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转变 新旧交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词:“……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上演了“娜拉式的出走”,她不惧舆论压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与溥仪离婚。
材料三: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1)联系材料一、二,说说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
(2)有人说,材料三中的现象在当时中国农村非常普遍,对此观点你如何理解。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事物,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 | 坐轮船或火车出差 | B. | 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
C. | 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 D. | 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
历史载体多种多样,它们拉近我们与历史的距离,让我们体验历史的多彩多姿。(共9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表(第一套节目)(节选)
4:00合唱《东方红》,预报节目 4:15革命文艺 5:30对人民公社社员广播 6:00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 6:20革命文艺 6:30新闻和报纸摘要 8:00体育节目 8:15革命文艺 8:30新闻和报纸摘要 |
11:00国际时事 11:30人民解放军节目 12:00对工人广播 12:30新闻 13:00教唱革命现代京剧、革命歌曲;革命文艺…… 15:40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 16:00红小兵节目 16:20红卫兵节目 |
(1)阅读材料一,写出这份报纸创刊的时间与地点。并将报纸上有效的历史信息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时间与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军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判断它是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节目表?并说明判断依据。
(3)除上面提到的历史载体之外,你还知道哪些?
(1)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詹天佑有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
(2)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体系",建立起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东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
A. | 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
B. |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
C. | 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
D. |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 | 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 B. | 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
C. | 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 D. | 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 | 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 B. |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C. | 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 D. | 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黄河清《"洋"族词的兴衰》
材料二:革除"老爷"、"大人"等前清官场的称呼……。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
--按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整理
材料三:2005年的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⑴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照抄原文),并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⑵材料一、二的变化与材料三的变化有何相同之处?
⑶材料三的变化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综合三则材料折射了中国社会近代以来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民国元年9月,《申报》刊文:“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司仪)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上述报导,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后
A.女子享有婚姻自由 | B.社会风俗有新变化 |
C.西式婚礼成为主旋律 | D.西式婚礼不受欢迎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
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
请回答: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
(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吗?
(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阅读下列有关报纸的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报纸创办于何地?图二、图三所示报纸分别宣传了哪些主要的进步思想?这些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2)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今天还可以通过哪些大众传播媒体来获取信息、了解社会?面对众多的信息,我们应该持何种积极态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礼节,称呼变化
|
辛亥革命前 |
辛亥革命后 |
礼节变化 |
叩头 |
鞠躬、握手 |
称呼变化 |
大人、老爷 |
先生、君、同志 |
① ②
(1)据图①回答:图中的铁路工程师是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________。
(2)图②中电话机首先在中国大陆的________(城市)的租界使用。
(3)表格中,辛亥革命前后这些礼节、称呼的变化表明了什么?(2分)
刘美丽同学在其一篇历史小论文中写道“清末民初,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是中山装。”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假如这位“小行家”卖的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那么他推销的是( )
A.《申报》 | B.《万国公报》 | C.《新华日报》 | D.《国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