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们看到的颜色相同吗?
有些人对某些色彩高度敏感。科学家称这些人为四色视者,和我们这些三色视者不同,他们能看到四种不同的颜色范围。也许普通人很难想象四色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学家的描述来窥探一下。
视觉学家告诉我们,视网膜上有三种类型的感光细胞,分别用来感知蓝、绿和红,每种能分辨100个颜色等级。然后,大脑可以凭借指数递增的方式对这些参数进行叠加,从而让我们普通人分辨出100万种不同的色彩。一个真正的四色视者会在橙色光谱的某个区域多出一类感光细胞,其增加的100种颜色等级能在理论上使其分辨出多达1亿种颜色! 对于不同河流,一个四色视者可以通过辨别细微的色差说出它们的相对深度和浑浊度,而这对于普通人而言是望尘莫及的。
并且,只有女子才会拥有这种超颜色视觉,这与基因相关,因为控制红绿两种视锥细胞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而只有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所以只有女性才会拥有真正的四色视觉。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鸟类和爬行类动物早已拥有四色视觉,但关键的区别是,它们的第四种色位或在红外区或在紫外区,而我们人类仍在可见光区徘徊。
虽然人们依旧看不到红外或紫外光谱,但却扩展了色彩的丰富度,所以还是可喜可贺的。而对于幸运的四色视者来讲,我们三色视者恐怕就是色盲了,因为我们无法靠眼睛分辨出更详细的色彩信息。三幅似乎一致的米黄色油漆作品,三色视者看不出其中的不同,而四色视者却可以分辨出这三幅作品掺杂了不同的金黄、灰色和绿色。所以,当我们同样面对海上夕阳下落的美景,由于感光细胞各有不同,我们眼睛中所呈现的色彩也许是不一样的。
但是即便你我都是三色视者,都可以看到绿色树木、红色太阳和蓝色天空,那我们对色彩的内心感受就会是一致的吗?可能未必。因为有些东西只属于你,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当我们一起看到某些蓝色的东西,我们之间的感受是存在差异的——我们的所见不仅融合了我们眼睛所接收的信息,还融合了各自的感受和记忆,这可能导致我们对蓝色很宁静,还有人感觉蓝色很广阔。其他颜色也是如此,同样的红色,有人看到兴奋和热烈,有人看到了血腥与残酷;同样的黑色,有人看到了黑暗,有人看到了深刻。我们使用相同的词语,用它们来分享彼此的感受,但实际上没人看到完全一样的夕阳景色,也没人对同样的景色有着完全相同的心理感受,我们可能永远不能体会他人所能看到的独特色彩,因为这世上没有人可以拥有相同的思维。
(摘自《大科技》2012年12期)
下面关于“四色视者” 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四色视者对色彩高度敏感,能看到四种不同的颜色范围,而这种能力是普通人群中三色视者望尘莫及的。 |
B.四色视者能说出不同河流的相对深度和浑浊度,借助的是他们在大脑中将颜色等级多次叠加后形成的色差辨别能力。 |
C.四色视者能靠眼睛分辨出更详细的色彩信息,是他们视网膜某个区域比普通人多出了一类感光细胞。 |
D.四色视者都为女性,这是因为女性的基因中拥有的两条x染色体上,具有能控制红绿视锥的细胞。 |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普通人的感光器官分别能感知蓝、绿、红三类色彩,每种分辨100个颜色等级,这些颜色等级又能让人们分辨出许许多多的不同的色彩。 |
B.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四色视觉与人类的四色视觉的重要区别在于,两者第四种色位所处的光区不同。 |
C.由于三色视者看不到红外或紫外光谱,相对于四色视者就是色盲,但他们在可见光区,仍可辨识1亿种色彩。 |
D.一般情况下,三色视者难以分辨颜色比较接近的油漆作品,但四色视者却可以分辨出其中掺杂了不同颜色。 |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能看到各种景物和颜色,这都不只是靠眼睛来接收的信息,还有每个人各自心底的感受和记忆。 |
B.尽管我们可以用相同的词语来分享彼此对颜色的感受,但同样的景色在每个人眼里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
C.我们看到的颜色之所以存在不同,客观上,是每个人个体视觉能力的不同,主观上,是我们的感受各异。 |
D.无论三色视者还是四色视者,对同样的颜色和景物产生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是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相同。 |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
来自蝴蝶翅膀的创意
IMOD(干涉仪调节器显示技术)是一种新的显示技术,即便是在阳光照射下,它也能使手机的显示器清晰锐丽。它展现色彩的过程与蝴蝶翅膀的闪闪发光原理相同。
下次你买手机的时候,可以仔细看看显示面板。因为这个矩形的小显示器将可能赋予“蝴蝶效应”新意义,当然这是在一切进展都如美国高通公司所希望的那样顺利为前提的。
在气象学中,“蝴蝶效应”原意是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会带来飓风或者其他意想不到的巨大后果,意指在一个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其实,IMOD与“蝴蝶效应”毫无关系,但这种采用了一组微观显示结构的技术却能产生出热带蝴蝶翅膀上的绚丽光彩。高通公司相信,它们的技术比起今天占主导地位的液晶显示(LCD)技术来有很多优势。显然,这项有着诸多优势的显示技术一旦登陆市场,可能真的会引起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
最重要的一点是IMOD技术会让手机电池减轻不少负担。这一特质将能使手机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手机上网、做文字记录、玩游戏、看电影和听音乐。这些功能对于必须使用背光才能阅读的LCD显示器是个不小的挑战,而IMOD显示器只需要反射周围光就可使用,这一点就非常利于电池管理。
“IMOD显示器仅消耗手机电池6%的电量,这近乎是LCD耗电量的一半。”高通业务发展副总裁詹姆斯·凯西说。这意味着,即便是在微光环境下使用辅助背光,一部装配有IMOD显示器的手机在同样电力供应下还是会大大延长使用时间。“在一次典型使用环境模拟中,我们测算出一部装配有IMOD显示器的手机显示视频的时间为140分钟,而装配有LCD显示器的手机只有50分钟。”他补充道。
由于依靠反射光,所以IMOD在强光环境下也易于显示。大多数LCD显示器在强光下会变黑而看不清楚,而IMOD则会更清晰鲜艳。“如果你使用手机看电影、小说、照片,你当然需要在不同的环境里有着同样的显示质量。”凯西说。
IMOD显示器可在10微秒之内控制其最基本显示单元的开闭,这几乎是LCD显示器的1000倍,这就是说IMOD更适合播放视频。而且IMOD显示器与LCD同样耐用,高通公司曾经对显示单元做过至少120亿次的开关实验,这相当于无故障持续使用7年。
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LCD的替代选择,如OLED显示器、电子纸“e-paper”等。它们或多或少都分别具备较低能耗、快速响应、强光条件下高可视性等特性,但没有一款产品能像IMOD显示器那样集成了所有这些优点。这也正是高通公司充满信心的原因。
下列对“蝴蝶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蝴蝶效应”原是气象学中的一个名词,指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后果。 |
B.“蝴蝶效应”是指手机显示器采用的一种能使显示器产生蝴蝶翅膀般的绚丽光彩的技术原理。 |
C.“蝴蝶效应”意指在一个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 |
D.“蝴蝶效应”是借指IMOD(干涉仪调节器显示技术)一旦登陆市场可能会引起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效应。 |
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IMOD显示器的显示单元曾经受过至少120亿次的开关实验,可以确保手机持续使用7年无故障。 |
B.IMOD技术会让手机电池减轻不少负担,这一特质使手机满足了人们更多的需求,因为采用了IMOD技术的手机只需要反射周围光就可使用。 |
C.IMOD显示器可在10微秒之内控制其最基本显示单元的开闭,比LCD显示器快1000倍,这就是说IMOD更适合播放视频。 |
D.目前还有许多其它的LCD的替代选择,但没有一款产品能集成IMOD显示器的所有优点。 |
根据原文意思,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即便是在阳光照射下,IMOD也能使手机的显示器清晰锐丽,而LCD显示器在强光下则会变黑而看不清楚。 |
B.如果提供同样电力,那么装配有IMOD显示器的手机显示视频的时间远远超过装配有LCD显示器的手机。 |
C.因无法适应人们对手机新功能越来越多的要求,必须使用背光才能阅读的LCD显示器必将逐渐被其他技术所取代。 |
D.与今天占主导地位的LCD显示器技术相比,IMOD显示器在能耗、快速响应、耐用和强光条件下的可视性等方面均占有明显的优势。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哈得逊湾的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来源丰富了,北极熊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它们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朴充“学习说”。
下列对“学习说”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学习说”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和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的一种新假说。 |
B.“学习说”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 |
C.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来说,在游戏中学习都十分重要。 |
D.黑猩猩能用棍子做各种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极熊夏天开展的像是体育运动的游戏,几乎没有“学习”的成分,可见“学习说”不能成立。 |
B.“学习说”也认为游戏是一种锻炼,能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 |
C.动物在游戏中能获得大量的学习机会,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环境等巧妙地结合起来。 |
D.“学习说”认为,动物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游戏行为,能使其从中学到必要的生存技能。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大猩猩比专家还高明? 林 衍
埃利奥特是个奇怪的病人。他有着超高的智商与过人的谈吐,却无法决定用蓝色的笔还是黑色的笔写作,不能选择听哪个电台的广播,每到饭前必须到很多个餐厅比较菜单、环境甚至灯光效果,却往往徒劳无功。甚至当医生给出了两个复诊日期供他选择时,他都要花费足足半个小时时间在记事本上列出两个日期的好处和坏处,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简单说来,他失去了决定的能力。
这一切源于几个月前的一次小手术,医生在他的大脑皮层靠近额叶的地方切除了一小块肿瘤。此后,埃利奥特就奇怪地丧失了情绪体验的能力,即使看到刺激性很强的图片,如血肉模糊的脚或着火的房子,也变得无动于衷。
在上世纪 80 年代,这一病例令人感到震惊。当时的神经科学普遍认为情绪是非理性的, 一个没有任何情绪的人理应能够做出更好的决定, 最简单的推理是,如果没有感情用事,人们就不会刷爆信用卡。
在《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如何让那个大脑帮你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书里,作者乔纳·莱勒这样解释埃利奥特现象——他损伤的脑区是被称作眶额叶皮质的组织,专门负责将感官层面的情绪整合到决定过程中。当某人被某道菜吸引时,情绪脑系统会告诉他“就该选择这个”,而一旦这种神经连接受损,我们将无法做出有分寸的决定。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感情用事,人们连刷哪张信用卡都不知道。
那么,在通常情况下做出决定的时候,我们是更该听从直觉还是分析做出决定呢?
美国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进行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到一批大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海报,候选的作品是:一幅莫奈的风景画、一张凡·高的紫色百合以及三张有趣的小猫海报。
在开始选择前,大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一组为不思考组,凭感觉选择。另一组测试者的任务则复杂得多,他们要回答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
实验结果非常有趣。不思考组 95%的测试者选择的要么是莫奈,要么是凡·高。但是,那些思考组的测试者却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了小猫。而在几星期后的追踪访谈里,不思考组的测试者中没有一个人后悔自己选了印象派,选择小猫的人则有 75%以上表达了后悔之情。
“分析过度会造成危险,你会失去知道你真得想要什么的能力,然后你选择了最糟糕的小猫海报。”威尔逊总结道。
我有过类似的经历。小时候进商场买衣服,我总习惯于把所有买得起的品牌看个遍,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精挑细选的常常转天就后了悔,第一眼看上的则八九不离十。
心理学家迪克赫斯认为,直觉在决定中起到多大作用往往取决于情境。当面临简单的选择时,比如厕纸、灯泡等家用品,顾客往往只需要计算性价比这一种变量。这时,思考时间越长,做出的决定越满意。一旦选择局面复杂起来,理性就败给了感性。他曾观察过在宜家宜居购买家具的人,发现人们在分析各种选择上耗费的时间越长,往往后悔的几率就越高。
他的结论是:应该大胆启用理性脑解决简单的问题,因为这些分析不会让我们的前额叶皮层难以承受。而情绪脑这时根本派不上用场,因为直觉既不能比较商品价格也无法计算得失。当进行异常复杂的决定时,依赖理性脑则会让大脑皮层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而不堪重负,因为任何超过四个变量的问题都会让理性脑承受不了。这时候,直觉告诉你的往往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你的情绪脑知道的东西往往比你自己知道的要多。简单来说,情绪脑像是精致的便携式计算机,而理性脑不过是一个过时的计算器。
但我想,真正的问题恐怕在于,人们总是不那么容易看出某个决定是不是属于复杂的类型。比如和部门同事坐在一起玩“升级”这种扑克游戏时,我常常把计算牌面上还剩下多少张主牌这种事情视为复杂的局面,并大胆运用情绪脑参与游戏。结果呢,就是我的“便携式计算机”总是被大家的“过时计算器”打败,成了个喜欢“瞎出牌”、屡屡被对家鄙视的坏典型。(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埃利奥特因手术损伤了眶额叶皮质组织,结果失去了决定能力,这一病例影响了人们对情绪的认识。 |
B.作者拿“刷爆信用卡”和“刷哪张信用卡都不知道”作对比,说明了情绪脑与理性脑的不同功能。 |
C.作者认为玩“升级”扑克游戏时计算主牌是需要做出复杂决定的,但实践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
D.文章依次介绍了科学家对情绪脑、理性脑功能研究的几个不同阶段,表达了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赞美。 |
E.文章语言平实,说明事理深入浅出,恰当地运用了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增加了文章的科学性。
文章写作者“小时候进商场买衣服”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文章以“大猩猩比专家还高明?”为题,有何妙处?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警惕汞污染
1953年,日本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怪病”,称为“水俣病”。这种病症最实出现在猫身上,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而死。不久,陆续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步履蹒跚,手足麻痹乃至变形,神经错乱甚至死亡。后来发现,这不是传染病,而是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湾一家化工厂生产氯乙烯和醋酸忆烯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其中有的是甲基汞,有的是无机汞,而无机汞会与水体或水生物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甲基汞。甲基汞的脂溶性非常强,可以在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并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细胞。公司和政府对水俣病的认定只考虑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症状,而这种症状与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所导致的症状不完本相同。因此,只有部分水俣病患者获得认定。 水体中汞污染是人类健康的隐患。因为水中的微量汞,经过水中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的逐级转移,在食物链顶级生物体内可以富集到数千至数十万倍。以美国金枪鱼罐头为例,1953年含汞量为0.08PPM[注],到了2005年就增长至1.79PPM。对以鳌鱼和鲸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法罗群岛居民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血汞含量可能是全世界人群中最高的,达到6PPM。鱼类体内的汞主要为甲基汞,其百分比随着鱼龄增加而增加,一年生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的31%—35%,8—12年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为67%—100%。在一般情况下调查和监测鱼类的含示量,对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 目前全球人为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汞达2000吨/年。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发生沉降,并在当地食物链生物体内聚积。由于汞的这种属性,它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性污染物,是除了温室气体外唯一一种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 我国是汞生产和消费大国,十分重视汞污染防治研究。有研究表明:中国汞污染的健康影响途径与其他国家不同,不能照搬欧美研究成果评价中国汞污染情况,如在北美和北欧地区,某些鱼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但我国贵州即使在汞污染较严重的地区,鱼体内汞含量却相对较低。另有研究发现:汽车尾气中的汞进入到空气中后,可以被植物吸收,因此路旁植物中汞的含量要高于公园中的植物;北京市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和汽油燃烧的汞释放、化工厂的汞排放,贵阳市的汞污染原因则是土壤高汞背景值以及原煤汞含量高。 垃圾焚烧是汞污染的又一个主要来源。垃圾中的汞主要来自电池、体温计、日光灯等,如果能对含汞废弃物采取比一般生活垃圾更严格的处理措施,将有利于减少汞污染。
[注]PPM:即百万分之一。
下列关于“水俣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和猫“水俣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是彼此却不会相互传染。 |
B.含有大量汞的工业废水的排入使水俣湾鱼虾体内含有甲基汞。 |
C.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的患者未被认定为“水俣病”患者。 |
D.所有的水俣病患者都具有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典型症状。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中微量汞经过食物链逐级转移富集到数千倍时才会转变成为甲基汞。 |
B.鱼类体内富集的汞含量必定高于同一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 |
C.特定水域中一年生的鱼所含的汞没有达到31%时表明汞污染并不严重。 |
D.我国贵州即使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污染程度也不及北美和北欧地区。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中汞含量与植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
B.不同类型的城市其汞污染的主要来源存在差异。 |
C.直接焚烧含汞的废弃物会把汞排放到大气之中。 |
D.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
阅读下面科普类文章,完成小题。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象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双星都象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黑洞——在几公里以外就看不见了。有些恒星的光彩长年不减;有些恒星闪烁不定,或以匀称的节奏闪烁着。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年青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 。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他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他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下面对“恒星”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恒星是一个能自身发光的星球,它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 |
B.和地球相比,恒星体积非常庞大,但像肥皂泡一样脆弱。 |
C.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有些双星甚至紧靠在一起。 |
D.恒星自成体系,在太空之中,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 |
对文段中恒星发光情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 |
B.有些恒星发蓝光,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它是年青的星。 |
C.恒星到了中年以后,它们就会发黄光而成为常见的星。 |
D.如果恒星发白光或黑光,它就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了 |
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恒星成了扁圆形是因为它们在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 |
B.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本身能发光的天体,所以太阳是恒星。 |
C.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恒星的了解远远不够,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还只有一部分。 |
D.因为各个星系之间相隔遥远,所以我们对相邻星系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禽流感如何“从禽到人”?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禽流感是甲型(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通常只感染禽鸟,但近年来传播的H5N1病毒,是一种未知的禽流感病毒类型,它对野生鸟类、家禽、哺乳动物等造成感染,偶尔也对人类造成致命性感染。禽流感的传染链条究竟是怎样的呢?
野生水鸟被认为是所有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它们携带流感病毒很可能已有数百年,但没有造成明显的损害。岸边鸟类和野生鸭子之间的禽流感病毒传播可发生在二者共用的栖息地,这就为不同禽流感病毒亚型之间发生混合和重配提供了机会。
在与人类环境紧密接触的鸟类中,例如人工饲养的火鸡、雉鸡、鸽子和鹦鹉等,禽流感病毒的存在不是很普遍。但大量证据表明,候鸟能够将低致病性H5和H7病毒传给家禽。如果听任其在家禽种群中传播,病毒可变异为高致病性病毒。
猪是禽流感和人流感“混合器”。2005年,香港试验性地用2004年来自越南和泰国的H5N1禽流感病毒分离物让猪受到感染。结果表明,猪能够感染上高致病性亚洲H5N1病毒,但是这些病毒并不轻易在实验所用的猪之间传播。
一般情况下,猪容易感染许多人类和禽类流感病毒,因此为病毒的复制和基因重配提供了一个有利环境。直到目前,猪被认为最有可能作为产生禽流感病毒人际大流行性毒株的“混合器”。但在此前H5N1型禽流感流行中,猪不发挥作用。
人类怎样感染上禽流感的?接触受染家禽是主要途径。目前认为,直接接触受染家禽或者遭其粪便污染的物品,是人类感染的主要途径。迄今,多数人类病例发生在农村或城市郊区,这些地区的许多家庭都有小面积的家禽饲养区。而且在许多国家,家庭的收入和食物要依赖家禽,即使禽群出现病症,他们仍会出售或宰杀消费禽鸟。大量已经确认的人类病例证实:是在对病禽的屠宰或对死禽的后续处理过程中受到了感染。尽管禽流感病毒有大量从动物传给人类的机会,但是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的数目始终很少。
H7N9型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一种新亚型流感病毒,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近日对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的基因溯源研究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而病毒自身基因变异可能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研究结果初步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暂未发现在猪群中的进化痕迹,暗示了猪在这次病毒基因重配中未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起病急,一般表现为流感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并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并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甚至导致死亡。大量经确认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是在对病禽、死禽的屠宰过程中受到了感染,无证据证明任何人在食用受污染但经适当烹调后的禽肉后受感染。
(根据网络资源编辑)
下列对“H7N9禽流感”含义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H7N9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 |
B.H7N9禽流感是一种由甲型(A型)流感病毒中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
C.H7N9禽流感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 |
D.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甚至导致死亡。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岸边鸟类和野生鸭子之间的禽流感病毒在二者共用的栖息地传播,就会使禽流感病毒亚型之间发生混合和重配,从而产生新的禽流感病毒。 |
B.猪在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重配中未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因此猪不会感染上这种高致病性病毒。 |
C.H7N9型禽流感流行期间,生活在农村和城市郊区的人群,更容易感染。 |
D.病毒自身基因变异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 |
请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人类是怎样感染禽流感的?我们应该如何防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朱学东、野夫:当代写作者与文学价值
主持人:2005年之后,互联网带来了大众的狂欢时代,博客、微博、微信,使写作变得极其的简单,同时又极其的困难。今天我们跟随两位老师一起来聊一聊当代的写作者。其中一位是《中国周刊》总编辑,著名学者朱学东老师,另一位是自由作家,诗人,野夫老师。那我们今天聊的话题就是我们当代写作者与文学价值,那我想问一下两位老师,在你们的心中,认为当代的这些作家中,谁是最优秀的?
野夫:谁是最优秀的?很不好说。中国人历来讲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文章是没有第一的,也没有最好的。我心中的认为中国有一批优秀的写作者,优秀的文人,这个首先建立在我对他的评价,不是说他的文学技巧达到了多高,我是认为那些有价值观,有立场的作家是中国最牛的。
这样一批写作者在原来要依靠报刊发表,他们出不来。现在有了网络后,有了博客以后,每个人自己从媒体开始发表自己的文章。这样一批写作者,我觉得是中国最优秀的,也是真正在引起世界注意。他们敢于批判黑暗,敢于鞭挞一些现实问题,说真话。因为一个作家,你写作,首先要问你有价值观没有。一个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作家,如果没有良知在里面起作用,光是为了发表,为了出版写了这些小情调,我觉得意义不大。这是我的看法。
朱学东:我就跟野夫兄的观点不太一样,因为我更多是一个读者。对于当代的中国作家来讲,我特别同意野夫兄刚才讲的,我们首先是要讲为什么写作,要有一个清晰的价值判断,是来自内心的声音,还是应景的,为了稻粱谋的,每一种写作我们都很尊敬。
但是真正好的东西,一定要发自内心的。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写,为我们这个社会,为这个时代而写。所以回过头来讲,我说在我读过的当代的一些重要的作家里边,有些本来不是作家,但是他的作品出来,读完以后我们也会感觉到一个巨大的力量在里边,譬如说台湾的齐邦媛女士写的《巨流河》里边,那里边那种悲悯,通过平淡的叙述呈现出来,这不是一般的文字技巧所能达到的。没有那个悲悯的心,她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东西。阅读有个人的偏好在里边,就像我选择读谁的诗,读谁的小说,都会有很大的偏好,有时候他名气很大,但是我不一定会去看他,这并不表示人家写的不好。所有我看过的人,我的评价标准,第一个就是价值观,你这里边有没有一颗悲悯的心,有没有对社会,对现实的关怀。没有这个,我认为可以不读。
主持人:其实可以说,在两位看来,这个价值观对一个作家的价值来说,对于他的一个品德,还有他写作的这个能力来说是最重要的,是吧。
野夫:这个放在全世界的文学中间来看都是这样的,就是一个作家,你很大程度上确实就是一个在引导人类向上的一个心灵。如果我们在你的文字里面根本读不到你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影子,那我觉得那是一种就是自娱自乐的一种写作。我还是希望真正伟大的作家,尤其是我们在纵观,在过去集权国家的一些作家,凡是能够用伟大来评价的作家,索尔仁尼琴等等的,东欧也有很多集权国家的作家,他们不批判你所处时代的那个黑暗现实,那你的作品,价值不够,也许他是有一些唯美的价值,但是我不认为他具有一种伟大的价值。
朱学东:从多样性角度来讲,不批判现实的也会出现好作家,批判现实也会出现很多不好的作家。但是确确实实是,就是说最伟大的写作,一定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对生活的思考和反省。我自己去年跟很多人发生过比较深的讨论,我说我反对我的孩子读,在他没有成年之前,或者没有自己的判断之前,读《红楼梦》,读《三国演义》,读《水浒传》。很多人不认同我的观点。我相反我鼓励他去读欧美国家的一些,我们年轻时候读过的很多的经典小说。有人很奇怪为什么,我说在中国的这种经典小说里面,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人心坏的一面,当然虽然它也是人性体系,太多的畸形。我们没有经历过真正的人道主义的革命,没有真正反映人性的东西,这个好的东西。所以我鼓励他去看文艺复兴以后的很多的,欧美作家的经典作品,其实是希望他接受这样的教育和熏陶。
【相关链接】
日前,在文学报社和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共同主办的“人文精神再讨论”专家论坛上,山东省作协主席、作家张炜表示,进入网络数字时代,技术主义以及由此导致的功利主义已经愈演愈烈。现代人面临的一个巨大责任,就是怎样把自然科学从实用主义中解救出来,“我们必须强调对具体的、鲜活的、实际经验的人类世界的理解,这时候经典文学作品更加显示了固有的审美强度和道德价值的深刻性,为我们在困乏的时代提供慰藉,在充裕的时代提供激励”。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 )
A.朱学东举出台湾齐邦媛女士《巨流河》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发自内心的悲悯能够使作品即使在平淡的叙述中也能具有巨大的力量。 |
B.主持人认为作家的价值观对一个作家的价值来说,对于他的品德、他的写作能力来说是最重要的。 |
C.朱学东对于文学价值的观点相对于野夫更加多元与包容,他对于每一种写作都给予尊敬。 |
D.欧美一些经典小说包含着反映人性层面的美好,文艺复兴以后的作品宣扬着人道主义,因此具有一种伟大的价值。 |
E. 野夫认为有了网络后,有了博客以后,有助于一批原来依靠报刊发表作品的优秀写作者,更敢于批判黑暗,敢于鞭挞一些现实问题,说真话。
根据文意概括文中两位嘉宾认为最优秀写作者的价值观包括哪些。
从这篇访谈材料来看一些当代作家(写作者)不够伟大不具备价值的原因有哪些?
朱学东不鼓励没有成年的孩子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作品,对于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当代也有很多人大力提倡,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大脑对语言的驾驭至少通过两个中枢:一个是语言运动中枢,能指挥发音器官说出不同的语句;另一个是语言理解(阅读)中心,能理解他人所说的话,以及阅读并理解书面语言。这两方面构成语言能力的生物学基础,它必然与遗传和基因有关。
人类第一个“语言基因”是英国牛津大学威康信托人类遗传学中心的安东尼。摩纳哥和西蒙·费希尔研究小组发现的,其研究成果发表在2001年10月4日的《自然》杂志上,这个与语言能力有关的基因就是“叉头框P2基因”(FOXP2)。
FOXP2基因是在一个被称为“KE家族”的人群中发现的。这个家族三代人有24名成员,但是其中一半人无法自主控制嘴唇和舌头的运动,因此发音和说话极其困难。而且他们也存在阅读理解障碍,表现为不能正确拼写词语,难以组织好句子,弄不懂语法规则,很难理解别人说的话和进行阅读。研究人员先对KE家族成员进行大脑图像扫描,发现其中有语言障碍的人在大脑分管语言的“基底神经节”部位出现异常,而FOXP2基因就是在基底神经节表达和产生功能的。这个中枢控制人的口舌运动和发音说话,KE家族的语言障碍者的大脑皮质中这个区域不能正常工作。
1998年,研究人员又发现,一名与KE家族无亲缘关系的被称为“CS”的男孩也出现了与KE家族语言障碍者相同的症状。对这些患者的基因测序发现,KE家族的语言障碍者和CS儿童的FOXP2基因中有一两个位点突变,造成大脑的基底节在发育期不能很好发育,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最早发现FOXP2基因的科学家费希尔认为,人类的语言问题非常复杂,并非只有一个FOXP2基因起作用,类似FOXP2这样与人类语言能力相关的基因可能还有10到1000个之多。例如,最新发现,有两个基因在语言的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帮助人发育出较大的大脑,这对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必须的。这两个基因分别叫做“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和“微脑症基因”。
据研究,这两种基因出现的年代都非常近,前者约6000年前出现,后者则出现于约3.7万年前,此后可能通过进化适应或自然选择在人群中迅速扩张。研究人员推测,由于这两个基因发生了变化,才让人类产生了较大的脑容量,并获得了较好的认知和学习能力。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两个基因也与人的语言类型有关。
人类语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声调语言,另一类为非声调语言。声调语言是指发同一个语音时,高低不同的声调可表示不同的意思(语义)。非声调语言是指语音声调在高低不同时,只表示语气,而不会影响语义。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丹·戴迪休和罗伯特·莱德对非声调语言地区的人和声调语言地区的人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前者更可能拥有上述两种新进化的大脑发育基因,而这两种基因未能充分进化的人则更擅长于掌握声调语言。
戴迪休和莱德是在分析了近1000种基因和26项语言特征后得出这一结论的。他们认为,两种新发现的语言基因对于大脑皮质会产生微妙的影响。但并不能由此得出“非音调语言比音调语言更适应进化需要”的结论。以中国为例,古老的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拥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和哲学体系,而中文这种声调语言,与现代东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非声调语言相比,则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摘编自20 1 2年8月张田勘《中国新闻周刊·追寻人类共同的“母语”》)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脑至少通过语言运动中枢和语言理解(阅读)中心驾驭语言,这两方面也是语言能力的生物学基础。 |
B.“叉头框P2基因”(F0XP2)是最早在“KE家族”的人群中发现的人类第一个“语言基因”。 |
C.通过对KE家族的语言障碍者和“CS"男孩的研究发现,他们的FOXP2基因中有一两个位点突变,造成大脑在发育期不能很好发育,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
D.“KE家族”中那些发音和说话极其困难的人,也同时存在诸如不能正确拼写词语,难以组织好句子,弄不懂语法规则等阅读理解障碍。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和“微脑症基因”可以帮助人发育出较大的大脑,在语言的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 |
B.最早发现FOXP2基因的科学家费希尔还认为有1 0到1 000个之多的基因与人类的语言能力相关。 |
C.“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和“微脑症基因”出现的年代都非常近,此后可能通过进化适应和自然选择在人群中迅速扩张。 |
D.通过研究还发现,“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和“微脑症基因”可以让人类获得较好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也与人的语言类型有关。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声调语言是指发同一个语音时,高低不同的声调可表示不同的意思(语义),汉语就属于声调语言。 |
B.非音调语言未必比音调语言更适应进化需要,声调语言也有自己的进化优势,汉语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就是明证。 |
C.两种新发现的语言基因对于大脑皮质会产生微妙的影响,这两种基因未能充分进化的人则更擅长于掌握声调语言。 |
D.研究人员对声调语言地区的人和非声调语言地区的人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前者更可能拥有上述两种新进化的大脑发育基因。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霍乱,是一种人类始终无法根除的疾病,每年都将成千上万的人置于死地。霍乱发病的中心区域仍在印度恒河三角洲地区和孟加拉国。在15岁的孟加拉国的孩子们中,有半数感染过霍乱致病菌。这些病菌通过受到污染的水和食品传播,会引起急性腹泻,而且没法治疗。“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内,这种细菌就可以置人于死地。”
但霍乱在孟加拉国造成的死亡案例,并没 有像在其他地区那样严重。这个事实使研究人员推测:霍乱可能一直在对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施加压力,很可能已经改变了当地人口的基因库。而科学家此前对非洲疟疾的研究也提供了相似的证明:疟疾在非洲的流行,导致非洲人口的基因库发生了改变。“这种细菌促使人类进化的另外一条线索就是,许多人只有轻微的症状,或根本没有病症,这说明他们已经拥有了抗菌适应性。”
研究人员分析了孟加拉国36个家族的DNA,并且跟欧洲西北部的人们、西非人和东亚人的基因组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来自孟加拉国的分析对象中,基因组上有305个片段留下了自然选择的迹象。通过将孟加拉国霍乱患者跟虽与患者同居一室但仍然健康的其他居民的DNA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也支持这个说法──霍乱是促使基因组发生改变的力量。
研究人员发现:作为对霍乱的反应,一类正在进化的基因可以往肠道里释放氯离子的钾通道加密。这些基因的参与是有意义的,因为霍乱细菌散发出的毒素会刺激钾通道,使其排出大量的氯化物,导致霍乱的典型症状──严重的腹泻。另一类选择的基因有助于控制NF—KB蛋白,这种蛋白是炎症的主要控制因素,而炎症又是人体对霍乱病菌的反应之一。还有一类参与了调整炎性体的活动,炎性体是细胞内部的蛋白复合体,其作用就是探测到病原体,然后引发炎症。
研究人员还不清楚一点:为了加强对霍乱病菌的防御,自然选择到底促使这些基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但是科学家们对研究未来进展充满信心。“有关传染病对人类进化的影响,该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专家称,这些发现也许不会导致新的霍乱治疗方法的诞生,因为目前的疗法很奏效──快速将患者损失的水和电解质补充上。但“有关霍乱,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预防,这在没有洁净水供应的地方是个难题。”尽管如此,理解在应对霍乱时人类是如何进化的,或许会有助于研究人员设计更加有效的疫苗,能够更加安全地保护 人们免受霍乱病菌的侵袭。
(摘编自《光明日报•霍乱正改变人类基因组》)
下列对“霍乱”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霍乱,是一种人类一直无法治愈的疾病之一,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霍乱致病菌每年都将成千上万的人置于死地。 |
B.霍乱致病菌通过污染水和食品传播,引起急性腹泻,“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内,这种细菌就可以置人于死地。” |
C.霍乱在孟加拉国造成的事实证实:霍乱可能一直在对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施加压力,很可能已经改变了当地人口的基因库。 |
D.霍乱细菌促使人类进化的另外一条线索就是,许多人只有轻微的症状,或根本没有病症,说明他们已经拥有了抗菌适应性。 |
下列对“霍乱是促使基因组发生改变的力量”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是研究人员对霍乱细菌和人类进化研究中得出的最新的认知之一,虽然还不尽完善,但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B.这句话的意思是,霍乱可能已经改变了全世界一部分人的遗传基因,使那些人们具有了某一些新的特性。 |
C.这句话中的“基因组”,包括有三类基因,一是往钾通道加密的基因,一是有助于控制蛋白的基因,一是调整炎性体活动的基因。 |
D.这句话是研究人员,通过将孟加拉国霍乱患者跟虽与患者同居一室但仍然健康的其他居民的DNA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加拉国是霍乱发病的中心区域之一,而且感染霍乱的人数极多,但是因霍乱造成的死亡案例并不是全世界最严重的。 |
B.研究人员在研究霍乱病菌时,采取了对比的方法,涉及到的地区除印度孟加拉国外,还有非洲、欧洲、亚洲等地区。 |
C.科学家们对霍乱的研究,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如人类基因的具体变化不明晰,研究不出新的霍乱治疗方法,无法 预防霍乱的发生等。 |
D.目前科学家对霍乱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在应对霍乱时进化的情景,对设计新的霍乱疫苗、防护霍乱病菌的侵袭有极积的意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抹不去的记忆,小时候受到的委屈,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礼物、被老师当众表扬等等,无论时隔多久,都依然历历在目,仿佛事情就是发生在昨天。然而一个月前考试的内容、一个星期前查阅的资料、甚至一天前早饭的食谱,虽然才刚刚过去不久,但是却早已被我们遗忘,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科学家告诉我们,当一件事情发生时,你产生的情绪越激烈,你对于当时场景的记忆也就越深刻、越生动。这意味着,并非是时间和重复次数,而是情感左右了你的记忆强度。
在我们的大脑中,负责与情绪有关的部位叫做杏仁核,它位于海马体的末端。杏仁核不仅对产生情绪、调节与控制情绪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负责情绪记忆的重要脑部组织。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杏仁核记忆了对蛇的恐惧心理,从而使人再一次见到蛇时唤醒自己心底的恐惧。
而科学家们发现,在事情发生时的情景越生动,杏仁核的活动也就越激烈。杏仁核激烈的活动会转而影响视觉皮层,增强人们的记忆与所看到的画面间的联系;与此同时,这种活动还会影响大脑中的岛叶组织,岛叶是大脑皮质的一部分,主管人们对事物的渴望情绪。
因此,一件事在多年后还保持着生动的记忆,那么当初这件事发生时的画面也一定是“栩栩如生”的,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很容易被记起;反之,一件毫不生动、无法调动感情的事件,譬如课后复习,我们则很难记忆其中的细节,因为当时的情景未能激发大脑情感区域的活动,因此我们也就不能通过感觉来记忆当时的场景了。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快速而有效地记忆某些事情或者一些知识,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一再枯燥无味地重复,而是将我们的情感融入其中。比如在记忆英语单词时,如果单独记忆“dog 、cup 、table”几个词或许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而且几天之后,大部分人都会将其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如果我们的记忆是“The dog broke a cup on the table into pieces.”这句话会自然地在我们脑海中产生一个生动的影像片段,那么即使过了一个星期甚至更久,我们也还会记住这几个单词。
想要记忆好,快去酝酿你的情绪吧!
( 选自《大科技》)
下面有关“杏仁核”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位于海马体的末端,是重要的脑部组织,其负责产生情绪、调节和控制情绪以及情绪记忆。 |
B.杏仁核会记忆人们对蛇的恐惧并使人在又见到蛇时唤醒这种恐惧,从而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说法。 |
C.只有一件事发生时的场景生动,多年后依旧保持生动的记忆,杏仁核的活动才会更加激烈。 |
D.杏仁核对记忆而言也非常重要,它主管人们对事物的渴望情绪,是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场景记忆时的情绪越激烈,那么人的记忆能力就能大大加强,所记忆的内容也就越深刻,生动。 |
B.我们之所以记不起一天前早饭的食谱,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情景未能有效激发大脑情感区域的活。 |
C.因为时间和重复次数并不能左右我们的记忆,所以情感就成为左右我们的记忆的重要因素。 |
D.如果一句话能够自然地在我们脑海中产生一个生动的影像片段,那我们一定能记住话中的每个单词。 |
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时隔多久都能够历历在目,仿佛就是发生在昨天的记忆往往是因为事件发生时我们具有激烈的情绪。 |
B.事情发生时的画面“栩栩如生”能激发大脑区域的活动,从而有助于记忆,甚至多年后都难以忘记细节。 |
C.我们快速有效地记忆某些知识只需要融入我们的情感,而不是凭借枯燥无味的多次重复。 |
D.我们可以把一些单词组合成具有生动的影像画面感的句子来提高记忆,使我们能够更持久地记住它们。 |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科学家在“垃圾DNA”中发现潜在癌症病源
人类基因组中仅有1%到2%的是负责蛋白质编码的基因,其余非编码区域早先被认为是毫无用处的“垃圾DNA”。但是,美、英等国研究人员最近在这个“垃圾”区域中找到近百个乳腺癌与前列腺癌的潜在“导火索”,显示了研究“垃圾DNA”对了解癌症的重要性。
美国耶鲁大学、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3日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随着个人基因组测序的成本直线下降,进行测序的人数迅速增加,解读他们基因组中的突变、尤其是非编码区的突变,已成为当前医学界面临的挑战。
研究人员利用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项目”获得的基因变异数据,结合另一个国际合作项目“DNA元素百科全书(ENCODE)”的信息,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在“垃圾DNA”中筛选可能导致癌症的突变,也就是癌症的潜在“导火索”。
参与研究的耶鲁大学博士生傅垚对新华社记者说,此前的癌症研究主要关注基因,但最新研究发现,非编码序列的突变也可导致癌症。这改变了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也激发了科学家对非编码序列研究的热情。
傅垚等人发现,“垃圾DNA”中一些序列像基因一样在人群中很少突变,受到很强的选择压力,这些序列因此被称为“超敏感”区域。她说,一般而言,发生在这些区域的突变更可能具有危害性,所以这一发现能帮助癌症研究人员缩小研究范围,加快对癌症非编码序列的研究。
研究人员将上述筛选致癌突变的方法,应用到90名乳腺癌或前列腺癌患者的基因组测序数据中,结果在“垃圾DNA”中找到近百个可能的致癌“导火索”。其中,位于“超敏感”区域一个碱基的变化,有可能对乳腺癌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傅垚说,对非编码区的研究能帮助人们全面了解癌症的起因和发展,并将有助于癌症药物的开发。
(2013年10月04日新华网,记者林小春)
下列有关“垃圾DNA”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DNA”是人类基因组中除仅有1%到2%的负责蛋白质编码的基因外,早先被认为是毫无用处的其余非编码区域。 |
B.最新研究发现,“垃圾DNA”的突变也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
C.研究人员通过筛选致癌突变的方法,在“垃圾DNA”中找到近百个可能的致癌“导火索”。 |
D.解读“垃圾DNA”的突变,已成为当前医学界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 |
下列对最新研究成果的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个人基因组测序的成本下降,进行测序的人数增加,是当前医学界解读基因组中的突变、尤其是非编码区的突变,所面临的挑战。 |
B.研究人员通过国际科研项目“千人基因组项目”和 “DNA元素百科全书(ENCODE)”的合作研究,开发出一种寻找癌症的潜在“导火索”的新方法。 |
C.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发生在“超敏感”区域的突变更可能具有危害性。 |
D.研究人员将上述筛选致癌突变的方法,成功应用到乳腺癌或患者的疾病诊断中,并研制出治疗此种疾病的特效药。 |
对“垃圾DNA”研究展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在“垃圾”区域中找到近百个乳腺癌与前列腺癌的潜在“导火索”,显示了研究“垃圾DNA”对诊断各类癌症的重要性。 |
B.参与研究的耶鲁大学博士生傅垚说,此前对癌症的研究主要关注基因,影响了对非编码序列的突变的研究的进度。 |
C.傅垚等人认为,对“垃圾DNA”“超敏感”区域的突变的研究能缩小癌症研究人员的研究范围,加快对癌症诊断的研究。 |
D.傅垚等人认为,对“垃圾DNA”的研究能帮助人们全面了解癌症的起因和发展,并将有助于开发出先进的抗癌药物。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常言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说谎者一旦把谎言编造出,哪怕编造得再“天衣无缝”,理论上讲,最终也逃不脱科学家犀利的透视谎言的“神眼”。
谎言能不能被识破,关键在于说谎行为的发生是否能被证实。经过长时期艰苦的探索,现在科学家对谎言甄别和确认的手段已经相当配套和完备了。从贴身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电流等生理指标,到远距离测量声音、人体气味、心理压力等生理变化指标,在科学家的“神眼”面前,谎言制造的迷雾已经难掩其身,无法躲藏了。
但这些手段还有不够完美的地方。由于人的情绪、意志、身体状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时会使测谎仪发生误判。为了弥补这些细小的缺陷,科学家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美国神经生理学家劳伦斯·法韦尔发现,在遇到熟悉的声音、物体或姓名大约1秒钟后,大脑特有的意识活动就会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他将这种意识变化产生的特殊信号命名为“门莫尔”,意思是“记忆和相关译码多层面脑电图仪回答”。也就是说,如果将与案件牵涉到的犯罪武器展示给犯罪嫌疑人,如果他确实是罪犯,这些实物信息就会引发他的回忆,这时,对他进行跟踪的大脑意识变化信号记录图仪上就会出现“他曾经使用过”之类的表示“曾经经历”的特殊信号。这个信号之所以那么珍贵,关键是它的出现不受人的主观意识控制,换言之,它只讲“真话”,不会“撒谎”。如果一个人在历史上曾经对另一个人比较熟悉,那么当他看见另一个的照片以后,不管嘴上是否承认熟悉此人,也不管他以多么镇定的姿态否认“曾经熟悉”的事实,大脑意识变化信号记录图仪上都会客观地显示“曾经亲历”的特殊信号。
这个记忆跟踪技术的发明,可以帮助测谎者直接到说谎者的大脑中去发掘事实真相,提取说谎证据。
最近,还有一些神经科医生认为,既然欺骗是一种智力表现,那么,大脑中应该有专属于它的区域——撒谎区域,就像大脑中也有专门的语言区域一样。如果能够让仪器识别这些区域,那仪器就会用图像显示出大脑的谎言编制片断或过程,这样,谎言就完全无处藏身了。(选自《科学之谜》2005年第12期)
以下对“记忆跟踪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与案件牵涉到的犯罪武器展示给犯罪嫌疑人,如果他确实是罪犯,这些实物信息就会引发他的回忆。 |
B.犯罪嫌疑人的大脑意识活动被记录图仪跟踪着,如果他确实是罪犯,有关实物信息就会使他说出事实真相。 |
C.记忆跟踪技术可以帮助测谎者直接到说谎者的大脑中去发掘事实真相,提取说谎证据。 |
D.记录图仪对犯罪嫌疑人的大脑意识活动进行跟踪,如果他确实是罪犯,有关实物信息就会使记录图仪上出现他“曾经亲历“的特殊信号。 |
以下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实践证明,说谎者一旦把谎言编造出来,哪怕编造得再“天衣无缝”,最终也逃不脱科学家犀利的透视谎言的“神眼”。 |
B.说谎者在遇到熟悉的声音、物体或姓名大约1秒钟后,大脑特有的意识活动就会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而诚实者不会产生这种特殊信号。 |
C.科学家能从贴身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电流等生理指标,到远距离测量声音、人体气味、心理压力等生理变化指标,对谎言甄别和确认。 |
D.如果一个人看见一个熟悉者的照片以后,不管嘴上是否承认熟悉此人,也不管他以多么镇定的姿态否认“曾经熟悉”的事实,测试仪都会确认他在撒谎。 |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忆跟踪技术已经帮警方破了许多案子,谎言在它面前已经难掩其身,无法躲藏了。 |
B.特殊信号的出现不受人的主观意识控制,换言之,它只讲“真话”,不会“撒谎”。 |
C.动物实验证明,所有生物的大脑中有一处专门的撒谎区域,这表明欺骗是一种智力行为。 |
D.大脑意识变化信号记录图仪能够识别撒谎区域,用图像显示出大脑的谎言编制片断或过程。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说到光伏发电,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那些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年轻的朋友们也许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中那些具有"超能力"的"汽车人"所配备的能量块。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伏效应就是太阳光射在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使其能量达到最佳转换的效果。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业内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效应的重要条件就是离不开太阳能资源,而太阳能资源则具有永不枯竭的优势。
光伏发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快。自1969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发电的比例在欧美国家逐渐提高,太阳能光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和独立式发电应用系统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太阳能路灯的使用已经很普及,还有住宅区的照明、机场照明、医院照明、公交站牌指示灯等,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只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直接转换成了电能,多余的电量被储存在蓄电池里,待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害来临时,光伏发电的独特优势更是显现无遗。由于各个组成部分相对密闭,且在生产时大都进行了抗强风、暴雨、地震、雪压等极端恶劣天气的试验,在面对灾害时,光伏独立发电产品往往能够平安度过。当传统电力系统无法供电时,这些太阳能发电设备却可以迅速恢复供电,成为救命的能源。
实践证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非常适合在偏远山区或牧区应用。其既可以为农牧民提供家庭用电,又可以驱动水泵灌溉农田。这些地方光照强、遮挡少、太阳能资源丰富,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件。我国的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1平方公里可安装100兆瓦光伏阵列,每年可发电1.5亿度。我国有荒漠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利用1% 的荒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2003年全国一年的用电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能源。
值得欣慰的是,为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近年内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其中《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已公布实施,2013年更是加快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正在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的扶持和鼓励。
(取材于2013年《科技生活》陈雷博的文章)
链接材料:
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其特点是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不污染环境、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运行,受到各国企业组织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
下列是为第一段横线处补写的句子。其中最能够使文意完整,贯通的一项是()
|
2.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E.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十分成熟,可靠性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
3. |
下列为本文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用空气造汽油
用空气造汽油,听起来就像将石头变成黄金一样不靠谱。但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了这一事实,位于英国的“空气燃料合成公司”掌握了一项“空气捕获”技术,该技术只需利用空气和电就能合成汽油。
研究人员将两个月前花110万英镑用空气造出的5升汽油在汽车上作了现场演示。演示表明,“空气合成汽油”闻起来和看起来都和汽油一样,没有任何杂质,能够立即用到汽车上,且汽车不需要进行任何改造。而且和从石油中提取出的汽油相比,它具有更加清洁、更加耐用的优点。这项“空气合成汽油”技术还没有引起主流石油公司的兴趣,但却在科学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空气捕获”技术,能从大气中有效提取出二氧化碳,再将其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混合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接着,“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会对碳酸钠溶液进行电解,生产出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此同时,机器还会通过电解水蒸气提取出氢气。最后,制造设备会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制造出甲醇。当甲醇再经过一个“汽油燃料反应器”后,就会变成可以使用的汽油了。
开发“空气合成汽油”的费用有点承受不起,因此公司除了利用空气中提取出来的二氧化碳制造汽油外,还使用工业来源的二氧化碳制造汽油。通过“空气捕获”技术提取二氧化碳的成本目前仍然十分昂贵,但公司对研究的未来前景十分看好,并计划未来15年内,公司能够建立一个大型精炼厂级别的汽油工厂,生产的“空气合成汽油”能让许多英国家庭的汽车使用。
【相关资料】
①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克劳斯·莱克纳教授对突破这一新技术充满了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任何新技术的高成本都会随着时间而急剧下降。在过去一个世纪的时间中,生产一个电灯泡的成本也下降了7000倍。
②英国伦敦机械工程师学会行政总裁斯蒂芬·泰特勒对这项“空气合成汽油”技术作了极高评价:为减少碳排放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机会,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英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能源危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③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化学安全、燃料与环境小组的研究人员卡彭特认为,碳氢燃料是“一个储存能量的好办法”,但将新的汽油生产技术和再生能源挂钩是站不住脚的。
(取材于《用空气造汽油》)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空气合成汽油技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气捕获技术”能把二氧化碳从大气中提取出来,之后与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混合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
B.“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通过分别对碳酸钠溶液、水蒸气进行电解,可以制造出二氧化碳气体、提取出氢气。 |
C.“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制造出的甲醇经过“汽油燃料反应器”后,可以变成汽油。 |
D.“空气合成汽油技术”难以推广的原因是通过“空气捕捉”提取二氧化碳成本昂贵且技术不成熟。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两项是
A.英国某公司已掌握了一项“空气捕获”技术,这项技术只需利用空气和电就能合成汽油。 |
B.实验证明“空气合成汽油”技术中的汽油具有更加清洁耐用的特点,能立即用到汽车上。 |
C.“空气合成汽油”技术在科学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已引起了主流石油公司的兴趣。 |
D.新技术成本会随时间而下降,15年内,由空气合成的汽油能满足英国家庭汽车的需求。 |
E.用“空气合成汽油”的技术,能有效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会有深远影响。
你认为“用空气制造汽油”的技术未来前景如何,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