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法国大文豪雨果这样称赞圆明园:“……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会集中于圆明园……”而现在去北京参观圆明园,却只能看到大水法和远瀛观等残迹。当年毁灭这座皇家园林的殖民强盗是:(   )

A.英美联军 B.美俄联军
C.日俄联军 D.英法联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史实属于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是(  )

A. 占领香港岛 B. 火烧圆明园
C. 割占辽东半岛 D. 南京大屠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中国的一个王姓家族几辈人的生活经历,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王家子弟王福财的下列描述, 与那个时代不符的是(  )

A.1843年爷爷在海关工作,要与英国驻华官员协商关税
B.爸爸是圆明园的管理人员,目睹“万园之园”被烧毁
C.1896年我曾在重庆日本人开设的工厂工作
D.1905年儿子王有为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美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这座世界著名皇家园林的殖民强盗是

A.英德联军 B.德法联军 C.英法联军 D.美俄联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列强获取大量赔款
D.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破“洋枪队”的太平天国将领是(     )

A.石达开 B.陈玉成 C.李秀成 D.冯云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反映的历史场景距今已有多少年?

A.151年 B.152年 C.153年 D.154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圆明园2010年罹难150周年纪念启动仪式”上获悉,圆明园管理处联合清华大学,将对园内的石刻文物进行大规模的保护,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这些文物的摧残者是

A.英美联军 B.八国联军
C.英法联军 D.俄日联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两次鸦片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版图的变化与哪国有关

A.美国 B.俄国 C.英国 D.日本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造成圆明园第一次劫难的国家是 (    )

A.日、美 B.德、日 C.俄、法 D.英、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头咏叹》一诗中写道:“十二生肖飞,强盗理不亏。猴牛虎猪卖,
强盗作鬼肥!”诗中的“强盗”是指(   )

A.英美联军 B.俄日联军
C.英法联军 D.美日联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当代一位著名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如图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A.近代中国大门开始被打开
B.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C.洋务运动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古代一位著名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如图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A.近代中国大门开始被打开
B.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C.洋务运动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