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富民强国,历代中国人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奋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独立梦】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 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卷
1.请写出材料一中"28 年艰苦卓绝英勇斗争"的起止时间。
2.请简答"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
【国家统一梦】
材料二
3.材料二中三个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历史上曾被列强所侵占。其中,图一、图二两个地区在20世纪末顺利回归祖国。你认为中国能成功收回这两个地区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什么?
4. 图三所示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变故: 1895年被日本窃据,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归中国版图;1949年国民党当局溃逃台湾,造成了至今祖国没有完成统一的局面。这两次变故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请简要分析目前影响台湾与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主要因素。
【富民强国梦】
材料三 三十余年来,从"民以食为天"的温饱阶 段,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到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一条创富之路拾级而上。……于当前的中国人而言,富足之梦,是由温饱向富裕的转变,更是由 "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向全民共富的质跃,称之为当代中国人最为现实的中国梦,实为客观之论。
------2014年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5.李克强总理提到的"一条创富之路"指的是什么道路?开始于哪一年?
6."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有梦想,有奋斗,才会有出彩的人生。请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让自己的人生出彩?
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在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二字出现了7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如此强调改革,是因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7分)
【商鞅强秦】
材料一 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出现怎样的特点?
【魏晋融合】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2.依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迁都"的作用。
【近代探索】
材料三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3.请举出戊戌变法中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
4.材料三中"变官制"指什么?
【今日成就】
材料四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所反映的成就与国家实行的哪些政策有关?
6.围绕上述材料和问题,分析影响改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三农”问题历来都是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观察以下图片回答问题。
(1)收集整理材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请仿照示例,根据提示再用另外一种方法,对以上图片进行分类:
【示例】按时间分类,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图一、图二、图三 改革开放后:图四
(1)【提示】按对农村生产力或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的影响分类,可分为:
促进农村生产力或农村经济发展: 阻碍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发展:
(2)“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两次“分田”分别对应的是哪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史实?你认为这两次“分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第一次“分田”: 第二次“分田”:
两次“分田”最大的不同是:
“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①材料中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
②他划出一个“圈”是指什么? 当时在广东划的“圈”总共有多少个?
③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一年召开的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定?
④ 有人认为上述政策的实行便利了外国企业抢占中国市场,使外国列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几乎都得到了,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明理由。
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多年的足迹,有些城市永载史册。我们依次选择上海、南昌、遵义、深圳的理由是( )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地 ②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③人民军队的创建之地 ④指明长征的正确航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①②③④ | B.①④③② |
C.③④①② | D.①③④②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什么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1分)
材料二
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者踊跃报名入社 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2) 材料二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2分)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 目 |
1957年 |
1960年 |
下降(%) |
粮食(忆公斤) |
1950.5 |
1435 |
26.4 |
棉花(万担) |
3280 |
2126 |
35.2 |
油料(万担) |
7542 |
3405 |
54.9 |
生猪存栏数(万头) |
14590 |
8227 |
43.6 |
(3)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材料四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时)“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4)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随后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2分)
(5)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1分)
中共十八大,党和国家继续关注“三农”问题。回眸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先后作出过重大调整,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读图回答:(共8分)
(1)根据图片信息回答: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农村开展了哪些重要运动?
(2)图三运动发生的历史时期,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造成什么危害?
(3)图四中,我国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出现“包产到户”的典型,随后在全国农村逐步实行了什么制度?
(4)党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农村政策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什么?
2014年1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发布,体现了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视。某校九年级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进来吧。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图一 农民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图二 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
【第二阶段:由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合作社。
(2)材料二表明,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 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社员)工资分5—7个等级,由公社统一发放。生产好坏分配也一样。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了哪两大运动?这两大运动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材料五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在村西一间茅屋里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奇迹出现了。小岗全队粮食总产量达13万斤。这个自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4)据材料五,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在何处?
(5)上述材料说明在我国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中日隔海相望,近代以来恩爱情仇难以言表。我们依据课本内容,从近现代史的角度来探究两国走过的历程,也许会有所发现。
【同是天涯沦落人】
材料一 1842年8月,英国军队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舰队首先来到日本,迫使幕府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国家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1)从材料来看,两国同样遇到外来势力的侵略。为富国强兵,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的地主阶级与日本的中下武士分别进行了怎样的努力?
【相逢早已不相识】
材料三 日军攻陷威海后,叫嚣要进攻北京。清政府急忙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议和大臣,赴日本求和。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请列举条约中的一条款说明。
【得寸进尺侵中华】
材料四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驻军发动了突然进攻。
(3)材料四显示的历史史实,意味着哪一场战争的全面爆发?
【怎奈中华已腾飞】
材料五
(4)图一所示历史事件,标志着哪一时代的结束?图二所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社会主义道路?
【抱残守缺又如何】
材料六 2014年1月28日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27日决定,修改日本初中和高中“学习指导纲要”解说书,写明韩日争议岛屿(日本称竹岛,韩国称独岛)和钓鱼岛为日本的“固有领土”。 2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强调,钓鱼岛是中国的。不管日方如何处心积虑宣传自己的错误立场,都无法改变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这一基本事实。
(5)根据材料六,就日本这一做法,请你给中国政府提一条中肯的建议。
“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
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次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加进来。
【天朝之梦】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
(1)从乾隆话语中可以看出,清政府推行什么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结果如何?
【富强之梦】
1902年,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写下了对未来的梦想和期望。为了国家、民族的富强之梦,多少仁人志士苦苦求索、孜孜探寻。
(2)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代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分别创办了什么企业(请各举一例)?
【独立之梦】
“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起了实现这个梦想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
(3)中国共产党为完成“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举两例即可)?
【复兴之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摘自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4)你认为,中国人民应该怎样才能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剧变。
材料一“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过去‘三靠’(即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越靠越穷,现在‘靠三’(即靠三中全会路线),越靠越富。”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顺口溜
⑴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农民对我们党的哪一项政策赞不绝口?这项政策为农村带来哪些变化?
材料二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⑵从《人民日报》的社论可以看出,当时我国正在做出怎样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
材料三
(3)根据以上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各领域发生的历史性剧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让中国巨轮从计划经济体系中破浪而出。坚冰已经打破,第一艘开出的帆船是农村改革。
材料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980年安徽凤阳县产粮5. 02亿千克,1981年产粮6.7亿千克,1982年产粮7. 15亿千克。
材料三:1984年,农村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达1750多万家,从业人员8805万,产值476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 4%,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1)结合材料一回答,我国改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什么政策让凤阳县的粮食产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改革又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上述农村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基本道理?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邓小平
(1)7世纪日本的“大化改新”吸收了哪个国家的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近代中国,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也曾西学自救,请举例说明
(3)1980年,中国决定设置经济特区,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其中, “近现代五口通商口岸、新时期首批特区窗口”指的是哪一个城市?这一措施和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某陈列馆举办“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图片展。以下四幅图片所反映的生产关系变革中,哪些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是
①实行土地公有制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③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