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黄河干流上不可能出现凌汛的河流是( )
A.④ B. ③ C. ② D. ①
(2)经常断流的黄河下游连续几年来未出现断流,其原因是( )
A.黄河上中游地区工农业的发展有所减缓
B.黄河流域降水量逐年增多
C.夏季风对黄河流域的影响逐年增大
D.国家对黄河用水实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3)根治黄河下游水患的根本措施是( )
A.疏浚下游河道
B.搞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C.加固两岸大堤
D.下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4)下列关于④河段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阔水深,利于航行
B.泥沙淤积,形成悬河
C.水大流急,水能丰富
D.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
读我国某条河流的下游“地上河”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这是我国的一条著名河流,她的名字是( )
A.长江 | B.黑龙江 | C.珠江 | D.黄河 |
该河段“地上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在下游不断沉积,导致河床升高 |
B.沿岸人民不断向河中倾倒垃圾 |
C.两岸支流多,水量大,导致河面上升 |
D.河流两岸工农业生产导致地面下沉 |
读湖南水系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信息表明,湖南四大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地势的角度分析,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是 。
(3)从位置上看,洞庭湖是四大水系的汇聚地,北部有滚滚的长江流过。试述洞庭湖平原形成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是我国第_________大河,发源于_____________高原,流经我国地势三级阶梯,___________(上游、下游)河段水能丰富。图中A是我国最大的____________水利工程。
(2)长江支流众多,干支流通航里程_________,航运价值大。位于长江入海口实现江海联运的城市是____________市。请你从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角度,说明长江被称其为“黄金水道”的原因。
(3)长江沿江地带沟通了__________________与沿海经济带,是承东启西的纽带。沿江地带的四个特大城市中位于上游的是____________市(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读下面我国两大河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的①、②、③河段中,不会出现凌汛现象的是 。(填代码)
(2)黄河下游被称为“地上河”,治理该河段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3)长江示意图中的④为 (城市),是中游最大的城市和交通枢纽。
(4)长江含沙量逐年增加,反映出长江中上游地区存在严重的 (生态环境)问题。
(5)两河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上、中、下)游河段。
(6)为了缓解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我国正在修建的 工程将两河联系在了一起。
读我国四省轮廓图,完成下列各题。
1. |
四省中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是()
|
2. |
图中四省区均有河流,其中汛期最长的是()
|
3. |
四省中适合种植热带作物的是()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长江、黄河分布图。
材料二 长江流域湖泊面积、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材料三黄河不同河段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含沙量。
水文站 |
兰州 |
河口 |
陕县 |
利津 |
含沙量(千克/立方米) |
1.09 |
6.67 |
37.7 |
24.7 |
(1)长江和黄河均发源于________高原,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和_______。其流向大致为自西向东流,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90年代长江森林覆盖率、湖泊面积比50年代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而水土流失面积在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造成这种现象的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这给长江下游河段带来的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
(3)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黄河泥沙主要来自_______(河段),针对该河段的忧患,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4)长江、黄河水能资源丰富,0水能主要集中在______交界处,原因是______。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是我国第大河,发源于高原,流经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游、下游)河段水能丰富。图中A是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
(2)长江支流众多,干支流通航里程,航运价值大。位于长江入海口实现江海联运的城市是市。请你从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角度,说明长江被称其为"黄金水道"的原因。
(3)长江沿江地带沟通了与沿海经济带,是承东启西的纽带。沿江地带的四个特大城市中位于上游的是市(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M”所代表的省区及其行政中心是( )
A.甘肃-兰州 | B.陕西-西安 |
C.宁夏-银川 | D.山西-太原 |
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正确的是( )
A.①河段附近流量最大 |
B.②河段附近有凌汛现象 |
C.③河段附近含沙量急增 |
D.④河段附近落差大水流急 |
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是( )
A.在上游地区修筑梯田 |
B.在中游地区植树种草 |
C.在下游地区修建水库 |
D.在入海处修筑堤坝 |
读长江水系图,完成下列要求:
(1)①是________江,②是________江。
(2)湖泊③是________,④是________。
(3)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________________雪山的西南侧,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上、中、下游)河段。
(4)长江干流中规模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⑤是________________。
(5)长江干流沿岸最年轻的直辖市是__________,入海处的直辖市是____________。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读下图回答问题。
(1)黄河干流流经了9个省区,其中①是,在省注入了海。
(2)上图所示水利工程中,位于黄河中游的是………………………()
A. | 龙羊峡 | B. | 三盛公 | C. | 小浪底 | D. | 李家峡 |
(3)该河下游平原地区农业发达,上图中乙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4)下列能反映甲处景观的图是,并简述该地区的地表特征。
读下图回答问题。
(1)黄河发源于山脉,自西向东注入渤海。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对河流流向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请写出地势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太行山脉既是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是黄土高原与(填地形区)的分界线。
(3)黄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进行发电,图中①②③④四点附近河段中,水能资源丰富的是()
A. |
①和② |
B. |
③和④ |
C. |
②和③ |
D. |
①和③) |
在富饶的河套平原,人们利用河水,发展农业(填河谷农业或灌溉农业)。
(4)图中A、B两个工业基地的名称分别是京津唐工业基地和。
读长江流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____,其流向反映了我国的地势特征是_____
A.巴颜喀拉山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
B.昆仑山脉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
C.唐古拉山脉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
D.唐古拉山脉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
从甲乙两图可知,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及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①是
A.中游,葛洲坝 | B.上游,小浪底 |
C.上游,三峡 | D.下游,三峡 |
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
(1)A B两省都有我国著名的淡水湖________、________。
(2)D所在的省是______省,简称为______;D城市的工业部门有 、 。
(3)写出图中范围内的商品粮基地____________(至少写三个) 。
(4)图中所示铁路线① 。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黄河泥沙含量最大的原因。
材料一 七千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水适宜,黄河两岸水草肥美,森林茂盛。而如今位于黄河中游总面积58万平方千米的黄土高原,其水土流失面积竞达53万千米,那里每年有16亿吨沙流入黄河,相当于每年将黄土高原的表土削掉2毫米。如果我们将这些泥沙筑成1米高、1米宽的土墙,可以绕地球赤道转27.5圈。
材料二 兰州、河口、陕县、利津四个水文站的位置。
材料三 黄河不同河段水文站测得的水土流失数据表
黄河沿岸监测点 |
兰州 |
河口 |
陕县 |
利津 |
年平均合沙量/千克/立方米 |
3.48 |
6.67 |
37.7 |
24.7 |
年平均输沙量/亿吨 |
1.19 |
1.67 |
16.0 |
11.5 |
(1)读材料二,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材料一和材料三,俗话说“跳进黄河洗不清”,说明黄河含沙量十分严重。黄河泥沙主要来自________(上、中或下游)河段,该河段流经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形区)。
(3)利津水文站比陕县水文站的泥沙含量______(大或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因为黄河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该地区所在的河段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低,造成雨水泥沙一起汇人黄河。你知道当地人们采取了哪些治理和改善措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