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回答问题.
甲乙丙丁四处干湿地区标注正确的是( )
A.甲﹣湿润地区 | B.乙﹣半干旱地区 |
C.丙﹣半湿润地区 | D.丁﹣干旱地区 |
①和②是影响我国的季风,其中②季风的风向和性质分别是( )
A.东南季风温暖湿润的夏季风 |
B.西南季风温暖湿润的夏季风 |
C.西北季风寒冷干燥的冬季风 |
D.东北季风寒冷湿润的冬季风 |
读我国2000年到2010年人口数据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0~15岁人口比重最大 | B.人口老龄化问题缓解 |
C.国民文化素质提高 | D.人口总量开始减少 |
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建立并飞速发展的基础是因为中关村地区是我国( )
A.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 B.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 |
C.交通运输最便利的地区 | D.自然环境最优美的地区 |
下列做法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缺水问题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①增加地下水开采量
②南水北调工程
③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农田
④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⑤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⑥推广节水器具.
A.②④⑤⑥ | B.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⑤ |
如图表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其选项与图中内容相符的是( )
A.①水田②旱地③林地④草地 | B.①水田②旱地③林地④荒地 |
C.①旱地②水田③荒地④草地 | D.①旱地②水田③荒地④林地 |
读图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省1月均温在0℃以上 |
B.②省级行政区位于我国的季风区 |
C.③省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
D.④省级行政区全部位于我国内流区 |
读图,我国西南地区局部图,回答问题.
造成①、②地理环境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源 | B.海陆位置 | C.土壤 | D.地形 |
③林区比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 )
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 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 |
C.纬度低、相对高差大 | 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
读我国东部“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图中,甲、乙两地的气温相差( )
A.48℃ | B.40℃ | C.32℃ | D.24℃ |
从图可知,1月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是( )
A.黑龙江 | B.内蒙古 | C.广东、广西 | D.海南、台湾 |
关于长江和黄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注入太平洋 | B.都属于外流河 |
C.冬季都有结冰期 | D.汛期都集中在夏季 |
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反映了我国( )
A.地势分布特点 | B.河流分布特点 | C.气温分布特点 | D.地形分布特点 |
当图中风向盛行时,我国正处于( )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这种地势特征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为( )
A.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 |
B.使我国许多大河自东向西注入海洋,沟通了东部与西部之间的交通 |
C.在阶梯内部,由于降水丰富,水能资源巨大 |
D.有利于我西部内陆地区的农业发展 |
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回答问题.
关于我国人口的分布,说明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人口少,西部地区人口多 |
B.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
C.上海的人口密度小于湖北 |
D.黑河﹣腾冲线以西人口较稠密 |
我国人口最稀少的区域是( )
A.青藏地区 | B.西北地区 | C.北方地区 | D.南方地区 |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多千米,跨经度60多度,这就造成了( )
A.同一座山,不同景观 | B.同一季节,不同衣着 |
C.同一时刻,不同景象 | D.同为平原,不同耕作 |
2014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据此回答问题.
我国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国人口基数大 | B.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
C.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 | D.我国人口基数小 |
实施“单独二孩“的主要目的是( )
①迅速提高人口素质
②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③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④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2015年6月1日21时28分,从南京到重庆的“东方之星”客船,沿长江逆流而上,行驶到湖北监利(荆江河段)时,不幸侧翻沉没,据此回答问题.
湖北的简称和行政中心是( )
A.皖﹣合肥 | B.赣﹣南昌 | C.渝﹣重庆 | D.鄂﹣武汉 |
沉船事故地点位于长江的( )
A.上游 | B.中游 |
C.下游 | D.中上游的分界处 |
下列选项中,A、B、C、D所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谷 ②鞍部 ③山脊 ④山顶 B.①山谷 ②山顶 ③鞍部 ④山脊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