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前期,邓小平说:“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为改变材料所述问题,我国所采取的对策是
A.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C.科技兴国,实施"863"计划 |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拥有临海的便利交通、靠近港澳的区位优势,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使这里成为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铸造“伟大的支点”的是
A.设立经济特区 |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D.实施863计划 |
《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 B.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 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
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C.经济特区——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
D.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
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国有企业改革 | D.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土地改革 | B.大跃进运动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是( )
A.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
D.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联名发出“请给我们松绑”呼吁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 B.推行公司制 |
C.扩大企业自主权 | D.废除国有制 |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描绘的两位领导人是 ( )
A.毛泽东和孙中山 | B.毛泽东和邓小平 |
C.孙中山和邓小平 | D.刘少奇和邓小平 |
1980年在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中,后来被人们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特区是( )
A.厦门 | B.珠海 |
C.深圳 | D.汕头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组织方式上的变化”、“改变组织方式”分别指的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农业合作化运动、实行改革开放 |
C.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农业合作化运动、国有企业改革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材料中邓小平“打破禁忌”的论断
A.促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B.促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C.推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 D.引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试验区的建立,会为今后的进一步开放积累经验。下列城市属于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特区的是
A.厦门 | B.广州 | C.上海 | D.宁波 |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来源于( )
A.兴办农业合作社 |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大跃进运动 |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对联折射了社会生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