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下列不属于三大战役的是
A.平津战役 | B.辽沈战役 | C.淮海战役 | D.渡江战役 |
毛泽东的诗中写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翻地覆”的含义是指人民解放军( )
A.解放南京 | B.挺进大别山 |
C.转战陕北 | D.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
“时间:1948年9-11月;主要战场:锦州、沈阳;结果: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这是小明同学对某战役知识的梳理,这场战役的历史影响是( )
A.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 |
B.解放了东北全境 |
C.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
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
战争也是为了制止战争、争取和平。毛泽东曾称赞他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北平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的榜样。他是( )
A.张学良 | B.李宗仁 | C.傅作义 | D.杨虎城 |
毛泽东的诗篇中,反映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实施渡江战役的历史事件是( )
A.黄洋界上炮声隆,我自岿然不动 |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C.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下图是三大战役中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哪个战役( )
A.辽沈战役 | B.淮海战役 | C.平津战役 | D.渡江战役 |
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A.挺进大别山战役 | B.三大战役 |
C.渡江战役 | D.孟良崮战役 |
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
解放战争中,千年古都北平极有可能毁于炮火。为了保护民族遗产,中共做了大量争取和平解放北平的工作,中共争取的主要对象是
A.何应钦 | B.李宗仁 | C.张学良 | D.傅作义 |
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的事件是( )
A.北平解放 | B.上海解放 | C.南京解放 | D.重庆解放 |
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由此可知,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 B.淮海战役 |
C.平津战役 | D.渡江战役 |
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下列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
A.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
B.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C.彭德怀:几百年来,西方国家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几门大炮就可侵占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
D.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
某校初二(1)班同学准备举行“1919~1949年历史图片展”。小军找到一幅《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的图片,你认为它应该归入的栏目主题是
A.国民革命洪流奔涌 |
B.十年对峙烽火绵延 |
C.八年抗战同仇敌忾 |
D.解放战争革命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