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到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下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为角力场,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
(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2)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3)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
(4)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
张晓风
在中国,错误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诗人愁予有首诗,题目就叫《错误》,末段那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四十年来像一枝名笛,不知被多少嘴唇呜然吹响。
《三国志》里记载周瑜雅擅音律,即使酒后也仍然轻易可以辨出乐工的错误。当时民间有首歌谣唱道:“曲有误,周郎顾”,诗人多事,故意翻写了两句:“欲使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是无限机趣,描述弹琴的女孩贪看周郎的眉目,故意多弹错几个音,害他频频回首,风流俊赏的周郎哪料到自己竟中了弹琴素手甜蜜的机关。
在中国,故事里的错误也仿佛是那弹琴女子在略施巧计,是善意而美丽的——想想如果不错它几个音,又焉能赚得你的回眸呢?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须了。如果你看到《花田错》《风筝误》《误入桃源》这样的戏目不要觉得古怪,如果不错它一错,哪来的故事呢!
我们先来讲《红楼梦》吧,女娲炼石补天,偏偏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本来三万六千五百是个完整的数目,非常精准正确,可以刚刚补好残天。女娲既是神明,她心里其实是雪亮的,但她存心要让一向正确的自己错它一次,要把一向精明的手段错它一点。“正确”,只应是对工作的要求,“错误”,才是她乐于留给自己的一道难题,她要看看那块多余的石头,究竟会怎么样往返人世,出入虚实,并且历经情劫。
就是这一点点的谬错,于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便有了一块顽石,而由于有了这块顽石,又牵出了日后的通灵宝玉。
整一部《红楼梦》原来恰恰只是数学上三万六千五百分之一的差误而滑移出来的轨迹,并且逐步演化出一串荒唐幽渺的情节。世上的错误往往不美丽,而美丽又每每不错误,惟独运气好碰上“美丽的错误”才可以生发出歌哭交感的故事。
《水浒传》楔子里的铸错则和希腊神话“潘朵拉的盒子”有此类似,都是禁不住好奇,去窥探人类不该追究的奥秘。但相较之下,洪太尉“揭封”又比潘朵拉“开盒子”复杂得多。他走完了三清堂的右廊尽头,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建筑:门缝上交叉贴着十几道封纸,上面高悬着“伏魔之殿”四个字,据说从唐朝以来八九代天师每一代都亲自再贴一层封皮,锁孔里还灌了铜汁。洪太尉禁不住引诱,竟打烂了锁,撕下封条,踢倒大门,撞进去掘石碣,搬走石龟,最后又扛起一丈见方的大青石板,这才看到下面原来是万丈深渊。刹那间,黑烟上腾,散成金光,激射而出。仅此一念之差,他放走了三十六座天罡星和七十二座地煞星,合共一百零八个魔王……
《小浒传》里一百零八个好汉便是这样来的。
中国的历史当然不该少了尧舜孔孟,但如果不是洪太尉伏魔殿那一搅和,我们就是失掉夜奔的林冲或醉打出山门的鲁智深,想来那也是怪可惜的呢!
一部《镜花缘》又是怎么样的来由?说来也是因为百花仙子犯了一点小小的行政上的错误,因此便有了众位花仙贬入凡尘的情节。犯了错,并且以长长的一生去截补,这其实也正是部分的人间故事吧!
这一段段美丽的错误都好得令人艳羡称奇!
从比较文学的观点看来,有人以为中国故事里往往缺少叛逆英雄。像宙斯,那样弑父自立的神明,像雅典娜,必须拿斧头开父亲脑袋自己才跳得出来的女神,在中国是不作兴有的。还算捣蛋精的哪吒太子,一旦与父亲冲突,也万不敢“叛逆”,他只能“剔骨剜肉”以还父母罢了。
中国的故事总是从一件小小的错误开端,诸如多炼了一块石头,失手打了一件琉璃盏,太早揭开坛子上有法力的封口。不是叛逆,是可以理解的小过小犯,是失手,是大意,是一时兴起或一时失察。“叛逆”太强烈,那不是中国方式。中国故事只有“错”,而“错”这个既是“错误”之错,也是“交错”之错,交错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只是两人或两事交互的作用——在人与人的盘根错节间就算是错也不怎么样。像百花之仙,待历经尘劫回来,依旧是仙,仍旧冰清玉洁馥馥郁郁,仍然像掌理军机令一样准确的依时开花。就算在受刑期间,那也是一场美丽的受罚,她们是人间女儿,兰心惠质,生当大唐盛世,个个“纵其才而横其艳”,直令千古以下,回首乍望的我忍不住意飞神驰。
年轻,有许多好处,其中最足以傲视人者莫过于“有本钱去错”,年轻人犯错,你总得担持他三分——有一次,我给学生订了作业,要他们每人念几十首诗,录在录音带上缴来。有的学生念得极好,有时又念又唱,极为精彩。有的却有口无心,苏东坡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不知怎么回事,有好几个学生念成“一年好景须君记”,我听了,一面摇头莞尔,一面觉得也罢,苏东坡大约也不会太生气。本来的句子是“请你要记得这些好景致”,现在变成了“好景致得要你这种人来记”,这种错法反而更见朋友之间相知相重之情了。
在中国,那些小小的差误,那些无心的过失,都有如偏离大道以后的叉路。叉路亦自有其可观的风景,“曲径”似乎反而理直气壮的可以“通幽”。错有错着,生命和人世在其严厉的大制约和惨烈的大叛逆之外也何妨采中国式的小差错小谬误或小小的不精确。让叉路可以是另一条在路的起点,容错误是中国故事里急转直下的美丽情节。
(有删节)
文章的开头引用郑愁予的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作者选择的中国故事中一共写到了几个“错误”? 根据这些内容,概括文中“错误”的含义。
结合文意,鉴赏画线的语句。
从文章主旨的角度,赏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下列对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风流俊赏的周郎哪料到自己竟中了弹琴素手甜蜜的机关”这一句中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丰富的画面感。
B.“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须了”说明善意而美丽错误是中国故事里普遍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演绎出美丽的故事。
C.文章说“叛逆、太强烈,那不是中国方式”,“中国方式”指的是可以理解的小过小犯,是失手,是大意,是一时兴起或一时失察的错误。
D.倒数第二段从故事中的错误写到生活中的错误,说明故事中的精彩在生活中也有,这样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E.这篇文章开头说“在中国,错误不见得是一件坏事”,结尾又说“在中国,那些小小的差误,那些无心的过失,都有如偏离大道以后的岔路”,首尾呼应,旨在告诉人们,不但要有容错的胸怀,还要有犯错的勇气。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 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 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 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2)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
(3)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①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②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经典。
③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那只的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现在的情况是,它们在经过确认之后,瞬间两只鸟同时飞起,又同时落在了那只鸟巢之上。我猜它们一定会检查它们一冬没有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并且把卧室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④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往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⑤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⑥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翔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发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⑦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承续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⑧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⑨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有删改)
结合全文来看,第一段中的画线句有哪些作用?
结合文意,简析文章三、四两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文章第三段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第八段写道“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反省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渐行渐远的村庄
黄辉
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的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巢穴,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且温暖的胸膛吗?
我想起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栖居在我家低矮的草房里的一群纯洁的鸽子。它们在我和父亲用木材点燃的温暖的火炉旁欢快地歌唱,它们落在我和父亲的肩头,落在我的小妹妹伸开的小手掌上,没有寒冷和孤独,只有温暖和幸福。父亲打开那一坛母亲为他酿制的高粱老酒,醇香浓郁的酒味把我们熏醉,把雪白的鸽子熏醉,把我们的草房熏醉,把整个村庄的冬夜熏醉了。而门外正飘着大雪。父亲从墙角抱了一抱干草推开门走进马厩,我看见橘黄的灯光随着他的身影远去,跟着他拐进马棚,那儿隐约传来父亲和那一匹温驯的老马的窃窃私语。父亲开门的那一刻我看见大雪瞬间把他覆盖,把我们温暖的草屋覆盖,白鸽子睁大滴溜溜的圆眼睛看着像飞花般飘落的雪片,想入非非。
那是一群冬天里幸福的鸟。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星和月亮。
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只剩下隐私和秘密充满柔情。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见。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噘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
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多年前的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只能在我的梦里和我的小妹的呓语中出现,它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史蒂文斯说:“月亮就折叠到大衣里了。”这让我想象在一个有月亮的村庄的夜晚,月辉是那么皎洁,我们在晚饭后信步到村边的树林旁散步,我们的孩子睡在家里,出来时,她告诉我们要把月亮带给她,然后,等我们回家,一轮月亮就折叠在我的大衣里抖落在她的小手里了。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她可以看到乡村最纯洁和最完美的月亮,她有一颗童稚的心。
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言说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
可怜的孩子!你不能认识月亮,还能认识什么?
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
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我愈对它魂牵梦绕?
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
第二段中,作者“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时,为什么“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
文章的二、三、四段写到了鸽子、老马、乌鸦、虫子、猫头鹰等生物,说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作者说:“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为什么?请简析。
文章开头说“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而结尾又说“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流逝的古典     黄晖
①那天下午,我去听一位老教授的课,他讲的是《诗经·蒹葭》。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我突然有一种很静谧、很幸福的感觉。
②夜里,月色和清风悄悄穿过窗帘,我从高高的书架上找出了那本遗忘多年的《诗经》。线装的书页泛着远古的光芒,是那种随着光阴流逝,越来越朴实的金色。在幽幽浮动的墨香里,我再一次看到了“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我看见远古时代的一个芦塘,清晨,纤纤芦苇被牛乳般流动如烟的雾霭轻柔地包裹着。晨曦中,浅绿的墨绿的苇丛倩影婆娑,亭亭玉立,如衣香鬓飞的女子涉水而来。怀念这一种意境:我不想把这说成是一种诗情,而情愿把它归为一种古典。“古典”一词本身就很静态,很内敛,很纯粹,有一种淑静、典雅的感觉,令我们咀嚼、玩味不够。
③我读到《关雎》,读到《桃夭》,读到“青青之麦,生于陵坡”,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到“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伧江潭。”我想到为什么,这些很远古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淙淙如诉,让人可感可悟。真如澹澹的渌水,我们的心田仿佛千万年来一直是它青青的河床。
④想到了《古诗十九首》,这些不知作者姓名和年代,突兀而起复又戛然而止的谜一般的诗歌群落。为什么就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为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怎会洋洋洒洒醉酒般地写下整卷《古风》?我想,这就是古典的魅力吧。它们以其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震撼、陶冶着无数的后人!
⑤注视着这些古典书籍,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我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髓和撑起的时代魄力。而它们又是那样宁静,我不敢想象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没有小说的明清是什么样的明清。这些源自第一张植物纤维构筑的纸片的灵感,在千百年漫长的时光中,抚慰着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牵引着人类穿越长长的时光隧道。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页时近时远的思绪,那么质朴、厚重,它们牵着我走向文字的源头。这些久远的古典文字的确“旧”了,但那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超越了彼时彼地,在这个世界夜深人静的时刻渐入我们的心灵、血脉,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
⑥我相信那些古典的文字肯定来自于平凡的生活,源于简洁、沉静的心灵。古人在最为平凡的采摘、狩猎、耕种之余,偶有所见所感,自自然然,随口吟出了“蒹葭苍苍’,“渌水澹澹”这些精纯得像墨金一样的文字。汽车、电脑离它们很远,人欲物欲离他们很远,而平凡离他们很近,诗情离他们很近,古典离他们很近。古典与古人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而我们呢?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
⑦怀念古典,这是一份超越时空的契约。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会留下一个宽敞、透亮的空间,让飘溢着灵性、充盈着生命精神的古典诗情灿然长流。
请赏析第⑤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写听“老教授的课”的作用。
第⑤段“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中“抚摸”一词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文章第⑥段,作者说“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请根据文意概括其原因。
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幻想芦塘旁边的亭亭玉立的女子,从而产生淑静,典雅的感觉。
B.文中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加了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C.只有多读古书,才能让“古典”不至于流逝。
D.本文融叙述描写说明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古典珍贵无比的价值。

E.李白的《古风》言近旨远,语短情长,极具艺术魅力和震撼力。
F.文章由“读”入“思”,层层深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思考。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举例谈谈“古典”给你带来的独特体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
窗前的树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夭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枝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地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
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
(2)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3)作者写夏日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
(4)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是什么树,请说说理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节选自《故都的秋》)
下列对描写牵牛花的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中的“破”字渲染了萧索的气氛。
B.把牵牛花描写成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的冷色调,是因为作者感到秋天来了,冬天也不远了,气温下降,天气也快冷了。
C.这蓝白色调与作者对秋的“清、静、悲凉”的体验,与作者的忧虑和冷落的心境是一致的。
D.几根尖细的秋草又显出萧疏,与蓝白的花相配,最能体现故都之秋的特色。

选出对文段中划线句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A.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B.作者运用了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中。
D.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绘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下列各项中,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表达了作者无家可归、寄人篱下的孤独和失落感。
B.作者写景的意图是抒发向往、眷恋之情,在清、静、悲凉中,流露出作者深远的忧思和孤独冷落的感受。
C.选文中的句子“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D.以上两段文字的写景特点是描写细腻,情景交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
故乡的沉沦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取材于耿立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请简要分析“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
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题。
泊                  方叶
(1)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2)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在烟波白浪里弄潮。溪船最大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欸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趋之若鹜,争相奔向水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翩翩。
(3)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泊往往离不开平静的流水,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之中怎么好停泊哩。惟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当然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鸟啼随风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山塞前。那“烟波钓徒”的妙境,也常常令我们想起来就禁不住心醉神驰。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的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4)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江南水乡,河湾湖汊纵横交错,溪流水道密如蛛网。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5)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已,坐视观望?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6)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第一段中“意境”一词在文中有哪些具体含义?
在第4段中,作者对“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的生活有一种什么样复杂的情感?
结合语境赏析划线句子
(1)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
(2)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
第③段描写谢灵运、张志和“泊”的情态并化用他们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综观全文,作者赋予了“泊”多种情怀和意蕴,请说一说结尾“几多情怀”包括哪几层意思。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①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②对于黄澄澄的稻谷而言,稻草在很多时候是长篇大作里的闲笔。在讲究生产进度的年代,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只有饱满的谷粒才能勾起农人对丰收的喜悦。
③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⑤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⑥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⑦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温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⑧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9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从全文看,稻草的“温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                                                                                                                                                                                                                                                                                                                                            
文章的第③段描写收获场景的文字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
①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
②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
在物质丰盈、生活愈来愈精致的年代,怀念温软的稻草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分析。
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表现了怎样的“朴素”“真实”的“生活本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⑷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⑸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⑹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⑺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⑻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⑼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⑽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⑾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⑿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⒀不仅仅是孩子们。
⒁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⒂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⒃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⒄寒冷还会来的。
第⑶段中,作者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
说说第⑿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第⑴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烟雨狼渡滩
生长在南高原的我,对于北方的草原,那该是多么的神
往,听说要去狼渡草原,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可天公不作美,我们还在出发前往狼渡草原的汽车上,那雨就淅淅沥沥的,不断在下,好心情一下子就潮湿了。
走进狼渡滩,就走进了迷迷蒙蒙的烟雨,就走进了无边的惘怅……
狼渡滩的烟雨如梦如纱,大地朦朦胧胧的,此时放眼狼渡滩,倒有雾里看花的朦胧美。天公好像是憋足了一口气,不吭声,不咳嗽。只一味地阴沉,一味地缄默。一味地阴霾。烟雨蒙蒙的狼渡滩让人心生许多想象,这冷冷清清的狼渡草原,倒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李清照写《声声慢》的那种凄凄惨惨戚戚的背景,是文人落魄的地方,是少女失恋的地方,烟雨中我总觉得有忧伤无声地漫过狼渡草原。 中学联盟网
烟雨中的狼渡滩,像一幅印象派的画,一首朦胧的诗。烟雨中,狼渡滩的风很柔,雨丝很细,细得听不见声音,细得如烟似雾。这时的雨,沾衣不湿,这时的雨润物细无声。这样的雨要是在江南,那是一定要冠以杏花的称谓的。这种时候在江南,或许你还会无意中走进戴望舒的《雨巷》,邂逅一个染上丁香味的姑娘。然而,在狼渡草原,一个特写的“狼”字把草原表现得十分野性,把狼渡滩呈现得十分荒凉!
狼渡滩的草很浅,看不见“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象。此时的狼渡滩,没有自在飞花轻似梦,只有无边丝雨细如愁。凄凄迷迷的冷雨,淋得草原的心都凉了,所有的词语都浓缩成一个字:冷!
一个潮湿了情感的日子,一个思想发茅的日子,每一片草叶上都悬挂着透明的忧伤。小草啊,你穿着那件薄薄的绿背心,该怎样去抵御这高原上的寒冷?这些浅浅的小草,这些荒凉的小生命,早就没有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豪兴,只浅浅的,薄薄的,紧贴泥土,紧贴大地。这狼渡滩的草,一抹似有若无的淡绿,被漠视,被践踏,被蹂躏,那细细的腰杆要何时才能挺起尊严?狼渡滩,暗藏着伤,却把痛苦紧紧地搂在怀里,好像一切都十分正常,刻骨铭心的淡定。以淤泥的心态去承受黑暗,沉默,沉默得让人心疼。
但还好,这狼渡草原没有浮躁的尘埃,没有粗俗的污浊,连牛粪都散发着草原的芬芳。狼渡草原,一年又一年,依旧提起精神,顶着寒冷,照样在草原上开放羊奶奶花,开放蒲公英花、打碗花。开放金黄的蕨蔗花和白晶晶的野草莓花(在这里,柔弱的开放是多么的美丽)。这些小小的花是述说生命的符号,是生命站在高原上的独白,是美站在恶的胸脯上庄严的发言!那么浓重的雾都笼罩不住它,那么寒冷的凄风苦雨都抹不掉它,海水一样漫上来的野草没能淹没它,一种“嘟嘟嘟”地不断冒出来的精神。
这儿的小草小花活得十分艰辛,活得十分仔细,是被大自然折磨后的缠绵和坚持。在狼渡滩,连这草滩沟堑里的流水,都像是在踮起脚尖走路,屏声静息的。它流淌,却不张扬自己在流淌。它歌唱,却把情感憋在自己的心里默默地歌唱,从不为了炫耀自己去设置激流险滩。狼渡草原,积淀着一种平凡的小草精神,忍耐、卑微、倔犟!活在被忘却里,奉献在被忽略里。所有的生命都抢滩最低处。
狼渡滩,柔软。
狼渡草原是一本打开的书,它有一帧永不退色的绿色封面。书里的字迹虽然潦草,虽然漫漶,但它有泥沼晒不干的墨色,是荒原狂浪的大手笔。书里就用荒草般的草体书写着一个狼的神话。据说这里到处都是深深的泥沼,到处都是诡秘的草滩,多少英雄的意志和勇敢都在这里陷落了……羊过不去,牛过不去,马过不去,而据说一匹狼将身子腾的一跃,过去了。所以这一滩广袤的泥淖才被当地老百姓起了一个阴冷诡秘的名字:“狼渡滩”!但此后,那个神话的身后依旧是无边的泥沼,依旧是深深的苦难。因此,狼终究没有成为英雄,狼的故事终究没有成为史诗和图腾。后来,时间的车轮旋转到了1935年9月,有一支红军队伍勇敢地队伍里穿过,狼渡滩曾经用它全部的阴险和歹毒去阻止这支军队,但罪恶的埋伏仅仅抓住了几只穿破了的草鞋,仅仅缴获了几根吃剩下来的半截皮带。可就是这几只穿破了的草鞋和几根吃剩下来的半截皮带让狼渡滩的灵魂陡然亮了。狼渡滩精神陡然博大了起来。生命在死亡上书写了一页光荣的历史!狼渡滩从此不再萎靡!
狼渡滩,一本写着柔弱也写着刚毅的书。小草精神和人性光辉在这里同时升起一轮温暖的太阳!
顿时,一阵风吹散了草原上的阴霾。
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1)天公好像是憋足了一口气,不吭声,不咳嗽,只一味地阴沉,一味地沉默,一味地阴霾。
(2)这些小小的花是述说生命的符号,是生命站在高原上的独白,是美站在恶的胸脯上庄严的发言!
作者在倒数第三段写到狼的神话,主要用意是什么?
文章以“顿时,一阵风吹散了草原上的阴霾”结尾,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狼渡滩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光阴
陆蠡
(1)我曾经想过,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么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一部分耗蚀的了。年青人往往不知珍惜光阴,犹如拥资巨万的富家子,他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钱财,等到黄金垂尽便吝啬起来,而懊悔从前的浪费了。
(2)怎样我会起了这些古怪的念头呢?是最近的一个秋日的傍晚,我在近郊散步,我迎着苍黄的落日走过去,复背着它的光辉走回来,足踩着自己的影子。“我是牵着我的思想在散步。”我对自己说。“我是踪蹑着我的影子,看我赶不赶得过它?”我一面走一面自言自语。“我在看我自己影子的生长,看它愈长愈快,愈快愈长。”我独语。总之,我是在散步罢了。我携着我的思想一同散步。它羞怯得畏见阳光,老躲在我的影子里。使得我和它谈话,不得不偏过头去,伛偻着身子,正如一个高大的男子低头和身边的女子说话,是那么轻声地,絮絮地。
(3)我们走着走着,不知从哪里来的一枚树叶,飘坠在我们的脚前。那样轻,怕跌碎的样子。要不是四周是那么静寂,我准不会注意。但我注意到了,我捡了起来,我恍若看到这不是一片树叶,分明是一张日历,一张被不可见的手扯下来的日历。这上面写着的是一个无形的字:“秋”。“秋!”我微喟一声。“秋,秋”,我的思想躲在我的影子里和答我。我感到有点迟暮了。好像这个字代表一段逝去的光阴。“逝去的光阴,”我的思想如刁钻的精灵,摸着了我的心思。
(4)光阴要逝去么?却借落叶通知我。我岂不曾拥有过大量的光阴,这年青人唯一的财产,一如富贾之子拥有巨资?我曾是光阴富有者。
(5)正是这样秋暖的日子,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坐在一只竹箩里面,——我的身子还装不满一只竹箩——我玩着谷堆里捉来的蚱蜢、螳螂和甲虫,我玩着玩着,无意识地玩去我的光阴。祖父是爱惜光阴的。他匆匆出去,匆匆回来,复匆匆出去,不肯有一刻休息。但是他珍惜也没有用,他仅有不多的光阴。等到他在一个悄然的夜晚,撇下我们而去时,我还不懂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原来他把光阴用尽了。
(6)还是在不多年以前,父亲写信给我说:“你现在长大了,应该知道光阴的可贵。听说你在学校里专爱玩,功课也不用功……”父亲也珍惜起光阴来了。大概他开始忧光阴之穷匮,遂于无意中把忧心吐露给我。在当时我不是能领会的。我仍是嫌光阴过得太慢。“今天是星期一呢!”便要发愁。“什么时候是圣诞节呢?”虽则我并不喜欢这异邦的节日。“怎样还不放假呢?”我在打算怎样过那些佳美的日子。光阴是推移得太慢了,像跛脚的鸭子。于是我用欢笑去噪逐它,把它赶得快些。正如执棰的孩子驱着鸭群,唿哨起快活的声音促紧不善于行的水禽的脚步,我曾用欢笑驱赶我的光阴。
(7)“你曾用欢笑驱赶你的光阴。”我的思想象回声的化身,复述我的话。
(8)但是很久不那么做了。竟有一次我坐在房里整半天不出去。我伏在案前,目视着阳光从桌面的一端移到另一端。我用一根尺,一只表,来计算阳光的足在我的桌面移动的速度,我观察了计算了好久。
(9)“你也在计算光阴的速度了。”我的思想像喜灾乐祸似地,揶揄我。
(10)真的,我在计算光阴的速度了。我想到光阴速度的相对性,得到这样的结论:感觉上的光阴的速度是年龄的函数。想到我自己在人生的象限上转过了几度呢?犹如作茧自缚,我自己衍出方程式而复把自己嵌在这式子里面,我悲哀了。
(11)“你自己衍出方程式而复把自己嵌在里面。”思想嘤然回答,已无尖酸的口吻。
(12)但是我无法改正这方程式,这差不多是正确的。啊,悲哀的来源,我想把这公式从我的脑中擦去,已是不可能。正如我刚才捡起来的树叶,无法把它装回原来的枝上。我重新谛视这片叶,上面仍依稀显现着无形的字:“秋”。
(选自《陆蠡散文选集》,有删改)
文章第(2)段写“散步”的情形运用了哪些手法?
文章第(5)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对光阴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
赏析文中画线句。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题。
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意思是说,唯有一醉可以忘忧。问题是酒醒之后又怎么办。其实就像曹操那样提得起放得下的雄,一手握着酒杯,仍然要叹“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也可见杜康发明的特效药不怎么有效。范仲淹说:“”反而触动柔情,帮起倒忙来了。酒果真能解忧吗?忧与愁,都在心底,所以字典里都归心部。酒落在胃里,只能烧起一片壮烈的幻觉,岂能到心?“”,还是李白讲得对,而李白是最有名最资深的酒徒。
就我而言,读诗,不失为解忧的好办法。不是默读,而是读出声来,甚至纵情朗诵。忧从中来,五言绝句不足以抗拒。气焰较多回肠阖,效力大些。最尽兴的,是狂吟起伏叠宕的古风,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或“人生千里与万里”,当然要神旺气足,不得嚼吞吐,而每到慷慨激昂的高潮,真有一股豪情贯通今古,太过瘾了。不过,能否吟到惊动鬼神的程度,还要看情绪是否(饱满/满足),气力是否(充沛/充分)。一个人独(念/诵),最为忘我。拿来当众表演,反而不能淋漓尽致,也许因为那种高吟的声调是我最私己的解忧方式吧。
(选自余光中作品,有改动)
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朗诵回肠(bǎi)阖 B.(xiāo)雄起伏叠宕
C.资深(niè)嚼吞吐 D.气(yàn)慷慨激昂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饱满充沛诵 B.满足充沛诵
C.饱满充分念 D.满足充分念

下列诗句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B.甲: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C.甲: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乙:举杯消愁愁更愁
D.甲: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乙:举杯消愁愁更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