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
A.留辫 | B.称“先生” | C.缠足 | D.翎顶补服 |
自2008年开始,教育部决定在部分中小学开设京剧艺术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艺术第一部被拍电影的是( )
A.西洋影戏 | B.《强行剪辫》 |
C.《定军山》 | D.《杨乃武与小白菜》 |
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一文中记载:“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 |
B.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
C.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的“断发易服” |
D.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 |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A.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 “老爷” |
B.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
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出生在印尼,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东洋”的奇人。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
A.新式学堂注重培养人才 | B.中外通婚成为社会的时尚 |
C.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 |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 )
A.《民报》 | B.《大公报》 | C.《文汇报》 | D.《申报》 |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
A.唐胥铁路 | B.淞沪铁路 |
C.滇越铁路 | D.京汉铁路 |
看电影是我们闲暇时的消遣方式之一。那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
A.《风云儿女》 | B.《铁蹄下的歌女》 |
C.《定军山》 | D.《桃李劫》 |
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
A.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
B.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
C.废除科举制度 |
D.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
民国八年,在《申报》上可能会看到下面哪一则最新时政消息?( )
A.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 B.《新青年》创刊 |
C.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 D.遵义会议召开 |
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
类别 时期 |
发式 |
服饰 |
称谓 |
礼节 |
脚形 |
辛亥革命前 |
剃发留辫 |
顶戴花翎 长袍马褂 |
大人 老爷 |
跪拜 作揖 |
缠足 |
辛亥革命后 |
强令剪辫 |
中山装 旗袍 |
先生 某君 |
鞠躬 握手 |
天足 |
A. |
大众传媒的发展 |
B. |
习俗风尚的变革 |
C. |
交通工具的更新 |
D. |
通讯设施的完善 |
近代上海的一首竹枝词写道:"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这首竹枝词反映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的内容是( )
A. | 星期工作制的实行 | B. | 大众传媒的流行 |
C. |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人 | D. | 民众服饰的多样化 |
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
A. | ①③④ | B. | ①②③ | C. | ②③④ | D. | ①②③ |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
D.看《申报》、休闲时看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