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             
古代典章制度中,对于姓氏相当重视,姓氏是家族出身与社会等级的标志。姓与氏原本是分立的两个概念,在上古时期有姓无氏,西周时随着宗法制、分封制的推行,为了适应宗族支系标识的需要,根据宗族支系的爵位、官职、封国地望等命“氏”。就宗法的角度而言,姓为宗统,氏为分派;从社会角度看,姓是血亲关系的标记,氏又是社会地位高低贵贱的象征。
随着宗法制的动摇、分解,宗族支派——氏逐渐向姓转化,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姓氏合一。秦汉以后的姓氏与先秦的姓与氏有了显著的区别,姓氏只有基本的家族出身意义,它与个人社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封建社会实行皇权的家族垄断,但它对社会的控制是通过异姓百官层级管理实现的,与古代的宗法制度有了根本的不同。姓氏在秦汉成为一般平民的家族标记,现代中华姓氏大多定形于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由此奠定了基础。
姓氏脱离了宗法制度,成为平民出身标记,一般不再有明显的高低贵贱的社会区别,但它作为宗族的标识,很难摆脱宗法因素的影响。在传统社会,姓氏是家族的徽号,人生而得姓,此后人的一生跟族姓荣辱与共。家族荣誉、家族利益在人的心目中有着突出的位置。一人成名,是一族的骄傲;一人犯奸,是一姓的耻辱。在中国姓氏文化中,族姓永远摆在第一位。在家族社会,最重的处罚就是族谱除名,将其逐出族姓。被逐出族姓的人,即使死去也回不了祖宗的墓地。
中国古人有虚构家史的习惯。在家族政治的时代,人们参与社会活动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其背后有相应的家族力量支援。出身并不显赫的家族为了在社会上争得有利位置,就攀附圣贤,自高门第家世。古代姓氏文化中认圣贤功臣为祖的做法,对家族与社会来说有两个积极作用:一是扩大了家族的范围,取得了更多的家族互助的机会,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历史上的几位圣贤被众多的后世家族共同奉为祖先,这就给本来无甚瓜葛的族姓提供了联宗的机会,体现了文化的认同,民族文化的凝聚力由此生发。从当代海外华人的寻亲热潮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二是重视远祖的文化名位与历史声望,有助于培养家族成员的荣誉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不要辱没先人,成为一般家族的共同心理。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作用下,人们有了更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从这一角度来说,攀附圣贤的文化意义远远高于其虚构历史的消极意义。
下列对文中中国姓氏文化的有关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现代中华姓氏定型于秦汉时期,秦汉也由此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的源头。
B.上古时期有姓无氏;秦汉以后的姓氏与个人社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只有基本的家族出身意义。
C.姓与氏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在秦汉时期开始合一,便不再有显著的区别了。
D.西周时,“氏”开始大量出现,它在为辨别各宗族支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促使宗法制开始动摇、分解。

“封建社会实行皇权的家族垄断,但它对社会的控制是通过异姓百官层级管理实现的,与古代的宗法制度有了根本的不同。”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封建社会的皇权家族垄断已不再受宗法制度的姓氏势力的影响。
B.封建社会的皇权家族垄断较之古代宗法制度有一定的进步。
C.封建社会的皇权家族垄断与真正的宗法统治是有区别的。
D.封建社会的皇权家族垄断本质上是“家天下”,但维护统治的并不都是皇族势力。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各种典章制度、族谱家志、宗祠墓地等对开展姓氏文化研究有重要价值。
B.中国的姓氏文化对稳定社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与促进文化的认同感有着积极的意义。
C.姓氏是家族的徽号,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是凝聚整个族人的重要力量。
D.中国古人习惯于虚构家史,是为了培养家族成员的荣誉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
⑴ 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他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⑵ 潘光旦是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他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他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
⑶ “仁者爱人”。潘光旦是仁者。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突出的是在1921年6月北京教育界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中,清华学生出于义愤,举行“同情罢考”,遭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潘光旦所在的壬戌(1922)级最为坚决,当局要求罢考学生必须写“悔过书”。壬戌级有八人拒悔,被开除“级籍”,潘光旦是其一。潘光旦宁肯牺牲出洋机会,也要据理力争。闻一多对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次年7月,时过境迁,学校才让他出洋。  
⑷ 1946年1月,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未几,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
⑸ 作为教育家的潘光旦,他爱校如家。1935年他在清华教务长任上,严守校规,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想让其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他婉拒:“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他坚决维护清华的制度,不怕得罪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
⑹ 对于学生运动,当时有人传谣,说潘光旦向宪警提供抓捕学生名单,以致激怒学生围攻他,有人抢走他的双拐,让他“独立”。当事人钱伟长的回忆最为可信:“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这一点很重要。”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
⑺ 在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潘光旦与费孝通之间有点特别,他们亦师亦友。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费称赞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有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费视他为活典,说凡不知道的事情,不查典,去问问潘光旦,一问就明白。
⑻ 潘光旦的最爱是藏书。1936年住清华园新南院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结出一对并蒂的葫芦,他十分喜欢,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
⑼ 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认为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而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费孝通说潘光旦“他的人格就是位育概念的标本。”
⑽ 1957年的反右,潘光旦获“罪名”是所谓“破坏民族关系”、“鼓动土家族知识分子和群众找中央要求自治”。这实在是不白之冤、是笑话。他是社会学者,民族学家,他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作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向上级作如实反映,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而已,岂有他哉?他虽被打为右派,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
⑾ 这期间潘光旦的家被抄、被封,他只能蜷曲在小披屋的水泥地上,没有被子,还是费孝通把自家没被封存的被子送来御寒。6月10日病情恶化,老保姆找来费孝通。费孝通将他拥入怀中,潘光旦就这样在老朋友的怀中告别了人世。 
⑿ 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出版了纪念文集。他的皇皇十四卷本《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
⒀ 口衔烟斗的潘光旦,一脸的微笑,拄着双拐,穿过雾霭,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摘自《人物》杂志,有删改)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                                                                        
侧面描写是人物传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惯用手法,分析其作用并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5分)
答:                                                                        
结合潘光旦的表现分析其处世原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老北京的门神
门神是我国,也是北京市民俗中最多信仰的神祗之一,其历史之久,流传之广,种类之多在民间诸神中是最为突出的。
其中,祈福门神专为祈福而用。供奉、张贴者的家庭多为商界人物,希望从祈福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皆取其名,以迎祥祉。
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北京居民院门口的武将门神多为唐代名将秦琼与尉迟恭。秦琼又名秦叔宝,山东历城人,武艺高强,世人赞为:赛专诸,似孟尝,神拳太保,双锏大将,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尉迟恭,隋唐大将,武艺高强,日占三城,夜夺八寨,功累封鄂国公。秦、尉迟二将帮助李世民打下天下建立大唐后,被封为开国元勋,为什么会充当民间的门神呢?古籍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早年降瓦岗、扫窦建德、镇杜伏威等起义军,其间杀人无数。即位后,身体极差,夜间梦寐不宁,多做噩梦,常见祟魔在寝殿内外抛砖扔瓦,鬼魅呼叫,太宗终受不住恶鬼的折磨,召众将群臣商议。众将提出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是夜,果然无事。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此后邪祟全消。后世沿袭此法,遂将二将永做门神而使他们在民间得以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威望最高、普及性最强、贫富皆爱的门神,至今长盛不衰。
北京民居中供奉的除秦琼、尉迟恭外,还有《水浒传》里的解珍、解宝、吕方、郭盛。因为北京的院落较大,占地面积往往延至后面的胡同。所以,在北京的住宅里,还有一种专贴在后门的门神。不过北京民居的后门门神只贴一位,为什么呢?因为后门一般多为单扇门。贴谁呢?多为捉鬼神钟馗和大唐丞相魏征。魏征在隋唐演义中本是一文臣,最早在潞城县二贤庄三清观内当道长,被民间奉为门神后,其像也仗剑怒目,一派英武气概。
因为北京是座古老的城市和元明清数朝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所以全国各地的文人、商贾、官宦、旅游者纷纷来到北京,与此同时,他们家乡的门神也随之而到,以神佑他们平安。所以,在北京民宅的大门上,各地门神应有尽有。如:燃灯道人、赵公明,东汉的姚期、马武,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最可爱的是密云一带供奉的门神竟是夫妻二人——杨宗保与穆桂英。总之,北京住宅院中所贴的门神多取自中国古典名著中的英雄好汉,这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精忠报国的英雄,妇孺皆知,影响面广,备受民间的崇拜。
这些历史上的门神在千年的中华文化中神佑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人们喜欢这种五颜六色的吉祥门画,只有贴上门神才能在欢度佳节的喜庆气氛中得到一种让他人难以想象到的思想满足和精神满足。
下列各项中关于“门神”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门神为祈福而用。爵鹿蝠喜、宝马瓶鞍,各取其名,供奉者希望从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
B.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多手持兵器,用以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
C.门神有前门和后门门神之别,北京住宅后门多为单扇门,只贴“魏征”一位门神。
D.住宅院落中的门神形象,多取自古典名著中那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精忠报国的人物。

本文认为门神是北京民俗中最多信仰的神祗之一,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北京作为数朝政治中心,政局动荡,门神文化最能体现北京百姓渴望和平、祈求福祉的美好愿望。
B.北京民居的门神形象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人物,也有历史英雄人物,各地门神可谓应有尽有。
C.历史上,各地文人、商贾、官宦等,因各种目的纷纷涌进北京,他们带来了各地各种不同的门神文化。
D.北京百姓喜欢五颜六色的吉祥门画,他们认为在欢度佳节的喜庆气氛中贴上门神能够得到神的庇佑。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北京的门神形象各异,风格多样,是北京作为数朝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的体现。
B.门神风俗能流传至今并成为一种文化,与中国古典名著的深远影响是分不开的。
C.随着时代发展,门神已失去了原来“祈福”“镇鬼”等功能,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D.门神的产生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这是当时人们心理的渴望和精神抚慰的需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美国人民抗击鲤鱼“殖民者”
秦珍子
为了抵抗亚洲鲤鱼“军团”,美国人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敌人”最初是以国际主义战士的面目出现的。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南方一些水域水藻和微生物泛滥的问题,美国人从东南亚引入鲤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八类鱼种,统称为“亚洲鲤鱼”。
刚开始,这些没跳过龙门,却一举跳出国门的鱼儿非常敬业。它们在规定的范围内,吸溜着异国他乡的浮游生物,堪称清道夫中的战斗夫。只是没有人注意,它们惊人的食量,比如,一条成年亚洲鲤鱼一天能吃掉5公斤的食物。
渐渐地,这些外来户不再满足于自己旅居美利坚的身份。当密西西比河遭遇大洪水时,它们趁乱逃出了控制水域,进入自然河流,并迅速扩散。如今,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绘制的《亚洲鲤鱼分布图》上,美国国土中部由南向北的区域,被上百个红色圆点密集布满,都是亚洲鲤鱼的势力范围。
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里,亚洲鲤鱼在密西西比河连通的水系中游荡,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因为吃嘛嘛香,它们几乎霸占了本土鱼类所有的口粮。因为没有天敌,它们也从未受到任何抵抗。一位“超级鱼妈”一年可产卵300万颗,成活率极高。
它们不怕氧气少,不怕水温低,在那水草茂密的河底,到处都是鲤鱼们的宿营地,在那静静的湖泊中,有它们无数的好兄弟。
每当有船经过,它们便高高跃起。少则几十条,多则上千条。有的把水面拍得啪啪响,有的直接落入船舱,有的则过于“友好”——直接扑面而来。
美国人用“灾难”来形容这看起来喜气洋洋的情景。事实上,平均体重10公斤的鲤鱼从天而降,会威胁小船的安全。且因为这些非法移民的胡吃海塞,野蛮生长,使得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美国政府官方认定亚洲鲤鱼为“最危险的外来物种”。科学家认为,一旦它们继续向北,进入五大湖区,会给湖中其他生物种群带来灭顶之灾。
从2009年起,美国政府开始大规模捕杀亚洲鲤鱼。大规模的民间捞鱼比赛每年都在举办。防护网和电网也曾被安装到河道中,但这些“游击战士”总是能巧妙躲避和穿越。美国地质调查局还把“飞鱼,美味!”的视频广告放在官网上宣传。可美国民众嫌脏嫌刺多,就是不愿吃。
“野鱼杀不尽,水涨鱼又生”,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向亚洲鲤鱼正式“宣战”。他宣布将斥巨资,防止五大湖遭到亚洲鲤鱼入侵。美国陆军工程兵正式发布一项研究报告,建议在密西西比河通往五大湖区的河道上建造一道巨型堤坝,阻挡鲤鱼。该工程预计需要25年完成,预算金额为180亿美元。为了消灭鲤鱼之患美国如此不惜巨资,实在令人叹惜。
也许就在这一分钟,又有一支亚洲鲤鱼小分队,绕过电网,跳过堤坝,一路向北,朝着占领五大湖的目标奋进。就在去年10月,美国科学家已经宣布首次掌握“亚洲鲤鱼”在五大湖水域成功繁殖的证据,他们在桑达斯基河“逮捕”了4条草鱼,发现皆是土著当地繁殖的。
抗击持续进行中……
“美国政府官方认定亚洲鲤鱼为‘最危险的外来物种’”下列属于原因的一项是(   )

A.分布区域广,食量惊人,霸占本土鱼类的口粮。没有天敌,繁殖率高,成活率高。
B.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危及人身安全,适应环境能力强。
C.亚洲鲤鱼刺多美国人不喜欢食用也不愿意食用,几乎无法去改变这一饮食习惯。
D.若进入五大湖区,将给别的鱼类种群带来灭顶之灾。

以下对文章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谈论的实际是外来生物入侵的问题,美国采用多种手法抗击亚洲鲤鱼,但收获甚微。
B.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南方一些水域水藻和微生物泛滥的问题,美国从亚洲引入了“亚洲鲤鱼”,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C.“亚洲鲤鱼”在美国泛滥成灾,已开始侵入到了五大湖区水域。
D.美国地质调查局把“飞鱼,美味!”广告大肆宣传,是为了吸引爱吃亚洲鲤鱼的亚洲游客,提高旅游收入。

本文是一篇很受读者喜爱的“另类”说明文,其“另类”特点不包括(   )

A.语言诙谐幽默,比如“堪称清道夫中的战斗夫”“吃嘛嘛香”等,避免了呆板枯燥,能够吸引读者。
B.作者巧妙化用了《游击队之歌》《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歌等把亚洲鲤鱼比作“游击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丰富了语言。
C.遣词造句生动活泼如“外来户”“超级鱼妈”“胡吃海塞”,亚洲鲤鱼仿佛具有作战队伍的精明强悍,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又有危险步步近逼的紧迫感。
D.本文多处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一条成年亚洲鲤鱼一天能吃掉5公斤的食物”等用具体的数字使说明更准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技文阅读
“白日梦”
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义词。殊不知,常作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牛顿就是这种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作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
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被影子所欺骗。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发生共鸣。
下面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
C.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当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D.“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邀游蓝天的构想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下面对“前者是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
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极强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能力。
B.“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C.无论超尘拔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是“黄金美梦”。
D.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   (选自赵鑫珊《哦,美丽的“白日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病毒

①病毒不同于其它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构成的。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来了。

②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蛋白质外衣或类脂包膜(如果有的话)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实际上这并不容易。病毒外衣的表面必须刚好依附在细胞膜的"接收嚣"的位置。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围极广。

③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④当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回复成它自己了。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了解它的核酸中心。

⑤核酸存在于每个活的细胞和病毒中。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DNA和RNA。DNA构成基因组合。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DNA里储藏了构造和维持一种特定生物体的信息。DNA是怎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呢?它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

⑥RNA是干什么的呢?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它将信息从DNA(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传递到合成蛋白质的地方(在细胞核外)。DNA像模板一样造出正确的RNA。RNA又同样制造出正确的蛋白质。

⑦病毒要么有DNA,要么有RNA,但不会两样都有。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基因物质。

⑧病毒进入并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与正常分子成分惊人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实际上,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病毒和细胞就共同存在,共同进化。

⑨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⑩随着时问的变迁,这些"逃出来的基因"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在细胞中寄生--成了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的病毒,危害性越小。这就是病毒进化的形式。大部分的病毒感染完全没有危害,但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⑪病毒有修复4000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这是修复这些细胞最好的方法。这种基因疗法还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选自《在岩石上漂浮》,有删改)

1.

下列关于"病毒"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病毒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没有进食鸲zhunpin、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的生命活动。
B. 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这层蛋白质外衣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
C. 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
D. 病毒和细胞共同存在,共同进化。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危害性就越小;而那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旦病毒依附上了细胞,穿过细胞膜进人细胞的方法就是,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融合而使它们进人细胞。
B. DNA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DNA就是这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
C. 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而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是基因物质。
D. 病毒强迫细胞制造更多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惊人的相似性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
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B.

病毒作为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

C.

狂犬病和感冒病毒能感染的范围极广,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

D.

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的基因疗法,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象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 、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下面对“蚂蚁的确太像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蚂蚁能够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动用军队,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
B.抱着幼体象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的织巢蚁就像人类社会中使用童工的情况一样。
C.蚂蚁能够不停地交换信息,这样的做法也和人类相同。
D.蚂蚁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中的“这一层”指代的含义是(   )

A.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是最让我们不安的动物。
B.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都过着两种生活。
C.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作为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
D.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下面各项与原文不同的一项是        (   )

A.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头脑里是没有思想的。
B.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就会看见蚂蚁们的思考、筹划和谋算。
C.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说明蚂蚁具有智慧。
D.当蚂蚁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它们就会拉起长长的队伍,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具有定位和授时功能的卫星导航系统与互联网、移动通信已成为21世纪信息技术领域的三大技术之一,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其中空间段由分布在不同轨道的14颗卫星组成,即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北斗”区域性导航卫星星座。在这个星座中,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核心,一旦有卫星失效或者处于在轨维修状态,4颗中圆轨道卫星可以起到部分替代作用。地面段则由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组成。而用户段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导航系统相互兼容的终端组成。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测速、单双向授时、短报文通信。服务区域为中国及部分亚太地区,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为50纳秒,短报文通信为120个汉字/次。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区域服务。
卫星导航系统分有源和无源两种,区别在于前者的用户端需主动发出信号,而后者的用户端只需被动接收信号。
卫星导航的精度是由卫星的数量决定的,高精度定位要导航对象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根据卫星导航原理,最基本的全球导航网至少需要18颗卫星来维持,再加上必要的候补卫星,同时要有近30颗卫星在轨,才能可靠地对全球99%以上的地区提供导航信号。
卫星的轨道数据是预先设定好的,但也在缓慢变动,所以,任何一个时刻卫星的位置都是个变量。卫星本身不具备计算能力,所以分布在全球的测控站必须随时监测卫星的运行,根据各种环境的微小变化来计算轨道,再把轨道信息传递给卫星,由卫星传送给用户。在计算中,地球各部分引力的微小变化、太阳活动对电离层的影响,甚至卫星高速运动带来的相对论效应都必须纳入考虑。如果没有丰富的地球物理数据以及强大的计算、通讯能力,卫星导航的数据很快就会被误差淹没。
由此可见,建设卫星导航系统不仅需要具备卫星组批生产、发射能力,更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技术作为后盾,同时还需要足够的资金来保证。因此,能够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凤毛麟角。
中国的“北斗”是世界上首个集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为一体的卫星导航系统。发送短报文是“北斗”独有的一种重要功能,短短的120个字在很多时候是“救命”的法宝。通过GPS,用户只能知道“自己在哪”;但是通过“北斗”,用户还能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哪”。把导航与通信紧密结合起来,很适用于交通运输、调度指挥、搜索营救等需要把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相结合的用户。
“北斗”的另一大特点是它与别的卫星导航系统之间具有兼容与互操作性。卫星导航系统有其脆弱性,单一的导航系统易被干扰、遮蔽,采用GPS+“北斗”的双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导航精度。据介绍,GPS在亚太地区的覆盖率一般只能达到60%~70%,如果加上“北斗”后覆盖率可以达到80%,从而能提高卫星导航的可用性,并使导航精度提高20%左右,比如,在GPS导航精度为1米的地方,同时融合“北斗”的数据后,导航精度能达到0.8米。与GPS相比,“北斗”的首次定位速度和授时精度都表现出更好的优越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结网完成后,系统用户定位、电文通信和位置报告只需要几秒钟,而GPS首次定位却需要1至3分钟。
到2020年,在全球性无源卫星导航系统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呈现“四足鼎立”的局面。
(摘编自王凌光《“北斗”卫星导航的奥秘》)
下列关于“卫星导航系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星导航系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分有源和无源两种。
B.卫星导航系统集定位、测速、单双向授时、短报文通信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导航和通信相结合的特色,其应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C.建设卫星导航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技术作为后盾,因此并不是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够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的。
D.卫星导航系统有其脆弱性,单一的导航系统易被干扰、遮蔽,而采用双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高卫星导航的可用性和导航精度。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北斗”区域性导航卫星系统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
B.计算卫星轨道极其复杂精细,地球各部分引力的微小变化、太阳活动对电离层的影响,甚至卫星高速运动带来的相对论效应都必须考虑在内。
C.虽然卫星的轨道数据是预先设定好的,但是卫星的位置始终是个变量,因此,地面测控站必须随时跟踪监测卫星的运行,关注轨道数据的变化。
D.“北斗”在导航精度上并不逊于欧美,而且发送短报文是“北斗”独有的功能,这解决了何人、何地的问题,在遇险救助中“北斗”可帮助人们定位通信。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星导航的精度是由卫星的数量决定的,卫星的数量越少,导航的精度也就越低,产生误差的可能性就越大。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GPS等系统兼容,对用户来讲,由于“北斗”系统的加入将可享受到更优质的卫星导航服务。
C.“北斗”现已具备覆盖中国及部分亚太地区的服务能力,其发展潜力巨大,但“北斗”导航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会取代GPS,而是与之互补,共同服务于全球用户。
D.与GPS相比,“北斗”表现出了更好的优越性,作为一个航天大国,我国已在“四足鼎立”的全球性无源卫星导航系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机器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它通过设计算法,让计算机可以从有限的观测数据中分析并获取规律,然后利用"学习"到的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从而帮助人们完成应用任务。运用机器学习解决应用问题,一般包含如下几步:首先是对观测数据作预处理,然后是从观测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并对特征进行转换,最后是构建函数并利用它进行预测。

传统的机器学习主要关注预测函数的构建,至于特征,则一般是通过人为地设计一些准则,然后根据这些准则从观测数据中获得。对机器而言,这可看作是一种"浅层学习"。由于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得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深度学习"应运而生。

深度学习需要构建具有一定"深度"的模型,让机器自动从观测数据中学习到有效的特征,帮助提升预测的准确率。"深度"与数据处理过程的组件数量密切相关,深度模型的原始输入与输出结果之间有多个组件,每个组件都会对数据进行加工,并影响后续组件。当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时,我们并不清楚每个组件的贡献是多少,判断每个组件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称为"贡献度分配"问题。以下围棋为例,每当下完一盘棋,我们会思考哪几步棋导致了最后的胜利或失败,判断每一步棋贡献的多少就是贡献度分配问题。该问题在深度学习中至关重要,解决起来也非常困难。

目前,深度学习大多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实现。人工神经网络内部包含多个层次,正好能满足深度学习的"深度"需求。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其所使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早期的五至十层增加到目前的数百层,这极大提高了特征提取与转换的能力,也使预测的准确率随之上升。

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要想在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中占有先机,牢固掌握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必要条件。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机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从数据中寻找到某种规律。

B.

机器学习从数据中学到的规律可以用函数来表示。

C.

机器学习完成特征提取与转换后就可以进行预测。

D.

浅层学习无需人工干预,完全依赖机器自主完成。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以更好地处理数据特征,更准确地预测。

B.

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组件数量会影响其深度。

C.

数据处理过程中影响最大的组件不难确定。

D.

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已有广泛的应用。

材料二

人脑神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包含几百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没有物理连接,它们通过突触进行互联来传递信息。神经元可被看作是只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的细胞,突触将一个神经元的兴奋状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有强有弱,其强度可以通过学习或训练来不断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一个神经元的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它从其他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以及突触的强度。当一个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总和超过了某个阈值,细胞体就会兴奋,产生电脉冲,电脉冲通过突触传递到其他神经元。可以认为,在人脑神经系统中,每个神经元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神经元如何组成网络。

受人脑的启发,科学家构建了一种在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上都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称之为"人工神经网络",简称"神经网络"。在机器学习领域,神经网络指由很多人工神经元相互连接构成的系统,这些人工神经元一般被称为节点,每个节点本质上是一个函数。神经网络不同节点间的连接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每个权重表示一个节点对另一个节点影响的大小。每个节点的"兴奋"或"抑制",由来自其他节点的数据信息与节点间的连接权重综合计算得到。

深度学习利用神经网络构建模型,可以对数据进行更好的特征提取与特征转换,从而得到预测准确率更高的函数。除了神经网络模型,深度学习也可以采用"深度信念网络"等其他类型的模型。但由于神经网络能借助相关算法较好地解决贡献度分配问题,它成为了深度学习主要采用的模型。

(以上两则材料取材于邱锡鹏的相关著作)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脑神经系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神经元是兴奋还是抑制的状态不全由其自身决定。

B.

一个神经元接收到其他神经元的电脉冲以后就会兴奋。

C.

人脑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本身不如神经元如何组网重要。

D.

人脑神经系统启发了深度学习中一种主要模型的构建。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是无可替代的。

B.

深度学习进行预测的能力与其模型的层次数量密切相关。

C.

沟通不同神经元的突触的强度不是恒定的,可以被改变。

D.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被深度学习采用有不止一方面的原因。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深度学习"应运而生"的原因,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在深度学习中的作用。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卷)
  • 更新:2022-11-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概括分析题
肝脏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免疫缺陷)是肝病的根本原因,这一点早已为医学界所共识。1996年诺贝尔医学奖得者、澳大利亚科学家彼得·杜赫提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肝脏缺乏免疫诱导素是造成机体免疫缺陷的根本原因!缺乏免疫诱导素,肝脏将长期处于免疫缺陷状态,而免疫缺陷正是以乙肝为代表的肝脏疾病产生和经久不愈的根本原因!免疫诱导素主要产生于人体的肝脏,是一种能够识别病毒、调动免疫细胞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活性小分子物质。当病毒侵入细胞后,免疫诱导素通过诱导宿主细胞(被病毒感染肝细胞)产生数种酶,与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共同组成细胞间的信号分子系统,引导免疫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病毒产生免疫应答,将病毒消除。在医学界,免疫诱导素又被形象地喻为增强机体免疫的“军事指挥家”。而正是由于肝病患者体内普遍缺乏免疫诱导素,以致无法调动免疫细胞去识别和杀灭肝病病毒,使肝病病毒早期潜伏不灭,后期久治不愈!因此,补充并进而促进自体再造内源性免疫诱导素是治愈肝脏疾病的关键!
正如192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班廷发现了胰导素,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费莱明发现青霉素从而一举使人类攻克了许多疾病一样,彼得·杜赫提的免疫诱导素的发现,是人类战胜又一顽症的重要里程碑,它使医学界预言人类21世纪消灭乙肝成为可能。
彼得·杜赫提这一重大发现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公布不久,英国市场上的免疫诱导素便疯狂涨至每10毫升50余英磅,折合人民币600余元。
荷兰药理学博士JIEZ称,使用免疫诱导素后,阿姆斯特丹的乙肝复发率比两年前降低了43%……
我国于1989年开始进行GWe免疫诱导素的研制,历经数年终于继英、美、荷兰之后成为又一个研制成功免疫诱导素的国家,该免疫诱导素复合制剂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命名为“九代清源(GWe)”。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增强对病毒的免疫识别功能,防止病毒长期的免疫潜伏和免疫逃脱;诱导肝脏产生内源性干扰素、白介素2和免疫球蛋白等,形成自身特异性免疫抗体,自愈肝病;通过拮抗白介素1.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有效防治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病症;而其激活载脂蛋白活性的功能正是消解脂肪肝的重要途径。适宜于乙肝大、小三阳,丙肝,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等因病毒、药物、酒精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的肝损伤患者
25.【原创】发现免疫诱导素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味精几乎是大家厨房里必备的调味品,它的学名叫谷氛酸钠,味精就是谷氛酸的钠盐。谷氛酸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它是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氛基酸中的重要一种,它既可以形成蛋白质或多肤,以结合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其中具有呈鲜作用的就是这种游离态的谷氛酸。
众所周知,用鸡、鸭、鱼、肉制作的菜肴味道鲜美,是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由20种氛基酸组成,烹调煮熟后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多肤或游离的氛基酸,这就是鲜味的来源。一般高蛋白质的食品中谷氛酸的含量就会高,如坚果、豆类、肉类和绝大多数乳制品等,此外,蘑菇、番茄、发酵的大豆制品、酵母提取物以及发酵或水解蛋白质产品(如酱油或豆酱)都含有相当高的游离谷氛酸。
尽管谷氛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食品中,但谷氛酸钠盐可以增强食物鲜味的功效,直到20世纪初期才被认识到,可以说,味精的历史只有百年。1907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研究员池田菊苗发现了一种海带汤蒸发后留下的晶体,即谷氛酸。这些晶体,尝起来有一种难以描述但很不错的味道,池田教授将这种味道称为“鲜味”,并将谷氛酸钠称为“味之素”。当“味之素”传入我国后,我国化学工程师吴蕴初经过一年多的试验,从面筋中提炼出中国自己的“味之素”,并将这种物质取名为“味精”0 1923年,他在上海创立天厨味精厂,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一一“佛手牌”味精。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糖类为原料直接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氛酸获得成功并投入工业化生产后,我国味精行业大都采用玉米、小麦等粮食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得到符合国际标准的谷氛酸钠。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国。
谷氛酸现代发酵是在早期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培育优质菌种、完善质量检测水平,进而更科学合理地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生产谷氛酸的现代工业。我国的味精生产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以谷氛酸产生菌为发酵工具,经发酵产生谷氛酸,最后中和为谷氛酸钠。从葡萄糖到谷氛酸产生的各个步骤,都由酶催化完成,生物合成的特点很明显,效率、专一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可以调控,而且合成中不产生对菌体自身和人类有害的物质。
目前的谷氛酸产生菌有谷氛酸棒状杆菌、短杆菌等,我国常用的菌种有北京棒状杆菌、纯齿棒状杆菌、天津短杆菌等。这些微生物菌种在生长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基本上都是生物体必需的,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在发酵完成后的谷氛酸提取过程中,也没有使用任何有毒有害的萃取剂、溶解剂,因此,不管是从原料,还是从生产流程上来看,味精都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成分。
(选自《科技日报》)
下列关于“味精”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味精学名谷氨酸钠,它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食品中,能增强食物的鲜味。
B.味精最初是池田菊苗制造的,他将海带汤蒸发后留下的具有鲜味的晶体称之为“味之素”。
C.味精的生产工艺不断发展,如今我国的味精都是以玉米等粮食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生产的。
D.味精在原料和生产流程中都没使用任何有毒有害物质,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成分。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早期以微生物发酵来生产谷氨酸,现在则是合理地利用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
B.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使其作为发酵工具,经发酵产生谷氨酸后中和为谷氨酸钠。
C.谷氨酸的微生物菌种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基本上都是生物体所必需的、无害的。
D.微生物菌种发酵完成后,在提取谷氨酸时,人们不会使用有害的萃取剂、溶解剂。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日常生活中,高蛋白质的食品往往味道鲜美,是因里面含有相当高的谷氨酸成分。
B.吴蕴初借助从面筋中提炼味精的方法,创立天厨味精厂,在我国开始了味精生产。
C.我国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完善质量检测水平,因此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国。
D.从葡萄糖到谷氨酸产生的各步骤,都由酶催化完成,合成中不产生对菌体和人类有害的物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4G通信
就在3G通信技术正处于酝酿之中时,更高的技术应用已经在实验室进行研发。因此在人们期待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所带来的优质服务的同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新技术也在实验室悄然进行当中。
那么到底什么是4G通信呢?
有人说4G通信的概念来自其他无线服务的技术,从无线应用协定、全球袖珍型无线服务到3G;有人说4G通信是一个超越2010年以外的研究主题,4G通信是系统中的系统,可利用各种不同的无线技术;但不管人们对4G通信怎样进行定义,有一点人们能够肯定的是4G通信是一个比3G通信更完美的新无线世界,它可创造出许多消费者难以想象的应用。4G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这个速率是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速率的1万倍,也是3G移动电话速率的50倍。4G手机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汇流媒体内容,并通过ID应用程序成为个人身份鉴定设备。它也可以接受高分辨率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从而成为合并广播和通信的新基础设施中的一个纽带。此外,4G的无线即时连接等某些服务费用会比3G便宜。还有,4G有望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从无线局域网和蓝牙等室内网络、蜂窝信号、广播电视到卫星通信,移动用户可以自由地从一个标准漫游到另一个标准。
4G通信技术并没有脱离以前的通信技术,而是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并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来不断提高无线通信的网络效率和功能的。如果说3G能为人们提供一个高速传输的无线通信环境的话,那么4G通信会是一种超高速无线网络,一种不需要电缆的信息超级高速公路,这种新网络可使电话用户以无线及三维空间虚拟实境连线。另外由于技术的先进性确保了成本投资的大大减少,未来的4G通信费用也要比3G通信费用低。
4G通信技术是继第三代以后的又一次无线通信技术演进,其开发更加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提高移动装置无线访问互联网的速度。据3G市场分三个阶段走的发展计划,3G的多媒体服务在10年后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在发达国家,3G服务的普及率更超过60%,那么这时就需要有更新一代的系统来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为了充分利用4G通信给人们带来的先进服务,人们还必须借助各种各样的4G终端才能实现,而不少通信营运商正是看到了未来通信的巨大市场潜力,他们已经开始把眼光瞄准到生产4G通信终端产品上,例如生产具有高速分组通信功能的小型终端,生产对应配备摄像机的可视电话以及电影电视的影像发送服务的终端,或者是生产与计算机相匹配的卡式数据通信专用终端。有了这些通信终端后,手机用户们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漫游了,随时随地的享受高质量的通信了。
下列选项中有关4G通信的优势,说法正确的是(    )

A.4G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是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速率的1万倍,也是3G移动电话速率的50倍。
B.4G手机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汇流媒体内容,从而成为个人身份鉴定设备。
C.4G手机可以接受高分辨率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从而为合并广播和通信的新基础设施提供条件。
D.4G能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从无线局域网和蓝牙等室内网络、蜂窝信号、广播电视到卫星通信。

下列选项中有关4G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4G通信技术仍然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又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
B.4G一种不需要电缆即可使电话用户以无线及三维空间虚拟实境连线。
C.有了4G技术,就能让手机用户们随心所欲地漫游,随时随地享受高质量的通信。
D.4G通信技术的开发目标是提高移动装置无线访问互联网的速度。

关于4G的前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4G通信的终端产品研发和生产将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B.4G的投资成本会比3G更低。
C.4G的通信费用会比现在更低。
D.当3G服务的普及率超过60%时就是4G服务进入市场的时候。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禽流感如何“从禽到人”?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禽流感是甲型(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通常只感染禽鸟,但近年来传播的H5N1病毒,是一种未知的禽流感病毒类型,它对野生鸟类、家禽、哺乳动物等造成感染,偶尔也对人类造成致命性感染。禽流感的传染链条究竟是怎样的呢?
野生水鸟被认为是所有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它们携带流感病毒很可能已有数百年,但没有造成明显的损害。岸边鸟类和野生鸭子之间的禽流感病毒传播可发生在二者共用的栖息地,这就为不同禽流感病毒亚型之间发生混合和重配提供了机会。
在与人类环境紧密接触的鸟类中,例如人工饲养的火鸡、雉鸡、鸽子和鹦鹉等,禽流感病毒的存在不是很普遍。但大量证据表明,候鸟能够将低致病性H5和H7病毒传给家禽。如果听任其在家禽种群中传播,病毒可变异为高致病性病毒。
猪是禽流感和人流感“混合器”。2005年,香港试验性地用2004年来自越南和泰国的H5N1禽流感病毒分离物让猪受到感染。结果表明,猪能够感染上高致病性亚洲H5N1病毒,但是这些病毒并不轻易在实验所用的猪之间传播。
一般情况下,猪容易感染许多人类和禽类流感病毒,因此为病毒的复制和基因重配提供了一个有利环境。直到目前,猪被认为最有可能作为产生禽流感病毒人际大流行性毒株的“混合器”。但在此前H5N1型禽流感流行中,猪不发挥作用。
人类怎样感染上禽流感的?接触受染家禽是主要途径。目前认为,直接接触受染家禽或者遭其粪便污染的物品,是人类感染的主要途径。迄今,多数人类病例发生在农村或城市郊区,这些地区的许多家庭都有小面积的家禽饲养区。而且在许多国家,家庭的收入和食物要依赖家禽,即使禽群出现病症,他们仍会出售或宰杀消费禽鸟。大量已经确认的人类病例证实:是在对病禽的屠宰或对死禽的后续处理过程中受到了感染。尽管禽流感病毒有大量从动物传给人类的机会,但是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的数目始终很少。
H7N9型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一种新亚型流感病毒,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近日对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的基因溯源研究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而病毒自身基因变异可能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研究结果初步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暂未发现在猪群中的进化痕迹,暗示了猪在这次病毒基因重配中未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起病急,一般表现为流感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并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并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甚至导致死亡。大量经确认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是在对病禽、死禽的屠宰过程中受到了感染,无证据证明任何人在食用受污染但经适当烹调后的禽肉后受感染。
(根据网络资源编辑)
下列对“H7N9禽流感”含义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H7N9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
B.H7N9禽流感是一种由甲型(A型)流感病毒中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C.H7N9禽流感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
D.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甚至导致死亡。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岸边鸟类和野生鸭子之间的禽流感病毒在二者共用的栖息地传播,就会使禽流感病毒亚型之间发生混合和重配,从而产生新的禽流感病毒。
B.猪在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重配中未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因此猪不会感染上这种高致病性病毒。
C.H7N9型禽流感流行期间,生活在农村和城市郊区的人群,更容易感染。
D.病毒自身基因变异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

请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人类是怎样感染禽流感的?我们应该如何防范?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它的直径不到头发丝的1/20,但却可能成为引发肺癌的“夺命杀手”。
颗粒物吸附的化学物质危害最大。调研结果显示,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率要增加6%到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本质上讲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比如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二噁英就有生殖危害,要是吸附了重金属就有重金属的危害,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直接。每到冬季灰霾天,医院呼吸科门诊的就诊量就会明显增加。相反,一场大雪过后,医院里不仅感冒患者减少,许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这是因为下雪会过滤可吸入颗粒,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大家通常都会觉得雪后的空气尤其清新。
越是细小的粉尘颗粒越难以预防。这种颗粒不能通过打喷嚏、咳嗽、吐痰等方式排出,只能沉积在肺部,经年累月,就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时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细的粉尘颗粒可以直接吸入气管、支气管、肺部,引起炎症反应。
从全世界来看,慢性阻塞性肺气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该病症的急性发作除了病毒、细菌的感染外,空气寒冷和大量粉尘颗粒的吸入都是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也即PM2.5),能够直接进入肺泡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可以永远停留在肺泡里。不是单纯对呼吸系统,对心血管、对神经系统等都会有影响。研究发现,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
附着了重金属和多种致病茵的有害颗粒进入人体后,可以通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渗入血液,对包括心脏、血管在内的器官造成损害。
研究发现,PM2.5吸入人体后,超细的颗粒会直接进入血液,附着在超细颗粒上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血管壁的损伤是心脑血管病的开始,它导致内膜壁发生炎症反应,久而久之出现斑块以及增厚现象,从而使血管内膜加厚,发生狭窄,加大引发血栓的可能。
德国研究人员调查了德国两个城市的3399位居民,结果发现:居住在交通要道150米之内的居民与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相比,冠心病的发生率增加了1.85倍,原因是临近街道的居民吸入了更多的PM2.5。
除了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系统外,PM2.5还会影响到人体内分泌系统。长时间的灰霾缭绕、缺乏太阳光照射,人体中的松果体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体素,而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浓度相对降低。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一旦减少,细胞就会“偷懒”,变得极不活跃,人就会显得没精打采。因而,人也因此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PM2.5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直径只有头发丝的1/20。
B.PM2.5对健康的影响,其实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C.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率要分别增加6%和7%。
D.越是细小的PM2.5越难于预防,它们可以直接吸入气管、支气管、肺部,并不能被排出,只能沉积在肺部。

下列关于灰霾天气危害人体健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灰霾天气中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能够直接进入肺泡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最直接的危害,引发慢性阻塞性肺气病等病。
B.灰霾天气中的超细的PM2.5颗粒通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渗入血液,从而损伤血管内膜,从而使血管内膜加厚变窄,引发心脏、血管疾病。
C.长时间的灰霾天气,遮挡了太阳光照射,还会影响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致使人体分泌出较多的松果体素,使人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D.灰霾天气中的PM2.5对健康的影响很多,它们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还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癌症,甚至会给人类的生殖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下雪会过滤可吸入颗粒,并杀死吸附在其表面的病菌,因此一场大雪过后,医院里不仅感冒患者减少,许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B.从全世界来看,由于空气寒冷和大量粉尘颗粒的吸入,慢性阻塞性肺气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C.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不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对人体危害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D.德国研究人员发现居住在交通要道附近的居民比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更易患上冠心病,人体距离PM2.5超出150米,就不会受其危害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地震预测的现状与前景
  ①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特别是在造成人员伤亡方面,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总和的一半以上。地震灾害堪称群灾之首。所以,地震预测成为世界各国公众关注的焦点,一直是地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②地震预测通常分为长期(10年以上)、中期(1—10年)、短期(1日至数百日)。有时还将短期预测细分为短期(10日至数百日)和临震(1—10日以下)预测。
  ③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震预测,特别是中、长期预测,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与中、长期地震预测的进展形成对照,短期与临震预测进展不大。多年来,地震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索“确定性的地震前兆”,即任何一种可以在地震之前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且一旦出现必定发生大地震的异常现象,但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④从1989年开始,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下属的地震预测分委员会,组织了专家小组对各国专家自己提名的“有意义的地震前兆”进行了两轮评审,在评审的37项中只有5项被通过认定,包括:震前数小时至数月的前震;震前数月至数年的“预震”;强余震之前的地震“平静”;震前地下水中氡气含量减少、水温下降;震前地下水上升反映的地壳形变。以上5项,即使被确认为“有意义的地震前兆”,也并不意味着即可以用于预报地震。例如,前震无疑是地震的前兆,但是如何识别前震,仍然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⑤那么,实现地震预测的科学途径是什么呢?
  ⑥(一)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在地震观测与研究方面,应努力变“被动观测”为“主动观测”,流动地震台网(台阵)与固定式的地震台网相配合以加密观测;不但利用天然地震震源,而且也运用人工震源对地球内部进行探测。
  ⑦在地震前兆的观测与研究方面,应继续强化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拓宽对地震前兆的探索范围。地震前兆涉及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地质、地球化学等众多的学科和广阔的领域。此外,另辟蹊径,提出新的思路、采用新的方法、探索新的前兆,应当予以提倡鼓励。20世纪90年代以来,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和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进步,使得观测技术在分辨率、覆盖面、动态性等方面有了飞跃式的发展,高新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术InSAR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用于探测地震前兆的“地震卫星”等)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为地震预测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多学科协同配合和相互渗透是寻找发现与可靠地确定地震前兆的有力手段。
  ⑧(二)坚持地震预测科学试验地震前兆出现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可能与震源区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密切相关。因地而异,即在不同地震危险区采取不同的“战略”,各有侧重地检验与发展不同的预测方法,不但在科学上是合理的,而且在财政上也是经济的。应汲取包括我国的地震预测实验场在内的世界各国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经验教训,特别要注意在一个地区成功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区,就像1975年我国海城地震的经验性预报成功的经验不适用于1976年唐山地震一样。重视充分利用我国的地域优势,选准地区,通过地震预测试验场这样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开展在严格、可控条件下进行的,可用事先确定的可操作的准则予以检验的地震预测科学实验研究;多学科互相配合,加密观测,监测、研究、预测预报三者密切结合,坚持不懈,可望获得在不同构造环境下断层活动、地壳形变、地震前兆、地震活动性等十分有价值的资料,从而有助于增进对地震的了解,攻克地震预测难关。
  ⑨(三)系统性实施基础性、综合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地震的观测、探测与研究计划。针对地震预测面临的观测上的困难,应当系统地实施基础性的、综合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地震的观测、探测与研究计划: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在地震活动地区进行以探测震源区为目的的地震科学钻探;在断层带开挖探槽研究古地震;在实验室中进行岩石样品在高温高压下的破裂实验;利用计算机对地震过程做数值模拟等。(选自《中国剪报》)
对“确定性的地震前兆”理解正确的一项:(  )

A.震前数小时至数月的前震;震前数月至数年的“预震”;强余震前的地震“平静”。
B.任何一种可以在地震之前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且一旦出现必定发生大地震的异常现象。
C.震前地下水中氡气含量减少、水温下降。
D.震前地下水上升反映的地壳形变。

下面各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地震灾害堪称群灾之首,主要是因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总和的一半以上。
B.在不同地震危险区采取不同的“战略”,各有侧重地检验与发展不同的预测方法,这样既科学合理、又经济适用。
C.固定式的地震台网和利用天然地震震源探测属于“被动观测”,运用人工震源对地球内部进行探测为“主动观测”。
D.系统地实施基础性的、综合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地震的观测、探测与研究计划,有助于解决地震预测面临的观测上的困难。

根据原文信息,下面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前震是地震的前兆,如果能识别并确定前震,将可以预测地震。
B.拓宽对地震前兆的探索范围,运用高新技术,多学科协同配合和相互渗透,有利于寻找发现与可靠地确定地震前兆。
C.多学科互相配合,加密观测,监测、研究、预测预报三者密切结合,就可以获得对地震预测有价值的资料,从而攻克地震预测难关。
D.在严格、可控条件下,通过地震预测试验场进行地震预测科学实验研究,是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充分利用我国的地域优势,选准地区进行实验研究,是可行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科普阅读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