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回答问题。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是 ,冬季风来自 ,特点 ,夏季风来自 ,特点 。
(2)在下图中填写我国的三种季风气候的名称。
(3)在季风区内,由南向北降水量 ,雨季 ,气温年较差 。
读“中国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是 山脉,B是 ,两者构成我国南、北方地区的重要分界线。与我国1月 ℃等温线大致一致,与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一致。
(2)C处为 高原,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治理的根本措施是 。
(3)D处是 平原,位于 带(温度带),其糖料作物是 ;E处在 区(干湿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
(4)F处为 盆地,该处生产的天然气通过 运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5)我国夏季气温相对较低的地区是 (填字母),原因是: 。
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源头位于__________省,最后注入________。
(2)上、中、下游划分点分别为图中字母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三峡和葛洲坝水电站是图中字母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支流①是________,支流②是________。
(5)城市G是________,城市H是________。
(6)长江的两大功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
读中国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是 山脉.
(2)B是 盆地.
(3)C是 海.
(4)F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 .
(5)G是 .(城市)
(6)H岛属于 省(区).
读图甲,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东临 (海洋),西部深入 大陆腹地,与许多国家相接壤.图中的邻国A是 ,隔海相望的国家B是 .
(2)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 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多千米,跨经度60多度,这就造成了 (如图乙).
(4)我国与尼泊尔相邻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它位于 (地形区)之上.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中景观一般出现在( )
A.黄河上游 | B.黄河中游 |
C.黄河下游 | D.源头 |
形成该图所示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黄河上游气候趋于干旱 |
B.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 |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
D.内蒙古高原严重沙漠化 |
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向北到B年降水量逐渐_______,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__________的影响。
(2) C、D、E三地相比,降水最多的是_______(填字母),降水最少的是_______(填字母),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
(3)M、N相比,降水较多的是______(填字母),降水较少的是_____(填字母)。这说明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大陆_______岸降水较多,大陆_______岸降水较少。
(4)有世界雨极之称的是__________,世界干极是指_________________。
(5)气候的两大要素是______和_______。
(6)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读《五带划分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处的温度带名称: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E__________
(2)B与C之间的界线是__________,纬度是________,D与E之间的界线是__________,纬度是________;
(3)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和_____(用字母填写); 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_____。(用字母填写)
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各题.
(1)写出字母和数字代表的大洲和大洋
B 洲 E 洲① 洋
(2)在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大洋是 洋。
(3)图中A大洲和C大洲的分界线是: 、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读 “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相应地形部位的名称,
A , B , C ;
(2)C地位于D地的______方向;
(3) 若测得C、D两地图上距离约2厘米,两地实地直线距离是___ _____千米。
某学校组织地理兴趣小组成员到图示地区进行野外考察。读图回答问题。
(1)填出山地部位的名称:
A D E
(2)乙河段的流向大致是自 向 。丙河段非常适合进行惊险刺激的漂流活动,图中这里的等高线 (密集/稀疏)。
(3)B、C两地中,适合开展攀岩运动的是 。
(4)若在C地测得的气温是15℃,则此时A地的气温大约是 。
(5)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平原的颜色是 ,东台市的地形是 。
读中国疆域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数字代号所表示的我国邻国、岛屿、濒临海洋的名称。
数字①:______(邻国)
数字⑦:______(岛屿)
数字⑧:______(濒临的海)
(2)数字⑦的西侧是______海峡,与之隔海相望的是_________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