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历史告诉我们,大国崛起得益于体制的创新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美国的探索:"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苏联(苏俄)的探索: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铁路管理+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社会主义。斯大林在1926年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统一最集中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按计划进行的"。
材料三:新中国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如图,改革开放前后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材料一中"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南京条约》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目的?罗斯福创新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哪一政策基本体现了列宁的主张?斯大林主张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从当前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分析这一体制有何弊端?
(3)依据材料三,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什么政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4)综上所述,你对"大国崛起得益于体制的创新与发展"有何认识。
在近代中国,统一、民主和富强,是亿万人民的百年梦想,随着 ,这些梦想才开始逐步变成现实。
A.新中国的成立 | B.改革开放 |
C.中国进入社会主义 |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 )
A.解放社会生产力 | B.增强农村和城市经济活力 |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小明准备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为此,搜集了大量关于“农业、农民、农村”的资料。
(1)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对农村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改造?
(3)从1958年之后的20年间,导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坏的失误有哪些?( 两点即可)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推行什么制度?
(5)如果让你进行一次城市调查,你会设计一个什么问题?
(6)对于今天我国农村、城市经济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有一个村,十八户贫农、下中农组织起来,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材料四 安徽凤阳梨园公社小岗村是个贫困村,1978年,生产队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生产契约。他们艰苦地干了一年,粮食获得大丰收。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他们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生活有了改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时间是哪一年?
(2)根据材料二,当时农业正进行什么重大变革?根据材料三,简要评述人民公社化运动。
(3)根据材料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农业生产能够得到迅速发展?
(4)根据材料,列出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
本题共10分
材料一:据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在2013年11月召开,会议将涉及改革方案中三种“重大提法”, 第一种提法叫三十五年改革再起步,再一个提法叫“全面改革”, 第三个重大提法是强调此次改革的突破口。
材料二: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将正式挂牌,是根据本国(地区)法律法规在本国(地区)境内设立的区域性经济特区。
(1)三十五年前改革起步是指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是什么?
(2)35年前的改革突破口在哪儿?试举中国古代一史实说明实行改革的重要性。
(3)35年前经济领域如何进行改革的?
(4)结合材料二谈谈该措施的实施有何深远的影响?
流行语往往打上了时代烙印。下列流行语中,出现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
A.抗美援朝 | B.大跃进 |
C.网上购物 | D.红卫兵 |
阅读下列材料:
引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策深入人心,引领我国迈进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华夏儿女看到了中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然而,在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人们普遍“团结一致向‘钱’看”,几乎忘记了我们生活中还应该有些许“政治”什么的。比如,我说,我们该爱国--—热爱自己的祖国,人们会说,好啊,到学校去好好教我们的孩子热爱祖国吧;如果我说,我们该爱党---热爱中国共产党,这时的人们啊,你会说什么呢?抱歉!不管你说什么,我这里谈的还就是这一话题。
材料: 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是我们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
邓小平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江泽民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习近平说:“治党必须从严,腐败不除,将亡党亡国。”
毛泽东时代的老百姓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翻身做主人。”
邓小平时代的老百姓说:“只有共产党才能富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国的改革开放、繁荣富强。”
命题人说:中国共产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她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取决于她自身的优秀品质:团结、拼搏、与时俱进等。我个人觉得她还有一个最优秀的品质,那就是自己犯的错误自己消化解决。她的这种错误自我消化能力是古今中外任何政党都无法比拟的。
请回答:
(1)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标志是什么?她的成立有何意义?(4分)
(2)为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我们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请举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事件两个。(2分 注意“答文化大革命的不得分”)
(3)年幼的共产党时常会因犯错误而身临险境,但她总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纠正错误,摆脱险境。如1927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中国共产党及时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机会主义错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陷入险境,为此,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及时召开一次会议纠正错误,使党和革命化险为夷,这次会议使共产党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请问这次会议叫什么?有何意义?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型的政党演变为建设型的政党。但是由于缺少建设的经验,也犯下一系列的左倾错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请指出中国共产党纠正文化大革命的措施。
(5)从对党史的学习和本问题的探讨中,你领悟了一个做人方面的什么道理?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初期,面对我国十分落后的工业,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摘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材料二:
材料三: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共十八大报告
(1)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现状,我国政府怎样做?(1分)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还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经过这次改造,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图①取得“凤阳四年跨了四大步”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指出图②代表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字母。简述图③与图①、图②的关系。(6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怎样的建设道路?(1分)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在国家发展道路探索上是什么态度?(2分)
材料分析题: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与创新是推动中华民族进步的重要力量,请回答问题。
(1)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主张改革。这是哪一个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谁?
(2)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用“五个创造性地”总结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所作的重要贡献。强调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党的建设问题、……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创造性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请列举这条革命道路中的两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历史事件。
(3)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在20世纪初的哪一重大事件中体现出来?(1分)该事件有什么意义?请你举出新中国建立以来两个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促进社会发展的事例。
(4)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性决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更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创新。你认为这个战略创新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中苏两国曾经走过同样的路,但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社会主义道路究竟该怎么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和思考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联历史上有过三次改革:列宁最早发现问题,他力主“新经济政策”的改革,但有所保留;赫鲁晓夫冲破斯大林的“寒冬”进行思想“解冻”,但他也曾“进两步,退一步”;戈尔巴乔夫于“左、右”夹击中采取“中间立场”,最终左右为难、无力前行。
请回答:(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指出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寒冬”的显著特点。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给苏联带来了怎样的命运?
材料二 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请回答:(2)中国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当时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苦干实干,还需要运筹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追求梦想的经验和教训。
请回答:(3)结合中苏两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及其结果,请你就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谈谈你的认识。
下列流行语中,出现于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组是( )
A.解放、土改、三大改造 |
B.总路线、大跃进、大炼钢铁 |
C.上山下乡、红卫兵、造反有理 |
D.希望工程、炒股、个体户 |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毫厘不爽一格局中,第二步开放的是( )
A.沿海经济开放区 | B.沿海开放城市 |
C.经济特区 | D.内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