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
学问之趣味
梁启超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点钟不能扩充到四十八点,不够我享用。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我常常想动员别人也学我这样生活。
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他是好的。但怎么才算趣味?不能不下一个注脚。我说:“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赌钱有趣味吗?输了,怎么样? 吃酒,有趣味吗? 病了,怎么样?……诸如此类,虽然在短时间内像有趣味,结果会闹到俗语说的“没趣一齐来”,所以我们不能承认他是趣味。凡趣味的性质,总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面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诸君听我这段话,切勿误会:以为我用道德观念来选择趣味。我不问德不德,只问趣不趣。我并不是因为赌钱不道德才排斥赌钱,因为赌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闹到没趣便破坏了我的趣味主义,所以排斥赌钱。我并不是因为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提倡学问。
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句话我不能回答。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是如何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说如何如何便会尝得着学问的趣味。
诸君要尝学问的趣味吗? 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
第一,无所为。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另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一件事为手段。为达目的起见,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法,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小孩子为什么游戏? 为游戏而游戏。人为什么生活? 为生活而生活。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
第二,不息。凡人类的本能,只要哪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便发痒。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落冷宫,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意动筷了。诸君啊!诸君倘若现在从事教育事业或将来想从事教育事业,自然没有问题,很多机会来培养你的学问胃口。若是做别的职业呢,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一点钟哪里不消耗了,千万不要错过,闹成“学问胃弱”的征候,白白自己剥夺了一种人类应享之特权啊!
第三,深入的研究。趣味总是慢慢地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假如你虽然每天定有一点钟做学问,但不过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或者今天研究这样,明天研究那样,趣味还是引不起来。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着,便要进去。这个门穿一穿,那个门张一张,再不曾看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如何能有趣味? 我方才说:“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嗜好两个字很要紧。一个人受过相当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请你就选定一门作为终身正业(指从事学者生活的人说),或作为本业劳作以外的副业(指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说)。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钻,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第四,找朋友。趣味比方电,越摩擦越出。前两段所说,是靠我本身和学问本身相摩擦,但仍恐怕我本身有时会停摆,发电力便弱了。所以常常要仰赖别人帮助。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来扶持我的职业,共学的朋友和共顽的朋友同一性质,都是用来摩擦我的趣味。这类朋友,能够和我同嗜好一种学问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搭伙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块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不觉把彼此趣味都摩擦出来了。得着一两位这种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只要你肯找,断不会找不出来。
我说的这四件事,虽然像是老生常谈,但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曾这样做。唉! 世上人多么可怜啊! 有这种不假外求,不会蚀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古书说的故事“野人献曝”,我是尝冬天晒太阳滋味尝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的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 但我还有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生合理的生活应该是充满趣味的,并且常常鼓励青年们过一种有趣味的生活。 |
B.劳作、游戏、艺术、学问都必须合乎道德观念,才是值得提倡的趣味之主体,否则只会闹到俗语说的“没趣一齐来”。 |
C.只要听从作者的建议,就一定可以品尝到学问之趣味。 |
D.找朋友可以帮助你找到学问的趣味,前提是这位朋友能够和你嗜好同一种学问。 |
E.培养学习兴趣,既不需要向外寻求,又不会亏本,更不会出毛病,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会这样做。
下列做法,符合作者所说的“趣味注意”条件的一项是( )
A.学生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持之以恒地钻研各学科的知识。 |
B.诗人为了追求音韵美,反复修改自己的诗作。 |
C.农民为了养家糊口,辛勤地耕耘农田。 |
D.音乐爱好者为了提高音乐修养,每天学习演奏不同乐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南山风格
钟南山,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呼吸病专家。早年从英国学成回国后,在中国的土地上,一步一步走出了“奉献、开拓、实干、合群”的“南山风格”,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全国人民都会记住你,感谢你!”
2003年春天,中国突发SARS疫情,这种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疾病首先令医护人员陷入被传染的险情,有战友在钟南山身边倒下,但他自始至终站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并且勇敢、诚实、科学地观察、研究这一突发的不明疫情。2003年2月18日,当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公布“SARS的病原体是衣原体”时,钟南山明确提出质疑,认为“典型的衣原体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之一,但不可能是致命的原因”。
有朋友悄悄问他:“你不怕判断失误吗?丝毫的不妥,都会影响院士声誉的。”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3月6日,钟南山再次通过媒体对衣原体之说提出质疑。他明确表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按衣原体思路进行治疗是无效的。在钟南山等专家的坚持下,广东省SARS临床治疗方案并没有按衣原体的思路走,这令广东省SARS患者在全国死亡率最低、治愈率最高。在紧张地抢救病人的同时,钟南山和他的研究团队日夜攻关,终于在短时间内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办法,就是世人皆知的“三早三合理”,即“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和“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治疗并发症”。临床实践证明,这套方法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成功抢救率,降低了死亡率,且明显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5月21日,钟南山在全美胸肺学会(ATS)2003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了《中国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发病情况及治疗》的专题学术报告,向各国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中国防治SARS的经验。他的发言,有力消除了长期以来外界对中国政府在防治SARS上的一些怀疑,引起各国专家和国外传媒的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钟南山说:“你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始终战斗在最前列,作出重要贡献,全国人民都会记住你,感谢你!”
医者父母心
在抗击非典中的突出贡献令钟南山名满天下,其实,早在更多的人认识这位敬业、高尚的医生之前,钟南山的名字早就一一印在了他救治过的患者的心上。
他的病人们谈论着这样一件件事:每到冬天,他给病人检查前,一定会先搓暖自己的手;他对病人永远带着亲切的笑容;每次看专家门诊,为了满足更多病人请他看病的愿望,他总是提前一个小时开诊,到晚上八九点才结束;省内外不少医院常请他去会诊急救,无论白天黑夜,无论高官百姓,他从不推诿;他去查病房,不管病人病得多重,身上的异味多大,他都会和蔼地拉着病人的手问候,上前耐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说……
广州市邮政局女工阿琼一说起钟南山院士就会说:“假如不是遇上钟院长,我早就没命了。”8年前,阿琼反复咳嗽、气喘了好长时间,吃了很多药也不见效,病越来越重,后来慕名找到了钟南山。根据阿琼的病史和症状,钟南山给她做了哮喘检查,结果呈阳性。一般而言,诊断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对症下药了。而钟南山却不放心,继续细心地观察了一段时间,终于从一个细微的症状里发现了新问题,怀疑是气管肿瘤。钟南山亲自为她做了支气管纤维镜检查,得到证实后,又亲自安排了手术。术中一看,好险,那隐蔽得很深的肿瘤竟已堵住气管的4/5,什么时候填满了,阿琼就没命了。
有一位潮州农村的病人住进了病房。他反复咳血,心理负担很重,非要见钟南山不可。钟南山出差回来听闻此事,马上去看望了这位重病人,并亲自主持了7次会诊,制订手术方案。之后钟南山到北京开会期间一直惦记着,几次打长途电话回医院询问病情,回穗后又立马上病房看望。这位病人十分感动:“我与钟院长无亲无故,他待我却比亲人还好。”
医学教育的忠厚长者用“著述等身”、“声名显赫”这样的词形容钟南山并不过分,在自己重点研究的医学攻关项目中,他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先后获得了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他的著述有《英中日图解医学辞典》、《现代呼吸病进展》、《Asthma》《医学科研设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等。他主编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特别奖。
十几年来,钟南山无论是担任呼研所所长,还是担任医院院长、学院院长,走到哪儿,都有计划地建立技术骨干和人才梯队,花费大量心血培养他们成长。一次,钟南山看完专家门诊后,顾不上吃饭就审改起学生的一份实验报告。他发现这份报告有多处马虎的地方。于是,一直等出去吃饭的学生回来。学生回来后,没想到这么晚了,老师还在等他。听钟南山一一指出报告中的疏漏之处时,又是佩服又是惭愧。他从此记住了钟南山的话:“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钟南山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扎实的基础,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质,其中很多已成为研究所或医院的业务骨干,先后有多人的医学成果获得国家级、省市科技进步奖
(选自《搜狗百科》节选)
什么是“南山风格”“南山风格”对青年学生有哪些直接的影响?
“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这句话在钟南山身上有哪些具体表现?试概括表达。
文中多处引用钟南山、温家宝和一些病人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简析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们为何喜欢聊八卦
盛力
八卦是什么?是网络上那些真假难辨的新闻,是论坛上点击率最高的话题,是转发率最高的微博,是茶余饭后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是好友间共同拥有的秘密。虽然很少有人会很自豪地承认“我喜欢看明星八卦、名人隐私”,但是网站上被点击最多的就是这些新闻,报刊亭里卖得最好的就是这种杂志,好友聚会谈得最热闹的也是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人们为什么喜欢八卦呢?心理学家进行了不少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美国诺克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弗兰克·麦克安德鲁认为,八卦并非流行文化的产物,古已有之。弗兰克指出八卦和小道消息是维系群体内交流的工具,促进群体稳定和繁荣。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以部落的形式生存,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保证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之一就是掌握同伴和敌人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对抗未知风险,获取资源。现代人类差不多与生俱来带着八卦基因。
我们都知道巧克力能让人感觉开心,因为巧克力刺激了大脑中内啡肽的分泌,所以会让人们有一种开心的感觉。进化心理学家贝克博士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明星八卦和巧克力一样,可以刺激人脑分泌内啡肽。人们吃过巧克力之后可能会因为多摄入了热量而感到有些后悔,而明星八卦给人们带来了快感,而且人们还不用担心发胖!所以对八卦上瘾,是因为它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
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在筋疲力尽之余,渴望通过某种渠道调节神经,舒缓焦虑。本着大众娱乐精神的八卦消息,不仅可以让我们以调侃明星、名人为乐,还能借机发泄,排解紧张情绪。科学家研究发现,经常聊八卦的人幸福指数明显高于沉默寡言的人。聊八卦还是一种无须注重逻辑的语言表达,不像做报告,也不必负责,没有心理负担。
心理学家指出,聊八卦是促进群体团结的一种方法,有利于拉近人际距离。聊聊八卦,互相分享消息,说明大家在同一个“圈子”里,促使大家成为朋友。八卦消息的轰动效应和吸引眼球的效果,可以令八卦炒作者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能满足炒作者的虚荣心。人们喜欢聊八卦,因为八卦不仅制造了巨大的娱乐效应,还能起到润滑人际关系的效果,促进建立某种趣味相投的亲密关系。聊八卦体现一种社会智商,善于聊八卦是情商高的体现。小道消息多是人们不愿暴露的“隐私”,能打听到这些,很能证明八卦者的人缘和沟通能力,给个人魅力加分。
一项调查表明,普通女性保守秘密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天。女人更爱八卦,是其社会角色和地位所决定的。相对而言,女性的角色偏弱,也较易没有安全感,她们探索到的秘密越多,安全体验就越多。从进化的观点上看,说说八卦也有好处。在远古时代,嚼嚼朋友、亲人或者邻居的舌根,可能会起到保证生存的作用。如果女人们总能知道别人在做什么,她们存活下去的机会就会更大,生活也会更好些。换句话说,越会说八卦的女人,就越容易生存。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10期,有删改)
下面各项中,不能作为“人们喜欢聊八卦”原因的一项是( )
A.虽然很少有人承认“喜欢看明星八卦、名人隐私”,但是网站上被点击最多的就是这些新闻,报刊亭里卖得最好的也是这种杂志。 |
B.贝克博士研究发现,明星八卦和巧克力一样,可以刺激人脑分泌内啡肽,会让人们有一种开心的感觉,而且人们还不用担心发胖。 |
C.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压力大,本着大众娱乐精神的八卦消息,不仅可以让我们以调侃明星、名人为乐,还能借机发泄,排解紧张情绪。 |
D.聊八卦是促进群体团结的一种方法,有利于拉近人际距离。聊聊八卦,说明大家在同一个“圈子”里,促使大家成为朋友。 |
下面各项中关于“八卦”的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八卦是什么?是网络上那些真假难辨的新闻,是转发率最高的微博,是好友间共同拥有的秘密。 |
B.美国诺克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弗兰克·麦克安德鲁认为,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产物,八卦自古有之。 |
C.八卦的轰动效应和吸引眼球的效果,可以令炒作者迅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满足炒作者的虚荣心。 |
D.调查表明,普通女性保守秘密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天。女人更爱八卦,是其社会角色和地位所决定的。 |
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聊八卦是一种无须注重逻辑的语言表达,没有心理负担。经常聊八卦的人幸福指数明显高于沉默寡言的人。 |
B.从进化的观点上看,说说八卦也有好处。在远古时代,嚼嚼朋友、亲人或者邻居的舌根,可能会起到保证生存的作用。 |
C.聊八卦体现一种社会智商,善于聊八卦是情商高的体现,能证明八卦者的人缘和沟通能力,可以给个人魅力加分。 |
D.八卦不仅制造了巨大的娱乐效应,还起到润滑人际关系的效果,因此人与人之间如果想建立某种亲密关系必须依赖八卦。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宇宙是唯一的吗?
吴炎
上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即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宇宙之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到了80年代,现代宇宙学中的某些理论则证明,这样的“平行宇宙”的确可能存在。近年来,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中遗留的痕迹,他们认为有可能证明了多元宇宙的存在。
“宇宙膨胀”产生更多宇宙?
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转瞬即逝的超高速扩张阶段,科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暴涨宇宙”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宇宙在极其短的时刻(远小于1秒),将其体积瞬间扩大,就像吹气球一样。而如果膨胀的速率稍微改变一点儿,那我们的宇宙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怀疑“暴涨宇宙”模型。他们提出,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更贴切的说法是类似一个泡沫,在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泡沫,也就是说,存在无数个宇宙。所有的宇宙有着同样的或者说类似的机制进行各种限制,每个宇宙都经历了一次大爆炸,他们都是在大爆炸中诞生,并且存在着相同的物理定律。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宇宙都能“存活”下来,只要将大爆炸的“参数”进行细微的调整,各种宇宙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了。
多元宇宙论的观点支持“宇宙永恒膨胀论”的科学家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一个更大宇宙中的其中之一,不管是我们的宇宙还是其它的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同时之间也有更多宇宙产生,此论点也被称为“多元宇宙论”。其它宇宙的特性与我们存在差异,但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共存。虽然宇宙膨胀说仍然没有切实的理论模型,但理论表明,的确可以有若干宇宙以不同的速率同时膨胀。在这个更为广大的“多元宇宙”中,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极渺小的一个单元罢了。其它的宇宙中可能无法产生银河系、恒星、行星和生命,甚至根本无法产生物质。然而我们所认为的必备条件也许并不唯一,同时修改若干常量或定律,组合得出的物理学定律体系与我们的条件大相径庭,但却可能营造同样宜于生存的和谐世界,甚至可以有生命在其中诞生。
另一个“宇宙”被发现的证据
不久前,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称已经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证据。他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秘的同心圆现象,可以认为宇宙诞生之前还有宇宙,并且提供了在前一个宇宙中所发生事件的痕迹。根据他的研究报告称,一共发现了12个同心圆辐射“印迹”,其中有5个圆具有特别的意义,分别对应着宇宙演化历史上5次大规模的事件。出现星系团附近的神秘“圆环”的变化幅度在背景辐射上看却显得非常低。因此研究人员似乎开始抛弃“暴涨”宇宙模型,“暴涨”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中,并在将来会继续膨胀直到一个临界点,这种宇宙模型不仅有开端,也有结束。
这一发现并非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大爆炸可能发生过很多次。科学家们解释说我们生活于一个“循环”的宇宙中——当我们的宇宙终结,标志着一个“世代”的结束。但是它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世代”,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这样永恒循环。两位著名宇宙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斯泰恩哈特和牛津大学的尼尔·图洛克曾出版图书表示:“无论是时间还是宇宙都没有开始或者结束。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大爆炸’每一万亿年发生一次,每一次都伴随着新物质和新辐射的产生,并形成新的星系、恒星、行星以及生命。我们不过是最近一次循环的组成部分。”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除我们的宇宙之外的宇宙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 |
B.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内其体积瞬间扩大的阶段。 |
C.“多元宇宙论”指的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包含着众多的宇宙,所有的宇宙都处于不停膨胀当中,同时之间也有更多宇宙产生。 |
D.罗杰·彭斯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着另一个宇宙的证据,这一发现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 |
E.有科学家认为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世代”结束后,就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世代”,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
文章标题“宇宙是唯一的吗?”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根据文意,你认为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证明多元宇宙的存在?请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关于存在世界的把握,在中国哲学中,气论是一个基本的形态。气的哲学是中国古代存在论的主要形态。气在本源的意义上是物质性的元素,宇宙论的气论代表了中国哲学从物质性的范畴解释世界构成的努力。在中国哲学中,“物”指个体的实物,有固定形体的“质”是由“气”构成的,未成形的“气”则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中国哲学中所说的“气”,是指最细微而且流动的存在物。西方哲学的原子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微小固体组成的,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中国哲学的气论则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气的聚结与消散。气论与原子论的一个基本不同是,原子论必须假设在原子外另有虚空,虚空给原子提供了运动的可能;而气论反对有空无的虚空,认为任何虚空都充满了气。中国思想的气论与西方思想的原子论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对照。在这个问题上,
中国古代“气”的概念来源于烟气、雾气、云气等,气的观念是在对这些具体物气加以一般化后所得到的一个自然哲学概念,就自然哲学的意义而言,它仍然与平常所谓空气、大气的意义相近。把中国气论和西方原子论对照的一个明显结论,就是原子论表达的是物质的不连续的性质,而气论所反映的是物质的连续的性质。应当说,注重气的连续性,从哲学上反映了中国文明对事物连续性的重视。这与中国文明被称为“连续性文明”的特点也有密切的关系。
气作为一种连续性的存在,在中国哲学中有许多表达。如荀子说“充盈大宇而不窕”,意即云气充满宇宙而无间断,指示出气是连续性的存在。宋代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强调虚空充满气,或虚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朱子也说过“此气流行充塞”“无一息之间断,无一毫之空阙”,主张天地之间一气流行充塞,这种连续性是强调气的空间的连续充满和时间的连续不断。
由于气是连续性的存在,而不是原子式的独立个体。因而中国哲学的主流世界观倾向是强调对于气的存在要从整体上把握;不是强调还原到原子式的个体,而是注重整体的存在、系统的存在。因此中国哲学中常常有所谓“一气流行”、“一气未分”的说法。“一气”既表示未分化,也表示整体性,而“流行”则表示气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之中。整个世界为一连续、整全、流动之实在,这种宇宙论为儒家、道家等各派哲学所共有,是中国哲学宇宙观的基本立场。存在的整体即是人与世界的统一,即是人与宇宙的统一。近代哲学的二元分裂破坏了这种原始的统一性,在现代之后的时代,人类应当返回作为人与宇宙统一性的存在整体,同时,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不是原子,是社会关系连续体中的关联性存在一方,这种理解得到了气论哲学的有力支持。
下列对西方哲学的原子论和中国哲学的气论的差别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子论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气论则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气的聚结与消散。 |
B.原子论假定原子外另有虚空;气论认为不存在任何空无一物的虚空。 |
C.原子论表达的是物质不连续的性质;气论表达的是物质连续的性质。 |
D.西方哲学的主流世界观倾向是强调个体把握;中国哲学的主流世界观强调对于气的存在要从整体上把握。 |
根据文意,填入文章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中讲气,强调气的运动变化,肯定气的连续性存在,肯定气与虚空的统一,这些都是与西方物质观念的不同。” |
B.张光直先生强调:中国古代文明之所以是一个连续性的文明与中国文明中重视“存有的连续”有关,也与早期文明的整体性宇宙观有关。 |
C.王夫之先生明言:“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 |
D.黄宗羲先生说道:“天地之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 |
中国哲学认为人与世界是统一的,请根据原文简述这一宇宙观的成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每小题3分)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就形态而言,它多局限于舆论范围,主要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呈现,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不确定性。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空间往往聚集着非组织化、陌生化的群体,因此,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2)过程的易操作性。随着“复制”、“粘贴”等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行为主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施网络暴力。(3)后果的实在性和难控性。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导致非虚拟性的后果。同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其影响范围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
网络暴力的产生,根于多种风险的交叠和共振。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既有基于职业、籍贯等联系纽带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更有基于生活娱乐、资共享等个体偏好而形成的趣缘群体。他们借助网络交互空间(QQ、Blog等),可以随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犹如置身于一个个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同时,互联网本身繁杂难辨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加之信息内容的易编辑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性,网络信息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真伪难辨。
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网络暴力的频发,其背后大都潜藏着“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并涌向网络空间。再加上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网络推手”,他们以广告收入为经济,以“点击为王”作营销规则,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对他们而言,“网络暴力”往往就是“网络暴利”。
另外,网民群体突出表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青少年由于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会辨认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而且,传统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对弱者的同情往往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而在青年网民身上,则体现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他们以“道德审判”为武器,以伸张正义为目标,渴望获得充满认同的“网络回音”,又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一旦嫉妒、怨恨与公愤等在网络上无序宣泄,网络空间就处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
应对网络暴力,釜底抽薪之策便是通过减少风险交叠频率,以散化风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创新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社会转型风险是网络暴力产生的现实根,我们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加以应对。 (节选自《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有删改)
下列关于“网络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带实质性损害。 |
B.随着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成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形式实施的行为。 |
C.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暴力事件目前还无法确定具体的行为主体。 |
D.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这是由网络交往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决定的。 |
下列对网络暴力产生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放的网络交互空间,犹如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由网络技术本身所带的风险特性成为催生网络暴力的技术根。 |
B.大量的“网络推手”为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成为网络暴力的助燃剂。 |
C.“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成为网络暴力现象在中国频发的现实动因。 |
D.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特点和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使他们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是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在互联网上,基于多种联系纽带或个体偏好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往往都具有非组织化和陌生化的特点。 |
B.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是规避网络技术风险,应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必然选择。 |
C.网络空间的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都属于舆论范围,不会直接对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构成侵害. |
D.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年轻化的网民群体很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传播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质论
陶东风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
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 |
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 |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
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长存于文坛。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每题3分,共9分。)
网络文学的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 欧阳友权
社会公众对网络文学关注度的上升和网络文学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提醒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网络文学在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的同时,是否应该重视自身的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网络文学无论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还是作为文学作品,都应该富含积极健康的精神品质,传播正确的价值观。网络写作不是“零度写作”,也不仅是“孤独者的狂欢”,而是一种主体表达和文化建构,是承载了传统、蕴含了价值选择的意义赋予。无论网络文学多么另类甚或叛逆,只要它还是文学,只要它还属于精神产品,属于大众文化产品,就应该具有精神文化产品的特点,通过特定的意义指向和文化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特别是青少年成长提供精神“钙质”。
如果说文学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网络文学有责任为这一灯火护持加油,让它在网络时代仍能发挥引导作用。网络写作需要认真面对文学与历史、文学与道德、文学与意义承载等重要命题,更好地传递人文理性,彰显时代精神,参与建构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以任何理由放弃主体责任,更不能去价值化、去主流化。
当然,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写作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更少的限制,更尊重读者和市场,而不是谨遵传统惯例。虚拟空间的自由性和网络写作的“零门槛”,把传统文学生产的前置型“把关人”变为产品下游的市场选择。博客、微博、微信等数字化“自媒体”的快速普及,把“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昔日梦想化为现实。这让文学创作“高山仰止”的状况发生改变,文学生产由专业化转为自主创作的大众化。特别是在利益驱动下,网络写作往往是运笔如飞,恣情快意,顾不得考虑艺术品质和价值导向,失去他律又无以自律的书写,会让粗制滥造的所谓“文学”甚至文字垃圾并陈于网络空间。娱乐至上和过度商业化的传媒语境,可能将弱化创作者应有的责任意识,造成网络写作崇高感的缺失。
面对急剧变化的传媒和时代环境,网络文学需要端正价值导向,关键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一是网络自由与文学担当的关系。网络写作更注重个人经验、即时感受,适于张扬个性、释放创造性,这是互联网的诱人之处,也是网络文学增长迅速、汇聚人气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环境的净化离不开网民的自律与责任,文学写作者更是责无旁贷。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需要用审美担当去证明其自身是一种有作为的文学,是文学发展到数字技术时代的一个有价值的历史节点。相反,如果一味地追求自娱娱人,一味地免责任性,回避社会担当,网络文学应有的价值赋予和功能指向将面临消解的危险。
二是市场导向与艺术追求的关系。要艺术还是要市场,传统观念大多会选择前者,但在网络文学领域却常常认同后者。网络文学是传媒文化市场的产物,是迄今为止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文学形态。近年,一批文学网站对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探索,逐步建构起网络文学以读者为中心的市场机制。尝试打造“全媒体”经营、产业链延伸的商业模式,实现文化资本的利润最大化,已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经济驱动。但由此造成的作品“数量”与“质量”的落差、有“文学”而缺少“文学性”的矛盾,一直是困扰网络文学发展的短板。也许这一矛盾还会在网络文学领域长期存在,但只有认识到这一矛盾的根,获得调节二者关系的自觉性,才有助于问题的克服,帮助网络文学建立正确的意义向度,进而创造网络文学的健康与繁荣。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4月25日,有删改)
关于“网络文学的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的内涵,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网络文学有更高期待的同时,也要思考网络文学的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 |
B.是一种主体表达和文化建构,是承载了传统、蕴含了价值选择的意义赋予。 |
C.作为一种产品,就应该有责任和义务为我们的社会提供精神“钙质”。 |
D.要能更好地传递人文理性,彰显时代精神,参与建构时代核心价值观。 |
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零门槛”的网络写作,写手们往往没有限制,不守传统,挥洒自如。 |
B.网络文学让创作“高山仰止”的状况发生改变,使创作有了自主性、大众性。 |
C.顾不了艺术品质和价值导向,缺少他律又无自律,导致网络写作泥沙俱下。 |
D.在娱乐至上和过度商业化的传媒时代环境中,网络文学要端正价值导向。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多么不同,只要它还是文学,就应该通过特定的意义指向和文化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
B.网络自由是一种有限度、有担当的自由,网络环境的净化离不开网民的自律与责任,文学写作者更是责无旁贷。 |
C.近年,一批文学网站认同市场导向,罔顾艺术标准,逐步构建起以读者为中心的市场机制,已经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经济驱动。 |
D.只有认识到网络文学市场导向和艺术追求之间的矛盾根,获得调节二者关系的自觉性,才有助于克服困扰网络文学发展的短板问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周易》的前生今世
《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10篇文字,故又称《十翼》。《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对这些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给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据史传,这第一部《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夏代之前,洪水泛滥,人或为鱼鳖;大禹治水,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由于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高山心怀感激;洪灾之后的渔猎生活,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艮”卦名列榜首,也就顺理成章。六爻重卦“艮”是由两个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连着山。所以,夏代制定的以“艮”为首卦的《易经》,便取名为《连山》。我国最早图腾对象“山”,也因此可以确认。
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山”为崇拜对象的夏代。个中原因,显然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缘故。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的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的深入展开而得以确立。
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由于古籍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第二部《易经》称名《归藏》,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艮”改换为“坤”。坤为地,以“坤”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由此进入第二个图腾崇拜时代。
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洪涝旱灾,歉收甚至颗粒无收。于是,先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对“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在狱中对第二部《易经》即《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演易”。经姬昌重新编纂之后的这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易》,即“周朝的《易经》”。
由于观念的变化,更由于《周易》的诞生,《归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一直到春秋末期,它还有可能被完整保留着。据《礼记》记载,孔子为了解殷商社会,曾专门跑到殷商贵族集居地宋国,寻找并研究《归藏》;从孔子的“吾欲观殷道……得坤乾焉”的透露,我们也获得了《归藏》的首卦是“坤”,第二卦是“乾”的信息。汉代时,《归藏》可能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注疏中称:“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现在所见的《归藏》佚文,一为收录在《道藏》中,二为前些年从湖北荆门王家台楚墓中发掘的竹书残简。这些佚文为姬昌“演易”的背景提供了信息。
从西周到东周,《周易》不仅是周王朝的治国大纲,也是朝廷及贵族决疑解难的工具。《左传》、《国语》中的二十多条占筮或援引《周易》决疑记载,便是《周易》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直接表达。
春秋末期,“善为《易》者不占”成为风气;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绝”;为学生讲《易》,留下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留下的几篇资料性文字一起,合编成《易传》,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进入每一位读书人的书房,并进而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统编教材”。
(节选自2013年3月11日《文汇报》,有删改)
关于《易经》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由此可知,《周易》包括《易经》,二者是种属关系。 |
B.“孔子晚年喜《易》”,他把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文字一起合编,形成对《周易》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 |
C.《易经》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首卦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夏初到商初再到周代,一直到现在,其首卦还在不停改变。 |
D.全文谈到了与《易经》相关的三部著作,即《连山》《归藏》《周易》,而这三部著作体现了《易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
下列各项对于《易经》首卦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经》首卦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变化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食物来源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转变都对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 |
B.夏代之前,洪水泛滥,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使象征山的“艮”卦在《连山》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 |
C.夏代以后,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使得商代初期的《归藏》首卦由“艮”卦变化为“坤”卦。 |
D.商代八百年,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更多取决于天气,于是到《周易》时,首卦已更新为代表天的“乾”卦。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夏代初期诞生的《连山》,以“艮”为首卦,这为我们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图腾对象确认为“山”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
B.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通过对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获知大地已被崇拜。 |
C.周族领袖姬昌在狱中对《归藏》作了全新“演易”,后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直至此时第三部《易经》方才尘埃落定。 |
D.汉代时,第二部《易经》——《归藏》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才能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12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77%上升到2050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成为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
B.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
C.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 |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
B.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
C.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
D.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
B.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
C.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
D.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他说:“我们是唯一在尴尬情境下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摘编自《百科知识》2012、4)
下列关于“人类脸红”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脸红是不分国家、不分民族的,达尔文认为这一行为是最独特和最具有人类特征的表情。 |
B.人类的脸红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其他灵长类动物并不会出现脸红,人类的脸红具有唯一性。 |
C.人类脸红是因为大脑皮质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刺激信号后,刺激肾上腺分泌出了肾腺激素。 |
D.人类的脸红是人类某些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生理上与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有必然的联系。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说人类早期社会是“险恶、野蛮和无礼”的,那么,脸红就是人类为避免冲突而表达歉意的方法。 |
B.脸红也许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向别人表达了歉意的同时,也表明自己饱受自责。 |
C.脸红和语言相比,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更能传递人类的真实情感,而语言受意识控制,可以言不由衷。 |
D.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因为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不会分辨颜色,看不到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弗朗斯•德瓦尔教授认为脸红是“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这也说明脸红是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最大区别。 |
B.人是否脸红,与大脑皮质接受刺激信号的强弱有关系,如果大脑皮质接受的刺激信号过强,就不会引起脸红。 |
C.狗犯错后,躺在地上向主人展现它肚子的行为,是在向主人表示自己的痛悔,并以此来平息主人对它的愤怒。 |
D.脸红对人类社会具有良性功能,它可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人类群体更团结,因为脸红让人们撒谎变得困难。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未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2014.02.19)
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
C.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
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墨西哥发现提及2012预言的玛雅文字新记录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古玛雅人预言2012年将是世界末日,无论是考古学家还是普通公众都对这一预言予以极大关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的考古学家承认,他们发现了第二个提及2012年末日预言的古玛雅文字记录。这一记录是在科马卡科废墟发现的,刻在一块砖块上。
科马卡科是古玛雅人建造的砖结构寺庙之一。在此之前,考古学家只发现一件提及末日预言的古玛雅文物,即在墨西哥湾塔巴斯科的托土盖罗发现的一个刻着象形文字的石板。
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发言人阿托罗-门德兹表示,这个砖碎片很多年前就已经被人发现,一直在进行深入研究。这件文物一直保存在研究所,并未对外展出。在一些网上论坛,专家们对这个被称之为“科马卡科砖”的古玛雅人文字记录进行了讨论。
很多人仍旧怀疑科马卡科砖上的文字提到2012年12月21日或者12月23日是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玛雅铭文专家大卫- 斯图亚特表示:“一些人认为这是另一个提及2012年世界末日的文物,但我仍持怀疑态度。”砖块上的铭文记录了所谓的“历法圆”,这是日子和月份位置的一种组合,每52年重复一次。
砖块提及的日期为第13个Baktun末期。Baktun是一个大约394年的周期,13是一个重要数字,在玛雅人心目中拥有神圣地位。玛雅长计数历开始于公元前3114年,第13个Baktun大约结束于2012年12月21日。但斯图亚特表示,砖块上的日期同样与过去的一些类似日期相符。他说:“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是古代的另一个日期,与古典时期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实际上,砖块上的第三个象形文字似乎是动词 huli,意为他/她/它来了。与托土盖罗发现的石板不同,这个砖块上没有采用将来时的记述,更多的是讲述科马卡科的历史,而不是预言未来。”
托土盖罗石板和科马卡科砖上的文字可能是在1300年前刻上去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有隐含意义。托土盖罗石板提到了可能发生在2012年的事情,这些事情与玛雅人心中的神秘神灵——掌握着战争和创造的Bolon Yokte有关。石板上的腐蚀痕迹和一道裂缝导致一些象形文字几乎无法辨认,最后的一段已经遭腐蚀的象形文字似乎可以解读为“他将从天而降”。
科马卡科砖刻有文字的一面朝内并且上面涂以灰泥,说明不想被人看到。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一再表示2012年12月末将是世界末日或者将发生改变世界事件的传闻不过是西方人对古玛雅历法的一种曲解。他们一再重申西方的救世主想法歪曲了玛雅等古代文明的宇宙观。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古玛雅人将时间看成一系列圆圈,有规律地开始和结束,一个圆圈的结束并不代表任何末日灾难。
鉴于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有关2012年末日灾难的流言,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将于本周在墨西哥南部的帕伦克考古遗址举行圆桌会议,邀请60名研究玛雅的专家出席。他们将在会上为消除人们对玛雅长计数历中一个时代结束和另一个时代开始的种种疑虑而展开讨论。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论是考古学家还是普通民众都对玛雅人“2012世界末日”预言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并且人们都相信这一预言的真实性,并且为之不断验证和探索。 |
B.不论是托土盖罗的象形文字石板,还是科马卡科废墟上的文字砖块,都出自墨西哥,所以墨西哥人在“古玛雅文明”以及“2012世界末日”研究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拥有最权威的研究成果。 |
C.科马卡科是墨西哥现存的最完好的古玛雅人砖结构寺庙,它出土的雕刻有古玛雅文字的砖块,为当代人研究玛雅预言和文明提供了帮助。 |
D.科马卡科废墟发现的砖块意义重大,它为我们研究玛雅文明提供了信息来源,但这不是研究玛雅文明的唯一来源。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国家历史研究人员承认他们已经发现科马卡科废墟砖块很多年了,之所以没有向世人公布,是因为其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还未获得有把握的结论。 |
B.关于玛雅人预言,人们莫衷一是,包括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大卫- 斯图亚特在内的很多人都支持“玛雅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 |
C.大卫- 斯图亚特对科马卡科砖块上铭文所记录的“历法圆”是非常认同的,但同时他又提到砖块上记录的时间也可能与过去某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日期有关。 |
D.斯图亚特表示:科马卡科砖块上提及的日期Baktun或许可以作为证明“世界末日论”的证据,但动词huli在暗示我们它讲述的是历史而非预言。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专家们认为,由于缺少研究资料,再加之学术思想的偏狭,西方学家对玛雅文明的研究存在着曲解。 |
B.依据石板上已几乎遭腐蚀的象形文字为“他将从天而降”的解读,我们可以判断,科马卡科砖块是在向我们讲述着一段历史往事,而不是在预言后世。 |
C.古玛雅人将时间看成有规律地开始和结束的一系列圆圈的观点可以印证砖块提及的第13个Baktun大约结束于2012年12月21日。 |
D.在帕伦克举行的会议旨在对玛雅长计数历进科学论证,将会平息互联网上对有关2012年末日灾难的流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梵高绘画艺术的不朽价值
我们很难相信一个人会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倾注于艺术创作中,但是面对梵高绘画艺术的真实感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力的追求及对苦难民众不屈于命运的关切之情,我们会为之一震。因为这种面对社会丑恶、腐朽而表现出的不屈的精神将鼓舞后来者在艺术长河中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论及个人,梵高无疑是不幸的,他单纯的理想主义信念,痛苦的疾病折磨,孤僻、直率、执着而神经质的性格使他难以融入当时的社会,并与人为善相处。也许正是这种性格缺陷成就了梵高的不朽。他以广博的文学修养,宽厚的人文情怀,博大的同情心,悲悯的基督精神,火热的创作激情,独特的绘画技巧,把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燃烧在绘画艺术中,形成了他得以不朽的艺术生命。
梵高的不朽来自于他高度自觉的自然观绘画思想。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了“返回自然”的自然观思想。自然观思想认为,艺术家只有投身自然,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诠释美的生活。梵高的艺术创作深受自然观思想的影响,他以宗教徒般的虔诚走进自然,诠释人生。他以其孤寂的生活和苦楚的精神世界为创作背景,运用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的自然世界。梵高描绘出的自然世界不是纯粹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它是内化于人的“人化自然”。他通过绘画艺术将自身的内在心灵与其所处的社会联系起来,正如梵高所说:“在见到诸多自然事物时,如当看到一片树木时,我都能看到自然的表情,甚至感受到他们的心灵。我甚至奢望能够在那里找到某种斗争的方式。”于是,作为一名艺术者,梵高一直在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与自然的本质之关系,他说:“一名社会劳动者形象,一片沙滩、天空与海洋,一块犁地上的犁沟等,都理应成为艺术描绘的对象。将这些自然物描述出来都是不容易的,但由于他们都是生活之美的对象,一名艺术家终其一生从事于表现这些自然物之美,确实是值得的。”因为反映自然之美是非常值得的,所以,梵高常处于一种精神极度亢奋的状态来进行他的艺术创造,正因为这种执着,梵高的艺术作品才真正反映出来自然的“生气与真诚”,打动了有灵性的艺术之人,并传于后世而永不退色。
梵高独立特行的创作精神与思辨意识也促成了其不朽的艺术生命。梵高也曾震撼于米勒、伦勃朗、德拉克罗瓦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然而,他更多的是吸取其创作精华,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追求形式和心理的平衡。梵高绝不墨守成规地照搬传统和如实地描摹自然,他终其一生努力寻求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样式。梵高反复强调,艺术创作要“尽情地表现自我而不是努力地表现眼前之物”。梵高的人生是短暂的,但是,他却用短暂的一生完成了作为一位杰出艺术家的独特的艺术创造图式。他用他的绘画作品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人生和人文情怀,震撼着后来的每一位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们。他的艺术作品在他去世近100年后成为了世人以天价竞购的对象,根本原因在于他悲悯的人文情怀及疯狂的艺术情怀,并由此带来的无穷的艺术价值。梵高及其艺术作品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成为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的艺术先导。梵高的艺术“是献给未来的”,他不朽的艺术精神将在世界艺术史上永放光辉。
(节选自周旭《论梵高艺术创作的人文情怀及艺术价值》)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梵高绘画艺术的真实感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力的追求及对苦难民众不屈于命运的关切之情,让我们相信梵高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倾注于艺术创作中。 |
B.正是因为梵高具有单纯的理想主义信念,痛苦的疾病折磨,孤僻、直率、执着而神经质的性格,所以成就了梵高绘画艺术的不朽。 |
C.因为梵高具有高度自觉的自然观绘画思想,并执著以此来反映自然之美,所以他的绘画艺术作品才能真正呈现出自然的“生气与真诚”。 |
D.梵高描绘出的自然世界不是纯客观存在,它是梵高以其生活和精神世界为创作背景,运用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出的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的自然世界。 |
E.梵高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追求形式和心理的平衡,更善于吸取米勒、伦勃朗、德拉克罗瓦等艺术家的创作精华。
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梵高独立特行的创作精神与思辨意识也促成了其不朽的艺术生命”观点的一项是
A.梵高终其一生努力寻求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样式。 |
B.梵高及其艺术作品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成为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的艺术先导。 |
C.梵高反复强调,艺术创作要“尽情地表现自我而不是努力地表现眼前之物”。 |
D.他的艺术作品以天价竞购,根本原因在于他悲悯的人文情怀及疯狂的艺术情怀。 |
文中说“梵高描绘出的自然世界不是纯粹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它是内化于人的‘人化自然’”,如何理解“人化自然” ?
纵观全文,为什么说“梵高的艺术‘是献给未来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稷下先生与“道”“势”关系的新发展
余英时
稷下先生的“不治而议论”也足以说明“道”“势”关系的新发展。“不治”表示他们“无官守”,即不在官僚系统之内,易言之,即不是君主的臣下而是“师”或“友”。“议论”则是今天所谓的批评。《左传》“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之“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论语》“庶人不议”及《孟子》“处士横议”之“议”(《孟子·滕文公(下)》),都是很明显的例证。“士”有议论的传统自周代已然。所以《左传》有“士传言”( 《左传·襄公十四年》)之语。但是把知识分子和批评完全等同起来,并由官方正式加以承认,则始自稷下。更重要的,这些知识分子都是以自己所持之“道”,来批评时政的,因此《淮南子》才说儒、墨“裂道而议”。另一方面,刘向《新序》说“稷下先生喜议政事”(《杂志第二》)。《盐铁论》则说他们“不任职而论国事”(《论儒》)。这便证明稷下先生的批评确是专以“政事”“国事”为对象的。
我们知道公元前四世纪以来各国君主都争用纵横法术之士以求富国强兵。这当然也是知识分子获得普遍重视的一大原因。但是这个原因却完全不能用来解释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的盛况。这些稷下先生既“不任职”,自不可能在富国强兵方面发生任何直接的作用。事实上,他们都是因为号称代表了某种“道”才受到君主的师礼待遇的。孟子言必仁义固不待言,其余我们所知的稷下先生如彭蒙、宋钘、尹文、慎到、田骈等也都是各学派的宗师。他们正是《庄子·天下》篇和《淮南子·俶真训》所说的“裂道而议”的人物。晚期的稷下先生如荀卿、邹衍也依然是以“道”起家的。以邹衍而论,他观阴阳消息,论五德终始,提倡一种新的“天道”。因此当时有“谈天衍”之号。这种“道”显然与富强无关。
从比较宗教学的观点看,战国君主的“尊师重道”主要只说明一个问题,即政统需要道统的支持,以证明它不是单纯地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之上。更重要地,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前三世纪这个历史阶段中,几个主要国家如齐、秦、魏(梁)、赵、燕等都有统一天下的雄图。他们当然更需要在武力之外发展一套精神的力量了。梁襄王和孟子关于“天下恶乎定”(《孟子·梁惠王(上)》)的一番讨论便透露出此中的消息。但由于当时的政统和道统都没有“定于一”,所以不但各国君主争礼不同学派的领袖,而诸子百家也莫不竞售其“道”以期获得“正统”的地位。
司马谈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一句很有根据的论断,必须从当时“道”与“势”之间的微妙关系中去了解。儒、墨、道、法四家直接系乎治道,固不待论。名家与阴阳家则代表早期逻辑与宇宙论方面的思想,何以也与治道有关?荀子明明批评名家“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荀子·非十二子》)。司马迁也说阴阳家“闳大不经”(《史记·孟子荀子列传》)。今此二家著述多散佚,我们已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可以肯定的则是他们确都曾努力把自己的“道”和“治天下”联系起来。所以邹衍的学说“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同上)。公孙龙自称“少学先生之道,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庄子·秋水》篇引)。刘向《别录》也记名家“论坚白异同,以为可以治天下”(《汉书·艺文志》注引)。无论名家与阴阳家是否真有助于“治天下”,他们如此宣说却透露出当时知识界的一种动态,即“道”的一方面也同样有迁就“势”、配合“势”的情况。孟子坚持不应“枉道而从彼‘势’”(《孟子·滕文公(下)》),便是针对这种历史背景而发的。
(节选自《士与中国文化》)
下列表述不属于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的特点的一项是
A.稷下先生的独立批评得到官方认可。 |
B.稷下先生是指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论道的知识分子群体。 |
C.稷下先生以自己所持的学说来批评时政。 |
D.稷下先生专以“政事”“国事”为批评对象。 |
下列表述最能解释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盛况发生原因的一项是
A.君主重用纵横法术之士以求富国强兵。 |
B.稷下先生因为号称代表了某种“道”,于是收到君主的师礼待遇。 |
C.有统一天下雄图的大国需要在武力之外另发展一套精神的力量来支持政统。 |
D.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关乎治道。 |
下列表述不合乎文意的一项是
A.稷下先生不可能在富国强兵方面发生任何直接的作用,因为他们不担任官职。 |
B.稷下先生所论之道与富国强兵无直接关联。 |
C.诸子百家竞售其“道”以期获得“正统”的地位是“裂道而议”的重要原因。 |
D.孟子坚持不应“枉道而从彼‘势’”,表明孟子有迁就“势”、配合“势”的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