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不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中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 B.张謇倡导“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 |
C.“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 | D.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
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l953年起,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这里“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指的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推行 |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通过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是在: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B.“文化大革命”期间 | C.改革开发初期 | D.三大改造时期 |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C.《共同纲领》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一桥飞驾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
A.钱塘江大桥 | B.武汉长江大桥 | C.南京长江大桥 | D.川藏、青藏公路 |
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种局面,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A.优先发展重工业 | B.加速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 |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D.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最大成果是
A.颁布了《共同纲领》 |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宣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下列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
C.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
D.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
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
A.新中国建立时期 | B.新中国成立前夕 |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
1954年,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里“换了人间”主要是指
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B.召开了中共八大 |
C.完成了三大改造 | D.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 |
使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历史事件是
A.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
C.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
周年纪念是历史学习关注的热点之一。
(1)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距今 周年。
(2)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局。该文献的实施距今 周年。
(3) 年前,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
中国的法制改革思路经历了从加强法制到依法治国的过程。依法治国,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已然成为举国上下的政治共识和追求。
请根据提示写出文献的名称:
(1)由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的是:
(2)1954年制定,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1982年颁布的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4)体现党和政府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了:
历史告诉我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下列各个时期的改革和政策实施中不属于制度创新的一项是
①新中国三大改造时期的赎买政策 ②中国实施的一五计划 ③一国两制 ④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A.①② | B.② | C.①④ | D.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