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程 |
1948年10月,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由此可见,他感叹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 B.淮海战役 |
C.平津战役 | D.渡江战役 |
历史知识结构图示,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下面的示意图最有助于我们了解的是( )
A. | 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B.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程 |
C. | 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
D. | 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材料中的“全国性的胜利”是指(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
B.蒋介石宣布实行全民族抗战 |
C.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D.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实现 |
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写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
A.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问题 |
B.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
C.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对立 |
D.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破坏 |
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
C.解放军入北京城 |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
翻开原南京总统府办公桌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还能看到上面写有“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的字样。其寓意是
A.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
B.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
C.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
D.抗日战争获得最终胜利 |
三大战役中,和平解放北平的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 B. | 淮海战役 |
C. | 平津战役 | D. | 渡江战役 |
观察以下三幅图片并指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影响
A.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 |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
C.表明了南京国民党政权已经垮台 |
D.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 )
①平津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平型关大捷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所描述的军事行动发生在( )
A. | 北伐战争时期 | B. | 红军长征时期 |
C. | 抗日战争时期 | D. | 解放战争时期 |
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描述:“(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生路。”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
D.是近百年来首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
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史 |
周恩来总理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历时3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斗
A. | 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
B. | 保证了新中国土改的顺利进行 |
C. | 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
D. | 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
观察下列《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它充分证明了淮海战役中( )
民工 |
担架 |
大小车 |
牲畜 |
船只 |
筹粮 |
挑子 |
543万人 |
30.5万副 |
88万辆 |
76.7万头 |
8500只 |
9.6亿斤 |
20.6万副 |
A. |
胜利来自人民的支持 |
B. |
解放军装备落后,只能仰仗老百姓 |
C. |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D. |
国民党的美式装备还不如土枪土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