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在当代,随着消费性大众文化的兴起,在美学上也出现了“身体美学”转向。身体美学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的意识美学,肯定审美的身体性,从而为满足感官欲望的大众文化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身体美学既有历史的和理论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思想上的偏颇和实践上的消极作用。因此,应该科学看待审美的身体性,并且建立一个健全的身体美学。
与西方传统意识哲学和意识美学不同的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性质,中国美学也具有身体性的主体间性。中国美学没有把身体与心灵、身体与自然完全分开,认为人的身体与自然是互相感应、互相融合的。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既不是客观的摹仿论,也不是主观的表情论,而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感应的感兴论。它认为自然不是死寂的客体,自我也不是封闭的主体,两者都是有生命的存在,它们之间能够相互激发,从而进入审美状态。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个贯通人与世界之间的“气”,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而是一种原初生命力。在气的鼓动之下,人与世界都是富有生气的主体,它们互相感应而生产美感,而美感的表达是身体性的“形诸舞咏”。中国很多美学范畴都带有身体因素,如用“味”来比喻审美就带有身体的因素。即使是在视觉艺术范围之内,中国美学也仍然强调整个身体的参与。山水画领域有一个说法叫“人在画中游”, “游”不仅是指精神的“逍遥”,它同时也说明绘画独特的空间性,它成为身体主体交游的对象。此外,中国美学还讲究身体修炼方法,如“心斋”、“坐忘”、“禅定”等。因为身体是和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精神的领会也需要身体的协调。这种身体的修炼并不是要压制身体,而是让身体处于与精神和谐的境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审美状态,它是对身体的提升。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人具有身体性,因此审美就是要使身体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如何才能实现身体的解放呢?首先要肯定身体的权利,祛除意识对身体的压制。当代大众文化以其消遣娱乐作用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理性的压抑,因此具有某种历史的合理性。但是,在消费主义时代,狂歌劲舞、身体写作、选美选秀、性感时装等成为时尚,人们被欲望盲目地支配,而精神沉沦。这意味着身体并没有真正获得解放,而是由被理性支配变成被欲望支配。因此,身体美学在肯定身体的合法性的同时,也不应该仅仅为这种片面的身体实践辩护,而是要在肯定审美的身体性的时候,坚持精神性的主导性,或者说审美是被精神升华了的身体性,而不是单纯的欲望身体性,从而引导人们摆脱身心对立,在审美创造中实现身心和谐与同一,获得身体的真正自由。同一的身体美学还要克服片面的主体性,回归身体主体间性。身体性不是与世界对立的,不是为了满足身体欲望而向世界索取,而是在精神与身体的高度和谐状态下,尊重世界的主体性,感应世界的灵性,人与世界和谐共生。这就是大卫·格里芬说的人与自然的“复魅”,也就是海德格尔说的“天地人神”和谐共在的“诗意地栖居”。
(选自2008年7月《光明日报》,有删节)
8.下列行为或感受中,身体并没有真正获得解放的一项是( )
A.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B.人在画中游
C.“心斋”、“坐忘”、“禅定”
D.身体写作、选美选秀
9.不属于作者认为是“健全的身体美学”的一项是( )
A.要肯定身体的权利,祛除意识对身体的压制。身体要获得自由、获得解放。
B.在肯定审美的身体性的时候,坚持精神性的主导性,实现身心和谐与同一,获得身体的真正自由。
C.因为身体是和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精神的领会也需要身体的协调。当代大众文化如狂歌劲舞等成为时尚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
D.在精神与身体的高度和谐状态下,尊重世界的主体性,感应世界的灵性,人与世界和谐共生。
10.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原初生命力的鼓动之下,人与世界都是富有生气的主体,它们互相感应而生产美感,进而“形诸舞咏”,用身体表达美感。
B.中国美学讲究的身体修炼方法,并不是要压制身体,而是让身体处于与精神和谐的境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审美状态,它提升了人的审美能力。
C.大卫·格里芬说的人与自然的“复魅”是指在精神与身体的高度和谐状态下,尊重世界的主体性,感应世界的灵性,人与世界和谐共生。
D.海德格尔主张的“天地人神”和谐共在的“诗意地栖居”与大卫·格里芬主张的人与自然的“复魅”,其本质是一样的。
1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感兴论”的理解。(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
人格的动力与发展
刘毓航
人格建构需要一定的心理能量来发挥作用。荣格从心理能量的来源、性质、分配、运行机制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动力观。
“力比多”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能量,定义为“问题产生时就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物的生命能量”。其本质是一种欲望,既表现为生理的欲望,也表现为情绪的欲望;既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是一种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生命力。可以看出,荣格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力比多”这个概念。“心理值”是作为衡量心理能量分配尺度的概念。当某一要素获得很高的心理值时,意味着这一心理要素获得较大的发展。随着时间情境的变化,心理能量之间的比例会发生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它们遵循“等值原则”和“均衡原则”。能量不等的两种心理结构一经在能量上达到平衡,就可能导致两种心理结构持久、强烈的结合。
荣格还以“前行”“退行”表述了人格发展的动力机制。“前行”就是心理功能的发展,是指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发展的日常经验。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天潜能的不平衡,某些功能可能特别发达,在整体人格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然而,这一功能的特别发达可能会导致其他功能的停滞,使这一功能占优势的人不适应日益丰富的环境。这就需要一种相反的功能来与之相配合,共同完成心理任务。如果这两种功能达不到和谐统一“前行”就全停止,从而出现“退行”,即把心理能量从过分发达的心理功能中撤回,转而分配给其他功能,使之得到发展。这样人格才能适应环境。
荣格把生命周期分为两大阶段,包含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年龄段。生命的前半段,主要是形成人格面具和发展自我的阶段。在此阶段,值得关注的是,童年时代的梦想和意愿牢固地植根于内心世界,常常会阻碍人格的发展;在生命的后半段,由于从前过多地倾向于处理外界事物,忽视了内在精神的发展,这时就应用心理值从外部向内部,以期达到内心平衡。
荣格用自性化来说明心灵的发展。实现自性化过程意味着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和谐,意味着知识、技能、智慧、德性的和谐,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和谐,意味着情结等次级人格与主人格之间的和谐。因此,精神人格的统一和和谐,心灵各组成部分的圆融整合,是生命的自然倾向,是个体完善的真正目标。自性化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和谐的人”。
荣格依据意识的两种形态、四种功能的不同组合,提出了其独特的人格类型说。其中揭示的内倾、外倾这一人格维度为后来多数心理学家所公认,现已成为现代心理学中划分人格维度最基本的标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节选自《班主任之友》之《荣格人格理论的德育意蕴》)
8.根据文中信息,对“力比多”这一概念的相关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力比多”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身上的心理能量。
B.“力比多”是人们在问题产生时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物生命能量。
C.“力比多”是表现为人类情绪中的一种欲望,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D.“力比多”是一种表现于生长、生殖或其他活动的,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的生命力。
9.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等值原则”和“均衡原则”是指两种心理结构不等的心理能量会相互转化,从而在能量上达到等值或均衡。
B.“前行”是指在人格发展中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现象。
C.“退行”是指在人格发展中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能量从过分发达的心里功能中撤回,转而分配给其他功能,并使之得到发展的现象。
D.荣格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段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后段是外界事物与内在精神的相互转化,使人的精神和谐统一的阶段。
10.下列表述与原文相关信息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
A.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天潜能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某些功能特别发达,而其他功能则处于停滞状态。
B.荣格认为:人的心灵各组成部分的圆融整合,是生命的自然倾向,也是生命个体趋于完美的途径。
C.荣格认为:人格构建需要一定的心理能量来发挥作用,而衡量心理能量的尺度为“心理值”。
D.童年时代的梦想和意愿牢固地植根于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格的发展必然会起到阻碍作用。
11.请概括“退行”出现的原因。(不超过4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拋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因此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费孝通,有删节)
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就是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
贵经验的中华文化。
B. 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C. 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D. 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有所“选择”的心态。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天下大同”即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B. 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 我们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
D. 在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场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中,我们要警惕因为不被理解而 引起的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遭到的猛 烈的攻击。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态度。
B. 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现在已经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C. 我们不要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精华”,
什么是“糟粕”。
D. 要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动物的审美,往往仅及皮毛。对蜘蛛的厌恶和对鱼的喜欢,实际都无多少道理——我相信对形体构造的美学标准,人类自有先入为主的理念深埋于心。
每个人都会自然过渡到不用童话或寓言的眼光去看待其他生物的时代。问题是即使已然长大,而我们对身边生灵的认识却并未增加多少。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自己就是地球的主人,因此可以毫无愧怍地自命为“灵长”而无须怀疑。
现在,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地都知道了生物学是怎么一回事,但实际上很少人了解生物学已经获得了怎样的进展,当代生物学家正在着力于哪些问题。尤其在中国,更多的人还只是在电视上为镜头中的“动物世界”而孩子般的啧啧称奇,而并未更多地留心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关于生物和生命本质的一些问题。如果只是问穿山甲与乌龟是谁的味道更鲜美,也许能够回答的人还比前者稍多。
说到这里,我才想起我们真正讨论的那个话题——纳塔莉·安吉儿的这本《野兽之美》。这是一本关于生物学的普及读本。(这样界定实际是幼稚可笑的。)因为事实上作者讲述的是分子生物学这个当代最前卫的科学话题。有趣的是,这样一个高深的主题完全隐蔽在作者最生动最文学的叙述中。我们读到的只是各种生物的趣味生活,它们怎样像人类一样求爱、竞争、打醋架和生儿育女,怎样自私小气或牺牲贡献。我们从前传说中恩爱贞节的一些飞禽,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反而是一个性开放主义者。我们一直偏执相信其贪婪凶残的走兽,却很可能是一个勇于造福于后代的慈母良父。文学编织了太多谎言,只好由科学揭示真理。当然,如果仅限于澄清一些动物的事实,这并不足以使本书获得如此多的赞叹。作者实际上是在介绍当代最伟大的一些生物学发现和成果,这些发现和成果又是怎样在影响人类对自身生命进化的思考。也就是说,本书早已超越了生物学的范畴,它更多地还是在关注人类,在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胞是怎样决定了人及一切动物的爱恨悲欢和生老病死。
诚如作者所言,“大自然讲述的每个故事都是令人心悸、美丽无比的。她是人类最有创意的魔术师,袖子里总能抖出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东西来……”作者在娓娓述说中感到了创生之美,感到了“生命在基因和形态学尺度上的延续”“地球上所有生灵之间皆有着非常重要的兄弟亲情。”是的,我们——人,活在一个集体之中,这个集体彼此不能进入对方的思想,却不约而同地受制于相似的基因遗传,殊途同归地世代繁衍和走向死亡。在同一方蓝天下,鸟飞过、鱼游过、虫爬过、兽跑过、人走过,踪迹遍地,交叉纵横,却没有任何一个物种真正解开了自身行为和全部生命的密码。在这样的不朽竞赛中,人,开始显示出了他的高明,开始磨拭不同的钥匙以图打开那扇永恒的门锁。
这是一本完全有理由视作纯文学来拜读的作品,它讲述动物的奇异故事,也讲述人的故事。谈生物学、DNA,也谈哲学、人生。其叙述语言的优美精彩,文字透出的机智幽默,足以让太多的文学从业者汗颜。最为重要的是,生物学这样一种严肃尖端的学科,在其笔下成为触处生情的感伤回顾,使每一个读罢此书的人,都不能不重新审视自身的一切——我们存在的依据,流动在血液中的固有定式。
8.下列对《野兽之美》这本书的解说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这不是一本围绕生命现象讲述的科普作品。
B.这是一本既寓含科学知识又不失文学情趣的书。
C.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人类了解自然行为和解读生命密码的书。
D.这是一本旨在用大自然美丽无比的故事来揭露文学谎言的书。
9.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的延续本质上是基因的延续和形态学尺度上的延续。
B.生活在大自然集体中的人类,虽然彼此不能进入对方的思想但均受到基因的制约。
C.地球上所有生灵之间都有着相似的兄弟亲情,人和动物是生而平等的。
D.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均受制于DNA,均有着兴衰的悲欢和灭绝的宿命。
10.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细胞是人及一切动物的爱恨悲欢和生老病死的决定因素。
B. 人之所以自命为灵长而毫无愧怍,可以对“动物世界”啧啧称奇,原因在于人们生物学知识及对生命本质认识的肤浅。
C. 《野兽之美》对当代最伟大的一些生物学发现和成果的介绍影响着人类对自身生命进化的思考。
D. 《野兽之美》对其他生灵的生活、性爱、繁殖乃至死亡的描述,将可能唤醒人类敬畏生命、平等相处的意识。
11.《野兽之美》曾获得了普利策奖。请根据文章说明获奖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目。
城市一向都是人类智力生命的原动力。但是,对于城市如何作用于人的大脑,我们却知之甚少。
美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证明,人的城市生活会对思维产生影响。
美国密歇根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马克·伯曼指出,在一条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行走几分钟之后,人的大脑在组织接收到的各种信息方面的能力大大降低。
大自然则对大脑健康非常有益。一些研究甚至证明,那些能够透过病房窗户看到树木的住院患者康复速度比那些看不到树木的患者快得多。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城市中,钢筋水泥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构成的城市风貌对人的身体和思维健康都会产生影响,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开始参与到城市规划当中,希望减少城市对人的大脑的损伤。
在市中心种植树木,或者建造城市公园都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我们漫步在城市当中,大脑总在高度关注着各种潜在威胁,它必须处理与交通和城市生活相关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这一过程看似平常,但却会使人筋疲力尽,因为它消耗的是大脑最为脆弱的一种能力,即集中精力。
城市提供的信息五花八门,对大脑产生无序的刺激,我们必须不断调整,避免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分解注意力,如闪亮的霓虹灯和支离破碎的与人交谈的片断。
相反,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不需要大脑付出这些认知上的努力。大自然中也充满着各种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但是它们却不会引起负面的情绪反应,这与城市中的汽车或人群截然不同。因此,大自然可以使人的思维彻底放松。
紧张的城市生活还会影响人的自我控制力。例如,我们必须抵御各种消费广告的吸引,这就需要用到大脑前皮层,这是负责调整注意力的一个大脑区域。此外,城市生活还会导致情绪失控。专家指出,住在能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的人发生家庭暴力的可能性低于那些只能看到钢筋水泥建筑的人。交通堵塞和城市噪音也会增加人的攻击性。
也许我们无法轻易地回归乡村生活,但是一定要学会建设一个自然的城市。
(《参考消息》2009年2月)
8.文中说,“人的城市生活会对思维产生影响。”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这种影响?( )
A、容易分散注意力,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B、大脑在处理各种信息方面的能力会有所降低。
C、透过病房窗户能看到树木的住院患者康复速度较快。
D、自我控制力会降低,甚至导致情绪失控。
9.城市生活对人的大脑产生损伤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消耗了大脑需要集中精力的能力,使人筋疲力尽。
B、钢筋水泥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构成的城市风貌。
C、交通堵塞和城市噪音。
D、大脑前皮层是负责调整注意力的一个大脑区域。
10.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市中心种植树木、建造城市公园、有效控制车流量就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生活给大脑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力。
B、闪亮的霓虹灯、城市里的各种信息,会对大脑产生无序的刺激,从而分散注意力,时间长了,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
C、如果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能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一定作用,就有可能减少城市对人的大脑的损伤。
D、住在钢筋水泥建筑里的人容易发生家庭暴力,反之,发生家庭暴力的可能性就不大。
11.请简要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超过40字)
阅读下文,回答5—8题。
气候变暖正在成为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英国利兹大学的科学家在2004年1月8号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报告了气候变化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他们分析了从墨西哥到澳大利亚的1103个物种,结果表明:如果全球变暖的状况不加控制地持续下去,其中1/4的动植物将在未来的50年内因无法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按此比例,世界上100多万个物种将在半个世纪后从地球上消失。
科学家们预测,不同气候变暖程度对应的物种灭绝概率分别为18%、24%和35%。而由此引发的其它变化很可能会加剧物种的灭绝。这是因为气温升高将影响全球降水格局的变化,当全球变暖与景观改变、物种入侵以及二氧化碳增加等相互作用,破坏生物群落与生态的交互作用时,物种灭绝的风险还会增加。
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分布也会随之变化。目前我国鸟类的分布区正在向北扩展,这很可能就是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许多夏季在北方繁殖的鸟类在冬季来临时都有向南方迁徙的习惯。食物是影响鸟类迁徙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在北方获得充足的食物过冬,它们就有可能放弃千里迢迢的南北之行。斑嘴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只有夏季才在渤海湾地区生活,近年来由于冬季气候变暖,渤海湾近海结冰期缩短,斑嘴鸭已经成为该地区的常住鸟种。
并不是每一个物种都能成功地适应气候变化。近百年来,地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这对物种生存带来的考验比过去4000万年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剧烈。全球气温升高迫使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方向和高山地区转移,更多的物种将在这一过程中成为牺牲品。向极地迁移的物种很可能在途中遇到无法逾越的自然阻隔,比如高山、沙漠、海洋等,而无法到达目的地。向高海拔退缩的物种不得不面临因为栖息地有限引发的竞争,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大量的个体会在这一过程中被淘汰。某些生物很可能因为气候变暖完全丧失适宜的生存环境,它们将面临不能及时进化而灭绝的危险。
如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扭转全球变暖的局面,很可能使地球上15%—20%的物种幸免于难。造成全球气温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排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自184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30%,这可能是过去42万年中的最高值。如果不采取积极的能源政策和技术措施,预计到2100年,全球碳的排放将在当前的水平上至少增加4%,可能达到320%。
为了减缓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和代表会聚东京,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为共同扭转全球气候变化迈出了第一步。但是,《京都议定书》的真正生效需要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的至少55个国家签署。由于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在2001年宣布拒绝执行,虽然目前世界上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距离使公约生效还有一定的差距。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17%的俄罗斯是否签署,对公约能否生效至关重要。而俄罗斯目前的态度让《京都议定书》充满艰辛的签约之路更多了一些悬念。
(摘自2004年1月21日《中国青年报》)
5.下列各项不属于“气候变暖”的后果的一项是
A.全球降水格局发生变化和景观改变。
B.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和高山地区转移。
C.物种入侵和生物群落与生态遭到破坏。
D.某些生物丧失适宜的生存环境而灭绝。
6.下列有关“食物是影响鸟类迁徙的重要因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北方繁殖的鸟类在冬季来临前都有向南方迁徙的习惯,可能与鸟类在冬季的北方找不到食物有关。
B.如果鸟类在北方的冬季里也能找到食物,它们就不再千里迢迢的南飞。
C.气候变暖使得北方某些地区冬季不再十分寒冷,给鸟类觅食提供了条件,这可能是我国鸟类分布区域扩大的原因。
D.斑嘴鸭目前冬季常住渤海湾,与渤海湾近海结冰期缩短,容易觅食密切相关。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暖的程度不同,对物种灭绝的速度的影响也不同。气候变暖低、中、高的程度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分别加快18%、24%、35%。
B.目前我国鸟类的分布区正向北扩张,这是气候变暖直接造成的。
C.斑嘴鸭在冬季也能在渤海湾地区生活,说明该物种在迁徙过程中获得了进化而不会灭绝。
D.气候变暖给动植物带来的直接威胁是生存环境的变化和食物的变化。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类能有效的减缓和扭转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世界上的100多万个物种就不会从地球上消失。
B.全球气候变暖对陆地动植物的影响远远大于对海洋中动植物的影响,因为海洋生物对环境和食物的依赖性较小。
C.《京都议定书》的通过,多少给人类扭转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一丝亮光,虽然它的签约之路艰辛和见效之日遥远。
D.如果人类不再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全球气温就会变冷,从而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范围的扩大。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7—10题。
磁共振现象为成像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将人体置于特殊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人体外的接收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
许多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旋。如果把物体放置磁场,原子核可以在磁场中旋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当原子核恢复原状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绘制物体内部精确的立体图像。
水约占人体体重的2/3,在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水分比例不一样。有趣的是,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测出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编程,可以创建一个包括不同水含量和水分子运动的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从而在被观察的身体部位产生非常清晰的组织或器官图像,有利于弄清疾病的病理变化。
由于磁共振成像与X射线、CT成像等原理完全不同,故对人体没有损害,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不同疾病的检测;尤其对颅脑、脊椎和脊髓疾病的检测,更能显示它优于CT。它可以不用血管造影剂即显示血管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鉴别更加独到。它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高于CT数倍,能够敏感地检测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亦更早地发现病变。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越性,使得这项新的影像学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7.对“无线电射频脉冲”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作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共振的产生,同时吸收能量。
B.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射电信号的发出,同时释放能量。
C.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停止后,氢原子核会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释放能量。
D.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和能量变化,停止后,射频脉冲会按特定频率把射电信号和能量释放出来。
8.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属于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的一项是
A.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
B.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
C.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恢复原状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D.分析被电磁波照射后的原子核所释放出来的电磁波,就可得知该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
9.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的无线电射频脉冲终止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导致水分的变化,反映身体疾病的病理过程。
B.当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的无线电射频脉冲终止后,体内氢原子核会发射出共振波,显示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
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
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高于CT数倍,因此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人体氢原子核发出的射电信号和释放的能量也高于CT数倍。
B.因为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人体没有损害,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不同疾病的检测,所以它一出现就替代了X射线照射、CT成像等疾病检测手段。
C.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因此人们生病后,只要注意饮水,调节人体的水分,就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好地诊断疾病。
D.由于磁共振成像技术能产生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因此它不仅使人类获得非常重要的疾病诊断工具,而且还会对外科手术的正确施行提供帮助。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7—10题。
磁共振现象为成像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将人体置于特殊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人体外的接收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
许多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旋。如果把物体放置磁场,原子核可以在磁场中旋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当原子核恢复原状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绘制物体内部精确的立体图像。
水约占人体体重的2/3,在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水分比例不一样。有趣的是,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测出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编程,可以创建一个包括不同水含量和水分子运动的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从而在被观察的身体部位产生非常清晰的组织或器官图像,有利于弄清疾病的病理变化。
由于磁共振成像与X射线、CT成像等原理完全不同,故对人体没有损害,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不同疾病的检测;尤其对颅脑、脊椎和脊髓疾病的检测,更能显示它优于CT。它可以不用血管造影剂即显示血管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鉴别更加独到。它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高于CT数倍,能够敏感地检测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亦更早地发现病变。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越性,使得这项新的影像学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人体干细胞
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侧有内细胞群。内细胞群在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时开始分化,内胚层分化形成肝、肺和肠等,中胚层分化形成骨胳、血液和肌肉等,外胚层分化形成皮肤、眼睛和神经系统等。由于内细胞群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因而这些细胞被认为具有全能性。
成人身上也有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比如骨髓和血液中就有造血干细胞。但是,这些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它们的作用基本上是确定的,例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环境下的使命就是分化成各种血液细胞。虽然近年来发现成年干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例如在体外培养时,可通过改变条件让骨髓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但是目前还未发现成年干细胞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同时,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而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达三四百代。因此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美国生物学家戴利说:“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21世纪则是细胞治疗的时代。”
目前,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用来产生神经细胞,以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系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一个实验室用病毒感染老鼠的脊髓神经,使之瘫痪,然后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注射到瘫痪老鼠的脊髓中。三个月后经过治疗的老鼠能蹒跚走路,而未经治疗的老鼠依然故我。解剖结果显示,这些来自人类胚胎的干细胞已经布满了老鼠的脊髓,并具有成熟的神经细胞的特征。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组织是否会在人体内无限度地增殖,甚至形成肿瘤,科学家必须小心提防,以免未得其利,先受其害。而分离干细胞必须“杀死”胚胎,这是否属于谋杀,也正在成为媒体和饭桌上争吵不休的话题。
7.下列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B.人类胚胎干细胞就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C.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囊胚中可发育成胎盘、肝、肺、骨胳、皮肤等的全能性细胞。
D.人类胚胎干细胞不仅指人类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8.文中生物学家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下列不属于生物学家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成年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
B.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
C.成年干细胞并不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
D.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到三四百代。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都属于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B.成年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化方向是确定的,在体外培养时其分化方向则是不确定的。
C.所谓“细胞治疗的时代”,主要是指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时代。
D.利用胚胎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以治疗糖尿病,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B.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的干细胞可以培养成为其他动物的多种组织细胞。
C.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度增殖的危险,所以目前还没有条件在人体上进行移植。
D.胚胎干细胞研究在医学上有令人鼓舞的前景,但在社会伦理上却遇到了很大麻烦。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
据英国《新科学家》2003年8月30日报道:在有关纳米药物是否对健康有害的争论中,最终出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证明纳米药物能延长脑神经细胞的寿命。在实验室的神经细胞通常只能活25天左右,但在服用低剂量的氧化铈纳米颗粒后,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通常可达6个月。这一发现证明了纳米药物可能有一天能用于治疗与老年有关的身心失调的疾病,如老年痴呆病等。
美国奥兰多中部佛罗里达大学分子生物学家BeverLy RzigaLinski和工程师Sedipta Seal 最早进行合作研究,想看看纳米药物是否能进入细胞内。他们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是在培养皿中把纳米颗粒添加到老鼠的神经细胞上,看看神经细胞怎样吸收这些纳米药物。后来RzigaLinski发现这些神经细胞比没有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存活的时间长得多。这些“服用”了纳米药物的神经细胞之间彼此发送信号的能力就像年轻的细胞一样,在培养皿中存活的最长时间达6个月。
该科研小组还发现,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可防止紫外线的破坏,这表明纳米颗粒药物能清除破坏神经细胞的活性分子自由基。而已知在老化和有炎症的细胞中普遍存在自由基。
每粒纳米药物均是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并形成约5纳米直径的结构。这种结构和自由基结合后就变成中性的无害分子。研究证明,这些纳米药物清除自由基的效率比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一类的天然清除剂的效率高3倍。而且这些纳米药物在细胞内的作用时间要长得多。
虽然神经细胞只接受一定剂量的纳米药物,但纳米药物可以反复地抓住自由基并清除它们,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延续几个月;而维生素C分子一旦和自由基结合就被破坏,不再起作用。
现在RzigaLinski正计划试验氧化铈纳米药物是否能减慢老鼠神经变质疾病的发展。她还计划给果蝇喂纳米药物,看看这些果蝇能否比一般的果蝇活得更长。她认为,纳米药物可能有一天被用来涂覆人工关节和医用设备,以减少病人发炎。但伦敦帝国大学的化学家Tony Cass告诫说:在人身上应用纳米药物之前,必须回答人们关心的安全问题,因为我们需要考虑纳米药物是否可能与细胞的其它成分发生相互作用。
7.对“纳米药物”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种能够大大延长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的药物
B.一种比普通药物能加大提高清除细胞中的自由基效率的药物
C.一种能防止紫外线损害人的健康的药物
D.一种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结构为约5纳米直径的药物
8.对“纳米药物能延长神经细胞的寿命”的原理,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纳米药物可使脑神经细胞的生命运动由25天左右适当延长至6个月
B.纳米药物能以较高效率清除破坏神经细胞的活性分子自由基
C.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结构在脑神经细胞中存活的时间更长
D.通过纳米药物结构微小的特点渗透进神经细胞中去发挥作用
9.对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学家和工程师的科研内容与方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与没有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存活的时间长短问题
B.神经细胞在纳米药物的作用下与不在药物作用下彼此发送信号的能力强弱的对比观察
C.佛罗里达大学的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在研究纳米药物作用时采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
D.佛罗里达大学的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取得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是因为他们采用了逐步推进的研究方法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纳米药物的发展主要在于如何改进纳米药物自身的成分(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与组织结构(约5纳米的直径)的问题。
B.老年痴呆病这样的与老年人有关的身心失调疾病在不久的将来会因为纳米药物即将研究成功而得到有效治疗。
C.在给人使用纳米药物之前,要从药物安全的角度解决纳米药物是否可能与细胞的其它成分产生不良作用的问题。
D.纳米药物一旦在人的神经细胞中应用,就解决了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解决的细胞老化及炎症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摇滚乐最早出现在五十年代的美国。它与欧美的后现代主义语境有一定的关系,是当时流行音乐的派生物。一九五五年,一个名叫比尔·黑利的青年在吸收了美国乡村音乐与黑人音乐的元素以后,创作了一首题为《整日摇摆》的歌曲,令数千万青年男女为之倾倒,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
②与中国流行音乐早期发展的进程相类似的是,俄罗斯摇滚乐最初是通过“走私”的方式传入的。当时的苏联官方认为,摇滚乐属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生活, 是资产阶级道德沦丧的体现。因此,拒绝进口一切来自欧美国家的摇滚乐唱片。不少音乐爱好者经常在苏德边境从一些走私商人那里购得磁带和黑胶唱片。七八十年代的俄罗斯青年,在接过传统的行吟接力棒以后,在欧美摇滚音乐的刺激下,着意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摇滚音乐。
③综观俄罗斯摇滚音乐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俄罗斯的摇滚大多属于慢摇滚性质,这或许与该民族的艺术欣赏习惯有关。在具体的创作中,他们结合了美国摇滚、俄罗斯传统谣曲、拉丁音乐和爵士乐的元素,然后,加入重金属和朋克的思想,由此形成了颇具俄罗斯特色的摇滚诗。于是,摇滚不仅是一种新音乐的形式,它同时还意味着一种新的思想,其中混杂了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各种元素。诗人们以最为大众化的方式传播前卫、先锋的精神,表达他们对既存的规范、制度和秩序的反叛,以及对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意义世界的呼唤。
④值得注意的是,欧美摇滚歌手大多出身于底层,不少人原本就是流浪汉、无产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知识、文化的厌恶。而俄罗斯接受摇滚的最早一批人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来自理工科院校,个别人甚至是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这使得他们的创作在反文化、反机械文明的同时保留了一定的文化和理性特征,避免了因彻底的颓废行为而造成的非理性、偏激、极端和虚无,从而以一种略显折中的方式告诉人们,摇滚并不只是歇斯底里的吼叫和莫名其妙的发泄,更不是无意义的噪音。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悖论式的糅合,那些粗犷的嚎叫在呼唤强力的缝隙中也间或夹杂了哀婉的叹息,一些失望的怨诉和讽喻依然保存了终极的希望。(《天堂只是狗的吠叫》节选)
关于摇滚乐的诞生,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最早出现在美国,其得名与一首题目叫《整日摇摆》的歌曲有关。 |
B.摇滚乐是当时流行音乐的派生物,诞生的时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 |
C.为摇滚乐的诞生开创先河的是一个名叫比尔·黑利的青年。 |
D.摇滚乐吸收了美国乡村音乐与黑人音乐的元素,与欧美的后现代主义语境关系最密切。 |
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因为文化思想的差异,摇滚乐最早遭到像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官方的抵制。 |
B.摇滚不仅是一种新音乐的形式,它同时还是一种新的思想,有着一种反叛精神。 |
C.为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摇滚音乐,俄罗斯青年着意背叛俄罗斯诗歌的行吟传统。 |
D.可能是因为民族的艺术欣赏习惯的影响,俄罗斯的摇滚大多属于慢摇滚。 |
以下各项根据原文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罗斯摇滚乐和中国流行音乐,最早都是以“走私”的方式从外民族传入的。 |
B.任何外来文化在传入本民族之后,都必然会打上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烙印。 |
C.无论是哪个国家,所有的摇滚乐歌手都表现出对知识、文化的无比厌恶。 |
D.摇滚乐里固然有歇斯底里的吼叫和莫名其妙的发泄,但也有终极的希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马王堆帛画的主题
我国有史记载的毛笔绘画当开始于秦汉,但经过历代战乱,地面上的秦汉绘画已所存不多。考古学家们从1949年到1974年,在楚地相继发掘出十多幅帛画。其中马王堆1号、3号墓内覆盖在棺椁上的“T”型帛画形状独特,寓意深邃,艺术价值最高,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之一,引起了许多专家对帛画之谜的解释。全国所有涉及中国最早绘画内容的教科书及近年出版的权威书籍,都断定帛画的主题思想就是“引魂升天”。对此,本人持不同见解。
汉镇墓文中有“上天苍苍,地下茫茫;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生人有里,死人有乡”之语,可见天为阳,地为阴,鬼为阴类,阴间不可能位于属阳的“上天”,只能在属阴的茫茫地下——幽冥。中国古代“引魂升天”说是东汉以后的事,那时受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影响,认为人死后可升天堂享乐,也可下地狱受苦;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解脱轮回之苦。修建于西汉初的马王堆汉墓尚未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不可能改下阴间为“升天”。另外,从已发现的楚国文献资料看,楚国没有灵魂升天的习俗。《楚辞·招魂》中写道:“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①。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说明楚人甚至忌惮于灵魂上天。
现在国内主要有关书籍中几乎都认为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长沙子弹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都是灵魂升天图,认为“两者画面结构虽有差异,但皆表现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从而成为西汉帛画“引魂升天”的历史依据。但仔细观察两幅帛画,子弹库出土帛画男性墓主乘的不是飞龙而是一般龙舟;陈家大山出土帛画的女性墓主乘的是如一弯新月的独木舟。龙舟在楚地战国时已普遍流行,如屈原投江死后,人们为怀念他,用龙舟为他招魂并投抛粽子使水族勿食其肉,此风俗沿袭至今。过去都认为画中龙舟下云纹状图案为“云彩”,其实为龙舟下的水波纹。龙舟前部下面还有一条游鱼。两幅战国帛画的墓主人都乘坐舟船的原因是:当时的人无法理解生老病死自然法则,虔诚地设计了种种宗教活动,尽量确立一种能自圆其说的宗教信仰。不仅在中国,世界许多古老民族都认为阳间与阴间有一水相隔,即人们常说的“阴阳界”。对于死者如何到阴间的途径,各民族有着多种说法,但有极大的共性,认为死后鬼魂要顺利进入阴间,就必须经过一条水域,如不能横渡这片水域,死者阴魂就要在阳间游荡,成为孤魂野鬼。所以,古希腊丧葬时要在死者口中放一枚小钱作为渡资;从唐代到清代,皇帝死后口中含一颗宝珠,可让死者鬼魂进入冥间得以照明。古葬礼中往往有死者灵魂上阴间之路的仪式,两幅战国帛所画当是该仪式的一部分,以祈求墓主横渡阴阳河一路顺风。
众多书籍都认为“升天”是死者的最高境界,于是把马王堆帛画中那复杂诡异的画面内容都牵强到“引魂升天”这一笼统而无证据的说法中去。帛画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阳间、阴间)、地下三部分,实际就是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画工着意突出墓主在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天上、地下诸神(物)对他(她)的青睐和关照,反映出墓主强烈的支配欲。实际上,这一“宇宙空间”是为了给阴间的墓主提供一个如生前那样舒适的生活空间。
注:①些:音suò。句末语气词,只出现在《楚辞》中,大约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镇墓文中有“天为阳、地为阴”之语,鬼为阴类,不可能位于上天,只能位于阴间的“幽冥”。 |
B.为怀念屈原,人们用划龙舟和抛粽子的方式使水族勿食其肉,这一行为沿袭至今,成为风俗。 |
C.两幅战国帛画所画墓主人乘坐舟船,正是古代葬礼中送亡灵上阴间之路整个仪式的生动再现。 |
D.不单单是中国,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类似“阴阳界”的文化信仰。 |
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引魂升天”这一主题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汉镇墓文和《楚辞·招魂》的诗句说明,按照当时的习俗,人死后“鬼魂”不会前往“上天”。 |
B.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是东汉以后才有的事,马王堆墓主不可能有这种观念。 |
C.升天者应该骑着能飞行的神化动物,战国帛画中墓主乘坐的舟船和水波纹、游鱼的形象说明墓主并非升天飞行。 |
D.古希腊死者口中放小钱和中国皇帝死后口中含宝珠,都是为鬼魂进入冥间而并非上天所用。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家们长期以来对帛画中的舟船、水波、游鱼等内容失察,可见他们是在以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解说画面内容。 |
B.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帛画中的墓主居于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表现了墓主的支配欲。 |
C.现在国内有关帛画的主要书籍都认为《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灵魂升天图,呈现了“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的场景。 |
D.本文的观点,代表了汉代帛画主题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倡导的科学、务实的科研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认为马王堆帛画原本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 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从发展史来看,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环境的等。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人类无法有效消除这些危机和困境。因此,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标志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而从广义上来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主张要平等对待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的世界,这也意味着奉行社会公正。生态文明所理解的社会公正,涉及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实行公正的政治,包括公正、公平、公开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决策;二是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抑制司法腐败;三是建立公正的经济运行机制,实施公平竞争原则;四是形成公正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体制外的监督力量;五是追求环境正义,尊重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要因素的权利和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与后代之间维持一种公正的代际关系。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首先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多样性存在。现代性要求规范、标准,倾向于整齐划一,试图让人们按照同样的方式生活,使用同样的资源和技术。但生态的价值观强调尊重多样性。尊重多样性将带来多样的社会形式。其次是可持续性。可持续性不仅意味着尊重自然环境,而且意味着公平地分配经济的与社会的报酬和机会,这样,所有人都能休戚与地奔向共同的未来。还有,生态问题不是局限于特定的区域、特定的国家之内,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从整体上、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节选自2007年10月18日《中国环境报》)
下列不属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理解的一项是
A.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 |
B.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必然阶段就是生态文明。 |
C.生态文明表现为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成果。 |
D.生态文明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还要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人类与社会进步的最终标志。 |
B.实现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不断地努力。 |
C.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强调平等、多样性、可持续性和整体性等。 |
D.尊重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要因素的权利和地位,是奉行社会公正的关键。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将会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 |
B.生态文明的提出,源于人们切身感受到的危机,如全球变暖、异常天气日渐频繁等。 |
C.追求环境正义就要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人没有权利把自己当作万物的主宰。 |
D.在理想的未来,全体社会成员能够休戚与共地平分经济的与社会的报酬和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