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也谈人品与画品
杨悦浦
古人云,“人品即画品”。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贼好”,可人“不咋地”。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我真想扭头就走。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所以,“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幌子”。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应怎么做人?做什么人?为什么做人?做了怎么样?做不了又怎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答。有的人画很一般,但能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不齿。“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许随之“浮动”。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要想提高画价,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事多了。这样的“做人”,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人品即画品”便仅仅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人品即画品”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人品就是人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术价值如何?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知?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打开美术史,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人品即画品”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千万别当真。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准,从艺有高度,惟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人民日报》(2013年8月11日12版)
下列不属于作者说的“许多人对这句话(人品即画品)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认证,有的画家画不错,但是人不怎么样;有的画家人不错,但是画却不好。
B.“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是美术界的流行语,要是较起真儿来,人们就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义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C.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靠炒作出名,有些略懂绘画的官员也很容易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而那些靠真本事拼搏的人却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使得“人品即画品”成了一句空话。
D.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炼,风格和修改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绘画就应该看重绘画水平,画家俗一点并不能成为被诟病的把柄,更何况俗也不一定是坏人,俗不影响一个人成为好画家。
B.“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讲很重要,将二者合起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画家要是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便是达到了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C.作者对艺术上不努力,却擅长炒作的人给予了批评,并认为他们虽然能够凭借炒作而被热捧一时,但是最终是经不起考验而被大众瞧不起。
D.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随之“浮动”,使一些人的人品很难保证;这些人绘画不是靠努力,而是靠炒作或靠权力,“画品”也很难保证。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术界一向主张和追求“人品即画品”,但是现实生活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带有更多的功利色彩,从而使“人品即画品”的要求仅限于理论层面了。
B.作者认为“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不但涉及对画作的具体要求,甚至要上升到社会的高度和历史的高度,这就要求画家有过硬的性情、品质和操守才行。
C.“俗不可耐”的画家其实并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而年轻记者去采访他前,某长者特地嘱咐他的话才是作者思考的重点,因为“某长者”的话就很好地割裂了“人品”和“画品”。
D.作者鉴于社会上种种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却不去真正践行它的现象,得出了一个结论——“千万别当真”,这个社会很难出现德艺双馨的画家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代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 “和”不是“同”,是要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一项是(   )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可以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 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 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咬文嚼字》一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下列对本段文字的中心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字的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的区别。 B.字的直指的意义比联想的意义更有用。
C.字的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有用。 D.字的难处在联想的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根据选文内容,下列“烟”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日照香炉生紫烟 B.烟花三月下扬州 C.依依墟里烟 D.烟笼寒水月笼沙

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科学的文字还是文学的文字,都必须做到让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完美结合起来。
B.直指的意义固定、明显、确实,它更适宜于科学的文字,因为它可以使科学的文字更精确。
C.联想的意义难用,但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它,因为它可以使诗文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D.“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所以妙,就在于它巧妙地使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中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商周之际都分布着大量的青铜器遗存。台西遗址位于河北省藁城市西部的台西村,其中出土了一定数量具有北方文化特色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包括铜戈、啄戈、羊首匕、铜刀和铜镞等。由于台西遗址年代很早,而且地理位置处于中原商文化和北方长城地带之间,突显出它在北方系青铜器兴起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北方和境外都未发现这样早的相似遗存,所以属于早商文化的台西类型很有可能就是这些北方系青铜器的发源地。这个遗址作为早商文化的北方类型,还有环首刀和銎镞等北方青铜器,陶器中兼有涞水富位三期的文化因素,因此中国最早的北方系青铜器很可能是借助商文化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制造出北方文化居民所需要的青铜器而形成的。台西出土的羊首匕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兽首装饰,这种装饰方法在属于晚商文化的殷墟妇好墓中更为普遍,而且妇好墓中弓形器的端头都是中国北方特有的装饰:兽首、铃首和蛇首。这说明进入商代殷墟阶段,中国北方青铜器与商文化的联系更为密切。
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今鄂尔多斯市东部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早商时期的朱开沟遗址的青铜器或者铸范分为三种文化因素:商文化因素、中国北方文化因素以及草原文化因素。从整体上看,朱开沟遗址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虽然不是商代晚期北方系青铜器的直接源头,它们之间可能是不同的发展谱系,但是它证明了在中国商代早期的中国北方就完全有能力生产具有北方特色的青铜器。
商文化与北方文化的联系方式存在着很多可能,人群迁徙、贸易、领土扩张等,其中两地人群的联姻也是较为常见的联系方式。殷墟妇好墓是商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发现之一,随葬品极其丰富,在众多的随葬品中,包括大量的武器和一些非商文化因素的个人随葬品,如铜镜、弓形器、车马器以及草原风格的青铜刀。因此有学者认为妇好很可能来自商王朝统治区之外的方国,属于北方民族的女子嫁入商王朝。妇好随葬的铜罐,器物较小,从形制上看与商文化因素格格不入,很显然是具有北方文化风格的器物。
北方系青铜器在中国北方是从靠近中原的燕山以南发展起来,逐渐向北传播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中来自燕山南麓商末青铜器的兽首刀就是很好的例子。它是商周之际在长城沿线非常流行的一种北方青铜器,而且在殷墟也有发现。它的演变系列较为清楚。从兽首刀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晚商时期的北方青铜器在靠近中原文化的燕山南麓的长城沿线,很可能这里是商末周初北方青铜器的发源地,然后逐渐向北传播,经朝阳、赤峰、巴林左旗到奈曼,这条传播路径一直延续到西周时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中。
总之,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地区与欧亚草原地区的人群无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地的青铜文化尤其是青铜器遗存存在着相当大的相似性,这种文化共同性并非是单一地区起源传播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其形成必有相当复杂的历史过程。
(摘编自杨建华、邵会秋《商文化对中国北方以及欧亚草原东部地区的影响》)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位于河北省藁城市西部台西村的台西遗址出土了包括铜戈、啄戈、羊首匕、铜刀、铜镞等在内的一定数量的具有北方文化特色的青铜器。
B.台西遗址的年代和位置突显出它在北方系青铜器兴起中的重要作用,早商文化的台西类型很可能就是这些北方系青铜器的发源地。
C.台西遗址当中的青铜器和陶器的特点表明,中国最早的北方系青铜器很可能是借助商文化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制造出青铜器而形成的。
D.台西出土的羊首匕的装饰方法借鉴了殷墟妇好墓中的装饰方法,而妇好墓中有些器物带有中国北方特色的装饰,表明北方文化与商文化的密切联系。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文化因素、中国北方文化因素以及草原文化因素这三种文化因素存在于朱开沟遗址的青铜器或者铸范中。
B.在商代晚期朱开沟遗址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证明了商代早期的中国北方就完全有能力生产具有北方特色的青铜器。
C.人群迁徙、贸易、领土扩张等都可能是商文化与北方文化的联系方式,其中两地人群的联姻也是较为常见的联系方式。
D.殷墟妇好墓随葬品中包括大量的武器和一些非商文化因素的个人随葬品,如铜镜、弓形器、车马器以及草原风格的青铜刀。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好随葬的铜罐,器物较小,从形制上看与商文化因素格格不入,很显然是具有北方文化风格的器物,所以妇好属于北方民族的女子嫁人商王朝。
B.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中来自燕山南麓商末青铜器的兽首刀,是商周之际在长城沿线非常流行的一种北方青铜器,而且在殷墟也有发现。
C.靠近中原文化的燕山南麓的长城沿线,很可能是商末周初北方青铜器的发源地,然后由此逐渐向北传播,经朝阳、赤峰、巴林左旗到奈曼。
D.中国北方地区与欧亚草原地区的青铜器遗存存在着相当大的相似性,这种文化共同性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其形成必有相当复杂的历史过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重视量子信息技术的武器化
①自军事通信使用密码技术以,各国军队围绕密码破译与反破译的斗争从未停歇。而近年飞速发展的量子信息技术正在改变密码战的基本面貌。
②上世纪70年代,英国和美国最早开始研究量子计算理论。近年,相关理论和实践都取得重大进展,产生了多种新的量子算法,研制出多种量子计算机原型。最近有媒体报道,根据斯诺登曝光的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局正在研发一种用于破解密码的量子计算机,但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实现重大突破。
③量子信息技术是以量子力学为理论基础发展起,完全不遵从于人们熟悉的经典物理学定律,非常抽象艰涩和难以理解。在密码学领域,量子信息技术衍生了量子密码和量子计算,前者从理论上提供了一种不可截获和破译的绝对安全的新型密码体制,后者极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可以轻易破解基于数学问题的经典密码体制。
④量子计算的原理与传统计算机采用的原理有很大不同。传统计算机采用单路串行操作,而量子计算机采用多路并行操作,运算N个量子位的量子计算机,一次操作就相当于传统计算机2的N次方操作。量子计算机采用专门的量子破译算法,可以轻易破译目前普遍采用的基于数学问题的非对称密钥系统生成的密码。
⑤面对量子计算未可能随时“秒杀”传统密码的危险,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不基于数学问题,能有效抵抗量子计算攻击的新型密码体制。解铃还需系铃人,同样基于量子信息技术的量子密码应运而生,成为对抗量子计算的“神器”。量子密码利用量子态不可复制的特点,解决密钥分配的安全问题。其原理是甲方利用量子通信把密钥发送给乙方。如果在甲乙双方传送密钥过程中,有窃听者丙方企图经由探测窃取密钥,必定会破坏粒子的量子态,从而产生误码,甲乙双方通过抽样对比就可以确认该密钥是否被窃听过。当证实密钥未被窃听后,再用这个密钥实施“一次一密”的办法进行加密。因此,量子密码具有绝对安全性,它在军事上拥有广泛用途。
⑥当前,战场网络已成为联接人与武器、武器与武器的技术纽带,构成了信息化军队的神经中枢。侦察预警、指挥协同、武器控制、后勤保障等作战活动均离不开网络的支持。而战场网络的安全又依赖于网络通信密码提供的“安全屏障”。一个国家的军队一旦率先实现量子密码和量子计算的武器化,并在战争中突然投入使用,将与对手形成巨大的“技术差”。它可以在保持自身网络通信绝对安全的同时,能够随时破译对方网络通信密码,洞悉对手的一举一动,从而占据“以明打暗”的绝对信息优势,甚至可以直接瘫痪和控制对方网络。
⑦目前,发达国家军队已把量子信息技术作为引领未军事革命的颠覆性、战略性技术。比如,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专门制定了“量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研发量子芯片的“微型曼哈顿”计划等。我国在量子信息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大,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在某些技术领域还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因此,我们应加大量子密码和量子计算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的研发力度,加快推进其实际军事应用,才能在未战争中占据先机和主动,避免对手利用技术突然性陷我于被动。
(选自2014年4月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下列关于“量子信息技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信息技术基于量子力学发展起,在军事上主要运用于密码的破译和反破译。
B.信息化战争背景下,武器化的量子信息技术在战场网络中起到神经中枢的作用。
C.量子信息技术具有不可复制、安全性高,计算量大、可轻易破解各种密码等优势。
D.近年,量子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研制出了多种量子计算机。

下面对选文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总体介绍了量子信息技术的起、发展及其在军事密码学领域的重要作用。
B.文章中间说明了量子信息技术分为量子密码和量子计算两类,并分别介绍二者的特点。
C.文章结尾介绍量子信息技术在未军事革命中的重大意义及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通俗简明地向读者介绍了量子信息技术武器化的相关情况。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信息技术既不尊崇经典物理学定律,也不采用传统计算机算法,因而非常抽象艰涩难懂。
B.要对付量子密码就必须运用强大的量子计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期在战争中获取信息优势。
C.量子密码的安全性在于利用量子态不可复制的特点保证密匙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第三方窃听。
D.我国应加强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缩小与英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适应未战争的需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B.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C.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善良宽容的心灵。
D.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儒家对中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B.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让大众接受。
C.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D.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B.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
C.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
D.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人缺少什么?
周国平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说几乎是惟一的一个例外——王国维。在世纪初的学者中,只有这一个人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但是,在当时举国求富强的呐喊声中,他的声音被完全淹没了。我想从一件与北大多少有点关系的往事说起。1998年,北大热闹非凡地庆祝了它的百年大典。当时,纯北大人或者与北大沾亲带故的不纯的北大人纷纷著书立说,登台演讲,慷慨陈词,为北大传统正名。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人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正宗的北大传统。可是,北大历史上的这件在我看来也很重要的往事却好像没有人提起,我相信这肯定不是偶然的。
北大的历史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1903年,清政府批准了由张之洞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就成了办学的指导方针。章程刚出台,就有一个小人物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这个小人物名叫王国维,现在我们倒是把他封做了国学大师,但那时候他只是上海一家小刊物《教育世界》杂志的一个青年编辑,而且搞的不是国学,而是德国哲学。当时,他在自己编辑的这份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评张之洞拟定的章程虽然大致取法日本,却惟独于大学文科中削除了哲学一科。青年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他所说的哲学是指西方哲学,在他看来,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而中国最缺少,因此最需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王国维是通过钻研德国哲学获得关于纯粹的哲学的概念的。在20纪初,整个中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惟有他一人醉心于德国哲学。英国哲学重功利、重经验知识,德国哲学重思辩、重形而上学,这里面已显示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精神取向。他对德国哲学经典原著真正下了苦功,把康德、叔本华的主要著作都读了。《辨证理性批判》那么难懂的书,他花几年的时间读了四遍,终于读懂了。在我看来,他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诸如把叔本华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许多评论者把眼光集中于此,实在是舍本求末。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德国哲学的研究,他真正进入了西方哲学的问题之思路,领悟了原本意义上的哲学即他所说的纯粹的哲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王国维所认为的纯粹的哲学是什么样子的呢?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他由哲学的这个性质得出了两个极重要的推论。其一,既然哲学寻求的是“天下万世之真理,非一时之真理”,那么,它的价值必定是非实用的,不可能符合“当世之用”。但这不说明它没有价值,相反,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无用之用”胜于有用之用,精神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因为它满足的是人的灵魂的需要,其作用也要久远得多。其二,也正因此,坚持哲学的独立品格便是哲学家的天职,决不可把哲学当做政治和道德的手段。推而广之,一切学术都如此,唯以求真为使命,不可用做任何其他事情的手段,如此才可能有“学术之发达”。
用这个标准衡量,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只有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从孔孟起,到汉之贾、董,宋之张、程、朱、陆,明之罗、王,都是一些政治家或想当而没有当成的人。不但哲学家如此,诗人也如此。所谓“诗外尚有事在”,“一命成文人,便无足观”,是中国人的金科玉律。中国出不了大哲学家、大诗人,原因就在这里。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轻精神价值”严重弱点的一项是( )

A.北大历史上为正宗的北大传统正名的往事没有人提起。
B.张之洞拟定的章程,唯独于大学文科中削除了哲学一科。
C.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
D.在20纪初,整个中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王国维“重视精神价值”的依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
B.王国维对1903年清政府批准的轻精神价值的京师大学堂办学指导方针《奏定学堂章程》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C.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中国最缺少的属于纯粹的哲学的西方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
D.王国维认为,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

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而王国维是唯一的一个例外。
B.王国维认为,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而这又是中国最缺少的,因此最需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C.王国维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而是把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
D.王国维认为,纯粹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东西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即便是在南北两个区域内部,也存在不同的东西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由西向东,依次就有关陇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文化的地域差异,是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影响了文学的多样性。
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对文学家的创作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表现形态或者载体,便是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另一方面,这种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又反过来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就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它对新一代文学家的成长就愈有利。
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他的感受、体验、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某些成分。另一方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除了有选择地吸收、消化当地的人文养料,他在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反哺于当地文化。
还应该注意的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大量存在,但不会是,也不应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单纯。大量情形下,这种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浙东农村的目连戏这种文艺形态对鲁迅的创作不能说没有影响,有时还相当明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浙东那个“报仇雪耻之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地影响着他,影响着他那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然而,并不一定每一个浙东作家都会深受这种民间文艺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都会有这样的气质与风格,如果是那样,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扫兴的事情!实际上,一个文学家会接受哪种类型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与他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是有密切关系的。
下面有关文学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使文学家的创作表现为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
B.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就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C.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D.文学家的迁徙流动会使作品本籍文化色彩有所减弱,从而使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文化的差异入手,目的是论述文化的地域差异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
B.第二段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创作,产生地域的文学或文学的地域性,文学也会影响人文地理环境。
C.第三段从作家流徙的动态角度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表明文学家的迁徙可能会使作品发生变化,其文学创作也会反哺于当地文化。
D.第四段进一步论述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强调由于文学家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不同,其接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具体情况也会有差异。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就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也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
B.由地域的文学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反过来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影响,进一步强化文学的地域性。
C.鲁迅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形成,是因为受到民间文艺形态与浙东独特的精神文化因素的显在影响。
D.一个文学家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影响着他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说明文学家接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自主选择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2010年8月5日)
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丝绸之路尽管曲折,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它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资转运的任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所取代。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
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离可比海运缩短9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四分之一。此外,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物资与市场串联起来。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
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地缘战略要冲,又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摘编自 2013-12《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由德国科学家命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亚人已经通过这条路进行竹制品和纺织品的贸易活动。
B.“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为“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它是中原王朝搭建起的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
C.“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但十分曲折,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资转运的任务。
D.开辟“丝绸之路”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不仅出于贸易目的,也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

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的一项是(  )

A.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两端是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
B.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使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
C.新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兼顾我国的地区平衡,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
D.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古老的丝绸之路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而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它一脉相承,而且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
B.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国际战略基础是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诉求。
C.政治合作是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前提与推进手段,而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则是它的重要目标。
D.古代丝绸之路被海运所取代,新丝绸之路却可能因为在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上优于海运,承载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这些都是纯粹世俗的学说。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不过,虽然墨家已成遥远的绝响,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倘能返本开新,墨学亦未必不能造福于今。
下列关于“墨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墨家曾经历过刹那辉煌,但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B.墨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比如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
C.统治者之所以要对墨家心怀戒心,是因为墨家的“结党营私”。
D.墨家作为一种学说,已成遥远的绝响。在现实生活中销声匿迹,影响不再了。

下列说法,不属于墨家最终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

A.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使得墨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B.墨家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
C.墨家高度世俗化的理论体系,使得其门徒缺乏灵魂信仰的基础。
D.在专制君主制下,统治者会对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心怀戒心。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做道教门徒要幸福得多,因为道教不像墨家那样有禁欲方面的规定。
B.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法家因为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所以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
C.佛教也主张禁欲,但远不如墨家那样严酷,佛教徒都在禁欲的同时享受心灵的满足。
D.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和墨家相类似,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①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
②所谓长度,自然是指小说的篇幅。没有二十万字以上的篇幅,长篇小说就缺少应有的威严。那些篇幅不长的小说很难有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当然,把长篇写长,并不是事件和字数的累加,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那些能够营造精致的江南园林的建筑师,那些在假山上盖小亭子的建筑师,当然也很了不起,但他们大概营造不来故宫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万里长城那样的浩大工程。
③我认为一个作家能够写好长篇小说,关键是要具有“长篇胸怀”。“长篇胸怀”者,胸中有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之谓也。要有粗粝莽荡之气,要有容纳百川之涵。所谓大家手笔,正是胸中之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的外在表现。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般的大精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感悟——这些都是长篇胸怀之内涵也。
④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暇接。密集的事件当然不是事件的简单罗列,不是流水账。密集的人物当然不是沙丁鱼罐头式的密集,而是要个个鲜活、千姿百态。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
⑤密集的思想,是指多种思想的冲突。如果一部小说只有所谓的正确思想,只有所谓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值得怀疑。好的长篇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多义多解,很多情况下应该与作家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
⑥长篇小说的难度,是指艺术上的原创性,原创的总是陌生的,总是要求读者动点脑子的,总是要比阅读那些轻软滑溜的小说来得痛苦和艰难。难也是指结构上的难,语言上的难,思想上的难。长篇小说的结构,当然可以平铺直叙,但结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形式,它有时候就是内容。好的结构,能够凸显故事的意义,也能够改变故事的单一意义。好的结构,可以超越故事,也可以解构故事。长篇小说的语言之难,是指具有鲜明个性的、陌生化的语言。但这陌生化的语言不是故意地用方言土语制造阅读困难,而是将其融入叙述语言,这才是对语言的真正贡献。
⑦长篇小说的长度、密度和难度,造成了它的庄严气象。它排斥投机取巧,没有肉麻和精明,不需献媚和撒娇。伟大的长篇小说,应该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着,与成群结队的鲨鱼,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⑧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的时代而牺牲它应有的尊严。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长篇小说,就是要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也要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选自莫言《〈四十一炮〉序言》)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具有“长篇胸怀”的作家,胸怀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才能够写好长篇小说。
B.长篇小说要有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在艺术上是原创的,需要读者用心去阅读的。
C.一部好的长篇小说应该有丰富的思想、波澜起伏的事件和鲜活生动的人物,让读者目不暇接。
D.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时代而牺牲应有的长度、密度和难度,要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单靠字数和事件的累加将小说写到二十万字的篇幅,这不是作者所追求的长篇小说。
B.一部小说里如果只有好人和坏人,只有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就没有任何价值。
C.长篇小说的结构之难,在于它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结构形式,还要能够凸显故事的意义,也能够改变故事的单一意义。
D.当今社会,很多人热衷于读无需动脑的煽情式的文字,大手笔的长篇小说往往是曲高和寡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莫言这句话道出了“长篇情怀”者的一些特征。
B.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体现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可以理解为:情感和思想是所谓浮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文字和事件则是水下的“八分之七”。
C.长篇小说《红楼梦》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色,而且天然浑成,即使是日常生活也写得逼真而有味道。
D.《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的人物塑造堪称典范,人物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即使是次要人物也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质”论
陶东风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
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对于孔子所说的“质”,后世之人的看法却不相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
C.孔子提倡的“文质彬彬”,也就是“文质”统一说,自汉至清这种观点影响更为深远。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中的艺术辩证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C.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长存于文坛。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性,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却跨越千年,彼此相通。孟郊时代的时空距离比今天当然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天涯咫尺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游子”的感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这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精神分析者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的“游子”情怀,就是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但这又总是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人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却又不可避免地怀念。于是,《游子吟》不朽。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流动”的世界。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和信息的巨量的流动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表征。资本冲破了过去阻滞它流动的一切要素,不断地在一种逐利的冲动中跨出边界,寻找新的机会。这种进程使得人口的流动也在一个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流动当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寻找机会的人从自己贫困或缺少机会的故乡向经济发达、充满机会的地方“流”过去。这可以说是一种从低向高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他们身份“灵活”了,却往往被批评为数典忘祖,也会使自己漂在半空中。但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生活冲击。其间的那份进退失据的痛苦和彷徨的确难于厘清。我发现“游子”的生涯里有投入异乡的动力,却也深有对于过去的绵绵不尽的怀念感情。
人可以四海为家,可以获得一种更灵活的身份,但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游子的情怀其实是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它不仅仅是我们意识中的,而且是无意识深处的东西。对母亲的记忆乃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人正是从最初的感情上展开自己的。没有过去的记忆,我们根本无法构筑自己;但没有今天,过去的自己也没有任何价值。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一个“游子”毕竟都有些卸不掉的东西。其实,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回忆其实依然是现实的不可化解的部分。
其实,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来说,这个国家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都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力量一面来自它的传统,一面也来自它今天的能量。“游子”曾经分享过这个民族百年的悲情和屈辱,但今天的游子却有了分享这个国家和人民力量的欣慰。正是中国今天的力量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选自张颐武《全球化时代与“游子”情怀》有删改)
“游子的情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对此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游子的情怀”既是我们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也是我们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
B.“游子的情怀”是人若身份“灵活”常被批评为数典忘祖,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的那种进退失据、难于理清的痛苦和彷徨。
C.“游子的情怀”在今天也包括了人们对这个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出活力和冲力的国家给予他们持续力量的欣慰之情。
D.“游子的情怀”是我们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是既存在于我们意识中,也存在于我们无意识深处的东西。

下列各项中,对“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这句话的依据,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由于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
B.因为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
C.因为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
D.由于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游子吟》的作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游子”情怀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游子吟》不朽的缘由所在。
B.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这些东西毕竟是一个“游子”卸不掉的。
C.全球化时代各种流动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即有从低向高的人口的流动和从高向低的资本的流动。
D.正是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年度流行语”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苑广阔
“且行且珍惜”“你家里人知道吗?”“萌萌哒”“有钱就是任性”……
当2014年进入倒计时的时候,媒体对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流行语的盘点,既带给人们一种亲切感,同时又让人感觉有点淡淡的忧伤,毕竟在这些网络流行语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寿命都很短暂,随着新的一年到来,它们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所代替,提醒着我们又一年的悄然逝去。
每一句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都往往代表着一起事件,也代表着一种情绪,所以我们可以把其看作是对过去一年的一种另类总结。虽然网友们在网络和现实中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时候,多数以调侃、自嘲为目的,但实际上这些流行语的背后,也同样有值得我们汲取的有营养价值的东西。
比如因为影视明星文章的“出轨门”而催生出的网络流行语“且行且珍惜”,就是一句本身充满人生哲理的话。这虽然是文章的爱人,另外一位影视明星马伊琍规劝自己丈夫浪子回头的话,但应该被规劝的,何止是文章一个人呢?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恋爱虽易,婚姻不易”,所以任何人都要“且行且珍惜”。明星们的绯闻轶事不过是因为他们明星的身份而被无限放大了而已,但是普通人的婚外恋、婚外情等等,也同样会对婚姻的另一半和家庭、亲人带来莫大的伤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地鸡毛。所以面对“且行且珍惜”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值得我们每个人反躬自省,其背后的教训也值得我们每个人汲取,进而增加自己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的责任感。
再比如年底才开始流行的“有钱就是任性”。其背后代表的事件是宁波市一位老人遭遇了电信诈骗,先后被骗取了几十万元,而当记者采访老刘时,老刘却说:被骗7万的时候发现上当了,当时觉得警察不会管,又想看他们究竟能骗多少钱。这则新闻引爆互联网,网友调侃:有钱就这么任性。而眼下正是各种类型的网络诈骗高发频发的时候,“有钱就是任性”恰恰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媒体盘点的这些网络流行语,不管其背后代表的是什么事件,也不管其代表了网友公众一种怎样的情绪,它们都是我们这个多元、丰富而精彩社会的一种证明,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许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们回头再看看这些网络流行语,会发现不一样的意义与价值,就像我们现在看三十年前的一张老照片一样。
(选自2014年12月8日《光明日报》)
下面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流行语”都曾风靡一时,对它们的盘点,让人们感到亲切感的同时又让人感觉有点忧伤。
B.“网络流行语” 都往往代表着一起事件,也代表着一种情绪,它是我们对过去一年的一种另类总结。
C.“网络流行语”被网友们在网络和现实中使用,虽多数是以调侃、自嘲为目的,但也有值得我们汲取的有营养价值的东西。
D.“网络流行语”是我们这个多元、丰富而精彩社会的一种证明,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下列各项中对“且行且珍惜”这一网络流行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行且珍惜”是影视明星马伊琍用来规劝自己丈夫文章浪子回头的,后来成为网络流行语。
B.就句本身充满了人生哲理,因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恋爱虽易,婚姻不易”,所以任何人都要“且行且珍惜”。
C.这句话提醒人们普通人的婚外恋、婚外情等等也同样会对婚姻的另一半和家庭、亲人带来莫大的伤害,就不要无限放大明星们的绯闻轶事了。
D.“且行且珍惜”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值得我们每个人反躬自省,汲取教训,进而增加自己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责任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新的一年到来,部分网络流行语就会取代,提醒着我们又一年的悄然逝去,正因为这个,它让我们感到淡淡的忧伤。
B.“有钱就是任性”源于一位老人遭遇了电信诈骗,他被骗7万的时候发现上当了,出于觉得警察不会管,又想看他们究竟能骗多少钱的原因又被骗。
C.年底正是各种类型的网络诈骗高发频发的时候,“有钱就是任性”提醒我们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D.也许再过些年,我们回头再看看这些网络流行语,就像现在看过去的老照片一样会发现不一样的意义与价值。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