》等介绍老子生平时说:“……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其二,唐冥详所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云:“法师讳袆,字玄奘……父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这两处“美眉”,一处用在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的老子身上,另一处用在唐三藏法师玄奘的父亲身上,其含义跟网话文里的“美眉”完全不同。
但是,老子的美眉和玄奘他爹的美眉如何变成了今日的“美眉”?
先说这个“美”。许慎《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可见甘与美,跟吃是脱不了干系的。所以,古人云“食色,性也”。但似乎也不尽然,且看用“美”来修饰“人”的偏正词组“美人”。
屈原在“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的诗句中朝思暮想的“美人”是楚怀王。还有柳宗元,其诗句“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中的“美人”是指吴武陵。《诗经》“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中的“西方美人”也不是金发碧眼的大美女,郑玄注曰:“思周室之贤者。”看来“美人”这个词在古代正儿八经的场合是指才子骚客们思慕的一些大人物。
后来,美色、美人一般用于男子称呼女子,如《诗经》中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厚赂珠玉,娱以美女”(这是美人计)。到“美女”一词出现,那么这个“美”字用来修饰女子,就更毫无疑问了。如《墨子》的“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青苔赋》的“妖童出郑,美女生燕”等。
再说这个“眉”。《说文解字》曰:“眉,目上毛也。”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那么大致什么时候,“眉”有了现在“美眉”中的意思了呢?我们平常讲“眉飞色舞”“眉开眼笑”“眉清目秀”“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似乎都不相干。至于“汗颜须眉”,那干脆是指男子。到了“眉来眼去”“眉目传情”,就稍微有点意思了。
比较早地实实在在把“眉”指作女子的,怕是苏东坡吧。“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看来是酒色不分家,小苏饮酒,身边是少不得美女的。
综上所述,当今网话文里“美眉”这个称呼是大有中华文化之底蕴的。“美眉原本只是台湾人说普通话之‘妹妹’,一音之转耳。”“美眉”这样美妙的称谓,岂能不共享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渊源。
(有删改)
下列不能够作为“‘美眉’这个称呼是大有中华文化之底蕴的”的论据的一项是(    )

A.《史记正义》及《神仙传》等介绍老子生平时说:“……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
B.《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说文解字》曰:“眉,目上毛也。”
C.屈原在“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的诗句中朝思暮想的“美人”是楚怀王。
D.比较早地实实在在把“眉”指作女子的,是苏东坡的诗句:“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

下列分析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美眉”一词无论指美男还是指美女,都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
B.“美眉”一词普遍流行并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似乎是最近几年的事,它的出现使得“网话文”蔚然成风。
C.现在,“美眉”一词常被用来指年轻女孩子,但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眉”的意思是“眼上毛”。
D.文中讲的老子的“美眉”和玄奘他爹的“美眉”,与屈原、柳宗元、郑玄等才子骚客思慕的“美人”是不同的。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眉”并非新事物,经史子集、佛藏道藏中就有“美眉”的用法,比如《史记正义》中就说老子“黄色美眉”。
B.《说文解字》中说“美与善同意”,所以人们组成了“美人”这一偏正词组,用来指自己思慕的人物。
C.作者用“似乎也不尽然”这句话比较委婉地否定了《说文解字》中对“美”的关于与吃有关的解释。
D.在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美人”有时候指君王,有时候指圣人,有时候也被用来称女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
古人云:“诗言志”。也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戴望舒、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身后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会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通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像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日常口语成为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口语。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是诗人通过诗化的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托尔斯泰说过,一个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知道他用什么语言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当我们的诗人也知道这样做的时候,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广受人们争议的问题了。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观点,在当今应该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虽然有人对现代汉诗抱有质疑的态度。
B.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人只要与普通大众在一起生活,获得的就会是真诚的诗歌情绪,而不是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
C.真正的诗人,其诗歌的情感都是来自现实社会生活,来自对普通大众人生的真正体验。
D.口语化是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但进入诗歌的日常口语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

第①和第③自然段中,分别举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为例,其作用是(   )

A.论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的观点。
B.论述了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观点。
C.前者论述了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观点。后者论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的观点。
D.分别论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有密切联系,以及诗歌的创作所需要的饱满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观点。

对“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一句理解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创作中,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绪和感受必须以真善美为核心进行选择和升华才能够感动读者。
B.在诗歌创作中,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绪和感受必须以真善美为核心进行选择和升华才能够感动读者,日常生活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的语言。
C.在诗歌创作中,日常生活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的语言。
D.诗人要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从而获得包含人类普通精神追求的自我情绪,并以真善美为核心对其进行选择和升华,才能够感动读者。
来源:2010年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甲: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来独往,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幅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来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人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中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字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头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
乙: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几句诗并不好,只是他对作诗非常认真,一个字都不放过,要反复研究,这种精神还是可取的。对于用“敲”字还是用“推”字,韩愈认为“敲”字好。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诗人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景物有会于心,可以用来表达情意才写,所谓“即景会心”。究竟是“敲”字还是“推”字合于情意呢?假如诗人已经有了要表达的情意,那么两字中哪个字合于情意,当下就可决定,用不着反复推求。问题是诗人对所要表达的情意不明确,所以决不定。就这首诗来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
以下论述不符合甲文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

A.用“推”还是用“敲”,不只是文字上的区别,更是意境上的区别。
B.文字上的“推敲”是表象,思想情感上的“推敲”是实质。
C.“推”可以无声,“敲”不免剥啄有声,用“敲”字与上句“鸟宿池边树”更和谐。
D.用“推”表示孤僧步月归寺,用“敲”仿佛是诗中的“僧”乘月夜访友。

以下论述符合乙文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

A.贾岛作诗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这种创作态度值得肯定。
B.韩愈认为“敲”才跟题目中《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居”相应,所以“敲”字好。
C.王夫之从“即景会心”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意韩愈的观点,认为“敲”字好。
D.就整首诗看,诗中的“僧”是作者自己,敲的是李凝幽居的门。

甲乙两文对“推敲”故事的分析评判有异有同,以下论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文认为贾岛对他要表现的意境是明确的,但他在“推”“敲”的选择上盲从韩愈;乙文认为贾岛在“推”“敲”两字上举棋不定,是因为他对要表达的诗情诗境也不甚分明。
B.甲文认为用“推”用“敲”各有胜境,只以文字论难辨优劣;乙文看法基本相同,只是着重分析了“敲”字的好处。
C.甲文认为用“推”显得鲁莽,用“敲”显得拘礼,两个字实际上都不好;乙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敲”字好。
D.从甲乙文转述“推敲”典故的措辞和下文论述看,甲文用“怀疑”二字对韩愈有所讥讽,乙文用“认为”二字对韩愈表示有所推崇。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开天辟地第一回
浙江贫困农民依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
本报讯我国农民依法享受社会保障的历史在浙江开篇。到今年12月中旬,浙江现有的23.2万名贫困农民全部依法享受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
这一保障制度以法规形式写入了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据省政府法制办负责人介绍,以法规形式将农民列入社会保障的保护范围,此举为全国首创。
在绍兴市马山镇渔港村,原先年收入只有480元的64岁农民封秋娥,再也不用为明年的生计发愁了。按照《保障办法》,她和孙子明年可以获得2200多元的保障金,直至她家的人均收入超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为止。这些钱全部由绍兴市和马山镇政府的财政支出。现在马山镇有90户148名低收入农民获得政府的援助。绍兴市民政局同志表示:“以往,我们对申请保障金的农民半年审批一次,按年发放。如今我们按《保障办法》规定,按季发放到每户农民手中。”
曾经是贫困县的泰顺县,已有1万多名农民获得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每个提出“低保”申请的农民,其所在村委会都要在村里发布不少于7天的公告,以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保障办法》根据农村居民每月粮油、干鲜菜、肉禽蛋、衣着被褥和教育、医疗等费用开支,按照当地物价指数额定最低生活费用,作为最低生活保障线,凡家庭人均收入不足最低生活保障的部分全部由当地财政保底,并以现金形式按双月或季度发放。
早在1996年,我省就着手建立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由于没有法规保障,申请和审批的程序不规范,资金来源没有保证,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作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浙江多数农民已脱贫致富,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日渐充裕。让少数贫困农民享受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配套措施。
“《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的实施,将使浙江贫困农民从过去享受解急济困式的关怀转变到有了法制保障。”省民政厅有关人士说,“如果有的贫困农民基本生活失去保障,他们可以以‘不作为’或‘侵权’为由,依法申请行政复议直至提起行政诉讼。”
据悉,为顺利启动农村“低保”制度,省财政今年投入了1400多万元,主要投向欠发达地区。目前,我省每季共有2700多万元资金用于支付农民的“低保”费用。
在新闻标题中,《开天辟地第一回》是什么标题?《浙江贫困农民依法享有最低
生活保障》又是什么标题?两个文题在拟题上各有什么技巧?
《开天辟地第一回 浙江贫困农民依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一文,提供了哪些新闻背景材料?
新闻靠事实影响观众,新闻的本质是事实。这篇消息在选用事实说话时,体现了新闻的哪些特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随着信息科学和技术广泛地融入教育之中,21世纪的现代教育必将展翅高飞,迅猛发展。
传统的电教技术如幻灯、投影、电视、录音、录像等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推陈出新,在新世纪的现代教学中仍大有作为。教师利用幻灯、投影设计教学,可灵活控制教学信息输出、解说速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运用电视录像技术,以及录音合成剪辑技术,设计课堂教学,令画面清晰,生动形象,色彩丰富,感染力强。
网络教育将成为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革新、发展的主流。应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室内网、校园网、地区网和互联网。室内网是电脑教室、语音教室、电视教室的完善统一。教师可选择CD激光视盘、VCD视频光盘或其他课件(CAI)内容动态连续地播给单个、部分或全体学生观看,可随时检查和监控学生学习,同步查看学生机的画面等。室内网的教学软件具有自动出题、自动评卷等功能,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校园网包括:行政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教学服务系统、教学科研系统等。地区网和互联网所构建的远程教学体系,使得非重点学校的学生也可享受与重点学校同等水平的教育,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并将有效地遏制“择校”风。网络教学,其鲜明的教育性、教学性、艺术性、标准性,将使教学信息无限延伸和拓宽,反馈信息加快,教学效益、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在新世纪中,虚拟学校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虚拟学校里,课程内容将从虚拟图书馆下载;学生和教师在虚拟教室相会,进行“现场”辅导;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作业与练习,并通过电子邮件传递给辅导教师批改;教师给予相应的辅导;最后通过网上联机考试,获得结业。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和培训领域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例如智能实验室、智能操作平台(工作台)等。
总之,信息时代的崭新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有机结合的现代教育技术将支撑起新世纪的教育天地。
根据上文内容,对传统教育技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统电教技术与多媒体相结合,推陈出新,在现代教学中仍将发挥很大作用。
B.教师利用电视、录像、录音合成剪辑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会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C.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由其构建的虚拟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而传统的电教技术则不在其中。
D.现代教育技术尽管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并不排斥传统的电教技术如幻灯、投影等。

对网络教育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应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网络是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室内网、校园网、地区网和互联网组成的。
B.网络教育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系统、教学服务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教学科研系统。其作用是使非重点学校的学生也可享受与重点学校同等水平的教育,提高培养质量,并将有效地遏制“择校”风。
C.网络教育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把内容动态连续地播给学生观看,可随时检查和监控学生学习,同步检查学生机的画面;二是它的教学软件具有自动出题、自动评卷等能力,从而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D.远程教学体系鲜明的教育性、教学性、艺术性、标准性,将使教学信息无限延伸和拓宽,信息反馈加快,教学效益明显提高。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革新发展的主流必定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学的网络教育。
B.CD激光视盘、VCD视频光盘或其他课件(CAI)等是构成室内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C.校园网、地区网、互联网三者所构建的远程教育体系,不必通过数据音频与远程教育网络的传送,就能实现异地交互式教学。
D.新世纪的教育天地,必将由信息时代的崭新技术与传统的电教技术有机结合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撑起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书画的装裱
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工艺。
至迟在两晋时代,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并不完善。南北朝时,书画装裱有了初步发展,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 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发展,产生了卷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五代历史非常短暂,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由于画绢幅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成为可能。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可能在屏风修理过程中,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
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同时又设立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样式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著名的“宣和装”手卷。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不过,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的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因而,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景象。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在装裱样式上更加完备,挂轴画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在装裱理论方面,周嘉胄所著的《装裱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
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清代出现的“京裱”与“苏裱” 并称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能够更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对繁荣传统文化发挥着独特作用。《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
下列关于“书画装裱”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使书画装裱发展迟缓。
B.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使书画装裱材料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C.书画创作的繁荣能促进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D.统治者的重视促进了宋明两代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使得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
B.《装裱志》是我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C.地理气候的差异使我国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
D.“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代时期大型绘画因为画绢幅面扩大而只能装裱单幅作品。
B.讲求防燥与讲求防霉对书画装裱材料有着不尽相同的要求。
C.社会对“苏裱”的推崇使江南地区文人画在国内独领风骚。
D.清代古朴庄重的“京裱”的出现能够使书画装裱成本下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化随笔,完成下题。
我们的心,可以遨游多远
在《百家讲坛》录完《〈论语〉心得》的那一天,制片人问我下一个选题讲什么,我几乎没有犹豫地回答:“《庄子》。”
庄子这个名字藏在我心中很多很多年,蹁跹如蝶,每每在我滞重胶着的时候,透进天心一线亮光,给我摆脱地心引力的力量。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庄子》的一句话“乘物以游心”,但用了很长很长的时光也没有想得明白:我们的心究竟可以遨游到多远?
读大三那年,中文系浩浩荡荡去游泰山。对中国文人而言,秦皇汉武曾经封天禅地的五岳之尊就是一个成人仪式的圣殿,可以凌绝顶、小天下,见沧海、现我心。我们一群半大孩子,从凌晨三点就意气蓬勃,赶着去看泰山日出。自中路而上,两边的石刻碑文像一卷徐徐展开的大书,古圣先贤端庄肃穆,一重又一重的激励荡开我们青涩年纪上正在长成的襟怀,一步步用青春躯体丈量过这条千古砺志之路,真真切切体会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况味。一路晨光熹微,从墨黑的天色里透出月白、水蓝,直到嫣红姹紫,烧出满天云蒸霞蔚……此一刻,我们刚好迎着山巅长风,感受了“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这条迎着生命朝阳的朝圣之路,让我忽然顿悟:这就是儒家的践行之道,千里之行,积于跬步,直至天下担当。
第二天一个人偷跑出去,自清晨开始从后山小路独自攀援。一路上除了泰山挑夫,罕见游人。然而那是怎样一番山川奢华的气象啊——遍山葱茏,蓊蓊郁郁,山花肆意烂漫,怒放得不计成本,整座仲夏时节的泰山,生机盎然,充满了灵动的深情……我心中反响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句话,第一次开悟:鲜有碑铭的后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对我生命的另一种成全,阳光中折射出庄子的微笑。
前山之路是儒,授我以使命,教我在社会人格中自我实现,以身践行;后山之路是道,假我以羽翼,教我在自然人格中自我超越,心灵遨游。如果以《三五历纪》中盘古的寓言忖度,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当为“神于天,圣于地”,天地人三才共生共长。那么,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灵无疆。儒家教我们承担了重任,而道家让我们举重若轻。
那一年,我十九岁,庄子成为我心中隐形的翅膀。 流光一闪二十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生命的成长一如庄子的另一句话:“外化内不化。”对外在世界越来越多宽容感恩,融合于规则,而内心的执守日益打磨得坚毅无悔,不再怀疑是否真的可以用一生把梦想刻画成真。
所以,当《百家讲坛》选择了我的时候,我愿意把心中这双翅膀放飞到所有人心的晴空之上。在电视的讲坛上,论的不是南华真经,读的不是哲学典籍,能用来“讲”的只是一己心得,但愿千心万心,有感有悟,性情所至,以庄子之名给自己一些华丽豪迈的梦想,让生命境界摆脱“有用”事功,化为鲲鹏,畅意一回天地遨游……
列御寇御风而行,犹有待也。我们的一己人生,要酝酿多少智慧和勇敢,才可以终至于“彼且恶乎待哉”的骄傲境界? 穿越千古尘埃,用庄子的名义问自己一个问题:今生今世,我们的心到底可以遨游到多远……
(节选自于丹《〈庄子〉心得自序》)
(1)“我们的心到底可以遨游到多远”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多次,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分)
(2)本文第五、六段为什么要写自己从前后两条路登泰山的经历? (6分)
(3)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举世聚焦的一瞬——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侧记
公元1997年6月30日,23时18分。
雄踞于维多利亚海湾展翅待飞的香港会展中心新翼,晶莹亮丽;五楼大会堂里,华灯齐放。香港交接仪式就要在这里隆重举行。
敞亮的大厅里座无虚席,双方军乐团交替演奏着欢快的乐曲。4000余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嘉宾身着盛装,仪态凝重。
主席台设在大会堂北端的半圆形前厅。前厅北面30米高的蓝色玻璃幕墙中央,并列悬挂着中、英两国国旗。中英两国主要领导人各5个座位并排设在主席台中央的主礼台上。
主礼台前方按照中英相应方位设置了两个棕红色讲台,讲台正面分别镶嵌着两国国徽。讲台的东西两侧各矗立着高矮两根旗杆。此时,中方的旗杆正待升旗,而英方的蓝底米字旗处于待降位置。
23时46分,中英双方主要领导人入场。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外交部长钱其琛、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步入大厅,步履矫健地登上主席台,在中方主礼台就座。
23时47分,双方仪仗队同时齐刷刷地施举枪礼。
23时48分,查尔斯王子走向英方一侧的讲台致词。他说,仪式标志着香港在英国管制150多年后,根据1984年签署的联合声明而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
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队进场。23时59分,随着英国国歌的旋律,那面蓝底米字旗和英国统治下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港旗缓缓垂落,在场的英国官员肃立。
米字旗降落了。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
历史的时针终于指向了7月1日0时0分0秒这一刻!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期盼的庄严一刻;这是本世纪进步人类欢呼和平、理性与正义的胜利一刻。为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领导亿万人民历经浴血奋战,在改革开放中终于找到一条以“一国两制”完成国家统一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旗之畔,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同时徐徐升起,犹如紫荆花开,迎风怒放。
0时3分,江泽民主席走上讲台,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
江泽民主席的讲话,6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讲话结束时,场内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掌声,与南京静海寺的钟声遥相呼应,与北京天安门广场10万群众的欢呼汇作中华民族的强劲声音!积淀在国人心底的期待和激情像熔岩一样迸发。
记者注意到,参加交接仪式的东江纵队老战士习惯地举起颤巍巍的右手,向神圣的国旗行军礼,脸颊上老泪纵横。他们曾经在这块土地上辗转奋战,血染疆场。
嘉宾席上的庄世平先生仰视着五星红旗,说:17年来我一直坚持在香港升国旗,最早和我一起升旗的伙伴们都已经去了。如今我已八十有六,终于亲眼见到祖国收回香港,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告慰伙伴们在天之灵:夙愿已了!
0时9分,交接仪式结束。钱其琛外长礼送查尔斯王子一行走出大厅主入口处。查尔斯王子及刚刚去职的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在茫茫夜色中离开,启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
百年一瞬,沧桑巨变。当年,列强瓜分,骨肉离散;如今,       ,同胞团聚。这是何等悲怆而又何等壮丽的史诗!
此情此景,迅即传至全中国,传至全世界……(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
对这篇新闻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新闻特写,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B.这篇新闻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真实记录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全过程。
C.“启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一句包含了香港今昔的对比,透露出沧桑巨变带给国人的欣喜与感慨。
D.“中方的旗杆正待升旗,而英方的蓝底米字旗处于待降位置”一句语意双关,一方面是写实,记录了仪式前的准备情况,另一方面旗帜即将变更,也标志着政权的交接。

倒数第二段中画线处填人最恰当的词语是(    )

A.破镜重圆 B.金瓯无缺 C.金瓯补缺 D.香港回归祖国

作者要写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为什么一上来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会场的布置情况?
如何理解“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这句话?

来源:2010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暗能量与宇宙
宇宙至少还能再活300亿年左右。美国科学家里斯于2004年2月公布这一研究结果时,将其称为一个“好消息”。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里斯等科学家说,他们首次对宇宙中暗能量的持久性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测量,并得到上述结论。里斯等人的研究显示,暗能量的特性似乎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宇宙可能会永远膨胀下去,而不是像一些科学家所预言的那样会走向“大分裂”和“大坍塌”。
  上世纪20年代,埃德温·哈勃发现宇宙并非静止而是在膨胀。1998年,科学家施密特通过超新星观测到宇宙在加速膨胀,他们用暗能量来解释这一现象。暗能量据认为可以产生与引力相反的排斥力。2003年7月23日,美国匹兹堡大学瑞安·斯克兰顿博士领导的一个多国科学家小组宣称,发现宇宙暗能量存在的证据。观测还发现近73%的宇宙由暗能量组成,这种奇特的力量似乎正在使宇宙加速膨胀。
  目前,关于暗能量的来源主要有两种理论。一种观点认为,暗能量类似爱因斯坦曾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入能产生排斥力的“宇宙常数”,是一种从真空中弥漫出来的能量,不会随着时间改变,强度固定。但也有科学家提出,暗能量与一种变化的动态能量场相关,能量场导致目前宇宙加速膨胀。按照暗能量稳定存在的假设,宇宙将会永远加速膨胀下去。而如果暗能量本身不稳定,那么宇宙有可能迎来动荡的末日。比如有科学家认为,如果暗能量的排斥力超出爱因斯坦的预测,那么宇宙可能最终会走向“大分裂”,所有物质将在宇宙的急剧膨胀中被撕裂。还有科学家预言,如果暗能量是可变的,那么暗能量也许有一天会突然发生跳转,由排斥变成将膨胀的宇宙往回拉,宇宙最后将在向心挤压下产生“大坍塌”。
  里斯等人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寻找到42颗超新星,对它们进行观测,以研究宇宙在过去不同历史时期的膨胀速率。研究结果显示,暗能量似乎更接近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即使暗能量产生变化,速度也不会很快。里斯称,新观测结果使他们对爱因斯坦“宇宙常数”正确性的信心倍增。
  科学家们指出,根据他们研究的新结果,即使爱因斯坦的理论是错误的,最起码在今后300亿年中,暗能量的变化不会导致宇宙毁灭。不过他们也强调说,要想加深对暗能量的理解和确定宇宙的最终命运,尚需要进行更多的观测。
下列对“宇宙膨胀”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里斯认为暗能量的特性几乎是固定不变的,必将导致宇宙永远膨胀下去。
B.埃德温·哈勃认为宇宙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不断地膨胀。
C.施密特认为宇宙加速膨胀是暗能量可以产生与地球引力相反的排斥力所致。
D.瑞安·斯克兰顿认为宇宙约有73%由暗能量组成,并且使宇宙加速膨胀。

从全文来看,下列不属于里斯的研究成果的一项是

A.宇宙至少还能再活300亿年。
B.宇宙不会走向“大分裂”或“大坍塌”。
C.如果暗能量产生变化,速度也不会很快。
D.暗能量本身不稳定,宇宙有可能迎来动荡末日。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里斯首次对宇宙暗能量的持久性进行测量,并最终确定宇宙还能再活300亿年。
B.如果物质在宇宙的急速膨胀中有的发生撕裂,那么宇宙最终会走向灭亡。
C.科学家认为,如果暗能量是可变的,那么地球也许有一天会突然发生跳转。
D.科学家强调说,只有细致的观察深入地研究,才能加强对暗能量的理解和确定宇宙的最终寿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②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要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是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③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
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我们不妨借三个人的话来表明这种差别.“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复忌太过……变若造微,不忌太过……若乏天机,强效复古,反令思扰神沮”一一这是唐人的话,认为“通变”比“复古”来得重要而且比校稳当。“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一一这是宋人的话,已经让古人作了主去,然而还努力要“合”中求“异”。“规矩者方圆之自也,即欲舍之,乌乎舍?……乃其为之也,鲜不中方圆也:何也?有必同者也”,“曹、刘、阮、陆、李、杜能用之而不能异,能异之而不能不同”一一这是鄙薄宋诗的明人的话,只知道拘守成规,跟古人相“同”,而不注重立“异”标新了。
④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早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节所讲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变为普通的空气压力,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我们只要看六朝钟嵘的批评:“殆同书抄,”看唐代皎然的要求:“虽欲经史,而离书生”,看清代袁枚的嘲笑:“天涯有客太冷痴,误把抄书当作诗”,就明白宋诗里那种习气有多么古老的来头和多么久长的后裔。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文章第②段开头引述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第②段说明诗博得了“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你觉得这些绰号恰当吗?请任选一个加以分析。
第②段中说,“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从上下文来看,这句话的具体涵义是                 
第④段中的“真理”具体指
(1)
(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其成就较为有限。
B.宋诗超过明诗的地方,正是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地方。
C.不少明代作者鄙薄宋诗,因为宋诗没有继承唐诗的优秀传统。
D.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是从宋朝开始大规模发展的。

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推断,作者进行文学评论有自己的原则和方法,
如:文艺评论应客观公正,既不过分苛求,也不夸大其辞。
又如:(1)
(2)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你利用花,花也利用你
我们为何给人送花?赠人以花可表达抚慰之情或柔情蜜意,也可用于恭喜庆贺或请求宽恕。我们天生就知道送花有一种强大的心理效应,然而在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方面还没有进行过多少科学研究,尽管花卉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国际产业。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花卉能够激发我们积极的情感和其他深层心理变化,在这一点上人类与其他任何物种几乎都不一样;更让人好奇的是,花卉可能利用了它对人类的这种独特影响来不断进化。进化生物学认为,植物往往为了吸引众多不同物种而进化,从而使其不断传播开来。但是这种理论提出,植物——人类共同进化的根据是花儿带来的感情奖赏。
拉特格拉斯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家小组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就是花卉进行繁衍战略的一部分。他们认为,人类至少5000年来一直在广泛种植花卉,与其他植物相比,它们拥有非常大的进化优势。他们还指出,花卉的形状和香味能够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为了验证其论点,这个研究小组给150位妇女带去不同的礼物,其中包括鲜花,水果和糖果等。结果发现,得到鲜花的妇女比得到其他礼物的妇女要兴奋得多,而且这种效应持续了数日。再者,得到鲜花的妇女比之前更积极地回答问题。他们通过另外的试验发现,鲜花不仅能够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能使人露出笑容,开口交谈,而且还能促进认知功能,比如提高记忆力等。有些人得到鲜花后的情感表现甚至完全出乎研究人员的意料。
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进化理论来解释鲜花带来的这种非同寻常的心理效应。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对风景和植物的欣赏跟人类原始时期的生存条件有关,当时人类要根据环境线索来寻找食物。由于花儿这种美丽的东西跟食物采集息息相关,人类变得“从感情上”欣赏这种美,所以会喜欢花。在鲜花盛开的地方就意味着将来会结出果实供人食用,这样的地方也可能比较适合人类繁衍生息。然而拉特格拉斯大学的心理学家们认为,鲜花各种不同的感觉因素在共同影响人的情绪,因此鲜花是“超级刺激物”,通过多通道感觉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这些引起感觉注意的因素多数会造成我们的心理状态迅速出现深度变化。
对人类基本没有食用或其他生存价值的开花植物,利用对人的情感作用实现了与人类的共同进化,这跟狗的进化情况很相像。开花植物就相当于作为人类伙伴的动物。所以,下次你给别人送花就知道,你利用花的时候,花也在利用你。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花也在利用你”的一项是( )
A花卉可能利用了其能激发人积极的情感和其他深层心理变化这一影响来不断进化。
B花可用来表达抚慰之情或柔情蜜意,也可用于恭喜庆贺或请求宽恕。
C开花植物利用花儿给人带来的感情奖赏不断进化。
D我们人类就是花卉进行繁衍战略的一部分
根据文意,下列各句中不属于鲜花带来的“心理效应”的一项是( )
A 得到鲜花比得到其他礼物更能让人兴奋。
B得到鲜花后人更愿意与他人交谈、沟通。
C鲜花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D鲜花通过多通道感觉相互作用引起人的心理变化。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化心理学与进化生物学对开花植物进化的认识是一致的。
B鲜花不仅能使人露出笑容,而且还能提高记忆力,促进思维功能发展。
C科学研究证实,鲜花跟食物采集息息相关,所以人类“从感情上”喜欢花。
D对人类来说,开花植物既没有食用价值,也没有其他基本生存价值。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实用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