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错、辨析题(本大题有6 小题,21—23题每小题2 分, 24—26题每小题3分,共15 分)
【例】改错题: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
以上内容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订正。
答案:把“夏朝”改为“商朝”。
辨析题: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以上内容叙述是否正确,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答案:不正确。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就被粉碎了。
1—3 小题内容各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订正。
1、鲁迅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2、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克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3、顽固派共筹建了三支海军,分别是北洋、南洋、福建海军。
4—6 小题内容叙述是否正确,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4、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在一场运动中,爱国学生喊出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这次运动是新文化运动。
6、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发为“马克思主义”。
活动与探究题:(共12分)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年周年。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哪次重要的会议?是何时召开的?请简述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2)在此之前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有一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是指哪一次会议?
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这一主题的演讲图片。1978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
B.文化大革命结束 |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下列图片中是我党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中心点。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图片一反映的内容是我国哪一经济计划中制定的?该经济计划是从哪一年开始执行的?(4分)
(2)图片二的工作重点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这次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
(3)图片三的内容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它是党在哪一阶段的基本路线?
(4)我党在不同时期不断调整经济政策的中心点说明了什么?
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有力保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起了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什么?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什么?
(3)1980年,中共中央恢复了哪位国家领导人的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4)我国第四部宪法颁布于何时?此后,我国又通过了哪些法律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写出两例)
(5)你认为我国应该如何继续推行民主和法治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有35个年头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得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
——引自2013年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材料二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回过头来看,我们对邓小平同志这番话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们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一引自2013年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请回答: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召开?该会议重新确定了什么样的思想路线方面?
(2)请你说说改革开放开始以后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3)请你写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增设的经济特区。
(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的什么问题?
在一座城市的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的雕像(见下图)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作为在改革开放中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已经走过了30多个春秋。请问这座城市是指 ( )
A.上海 | B.珠海 | C.深圳 | D.厦门 |
小岗队是安徽凤阳县出名的穷队。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中,小岗队未能向国家交售一斤粮食,反吃了国家25万斤返销粮。1979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小岗队面貌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 |
B.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
C.优质杂交水稻的推广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1978年11月,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工业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一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道路的宣言书。随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 B.中共十二大 |
C.中共十三大 | D.中共十五大 |
历史告诉我们: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1953—1956年农业总产值示意图。
材料三:1958年,中国出现了亩产13万斤的“中稻高产卫星”和一棵白菜重250斤、一个萝卜重千斤等众多违背经济发展客观经济规律的“奇迹”。……但是农村经济水平普遍很低,大食堂难以维持,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城乡粮油棉等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许多地区因饥饿发生了浮肿病,有的地方人口死亡率剧增。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五: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我国政府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同时,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精心编织起社会安全网,城镇职工基本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
(1)针对材料一的现象,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什么法律?在全国农村展开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2)从材料二的图表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是什么事件的严重后果?出现这种失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农村的什么制度?材料中符合农民自身利益的内容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写出政府关注民生的举措,至少三点。
(6)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生问题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几次重大调整,其中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有( )
①土地改革 ②农业合作化 ③人民公社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这一“伟大转折”含义是指党的工作重心( )
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
B.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
C.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
D.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是指( )
A.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B.经济体制的改革由农村改革转移到城市改革上来 |
C.经济改革的目标由建立计划经济转到建立市场经济 |
D.国家的对外政策由奉行闭关锁国到实行对外开放 |
邓小平于1978年、1985年两次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的主要原因是( )
A.他富有传奇色彩 |
B.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
C.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 |
D.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
见下面的图示,哪个字母所代表的时期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