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影响我国季风示意图,回答问题。(共10分)
(1)图为影响我国的_______(冬、夏)季风,受此影响期间,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图中季风分别来自___________洋和___________洋。
(2)我国把受___________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沿__________、阴山、_________冈底斯山一线。
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材料和“白色污染漫画图”,完成下列问题。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人们对废弃农用塑料薄膜、塑料包装等废旧塑料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这些废旧塑料弃置于环境中很难降解,易污染环境,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从土壤中汲取养分……
(1)下列属“白色污染”物的是 、 、 。(填代码)
①废弃的农用薄膜②废旧电池③丢弃的白色纸张④丢弃的蔬菜烂叶⑤丢弃的白色快餐盒⑥废弃的塑料袋
⑦白色的肥皂泡沫
(2)“白色污染”会带来哪些危害?(至少举出两个例子)
(3)为减轻“白色污染”,我们中学生能够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至少举出两个例子)
读“我国气候类型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候类型
A 气候 B 气候
C 气候 D 气候
由于 ,青藏高原形成了E 气候。
(2)B和C的分界线大致以秦岭— 一线为界。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 。
读我国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出下列字母、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________盆地,D________高原,F________平原,⑤________山脉
(2)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平原是________(填字母)。地形具有“三山夹两盆”特点的省级行政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填简称)。
(3)我国某高原西起祁连山脉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邻内蒙古高原,南到秦岭,该高原的主要地形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请用字母H在图中标出其位置。
(4)台湾岛、海南岛是我国的两个岛屿,每年难以受到冬季风的影响,请分析一下原因。
下图是在某年立冬日,我国大陆部分受弱冷空气影响而形成的各地季节状况图。完成以下各题。
形成图中我国各地在同一天出现有三种季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B.地形地貌地区差异 |
C.各地纬度差异大 | D.各地经度差异大 |
立冬这一日,南部沿海地区仍处在夏季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低纬,太阳热量充足 |
B.南岭阻挡弱冷空气南下 |
C.临近海洋,受海洋影响而气温高 |
D.刚好有台风登陆,气温高 |
我国各地气候差别很大,读下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地中一月气温低于0℃的是_____地,气温年差较小的是______地。
(2)甲、乙两地中年降水总量比较多的是_______地,降水季节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地。
(3)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的共同点是( )
A.各月降水都很多 | B.各月降水都不多 |
C.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 | D.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冬季 |
(4)甲地的气候类型属于右图三种季风气候中的_________________气候。
(5)受冬夏季风的交替影响,我国大多数地方呈现冬季____ ________,夏季____________的气候特征。
我国各地气候差别很大,读下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地中一月气温低于0℃的是_____地,气温年差较小的是______地。
(2)甲、乙两地中年降水总量比较多的是_______地,降水季节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地。
(3)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的共同点是( )
A.各月降水都很多 | B.各月降水都不多 |
C.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 | D.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冬季 |
(4)甲地的气候类型属于右图三种季风气候中的_________________气候。
(5)受冬夏季风的交替影响,我国大多数地方呈现冬季____ ________,夏季____________的气候特征。
读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图中,符合我国夏季气压、风向实际情况的___________。
(2)由于冬季风源于高纬内陆,因而具有_______的特点。
(3)乙图中①气流来自_____洋,②气流来自_____洋,它们共同构成温暖湿润的____风。
(4)冬季风难以到达青藏高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读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表示我国夏季风的是图________;
(2)填表比较我国冬夏季风的差异:
|
源地 |
风向 |
性质 |
冬季风 |
|
|
|
夏季风 |
|
|
|
(3)季风的影响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观察“黄土高原景观”图,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是__________。(1分)
(2)请简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2分)
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1点即可)
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1点即可)
(3)现在,我们正在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建设。请观察“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示意图”,将措施与对应地貌类型用直线连接起来。(3分)
①建挡土坝、护坡坝等 a 缓坡地(山顶地带)
②营造灌木林、种植山杏等 b 陡坡地(山腰地带)
③建梯田、种植山杏和优质牧草等 c 坡脚地(山脚地带)
家住上海的小华同学想利用暑假(7月份)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设计了四条游览线路。
读图,回答以下题。
四条游览线路中,穿过我国不同干湿地区数量最多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小华绘出了四条游览线路经过的某些主要山脉或地形区的简略示意图,其中绘制可能出现错误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四条游览线路中,沿线路走向能绘制出如下图所示地形剖面示意图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若按④路线游览,下列景象可能在途中看到的是( )
A.林海雪原迎朝阳 | B.沙漠驼铃映晚霞 |
C.河网密布,水乡泽国 | D.蓝天白云,雪峰连绵 |
对四条游览线路与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及“土地利用类型”的配对连线,正确的是( )
A.①——东北平原——旱地 | B.②——黄土高原——林地 |
C.③——内蒙古高原——草地 | D.④——华北平原——水田 |
读图,回答问题: (7分)
(1)表示冬季风的是_________图,它来自_________地区,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来自_____洋和_____洋上空的暖湿气流,所以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特点是_________。
(3)我们把____(冬、夏)季风影响明显地区称为季风区。
(4)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地理界线是___________。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名诗中的“春风”应指_______ 风。
(6)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河流丰水期都在夏季,原因是( )
A.都受夏季风影响,西部还受夏季增温的影响
B.都受夏季风的影响
C.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内流区受夏季气温高的影响
D.夏季普遍高温,降水较多
(7)1998年8月下旬以来,长江流域发生多次持续大范围的降雨过程,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百年未见的洪灾。造成这一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风较强 B.夏季风较强
C.冬季风较弱 D.夏季风较弱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左图可看出我国气温由北向南_______,此时我国所处的季节是_______季,这时我国南北气温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
(2)右图所示各省级行政中心中,________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该地主要的民族是________族;右图直辖市中,________市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小,该直辖市的简称是________。
(3)右图中台湾岛西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东侧__________。
读中国地图,回答问题。
(1)A是 (山脉),南侧有我国最大的盆地 。
(2)C山脉的东侧是 平原,这里土壤肥沃,有 “黑土平原”之称。
(3)G是 (山脉),这里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4)F是 (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此分界线以南是 (干湿区)。
(5)I是我们所生活的省份—— 省,行政中心是 。
(6)符合②区域景观描述的是
A.山青水秀稻花香 | B.旱地麦浪大豆香 |
C.椰林婆娑菠萝香 | D.雪山青稞奶茶香 |
我国各地气候差别很大,读下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地中一月气温低于0℃的是_________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__________地。
(2)甲、乙两地中年降水总量比较多的是_________地,降水季节变化较大的是______地。
(3)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的共同点是( )
A.各月降水都很多 | B.各月降水都不多 |
C.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 | D.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冬季 |
(4)甲地的气候类型属于右图三种季风气候中的_________________气候。
(5)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
(6)受冬夏季风的交替影响,我国大多数地方呈现冬季____________,夏季____________的气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