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西普制造的萨拉热窝事件,并未达到他企图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 )
A.个人恐怖手段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 |
B.恐怖主义不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
C.恐怖活动可以迅速地解决一切政治纷争 |
D.恐怖主义不会威胁世界和平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交战双方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
B.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的主要矛盾 |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
D.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打垮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组合正确的是( )。
A.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 B.三国同盟:英国、日本、俄国 |
C.三国协约:德国、塞尔维亚、意大利 | D.三国协约:英国、法国、美国 |
历史上称凡尔登战役为“凡尔登绞肉机”主要用以形容( )。
A.战争武器的先进性 | B.战争进展的快速性 |
C.作战范围的广泛性 | D.战争的残酷性 |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其中的“一粒火星”指的是( )。
A.凡尔登战役 | B.索姆河战役 |
C.马恩河战役 | D.萨拉热窝事件 |
它被称为20世纪的“灾难之母”,由它发出的一颗子弹击穿了斐迪南大公的脖子,随后的四年多,就有1000多万人因此而丢掉性命。文中的“它”指( )
A.来克星顿的枪声 | B.第一次世界大战 |
C.萨拉热窝事件 | D.攻占巴士底狱 |
19世纪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德国外交大臣说:“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这说明德国要求( )
A.尊重自己的权利 | B.遵守世界秩序 |
C.重新分割世界 | D.建立军事基地 |
1917年美国在大战接近尾声时参战的目的是( )
A.防止战火扩到美洲 |
B.尽快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 |
C.夺取世界霸权 |
D.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
1888年出生的罗伯特在他27岁那一年,离开年轻的妻子和年仅一岁的儿子跟随英国军队和德国人作战,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他写道:“一颗重磅炸弹落在我前面不远处,爆炸的瞬间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不知过了多久,我醒了过来,浑身是血,但似乎没有大碍,走在我前面的几个战士,没有一个活下来,威廉的胸口有一个大洞,血已经流尽了。康恩的两条腿从膝盖以下都不见了……”这段材料
A.证明了英国参加一战的正义性 |
B.印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 |
C.反映了英国青年的舍身爱国精神 |
D.反映出一战的帝国主义掠夺性质 |
在学习“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的历史课上,有些同学认为德国是有罪的, 而有些同学则主要责备英国和法国,还有些同学说这罪行双方都有份,总的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应该是
A.德国蓄意发动的侵略战争 |
B.英法被迫应战的正义战争 |
C.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战争 |
D.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战争 |
2014年,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推出“一战百年纪念游”活动,以铭记历史,反思教训。回望百年前的欧洲,虽已变成一只“火药桶”,但当时引爆这个“火药桶”只是一点“火星”。它就是( )
A.涂油子弹事件 | B.国会纵火事件 |
C.波士顿倾茶事件 | D.萨拉热窝事件 |
2014年,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推出“一战百年纪念游”活动,以铭记历史, 反思教训。回望百年前的欧洲,虽已变成一只“火药桶”,但当时引爆这个“火药桶”只是一点“火星”。它就是( )
A.涂油子弹事件 | B.萨拉热窝事件 |
C.波士顿倾茶事件 | D.国会纵火事件 |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点燃“火药桶”的“一粒火星”是指
A.“三国同盟”的形成 | B.“三国协约”的形成 |
C.萨拉热窝事件 | D.来克星顿的枪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