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汉语,我为你不平   
卢新宁
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并不意味着我们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下列说法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的一项是(    )

A.汉语能让我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B.汉语古老而优雅,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
C.汉语隽永有致,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凭借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文化隧道。
D.汉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并且广为传播,“热”遍全球,令国人无比自豪。

对文中划线句子“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的后辈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那么,东方民族的含蓄之美就可能消失殆尽。
B.国人冷落汉语,高学历的青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状况,使国人文化水平降低,国际竞争力减弱。
C.方块字横平竖直,独具韵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势必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无法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下列不属于作者为汉语忧心不平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的古老优雅的汉语,中国人使用起来却言不达意,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比比皆是”。
B.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
C.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一等奖空缺,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感到国人脸上无光。
D.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忽视母语修养,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进化”不了的爱
孙君飞
进化论包含着残酷的丛林法则,也隐含着生命的自私自利性。一个生命个体要想很好地生存下去,必须要将自己变得更优秀,学会“排他”,否则优胜劣汰的只能是自己。不过,人们在观察工蜂时,惊讶地发现,它们并未受到进化论的影响,它们混沌若当初,或者说它们完美地保持着一种纯粹而崇高的精神,这使它们成为生命进化中的另类。
工蜂属于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善的雌性蜂,即便能够产卵,也只是没有受精的卵,因此它们自身没有繁殖能力。这种缺陷可怕而又不幸,然而工蜂对此无动于衷,甘愿终身携带着缺陷而生,从未奢望将自身进化得更完美更强悍。值得称道的是,工蜂的适应性反而很强大,它们拥有相当厉害的武器——毒刺,刺上长有倒钩,一旦“亮剑”就不能回收利用。工蜂的毒刺是不折不扣的双刃剑,在伤及侵害者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面临着终结。
蜜蜂家族中令人难以置信的社会结构更加震惊着世人的心灵,在这里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合乎“法则”,一切又那么一往情深,合乎“生命之爱”。蜜蜂的利他主义行为也许会让达尔文难以理解,失去繁殖能力却能够将各种特征和习性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工蜂可能更让达尔文目瞪口呆吧。答案其实很简单,一切都源于蜜蜂与众不同的遗传结构。换言之,存在于工蜂体内的遗传基因极其顽强,只有它们才会驱使工蜂去鞠躬尽瘁地照顾其它跟自己具有相同基因的生命,甚至为对方牺牲自己,却无怨无悔。
蜂后产下的受精卵天生高贵,常常会孵化出雌性幼蜂,而延续高贵的办法只有一个:它们只有食用了工蜂分泌的蜂王浆之后,才能发育成具有生殖能力的小蜂后,否则它们在长大后依然属于工蜂——从出生时开始,便将生命献给蜂群、终日辛劳的工蜂!
由于小蜂后的基因与工蜂的基因几乎相同,从身形外貌上看,彼此也几乎一模一样,这也许使工蜂顿感一阵甜蜜而幸福、神圣而自豪的恍然:站在我面前的,莫不是又一个“我”?我由此获得了新生,得到了永恒……工蜂在含辛茹苦喂养小蜂后的过程中,彼此的血缘关系升至最亲密最牢固。它们原本不是毫不相关的两个,而是见证生命延续、利他友爱的两个。因为相同的基因存活在它们的生命之中,工蜂在潜意识里将蜂后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为了对方、也为了另一个“我”和“我们”,它们可以在必要时完全放弃自己现实的生命及其未来。
(选自在《思维与智慧》有删节)
下列关于“工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生命个体,工蜂的生命隐含着自私自利性,要想不被淘汰,它必须将自己变得更优秀,学会“排他”。
B.工蜂之所以成为生命进化中的另类,是因为它们完美地保持着一种纯粹而崇高的精神,并未受到进化论的影响。
C.工蜂的适应性很强,尾部长有倒钩的毒刺是相当厉害的武器,在伤及侵害者的同时,工蜂的生命也意味着终结。
D.从出生开始,就为蜂群而终日辛劳的工蜂,能把各种特征和习性一代代传承下去,靠的是与众不同的遗传结构。

下列有关“蜜蜂繁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蜂后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性蜂,产下的受精卵天生高贵,孵化出雌性幼蜂,幼蜂长大以后就成为新一代蜂后。
B.工蜂自身没有繁殖能力,属于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善的雌性蜂,即便能够产卵,也只是没有受精的卵,不能孵化幼蜂。
C.存在于工蜂体内的遗传基因极其顽强,它驱使工蜂分泌蜂王浆,鞠躬尽瘁地照顾和自己具有相同基因的“孩子”。
D.蜂后负责产卵,工蜂负责喂养幼蜂,因而小蜂后的基因与工蜂的基因几乎相同,身形外貌上也几乎一模一样。

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粉、酿蜜、饲喂幼虫的工蜂是蜂群的主体,儿歌唱的“小蜜蜂,整天忙,采花蜜,酿蜜糖”,指的就是工蜂。
B.蜜蜂家族一切都井然有序,合乎“法则”,合乎“生命之爱”,人类如果借鉴了这种社会结构.可能会更有利于社会和谐。
C.为了蜂后和后代,工蜂不惜牺牲自己,是因为它们有奉献精神,潜意识里将蜂后和后代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D.工蜂一生从事的是利他的事业,而不是优化自己的结构来繁衍后代,从这一点来看,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不科学。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音乐疗法
17岁的托尼·培根坐在客厅的窗边,专注地望着车道。每周三下午,他都会坐在这个位置上。
他的妈妈苏珊·威廉斯问:“你在等什么呢?”
“音乐疗法。”他语速很快,发音含糊不清。
在接下来的45分钟里,患有自闭症的托尼和克丽丝特尔·德迈纳面对面地坐在光线充足的房间里。她弹吉他,他敲鼓。
德迈纳是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毕业生,在近4年中一直对托尼进行音乐治疗。她用披头士乐队的曲子《哦布啦嘀》训练托尼如何控制发声、音量和呼吸。她还会让托尼随着《黑鸟》的节奏打鼓,考察他的协调能力和动作技能。
这是所谓音乐疗法的部分内容。音乐疗法用于帮助各类患者培养从语言到动作等方面的技能。这种治疗方法无需药物就可以调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培养社交障碍者的社交能力。
历史学家、曾经在美国音乐治疗协会工作现任波茨坦纽约州立大学克兰音乐学院院长的阿兰·所罗门说,美国第一个音乐治疗专业是1944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开设的。他说,二战期间,音乐疗法在老兵医院很受欢迎。医生们开始对音乐治疗士兵身心疾病的效果产生兴趣。
美国音乐治疗协会的发言人阿尔·布马尼斯说,听音乐时,人们的心理和身体会受到刺激,音乐治疗专家借助这一过程实施治疗,用音乐训练动作技巧和脑部功能。伯克利音乐治疗专业的创始人和系主任苏珊娜·汉泽尔说:“音乐对人的影响直达肉体和心灵。”
德迈纳2000年从该专业毕业。她说,音乐疗法同时作用于病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同时还拥有神经病学音乐治疗证书和教育学硕士学位的德迈纳说:“患者感觉到,‘我用我的双手、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使用这些不同的感觉器官,我接收让我感觉舒服的东西。’”
托尼的妈妈说,她让孩子参加音乐治疗是因为这有助于提高他的沟通能力。她说,托尼和德迈纳一起唱歌时被“强迫使用语言”,这使他更容易与人沟通。她还说:“我认为节奏中有一些很基础却很复杂的东西,对理顺头脑大有帮助。”
汉泽尔说,伯克利的学生使医生和护理人员了解到,音乐疗法是当今理论研究的成果,它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医药科学。
美国克利夫兰临床基金会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聆听音乐能够使慢性病痛和长期抑郁缓解25%。
(摘自2006年7月30日《参考消息》第七版)
以下对“音乐疗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音乐疗法用于帮助各类患者培养从语言到动作等方面的技能。
B.音乐疗法无需药物就可以调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培养社交障碍者的社交能力。
C.音乐疗法是当今理论研究的成果,它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医药科学。
D.音乐疗法同时作用于病人的多种感觉器官,使急、慢性病痛和长期抑郁缓解25%。

根据原文,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用《哦布啦嘀》能训练托尼如何控制发音、音量和呼吸,提高他的协调能力和动作技能。
B.因为听音乐时人们的心理和身体会受到刺激,所以音乐治疗专家借助这一过程实施治疗。
C.在进行音乐治疗时,治疗师用双手、眼睛、耳朵等不同的感觉器官接收让人感觉舒服的东西。
D.托尼的母亲认为,音乐节奏中有一些很基础却很复杂的东西,对理顺头脑、提高智力大有帮助。

根据原文,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战期间,医生们对音乐治疗士兵身心疾病的效果产生兴趣,从而促使了美国第一个音乐治疗专业的开设。
B.因为用音乐能训练动作技巧和脑部功能,所以音乐对人的影响直达肉体和心灵。
C.因为音乐疗法无需药物就可达到提高沟通和运动技巧的效果,所以音乐疗法前景广阔。
D.因为在进行音乐治疗时,患者被“强迫使用语言”,这使患者更容易与人沟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节选)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3、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下列各项中对“富有装饰性的屋顶”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中国古代的匠师可能很早就发现了。
B.据各种资料研究证明,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大概在汉朝就已经具备了。
C.能够创造出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是因为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了木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D.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并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的具体时代不好确定,但唐朝就已经采用了。

下列各项中对“衬托性建筑的应用”和“色彩的运用”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现存的有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
B.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不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C.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是属于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
D.中国建筑很早就知道为了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方法。

下列各项中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仅是一种艺术,而非技术科学。
B.“富有装饰性的屋顶”“衬托性建筑的应用”和“色彩的运用”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极为突出的三个方面的特点。
C.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色彩的运用”的同时,努力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D.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消化,吸收“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的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联合国发出全球海水变酸警告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一次研讨会上,与会的多国科学家警告说,全球海水的二氧化碳含量正在上升,从长期影响来看,它会导致海水的酸度增加。在此之前,美国《科学》杂志曾发表文章指出,过去200年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近一半已溶解到海洋中,致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骨骼和外壳生长的能力。
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行秘书、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伯纳尔对此表示,全球海洋正在变酸的结论是科学家通过对世界各地海水监测研究后得出的,同时也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教科文组织正是基于这些科学研究发出海水变酸警告的。
伯纳尔指出,从近十年科学家对海水的监测研究结果看,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确实上升了,如果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再持续增加50年,我们将面临严重的后果。酸化的海水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这些海洋生物的消失会破坏海洋食物链,从而以人们现在还无法理解或预测的方法改变海洋,改变地球化学构成。
他进一步解释说,如果全球海水进一步变酸,在高纬度地区,海水分层的现象将更为严重,海水表层的营养物质和含氧量将进一步减少,浮游植物将有更多的日照时间,这一切都将影响海洋生物生态构成。在酸度比较高的海水中,许多有壳类海洋生物将无法生长和繁殖。如果再加上海水温度的提高,将对珊瑚礁构成严重的威胁,到这个世纪末,珊瑚礁将完全消失。
伯纳尔强调,海水变酸将是一个自然发生与漫长的过程。他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使海水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引起海水酸度的增加,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不过,海洋中二氧化碳长期的积累才会产生海水变酸的效果,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伯纳尔同时表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一件对人类有利的事情。但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是有限度的。此次会议的有关报告指出,海洋每年可吸收1/3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据估算,海洋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大约有2000万到2500万吨。应该说,目前海洋还处于一个缓冲区阶段,也就是说,海洋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不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海洋具有很强的缓冲特性。海水真正变酸之前,还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否则的话,地球的气温会上升得很快。
伯纳尔还强调,为了准确了解海水变酸对海洋生物、对环境的长期影响,科学家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包括什么时候海洋表层的海水将不再吸收二氧化碳,而是把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在什么情况下,海洋的深层海水将把表层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解析出来,带入深海水流循环,从而使表层海水重新具有吸氧能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帮助人们达到更好地保护海洋的目的。
下列表述,不完全属于伯纳尔指出的海水进一步变酸后“我们将面临严重的后果”的一项是

A.海水进一步变酸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从而破坏海洋食物链,改变海洋和地球化学构成。
B.海水分层现象将加剧,表层的营养物质和含氧量将减少,浮游植物日照时间会更多,从而影响海洋生态构成。
C.将影响海洋生物的的骨骼和外壳的生长,有壳类海洋生物将无法生长和繁殖。
D.海水进一步变酸加上海水温度提高会对珊瑚礁构成严重威胁,到这个世纪末,珊瑚礁将完全消失。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文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海水变酸的警告的原因之一。
B.从近10年科学家监测研究结果看,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再持续增加50年,海水才会变酸。
C.海水变酸虽然有其弊端,但对人类也有好处,它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
D.海水变酸是一个自然发生与漫长的过程,它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水变酸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与人类无关。
B.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很强大,还有很大的潜力。
C.海水可以将吸收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或者解析到深层海水里。
D.人们对海水变酸这一现象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蛋白质的神话和谎言
生活中,你是否听说过有谁正在遭受缺少蛋白质之苦呢?你见过大象、驼鹿、长颈鹿遭遇缺少蛋白质的困境吗?其实人体需要大量蛋白质的说法是荒诞的。过多的蛋白质特别是动物蛋白质会削弱人们的肾脏功能,还会滤去体内的钙、锌、铁、镁等矿物质,另外,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心脏病、癌症以及肥胖病等。此外,大量蛋白质能破坏人体组织、器官、细胞等,造成人体发育过快。对了!你还要知道:其他一些国家的人们摄取蛋白质的数量仅仅是美国人的一半,然而他们却活得更长寿、更健康。
  尽管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对身体有害,但适量的蛋白质仍然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蛋白质能够产生酶、激素、神经递质、抗体,取代坏死的细胞,在全身运送各种物质,促进人体生长和自我愈合能力。
  人体真正需要多少蛋白质呢?要看这个问题是谁问的,无论如何人们一天的摄入量应该在18~60克之间。有一件事是确定的:素食者不用担心蛋白质摄入量的问题。美国饮食协会报告称,一个素食者的饮食可以提供人体日常所需要的蛋白质的两倍。
  素食者是如何获得蛋白质的呢?非常简单。他们吃小扁豆、大豆、坚果、种子类食物、水果、蔬菜、全谷物、大豆制品。当他食用由这些食物组成的营养均衡的餐点时,就能够保证人体获得足够的蛋白质。
如果你想摄取更多的蛋白质,可以多吃螺旋藻,这是一种含有高蛋白的海藻,它含有许多的脂肪酸、酶和矿物质等。它还能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有抗癌功效,帮助治疗低血糖症、贫血症、溃疡、糖尿病。此外,螺旋藻还含有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以前人们认为,如果要从素食者的食物中获得完整的蛋白质,就必须将食品以特殊的方式结合食用。举例来说,据说把米饭和豆类放在一起吃,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产生蛋白质。然而,现在我们知道食用各种不同的植物食品都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蛋白质。并且,人体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和再生细胞也能为人体提供完整蛋白质。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自己安排健康和营养均衡的饮食。
  任何健康、均衡的饮食都包括脂肪。别担心,脂肪并不总是伴随着肥胖。必需的脂肪酸给人体提供能量,并且预防心脏病、高血压、中风。此外,它们还能治疗关节炎、皮肤病等。奇妙的是,人体自身就能产生我们所需的脂肪酸,但有两种例外:亚油酸和亚麻酸。
  在以下食物中可以发现对人体有益的脂肪酸:橄榄油、芝麻油、菜子油、亚麻籽油、大麻籽油、月见草油,生坚果和种子类食物,以及鳄梨。因此,不要再听信那些认为坚果、植物油类、鳄梨能让人变胖从而将其拒之门外的建议。当你已经把它们列为均衡饮食必不可缺的部分时,它们绝不会让你变胖!在肉类、奶制品还有氢化油中发现的是可以使人发胖的饱和脂肪。
  想想油类和脂肪的来源,再动动脑子。你就不会担心像鳄梨这样的水果会使人奇异的发胖了。
下列不属于“人体需要大量蛋白质的说法是荒诞的”之依据的一项是

A.过多的蛋白质,特别是动物蛋白质,会削弱人们的肾脏功能,还会滤去体内的钙、锌、镁、维生素B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B.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会导致骨质疏松、心脏病,还会造成人体发育过快,以致过于肥胖等。
C.蛋白质亦可产生酶、激素,促进人体生长和自我愈合能力。
D.过量的蛋白质能破坏人体组织、器官、细胞等,使人的健康受损,寿命缩短。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会对身体有害,但适量地摄人一些蛋白质是对我们的健康有益的,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B.人类患骨质疏松症、心脏病、肥胖病等,究其根源,完全是由于人们摄入了过量的蛋白质。
C.素食者不等于不能获得蛋白质,他们吃小扁豆、大豆、坚果、种子类食物等,日久天长,这些素食者也会摄入过量的蛋白质。
D.螺旋藻是一种含有高蛋白的海藻,还含有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这些氨基酸也是由蛋白质组成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他一些国家的人们摄取蛋白质的数量,仅仅是美国人的一半,然而其他国家的人却活得比美国人更健康、更长,这是因为他们摄取的蛋白质数量比美国人更趋于合理。
B.素食者食用水果、蔬菜、种子类植物,可以保证营养均衡,蛋白质摄入量足够,因此,素食者的寿命都会比肉食者要长得多。
C.任何健康、均衡的饮食都包括脂肪,必需的氨基酸会给人提供能量,并能预防心脏病、高血压等,摄入一些脂肪酸,并不意味着肥胖病的到来。
D.橄榄油、芝麻油、生坚果、大麻籽油以及鳄梨所含的脂肪酸,是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而肉类、奶制品,还有氢化油中的饱和脂肪,则是引起人体发胖的罪魁祸首,因此,人们应尽量少食用肉类和奶制品。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这听起来很荒谬,但物理学家们指出:随着宇宙膨胀速度的加快,最终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宇宙将比当今观察到的小得多。那是因为在几千亿年,也许几万亿年后,除了我们的本星系团以外,所有其他星系团都将飞离得太遥远,无异于永久性消失。 结果在那遥远的未来,研究宇宙史的天文学家将无法获得宇宙大爆炸的线索,也无从了解我们当今可以观察到的巨型星系团的存在。甚至宇宙大爆炸的微妙而又最可靠的迹象——微波背景辐射也将遥不可及。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宇宙学家劳伦斯·克劳斯教授说:“那些星系团还在,但是空间膨胀的速度比光速还快,因此那些星系团的光线将永远无法到达我们地球。”
克劳斯指出,尽管宇宙间的速度极限是光速,但上述情况是可能出现的,因为实际上星系团本身并不移动,而是诸星系团之间的空间将以大于光速的速度膨胀,致使光线无法横空穿过。
有关这一主题,克劳斯和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谢勒合写了一篇论文,将发表在10月份出版的《相对论与引力杂志》(JournalofRelativ-ityandGravitation)上。

造成这一切的是宇宙中奇异而关键的组成部分,称为暗能量。暗能量是真空中不断增强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能够自行创造更多的真空。因此暗能量会驱散宇宙中任何未被引力束缚在一起的事物。
没人能够彻底将暗能量解释清楚,但是若没有暗能量,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就无法理解了。
《宇宙的五个时期》(TheFiveAgesoftheUniverse)一书作者之一、密歇根大学宇宙学家弗雷德·亚当斯教授说:“我们知道暗能量是遵循物理学的规律而产生,但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公元3万亿年,天文学家所能够观察到的宇宙将只剩下我们的本星系团,其中的星系由引力束缚在一起,包括银河系和仙女座、大小麦哲伦星系和其他几个小星系。这些星系足够紧密,相互之间的引力能够克服暗能量造成的膨胀力,所以它们能够聚集在一起,最终成为许多“岛宇宙(islanduniverses)”中的一个,然而这些“岛宇宙”之间再也无法探知彼此的存在。
克劳斯说,在其中任何一个“岛”上,可观测的宇宙将显得既不膨胀,也不收缩,相对来说范围小而且处于静态。

克劳斯指出,这次横跨时空的研究具有一种启示,即“今天的我们,或许也正在遭受障目之苦,却不自知”。亚当斯同意克劳斯的观点,他说:“可能早期的宇宙也发生过某种情况,只是不可探知罢了。因此,所有的宇宙学家都应该特别谦逊,这一点很重要”。
亚当斯指出,甚至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在遥远的未来,暗能量本身也会发生变化。“我们总是认为宇宙将继续加速膨胀”,亚当斯说,“然而,甚至这个情况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以下有关第一部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几万亿年后,除了我们的本星系团以外,所有其他星系团都将飞离得太遥远,无异于永久性消失。
B.物理学家认为,随着宇宙膨胀速度的加快,最终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宇宙将比当今观察到的大得多。
C.在不久的将来,研究宇宙史的天文学家将无法获得宇宙大爆炸的线索,也无从了解我们当今可以观察到的巨型星系团的存在。
D.星系团本身并不移动,而是诸星系团之间的空间将以大于光速的速度膨胀,致使光线无法横空穿过而到达我们的地球。

下面关于第二部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其中一些宇宙“岛”上,可观测的宇宙将显得既不膨胀,也不收缩,相对来说范围小而且处于静态。
B.在遥远的将来,天文学家所能够观察到的宇宙将只剩下我们的本星系团,其中的星系由引力束缚在一起,包括银河系和仙女座、大小麦哲伦星系和其他几个小星系。
C.暗能量是真空中不断增强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能够自行创造更多的真空。因此暗能量会驱散宇宙中一些未被引力束缚在一起的事物。
D.“岛宇宙”都是一些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将很难探知彼此的存在。

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亚当斯指出,所有的宇宙学家都应该特别谦虚,因为早期的宇宙也发生过某种情况,只是不可探知罢了。
B.在遥远的未来,暗能量本身也会发生变化。正因为这样,宇宙将继续加速膨胀的情况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C.三个部分可依次加“正在消失的宇宙”“暗能量是‘罪魁祸首’”“宇宙的不可知性”三个小标题。
D.克劳斯认为现在的我们正在遭受障目之苦,却不自知,由此也可以看出关于宇宙的研究还仅仅是处在初级阶段。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答案。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的过程中,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的种种惩罚?因为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的退化中,已经进步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而制定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17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年参加起就对其抱着极大的热情。国务院于197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迄今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成为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个缩影。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一个面积20多公顷的林区,这里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都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地生存着。长白山的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结构最佳参照模式。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中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第一自然段中“秘密”一词具体指的是(    )

A.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B.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获得发展。
D.人类怎样搞经济建设才能与环境相适应。

下列对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人类以何种方式开发利用自然会招致大自然的报复。
B.人类怎样开发利用自然才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C.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合众多的物种生存的最佳环境
D.哪些地区的生态系统状况能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借鉴。

对“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具体任务,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实地科研项目,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C.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D.参照生态系统典范,弄清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 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了地震。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而其中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做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做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公里—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国际上通用震级划分共分9个等级。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
  地震时,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海底大地震时,洋壳的大范围变动会引起海水振荡(大片水域突然上升或下降),可形成高达20米—30米的地震海啸。2004年的印尼7.9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致24万人死亡。地震还会激发地球整体的长周期自由振荡,持续时间为几天到几个星期。地震波的能量会有一小部分传入空气中,变成声波,即地声。在大地震时,还有可能观察到天空发光的现象,即地光,其成因尚不清楚。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如果地震发生在现代化城市中,会造成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如果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能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附近海域的9级大地震造成了自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之后最严重的福岛核危机。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环太 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两大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下列对“地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
B.地震是因地壳内部产生变化而产生力的作用致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
C.地震中破坏力较大的是构造地震和浅源地震两种。
D.地震发生次数频繁,破坏极大,可能会造成局部地形改观,如果发生海底大地震,会引发海啸。

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B.中国处于世界两个大地震带上,受两大板块挤压,地震活动频繁,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
C.地震会使人先感到上下摇晃后水平摇晃,这是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先后到达地面的原因,也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D.大地震会使地球长周期自由振荡,可能持续几天,也可能持续几个星期。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地震发生后人们会感到摇晃,听到声音,看到地光。
B.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只要掌握了此规律,我们可以对它进行预测。
C.现代化的城市如果经历了大地震,不仅会房屋坍塌,道路、桥梁受损,还有可能面临着发生火灾、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的威胁。
D.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附近海域的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900个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备的能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用空气造汽油
用空气造汽油,听起来就像将石头变成黄金一样不靠谱。但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了这一事实,位于英国的“空气燃料合成公司”掌握了一项“空气捕获”技术,该技术只需利用空气和电就能合成汽油。
研究人员将两个月前花110万英镑用空气造出的5升汽油在汽车上作了现场演示。演示表明,“空气合成汽油”闻起来和看起来都和汽油一样,没有任何杂质,能够立即用到汽车上,且汽车不需要进行任何改造。而且和从石油中提取出的汽油相比,它具有更加清洁、更加耐用的优点。这项“空气合成汽油”技术还没有引起主流石油公司的兴趣,但却在科学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空气捕获”技术,能从大气中有效提取出二氧化碳,再将其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混合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接着,“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会对碳酸钠溶液进行电解,生产出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此同时,机器还会通过电解水蒸气提取出氢气。最后,制造设备会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制造出甲醇。当甲醇再经过一个“汽油燃料反应器”后,就会变成可以使用的汽油了。
开发“空气合成汽油”的费用有点承受不起,因此公司除了利用空气中提取出来的二氧化碳制造汽油外,还使用工业来源的二氧化碳制造汽油。通过“空气捕获”技术提取二氧化碳的成本目前仍然十分昂贵,但公司对研究的未来前景十分看好,并计划未来15年内,公司能够建立一个大型精炼厂级别的汽油工厂,生产的“空气合成汽油”能让许多英国家庭的汽车使用。
【相关资料】
①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克劳斯·莱克纳教授对突破这一新技术充满了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任何新技术的高成本都会随着时间而急剧下降。在过去一个世纪的时间中,生产一个电灯泡的成本也下降了7000倍。
②英国伦敦机械工程师学会行政总裁斯蒂芬·泰特勒对这项“空气合成汽油”技术作了极高评价:为减少碳排放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机会,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英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能源危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③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化学安全、燃料与环境小组的研究人员卡彭特认为,碳氢燃料是“一个储存能量的好办法”,但将新的汽油生产技术和再生能源挂钩是站不住脚的。
(取材于《用空气造汽油》)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空气合成汽油技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气捕获技术”能把二氧化碳从大气中提取出来,之后与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混合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B.“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通过分别对碳酸钠溶液、水蒸气进行电解,可以制造出二氧化碳气体、提取出氢气。
C.“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制造出的甲醇经过“汽油燃料反应器”后,可以变成汽油。
D.“空气合成汽油技术”难以推广的原因是通过“空气捕捉”提取二氧化碳成本昂贵且技术不成熟。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两项是

A.英国某公司已掌握了一项“空气捕获”技术,这项技术只需利用空气和电就能合成汽油。
B.实验证明“空气合成汽油”技术中的汽油具有更加清洁耐用的特点,能立即用到汽车上。
C.“空气合成汽油”技术在科学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已引起了主流石油公司的兴趣。
D.新技术成本会随时间而下降,15年内,由空气合成的汽油能满足英国家庭汽车的需求。

E.用“空气合成汽油”的技术,能有效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会有深远影响。
你认为“用空气制造汽油”的技术未来前景如何,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篇科技说明文,完成 1--4 题
西班牙科学家首次证实,距今约1.5亿年曾有一种食肉恐龙横渡大西洋,同时生存于欧洲和北美大陆。
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的桑兹博士及其同事在最新一期英国《地质学会会刊》上撰文介绍说,他们是对在葡萄牙中西部发现的恐龙化石标本进行研究后得出上述结论的。对化石进行的分析证实,这种恐龙为跃龙属。
在全球范围内,跃龙属恐龙化石标本最早由美国古生物学家马什1877年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现,美国其它地区随后也陆续有类似化石标本出土。西班牙科学家的新研究成果,不仅是首次                    ,也是首次             
桑兹博士等指出,新发现对研究侏罗纪晚期地球大陆结构具有特殊意义,它意味着目前的某些理论可能需要修正。据认为,北大西洋是在侏罗纪晚期开始形成并扩展,从而切断了欧洲和北美大陆的联系。但当时两大洲之间的洋面宽度到底多少、北大西洋深度究竟几何,在地质学界还存在着争论。
例如,有一种理论认为,在距今约1.5亿年前,北大西洋位于欧洲和北美洲之间的洋面宽度可能在200至300公里之间。这一宽度对一般的恐龙来说难以逾越,无法解释新发现的这一跃龙属恐龙为何当时同时生存于欧洲和北美。
桑兹博士认为,他们的新发现表明,侏罗纪晚期欧洲和北美大陆之间的联系,可能要比目前很多理论所认为的更加紧密。 
1、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欧洲大陆发现恐龙的踪迹;发现这种恐龙曾横渡大西洋
B、在欧洲大陆发现这种跃龙属恐龙活动的踪迹;发现曾有同一类型的恐龙同时生存于大西洋两岸
C、在欧洲大陆发现恐龙的踪迹;发现曾有同一类型的恐龙同时生存于大西洋两岸
D、在欧洲大陆发现这种跃龙属恐龙活动的踪迹;发现这种恐龙曾横渡大西洋
2、末段中的“更加紧密”是指(    )
A、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人类来往          B 、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动物来往
C、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距离              D、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恐龙来往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桑兹博士及其同事最新研究表明,有一种食肉恐龙可能曾横渡大西洋。
B、西班牙中西部发现 的这种食肉恐龙,在欧洲尚属首次。
C、桑兹博士发现证明了侏罗纪晚期大西洋的宽度肯定水不足200公里。
D、1877年,马什首次在美洲发现了最早的恐龙化石。
4、作为本文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欧洲大陆发现食肉恐龙化石            B 、食肉恐龙   
C 、恐龙曾横渡大西洋?                  D 、侏罗纪晚期的大西洋到底有多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题3分)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灯具,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如出土的中山国古墓中银首人俑灯和十五连枝铜灯,已不是原始阶段的灯具了,可以说是中国灯具中的精品。在它们以前,灯具的发明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时期,因此,灯的出现应早于战国中晚期,有人认为它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
任何一件发明都不是从天而降、突然产生出来的,总是由某一件东西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灯的出现也不例外。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意思是泽兰炼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在周朝,“镫”字与“登”字是通用的。《尔雅•释器》中有“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可见“登”一是种叫“瓦豆”的东西。那么,瓦豆与灯具有什么关系呢?瓦豆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其形状是上面有一个敞口钵,底下有一个喇叭形底座,到了商朝,瓦豆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上部的敞口钵变成直而深的腹壁,下部的喇叭形底座也成了带有弦纹的高圈足。
瓦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盛行于商周。后来不知是谁最早在瓦豆中置一灯芯用来点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瓦豆也就被演变成照明的工具——灯了。在战国的墓葬中,有一种陶质细把豆,它最早的形状是浅盘,平坦底,尔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盘底中央呈乳状突起,可以插灯芯的瓦豆。瓦豆的这种变化可能就反映出它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灯具的演化方向。因此,最初,人们把灯称之为“镫”也是不无道理的。这正反映了灯的演变发展的过程——从瓦豆演变成灯,现在看来,无论从文字学的角度推测,还是从瓦豆的演变发展的过程来看,在我国灯的发展史上,灯恐怕就是由这种瓦豆(又称陶豆)东西演变过来的。(摘自《古灯小史》)
选出对“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这句话所反映的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说明在春秋时期,已经有相当华丽精美讲究的灯具了。
B.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从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从它的制作工艺来看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
C.“泽兰练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说明战国时期灯具已经非常讲究、华美了。
D.用《楚辞》中的材料说明“灯”原来与“镫”通用。

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这个称呼说明( )

A.任何一件发明都需要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
B.灯具不是突然产生出来的,而是由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发展演变而来的。 C.“镫”是早于“灯”发明出来的一种用具。
D.“镫”与“登”相通,是一种叫“瓦豆”的东西。

根据文章内容,选出对其信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 )

A.最早的灯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是“灯”演变的关键,作者从考古发现、文字学、瓦豆的演变等角度进行了科学分析。
B.从作者的分析可看出,最早的“灯”可能是瓦豆,它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商周。
C.从中山国古墓出土的灯具非常精美,说明在当时灯具的发展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
D.有人认为灯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在此之前出现的瓦豆变化过程反映出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的灯具的演化方向。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首次捕捉反物质 微量破坏力超过氢弹大中小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1月17日刊登研究报告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利用磁场使其存在了“较长时间”。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抓住”反物质原子。
反物质,即正常物质的反状态,它极不稳定而几乎不存在于自然界。研究人员曾经于2002年在真空环境里造出反氢原子,但造出后不到片刻便已湮灭。如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研究员首次成功“抓住”这种反物质。鉴于反物质接触容器壁后便即消失,研究人员利用特殊磁场对反物质加以捕获。
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杰夫·杭斯特告诉BBC记者,反氢原子具有“少许磁性”,“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罗盘指针,能够利用磁场探知它们的存在。我们制成一只强有力的“磁瓶”,在里面造出反物质”。另外,反氢原子运动速度不能太快,否则便难以捕获。杭斯特所在研究团队花费5年时间,设法让反氢原子温度降至0.5开氏度(相当于零下272.65摄氏度、即接近绝对零度),使反氢原子处于低能量状态。“如果它们运动得不至于太快,那么就算被‘抓住’了。”杭斯特说。
从理论上说,不到500克反物质的破坏力超过世界上最大氢弹的威力。如果想把人类送上火星,仅需要几十毫克,同时时间也大为缩短,只需要6周的时间就可以到达。不过,研究人员首次捕获的成果为38个反氢原子,持续时间为五分之一秒。这等数量的反物质不足以让一只100瓦灯泡发光二十亿分之一秒,更别提用作剧烈炸药。
杭斯特教授解释道,研究人员掌握捕获反物质技术后,今后可在具体操作程序层面加以“微调”,便有望制成数量足够多、保存时间足够长的反物质,为进一步研究打开一扇门。物理学上一个最大的谜团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为何由占据压倒性地位的正常物质构成,而不是反物质。根据物理学定律,这两种在宇宙诞生时出现的物质数量上应该没有任何差异。
反物质的发现,使人们联想到上世纪许多不解之谜,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通古斯大爆炸”。1908年6月30日凌晨,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遭遇从天而降的“火球”,大片原始森林顷刻化为灰烬。至于爆炸起因,一些人推断是小行星撞击,一些人猜想是反物质所致“湮灭”。 
深入研究反物质,是解开宇宙起源之谜的重要环节。“我们希望查明,物质与反物质之间是否存在某些我们尚不知道的区别,”杭斯特说,“这种区别或许存在于更基本层面,或许牵连宇宙起源时某些高能量活动。”
卡尔加里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系主任罗布·汤普森教授说:“这是一项重要发现,可能有助于实施一些实验,使我们对当前物理学的基本看法产生巨大变化,证实我们当前了解到的知识。我们捕捉了大约38个反氢原子,存活六分之一秒,数量相当少,连一杯咖啡都热不了,更别提驱动《星际迷航》中的星舰‘企业’号了。现在,我们可以启动下一步工作,使用工具去对这些原子进行研究。”
共有42位研究人员参与了实验。这些实验或许有助于科学家揭开有关宇宙最难解的谜团之一。英国斯旺西大学教授麦克·查尔顿说:“氢原子是所有原子中结构最简单的,反氢是可以在实验室最容易制造的反物质类型。深入了解它将有助于揭开已知宇宙由物质而非反物质构成的几乎所有谜团。”
(选自2010年11月19日《华西都市报》,有删改。)
文章第1段属于新闻的什么部分?分析2、3两段,指出科学家是如何“抓住”反物质原子的,并以氢原子为例加以说明。
根据文意,概括反物质的特点。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请结合文章谈谈反物质研究的利与弊。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亚马孙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彩虹般的蓝色光辉,半公里外就能看到。其光辉如此强烈,有的竟能反射70%的蓝色光线,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蓝蝶耀眼的光辉,原是一种警号,使别的雄性蓝蝶在远处就能知所趋避。蓝光越强,示警作用越显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亿万年的自然选择,使亚马孙蓝蝶翅膀有了如此奇妙的性能。
  这种性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人发现,但其奥秘直到最近才被揭开。原来蓝蝶翅膀上覆盖着许多微小鳞片(就是触摸蝴蝶翅膀时会沾手的粉),其表面有许多平行的脊状突起物。观察脊的截面,会发现其中包含着许多平行排列的羽状物。“羽毛”的主干两边生出若干分支,分支的长度沿主干从根到梢逐渐变短,其结构类似于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的反射光有很强的方向性:对接近垂直入射的单色光线反射率极高,但对斜入射光线的反射率很低。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的是:蓝蝶翅膀的反光却是广角的,可以在很大范围内看到。这种奇妙性能缘于那些羽状物的分支并非完全位于同一平面内,而是各具略微不同的倾斜角,使反光的视角大为增加。蓝蝶的翅膀还具有颜色选择性。其羽状物的尺寸恰好能增强蓝光的反射,而且其分支越多,反光就越强。一种仅有6到8个分支的蓝蝶翅膀,仍比蓝色涂料的反光率高出一倍以上。蓝蝶翅膀的反射光颜色随不同的视角略有变化,从蓝色到紫色,一直延伸到人眼看不见但蓝蝶能看见的紫外线。
  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仿造应用。比如改善公路上的路标,改善电脑的液晶显示器。军事部门感兴趣的是仿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将之用于可随环境变换色彩的新型迷彩伪装;服装公司则设想,仿蓝蝶翅膀做出的具有特殊反光性能的衣料,将使时装展示台上更加异彩纷呈。最重要的应用当然是有价证券的防伪,因为再先进的复印机也无法印造出具有精细立体结构的蓝蝶翅膀来。
  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位昆虫学家说:“蓝蝶做到了工程师们试着做却未能成功的事。”的确,正在研究中的人造模仿物,在光学性能上仍无法与蓝蝶的翅膀相比。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亚马孙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彩虹般的蓝色光辉,能反射70%的蓝色光线。
B.蓝蝶的翅膀覆盖着羽状物,具有多层的、立体的结构,因此反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
C.蓝蝶的翅膀具有颜色选择性,其羽状物的尺寸可以增强蓝光的反射,其反光强度与分支数量正相关。
D.在蓝蝶仿生的各类应用研究中,证券防伪的研究最有成效,其技术是最先进的复印机都无法达到的。

通观全文,简要说明蓝蝶翅膀具有的独特光学性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科普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