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 )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
B.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
C.实行土地私有制 |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
列表总结是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历史知识总结正确的有( )
序号 |
历史事件 |
标志 |
① |
1949年开国大典 |
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
② |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
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
③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进入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
④ |
1997年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完全终结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列数据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D.“包产到户”的实施
“斗地主”已经成为现在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游戏,使“地主”退出历史舞台的变革是( )
A.土地改革 | B.三大改造 |
C.文化大革命 | D.改革开放 |
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任务。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文件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也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而科技的发展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请列举两例我国古代社会时期农业技术上的进步。
(2)在近代,孙中山领导革命的过程中采取什么办法解决土地问题?
(3)建国以后,我国政府对农村进行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4)我们海南的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请你为我们海南农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
A.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 |
C.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下列数据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 D.“包产到户”的实施 |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边土地制度 |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
C.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
D.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
农业政策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哪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
A.土地改革 | B.人民公社化运动 |
C.农业合作化运动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
图片见证历史的发展。建国以来我国曾先后四次变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下四幅图片再现了这四次变革与调整的情节,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③④ |
C.②④①③ | D.④①②③ |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2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
请你以“建国后我国农村政策的变化”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并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政策变化:
(1)1950年,我国在农村开展 运动,1953年,国家决定对农业进行 改造。
(2)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发动了 和 运动。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逐步实行 。
(二)得出结论:
(4)上述两种农村政策的不同影响,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新华日报记者在土地改革后去农村采访,很有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地主已经一无所有
B、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C、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
D、地主仍是土地的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